傳國玉璽何在秦國傳國玉璽今何在?

2021-03-07 22:50:49 字數 6840 閱讀 9960

1樓:匿名使用者

傳國璽,中國封建社會皇權的象徵,同時,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更替,中國文化發展的見證。北京故宮博物館中所展出的25方玉璽並沒有真正的傳國璽。那麼,傳國玉璽今何在?

讓我們沿著歷史文獻的記載去探尋傳國玉璽的足跡!

1.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璽者,印信也。

天子璽白玉螭虎鈕。古者尊卑共之。

月令曰『固封璽』,左傳曰『季武子璽書追而與之』,此諸侯大夫印稱璽也。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

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髃臣莫敢用。

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

璽方四寸,上句交五龍,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注:和璧即和氏璧,即藺相如完璧歸趙之璧。此前,楚國人卞和得美玉,獻

於楚王。楚王與宮中玉匠皆言非是,依楚法,斷卞和雙腿。卞和之子復獻璧於楚王,

楚王斷卞和之子雙腿。卞和之孫復獻璧於楚王,楚王乃信,剖之,得玲瓏美玉,

無暇。後璧歸趙,秦圖之,才有藺相如完璧歸趙之事。秦滅六國,璧歸秦。

2. 漢書雲

文曰「昊天之命皇帝壽昌」。

注:漢高祖劉邦提三尺劍,起義兵,誅暴秦。璧歸漢,史稱西漢。

3. 漢書元后傳雲

王莽令王舜逼太后取璽,王太后怒,投地,其角小缺。

注:王莽篡漢建新,璧歸王莽。東漢光武皇帝劉秀統一天下,璧歸東漢。

4. 吳志雲

孫堅入洛,埽除漢陵廟,軍於甄官井得璽,後歸魏。

注:東漢末年,皇權旁落,董卓**,十八路諸侯討伐並誅滅董卓,孫堅得璽。

5. 晉懷帝永嘉五年六月,帝蒙塵平陽,璽入前趙劉聰。

注:東漢末年,三國鼎足,大漢名存實亡。曹操子曹丕篡漢、滅蜀、吳,璽歸魏。

司馬懿之子司馬師篡魏建晉,史稱西晉。璽歸西晉。

6. 至東晉成帝咸和四年,石勒滅前趙,得璽。

7. 穆帝永和八年,石勒為慕容俊滅,濮陽太守戴施入鄴,得璽,使何融送晉。

8. 傳宋,宋傳南齊,南齊傳樑。

注:此處宋為南北朝時南朝(南朝包括宋、齊、樑、陳)之宋。

9. 樑傳至天正二年,侯景破樑,至廣陵,北齊將辛術定廣陵,得璽,送北齊。

10. 至周建德六年正月,平北齊,璽入周。

11. 周傳隋,隋傳唐也。

12. 新五代史.唐六臣傳第二十三(傳國璽傳入朱溫之手--後梁)

甚哉,白馬之禍,悲夫,可為流涕者矣!然士之生死,豈其一身之事哉?初,

唐天祐三年,樑王欲以嬖吏張廷範為太常卿,唐宰相裴樞以謂太常卿唐常以清流為

之,廷範乃樑客將,不可。樑王由此大怒,曰:「吾常語裴樞純厚不陷浮薄,今亦

為此邪!」是歲四月,彗出西北,掃文昌、軒轅、天市,宰相柳璨希樑王旨,歸其

譴於大臣,於是左僕射裴樞、獨孤損、右僕射崔遠、守太保致仕趙崇、兵部侍郎王

贊、工部尚書王溥、吏部尚書陸扆皆以無罪貶,同日賜死於白馬驛。凡搢紳之士與

唐而不與樑者,皆誣以朋黨,坐貶死者數百人,而朝廷為之一空。

明年三月,唐哀帝遜位於樑,遣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文蔚為冊禮使,

禮部尚書蘇循為副;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楊涉為押傳國寶使,翰林學士、

中書舍人張策為副;御史大夫薛貽矩為押金寶使,尚書左丞趙光逢為副。四月甲子,

文蔚等自上源驛奉冊寶,乘輅車,導以金吾仗衛、太常鹵簿,朝樑於金祥殿。王袞

冕南面,臣文蔚、臣循奉冊升殿,進讀已,臣涉、臣策奉傳國璽,臣貽矩、臣光逢

奉金寶,以次升,進讀已,降,率文武百官北面舞蹈再拜賀。

13. 新五代史: (傳國寶傳至後梁末帝)

趙犨次子巖,樑末帝時為戶部尚書、租庸使,與張漢傑、漢倫等居中用事。樑自

太祖[朱溫]以暴虐殺戮為事,而末帝為人特和柔恭謹,然性庸愚,以漢傑婦家,而巖婿也,

故親信之,大臣老將皆切齒,末帝獨不悟,以至於亡。

初,友珪殺太祖自立,以末帝為東都留守。巖如東都,末帝與之飲酒,從容以

誠款告之。巖為末帝謀,遣人召楊師厚兵起事。巖還西都,卒與袁象先以禁兵誅友

珪,取傳國寶以授末帝。

末帝立,巖自以有功於樑,又尚公主,聞唐駙馬杜悰位至將相,自奉甚豐,恥

其不及。乃佔天下良田大宅,裒刻商旅,其門如市,租庸之物,半入其私,巖飲食

必費萬錢。

莊宗兵將至汴,末帝惶惑不知所為,登建國樓以問群臣,或曰:「晉以孤軍遠

來,勢難持久,雖使入汴,不能守也。宜幸洛陽,保險以召天下兵,徐圖之,勝負

未可知也。」末帝猶豫,巖曰:「勢已如此,一下此樓,何人可保!」末帝卒死於

樓上。14 新五代史.唐本紀第五

天祐十八年正月,魏州僧傳真獻唐受命寶一。

注:此寶非彼寶也!

至此,傳國玉璽下落不明!

北宋時,曾訛傳找到傳國玉璽。

清乾隆時制25璽。

就現在而言,傳國玉璽應為物價之文物。

那麼,我再次發問:傳國玉璽今何在?

或粉身碎骨,或流落草莽,或藏於小家。。。

2樓:匿名使用者

明清兩代,時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譟,然皆附會、仿造之贗品。如明孝宗時,曾有人進獻所謂「傳國玉璽」,孝宗認定其為贗品而未採用。至清初時,紫禁城藏御璽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稱作「傳國玉璽」。

而乾隆時,高宗皇帝頗好考據,欽定其為贗品。但權且以假當真,聊以充數,亦無深究者。

3樓:匿名使用者

由於歷代統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璽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傳國璽屢經發現。如宋紹聖三年(公元2023年),咸陽人段義稱修房舍時從地下掘得的「色綠如藍,溫潤而澤」、「背螭鈕五盤」的玉印,經翰林學士蔡京等13名**「考證」,認定是「真秦制傳國璽」的玉印。然而,據後世人考證,這是蔡京等人為欺騙皇帝而玩的把戲。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2023年),戶縣毛志學在泥河裡得玉璽,由陝西巡撫熊羽中呈獻孝宗皇帝。相傳元末由元順帝帶入沙漠的傳國璽,曾被後金太宗皇太極訪得,皇太極因而改國號「金」為「清」。但清初故宮藏玉璽39方,其中被稱為傳國璽者,卻被乾隆皇帝看作贗品,可見傳國璽的真真假假實難確定。

據說真正的傳國璽是明滅元時,被元將帶到漠北了。真正的傳國璽是否和氏璧所為?又流向**?

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4樓:匿名使用者

說是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裡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見楚厲王,厲王命玉工檢視,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

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檢視,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幹了眼淚後又繼續哭血。文王得知後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

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於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命名為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後,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爾人。後來.楚國向趙國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趙國。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聽說趙國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因趙弱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情願,便派智謀雙全的藺相如奉璧使秦。

藺相如知道其中有詐,偷偷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此事在司馬遷《史記》中有詳細記載。

但後來,和氏璧還是被秦國擁有,至於何時、如何被秦國擁有,史無記載。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

」「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很有可能,趙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畏懼秦國的強大,將和氏璧送給了秦國。

從此以後,關於和氏璧的記載屢見不鮮,並大都相信《韓非子》、《新序》等書的記載。如西晉傅鹹《玉賦》說:「當其潛光荊野,抱璞未理,眾視之以為石、獨見知於卞子。

」唐代詩文中關於和氏璧的記載更多.大詩人李白《古風》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

據《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製造了御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後,子嬰將御璽獻給了劉邦,御璽成為「漢傳國寶」。到漢末董卓之亂,御璽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於諸強,後被南朝承襲。

隋滅陳後,御璽被陳朝的蕭太后帶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御璽歸唐。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御璽不知所終。在六朝以後的記載中,大都認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璽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後,人們開始對和氏璧的真實性產生懷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獻玉說》中,認為這只是韓非子的寓言而已。

歷代皇帝所持傳國玉璽下落何在?

5樓:百度使用者

傳國玉璽是秦始皇與公元前226年新並天下名工匠雕刻所乘,秦亡後為漢高祖劉邦所得,隨為傳國玉璽。經歷代傳下,到五代十國消失。

6樓:心碎噖

隋朝滅亡後,隋煬帝皇后蕭氏與其孫楊正道攜帶傳國璽逃往突厥。直到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蕭後與楊正道來歸,傳國璽才為唐朝所得。朱溫滅唐,璽為後梁所有。

後梁滅亡後,傳國璽落入唐莊宗李存勖之手,經後唐明宗李嗣源、閔帝李從厚,歸於明宗養子後唐廢帝李從珂。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舉兵叛亂,進圍洛陽,後唐兵敗,李從珂與其家人登樓縱火自 焚。後唐滅亡。

令人可惜的是,傳國璽此時突然失蹤。 但傳國璽的命運卻沒有到此結束。宋、元、明、清各朝,均有真真假假的「傳國璽」不斷問世,屢經發現。

自五代時期傳國玉璽失蹤,這塊國寶真假難辨。真正的傳國璽到底在**?無人能回答。

也許有朝一日能夠重見天日

秦國傳國玉璽今何在?

7樓:匿名使用者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給

炎黃子孫留下了無數價值連城的藝術瑰寶,也留下了無數動人的故事和神奇的傳說。但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提到一枚失落於六百多年前的古代玉璽,則使我們見到過的所有珍寶都黯然失色。這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皇權的象徵、永葆國運昌盛的鎮國之寶——秦始皇傳國玉璽。

關於中華共寶傳國玉璽,歷代都有人著書立說。或記載演繹它的傳承關係;或渲染描繪它的精美神奇。但是,各式各樣的記載,彼此矛盾的傳說,又給中華共寶披上了重重神祕的面紗,成為中國文物史上一個難以破解的「哥德**猜想」。

時光倒流至公元前238年4月,即秦國王位九年的少年天子贏政已滿二十一歲,到了依祖制親政之時。「已酉、王冠、帶劍」(《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胸懷大志、英武智勇的秦王贏政,赴宗廟所在地舊都雍舉行了加冠禮,正式執掌秦國之政。

就在這次慶典前後,秦國的政治風雲驟變。先是王弟長 安 君成蟲喬,在率軍進攻趙國的前線倒戈叛亂,企圖趁機擁兵奪取王位。接著又是天降暴雨,黃河氾濫,「河魚大上」,魚群結隊湧入渭水,多被衝上平地。

黔首們紛紛趕往河邊拾魚。「魚陰類,民之象,逆流而上者,民將不 從 君令為逆行也」。這種「魚蟲之災」,當時被認為是上天警示人間當有大災異。

時隔不久,「慧星見,或竟天」。在古人心中,這也是極其嚴重的不祥之兆。它屬於「君臣失政,濁亂三光」之象。

慧星出現將導致「或兵禍將起,國家易政;或臣弒其君,主有滅國之亂;或掃除凶穢,除舊佈新」這些災異都被史官忠實地記錄下來。

除此之外,秦國的政局還隱藏著更為險惡的危機。隨著秦王的親政,因太后趙姬長期攝政所形成的幾大利益集團,圍繞著最高權利的暗鬥也轉向了明爭。一場你死我活的廝殺已迫在眉睫。

在這泰山壓頂,千鈞一髮的危急時刻,年輕的秦王處變不驚,指揮若定,連續擊碎了叛亂的成蟲喬集團、嫪毐集團、呂不韋集團。顯示出千古一帝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

為了進一步穩定局勢,解釋剛剛發生的災異人禍,向天下臣民昭告「君權神授」的正統性,重新樹立王權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威,併為吞併六國的戰略計劃製造先聲奪人的宣傳效應。具有政治遠見的秦王贏政,便於此時令客卿李斯刻制了象徵著王權天授的御璽一枚。由此揭開了演繹兩千餘年的傳國玉璽故事的序幕,留下了「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歷史傳奇。

彈指間,秦王征伐六國的戰鼓聲剛剛停息不久,隨著始皇帝的仙逝,「坑灰未冷山東亂」,準備傳之萬世的江山社稷只傳到三世,秦王之孫子嬰便成了亡 國之 君。御璽便成了大漢王朝的傳國璽。西漢末年為王莽所奪,隨即又經「綠林、赤眉」義軍之手復為東漢傳國璽。

漢末董卓之亂時,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南北朝時一度頻頻易主,後被南陳承襲。隋滅陳後而得。

隋末楊廣被部下所殺,蕭後攜傳國玉璽投奔突厥。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蕭後又帶著傳國玉璽南返大唐。此後在唐代安傳十九帝兩百餘年。

五代十國之亂,傳國玉璽歷盡劫難,在刀光劍影中不知下落。直到宋代哲宗時(公元2023年),農民掘地而出玉璽一枚。獻於朝廷後,經碩儒重臣縝密鑑定,印文與李斯篆傳國玉璽毫髮不差,「非漢以後所能作」。

於是傳國玉璽又一次神祕地重返人間。北宋末,徽、欽二帝被金人俘虜,傳國玉璽也隨之被掠往北方。2023年,元世祖忽必烈卒,傳位皇太孫鐵穆耳。

恰在此時有人**一枚玉璽,御史中丞崔彧見之,經反覆驗看確認為是失傳已久的傳國玉璽。遂重金購下,獻於皇太妃。公元2023年,朱元璋的北伐大軍在名將徐達的指揮下,一路摧枯拉朽直搗元大都。

7月22日 ,元順帝棄大都北遁。傳國玉璽在歷經沉浮有序的流傳約一千六百年後,最終消失在遙遠的漠北大地。朱元璋稱帝后,對沒有得到傳國玉璽十分懊惱。

他不僅下令將元大都的宮殿全部毀壞,還派出十萬精兵,數次遠征漠北,去尋找傳國玉璽的下落。直到多年之後,朱元璋還念念不忘地對大臣們說:「如今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掛在心頭。

其中第一事即缺少傳國玉璽.」

明清時期,一些官吏為邀功請賞,不時有人制作假傳國玉璽進獻皇帝。如乾隆三年,江南總督高斌即進貢一枚顏色黝黑的傳國玉璽,乾隆皇帝一看便知是「前代好事者仿製」,但也笑而納之。至今仍存於故宮博物院。

前些年,日本與蒙古兩國聯合組成考察隊,多次深入到色楞河谷和阿肯特山地區,用現代化探測儀器,採用高科技手段尋找當年蒙古帝王的埋葬之地,雖然也有一些重大發現,但始終都沒有傳國玉璽的蹤跡。

那麼,真正的傳國玉璽到底在什麼地方呢?

這千載的迷惑和期盼,在改革開放的盛世中出現了答案。公元2023年8月的一天,在莫斯科切爾基佐夫大市場內,中國留學生王澤,從幾個蒙古人的手中,見到了一枚奇特的印璽。憑著自身的文物鑑賞知識,他認定這是中國古代的印璽。

經過艱難談判,最終把它購換下來。之後,通過文物專家對其印文的破解以及熱釋光檢測,確認這就是兩千餘年前的秦王御璽。如今,是我們拂去歷史灰塵,還傳國玉璽一個本來面目的時候了

傳國玉璽沒有下落了嗎秦始皇的傳國玉璽下落如何?

應該被某個人帶到了地下了吧,早成殉葬品了吧。除非某年某月,國家或盜墓賊找到此墓,挖出此寶,令其重見天日,那也不失為我們這一輩子的福分。呵呵。我以前也和你一樣很想知道了解傳國玉璽的下落。畢竟這個玩意可以說是我們先人留下的無價之寶。多少人為它爭得頭破血流。說的誇張點拿這個玉璽要是真的還在。能頂的上整個博...

傳國玉璽的由來傳國玉璽在戰國時期又稱什麼

由來 和氏璧是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 價值連城 的天下所共傳之寶。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說荊山 今湖北南漳縣 看見有鳳凰棲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 鳳凰不落無寶之地 之說,他認定山上有寶,經仔細尋找,終於在山中發現一塊玉璞。卞和將此璞獻給楚厲王。然而經玉工辨認,璞被判定為石頭...

傳國玉璽的故事,從秦朝開始傳國玉璽是怎麼失傳的?

傳國玉璽 又稱 傳國璽 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八篆字,以作為 皇權神授 正統合法 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 受命於天 失之則表現其 氣數已盡 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