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公賦芧的譯文,狙公賦芧,朝三暮四

2025-06-06 03:30:20 字數 1817 閱讀 2533

1樓:佳人醉月

狙公賦芧。宋有狙公者,愛狙,知滑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慾。

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是乎?」

眾狙皆起畢怒。

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眾狙皆伏而喜。

譯文。宋國有個養獼猴的人,(他)愛獼猴。(他所以)養了成群的獼猴,能理解獼猴的意思;獼猴也懂得狙公的心意。

狙公)節省家人的口糧,(以此)滿足搭亂臘獼猴的食慾。不久缺少糧食,要限制他們的食量。恐怕獼猴們不聽從自己的,先欺騙他們說:

給你們橡子,早上三個,下午四個,夠了嗎?」所有的獼陪巨集猴們都跳起來發怒。他不一會兒又說:

給你們橡子,早上四個,下午三個,夠了嗎?」所有的獼猴們都趴在地上表示高興。

狙公賦芧,朝三暮四

2樓:鮮活且善良丶桃花

即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唯一。

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

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

狙公賦芧【xù】,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

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萬物有分必有成,有成必有毀。所以從總體上說,萬物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完成和毀滅,始終是渾然一體的,只有通達之人才可能懂得萬物渾然相通的道理,為此他們不固執於自己的成見。

而寄寓於事物本身的自然規律。

這就是順應自然的道理。順應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叫做「道」。辯者們損耗心神去求一致,而不知道萬物本來就是混同的,這就是所謂的「朝三」。

什麼叫做「朝三」呢?有個養猴子的老人,給猴子們分橡子。

說:「早上三公升,晚上四公升。」所有的猴子聽了都很憤怒。

他改口說:「那麼早上四公升而晚上三公升吧。」所有的猴子都高興起來。

橡子的名稱與實際數量都沒有增損,而猴子的喜怒卻因而不同,這是老人順應猴子的心理作用罷了。所以,聖人混同是非,任憑自然均衡,這就叫做物我兩行,各得其所。

狙公賦芧,朝三暮四。順應自然,各得其所。同樣的道理換一種說辭,本質雖然一樣,但能達到不同的效果。人類的是非之爭,也是如此,不過是說法不同罷了。

還有一種非常有趣的理解,那就是猴子們懂得養生,所以將上午三公升下午四公升,改為上午四公升下午三公升就高興了,因為從養生的角度來看,晚上少吃更有利於健康。

狙公賦芧的意思是什麼,狙公賦芧怎麼讀

3樓:愛創文化

1.狙公賦芧是個典故,出自《莊子·齊物論》,啟示是告誡人們要注重實際,防止被花言巧語所矇騙。

2.後引申為反覆無常,譴責那些說話辦事不負責任的人。

3. 出處:傳說最早見於鄭國思想家列禦寇(列子)的一則寓言。

4.後為《莊子 齊物論》所引用:狙公賦芧。

5.曰:「朝三而暮四」。蔽念。

6.眾狙皆怒。

7.曰:「然則朝四而暮三。

8.」眾狙皆悅。

9. 譯文:宋國有個養獼猴的人,(他)愛獼猴。

10.(他所以)養了成群的獼猴,能理解獼猴的意思;獼罩兄猴也懂得狙公的心意。

11.(狙公)節省家人的口糧,(以此)滿足獼猴的食慾。

12.不久缺少糧食,要限制他們的食量。

13.恐怕獼猴們不聽從自己的,先欺騙他們說:「給你們橡子,早上三個,下午四個,夠了嗎?」所有的獼猴們都跳起來發怒。

14.他不一會兒又說:「給你們橡巨集悶困子,早上四個,下午三個,夠了嗎?」所有的獼猴們都趴在地上表示高興。

蘇軾《赤壁賦》的譯文,蘇軾《赤壁賦》全文翻譯

一 前赤壁賦 簡介 赤壁賦 ch b f 蘇軾 赤壁賦 全文翻譯 譯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下游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誦 月出 詩,吟唱 窈窕 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鬥宿 牛宿之間。白濛濛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

秋聲賦翻譯,歐陽修《秋聲賦》的原文和譯文

歐陽先生 歐陽修自稱 夜裡正在讀書,忽然 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心裡不禁悚然。他一聽,驚道 奇怪啊!這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其中還夾雜著蕭蕭颯颯的風吹樹木聲,然後忽然變得洶湧澎湃起來,像是江河夜間波濤突起 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發出鏗鏘之聲,又好像金屬撞擊的聲音,再 仔細 聽,又像銜枚奔...

赤壁賦全文及譯文,《赤壁賦》的全文及翻譯。

老大文為心聲可不可以別翻譯啊?額 打擾 赤壁賦 的全文及翻譯。赤壁賦原文及譯文 蘇軾的?赤壁賦?全文及譯文 30 都在這裡 這個 包括 前赤壁賦 後赤壁賦 以及譯文 文言文 赤壁賦 全文的翻譯 赤壁賦原文及翻譯 原文壬 r n 戌 x 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