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三年鄭和下西洋,分別對世界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呢?

2025-05-01 02:00:10 字數 1554 閱讀 5272

1樓:肖艾斯的旅行日誌

通過對海洋的挑戰帶來了機遇棗基、拆李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催生了自由**主義、奠定了歐洲快速繁榮凳御謹的基礎、提高了人們對遠洋航海的意識等,所以產生了深遠影響。

2樓:撲苒悠水身

描述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讓西方國家對東方文化滑州頌產生了跡迅濃厚的興趣,帶動了國內外需求,拉開了地理大發現的序幕,信鄭拉開了人們對事件的探索。

3樓:雙子小黑嘿

促進了國家山櫻的經濟派讓發展塵唯局,也有了最早的航海圖冊,也弘揚了國力,也促進了航海業的發展。讓西方的商人對東方非常的感興趣。

永樂三年指的是哪一年鄭和結束遠航是在哪一年?

4樓:狂人橫刀向天笑

永樂三年是1405年 這裡的三年不是指有三個年頭 而是指開始用永樂這個年號的第三年。

鄭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 開始。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近27800人。

鄭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近27000人。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近27670人。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5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近27550人。

望,謝謝)

5樓:尷尬的矯情

永樂三年,永樂(1403年-1424年),所以永樂三年應該是1405年。

鄭和第七次遠航,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

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分別是處於什麼目的

鄭和下西洋有bai多個目的 1,宣揚du 國威zhi,2,獲取海外異寶,3,尋找建文dao帝朱回允文 4.擴大海域 5.為明成祖尋找長生不答老藥 6.在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還有有許多超出於航海之外的解讀。鄭和時代的中國,則是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 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於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

鄭和下西洋寫了哪三件事情

主角是鄭和。是下不是上。下的是西洋不是東洋以上。鄭和不是下面沒有了嗎?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不是去找朱允炆,而是把朱允炆藏起來,藏到了廣西一寺廟,而去找朱允炆是個幌子,但為什麼去那麼多人因為朱棣剛躥位,派出去的人越多越好他心裡越放心。 宣威。彰顯上國氣派,以及朱棣得國的正當性。 調查。懷疑建文...

2025年是鄭和下西洋多少週年紀念

鄭和下西洋,是指自明朝永樂三年 1405年 至宣德八年 1433年 的二十八年間,鄭和率眾七次遠航的歷史。距今有610年了 610年,從1405年開始到1433年,共七次 2015年是鄭和下西洋首航多少週年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哪些地方 鄭和下西洋,是指自明朝永樂三年 1405年 至宣德八年 14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