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有《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兩部五代史,這是為什麼?
1樓:老朽是
第二十四個故事確實描述了皇朝的歷史,但真正推動歷史的人卻鮮有記錄。因此,可以合理地說,這是乙個由二十四個姓氏組成的譜系。然而,從史料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通過斷代的記錄為未來留下記錄。
想象一下,當我們研究雜交水稻時,我們只記得袁隆平,但袁隆平是乙個團隊的代表,但我們不會記得這些人,但我們可以知道,這樣的一群人正在默默地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
這是有原因的。當我們回到二十四個故事,我們記錄的記錄國王,王子和將軍。雖然偶爾會有農民起義,比如李自成,但他們也被登記為叛徒。
但我們知道故事的真正驅動力是什麼嗎?它是由數百萬人建造的長城,是通過無數實踐發明的造紙技術。但當我們記錄這數千人時,我們也記錄秦始皇和畢生。
之所以不完全正確,是因為在中國,五百多年來,特別是在先秦時期或是在班博幻燈片上,我們的歷史學家繼續盡最大努力詳細記錄當時發生的事情。
他留給我們研究古代歷史的寶貴財富。通過記錄國王、王子和將軍的行為,我們瞭解了當時的一些情況,也使我們對在這裡尋找歷史愛好者感興趣。在舊的和新的時代,我們常常太過否認傳統的東西。
這同樣適用於對梁啟超的批評,這使得二十四位歷史學家毫無用處。
晚年,梁啟超知道自己的損失,因此他改變了最初的看法,肯定了二十四位歷史學家的價值。然而,他最初的批評對後代產生了巨大影響,許多人傾向於輕視《二十四故事》。同時,章太炎強調了在民族危機時期閱讀歷史的重要性。
他說,「乙個國家的歷史就像一棵族譜,它包含了所有過去的事實,如果乙個國家的歷史衰落了,它的民族愛國主義也會減少。
2樓:幸福小豬豬
因為五代時期群雄紛爭,這一段歷史記載下來的比較少,文人眾說紛紜,因為大家的觀點存在分歧,所以分為上下兩部。
3樓:結婚發的
這兩本史書的編撰重點有所不同,編修的時間也不同,這兩本史書都非常的有價值,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新五代史》都分為哪些內容?
4樓:人應該相信緣分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記》是二十四中自唐代以後惟一一部私人修撰的正史。歐陽修有意模仿孔子作的《春秋》,寓褒貶,別善惡,藉以發揮自己的政治歷史觀點,因而他非常注意褒貶義例。藉五代亂世,口誅筆伐,要求拔亂返治,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歐史重在筆削加工,文筆確在薛史之上。但歐公並不太重視史實,從儲存史料來說,其價值則不及薛史。
新五代史的創作背景
新五bai代史 原 名 五代史記du 是北宋設館修史以後zhi唯一的私修正史,dao撰者歐陽修專 1007 1072年 在已有了屬薛居正等主編的 五代史 以後,歐陽修為什麼獨出心裁,重又編出一部體例和寫法不一樣的新的五代史呢?宋史 歐陽修傳 中對此作了簡約的說明 自撰 五代史記 法嚴詞約,多取 春秋...
簡析《五代史伶官傳序》的寫作意圖
1 作者開篇就提出中心論點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意為國家的盛哀 事業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0343862的成敗,主要取決於人事。我們從作者感慨萬千的嘆息聲中,已不難覺察 有些人忽略 人事 而將國家的 盛衰 委於 天命 正是歐陽修所痛心疾...
五代史伶官傳序後唐莊宗身死國滅的歷史教訓對我們認識社會,歷史,人生有什麼啟迪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這幾句都成千古名句了!伶官傳序的全文翻譯 一 譯文 啊!國家的興盛與衰敗的道理,雖說是天意,難道不是人為的緣故嗎?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世人傳言晉王李克用臨死時,曾把三支箭交給莊宗,並對他說 樑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