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堂堂的大明王朝被乙個連文字都沒有的小部落「滿族」給滅了?

2025-04-30 18:25:05 字數 4195 閱讀 4291

1樓:匿名使用者

這就是君主制度的危害 再好的江山碰到乙個阿斗式的王 能不被滅嘛。

為什麼在明朝我們4萬萬人,還打不過滿族30萬,蒙古入關不到百萬最後佔了我們有大好河山,

2樓:月上中天

1.明朝時哪有4萬萬人,按當時的統計是4000萬丁,就是成年男性的意思,不含有功名的人和**,所以,人口應該在1億左右。

2.不過這一億人當時在搞內戰,李自成和明**,實際上,李自成共消滅明軍超過百萬,當然,最後自己也只拼的只剩5萬主力和15萬輔助部隊。

3.滿族30萬不假,但是蒙古八旗也有100萬以上,總兵力超過6萬,還有投降滿清的4-5萬明軍,都是野戰部隊,算上輔助部隊超過20萬被清軍收編。

4.滿清共殲滅明軍野戰部隊大約20萬,殲滅明軍輔助部隊約50萬,以上用了20年。

5.實際戰鬥表現上看,抽調各地的野戰精銳組成的明軍野戰軍,能夠在1:1的情況下和清軍野戰。

6.滿清最大的崛起是收編了明朝孔有德部約2萬精銳及5萬輔助部隊,由此得到海軍及火炮部隊。

從此有了攻堅能力,之前都是靠人填和內應。

7.所以,明軍失敗的最大原因是內戰將野戰主力消耗光了,明和李自成就像2個巨人在打架,最後一方倒地,另一方也虛弱不堪,被旁邊乙個小矮子藉機捅死了。

8.蒙古人軍隊中,漢軍佔超過80%的比例,所以,蒙古成功的典範是穩固住大批漢軍為其賣命。

3樓:網友

哥們,學點歷史好不好?!中國在雍正「推丁入畝」以前,從來人口沒上過億。

4樓:網友

明朝還沒到1億人呢。

弱小的滿族是如何征服強大的明朝的呢?

5樓:我名字很霸氣的

其實戰勝明朝軍隊的其實是李自成和他的部下,並不是滿族的軍隊,而清兵是入關擊敗了起義軍才成功入主了中原地區的。

6樓:小鄧同學

明朝雖然在疆域和人口生產力方面,大幅度領先滿清,但是由於明朝經過多代皇帝政事的荒廢,導致帝國內部幾乎崩盤,加上各地的農民起義,讓滿清奪得了天下。

7樓:陽光的

滿族雖然弱小,但是每個人都非常擅長騎射,而且武功高強,能夠以一當十,所以滿族雖然地盤小但是戰鬥力強。

8樓:御龍居士

成化犁庭,又名丁亥之役對蠻清祖先太仁慈了,要是斬盡殺絕也不會有蠻清什麼事了,

9樓:司徒今

沒有徵服。不是吳三貴去請的嗎。

大明建國150年後,為何打不過蒙古乙個小小的部落,值得深思?

10樓:凡度指

大家知道明朝永樂皇帝從南京遷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國門」,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親自在第一線守國門。崇禎皇帝當年,北京形勢很危急,有人勸他遷都,他不去,有人勸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縊殉國而死,忠於江山社稷。

大明帝國建立後,朱元璋迅速確立了以農立國的戰略思路,充滿理想的行讓精心設計了田園牧歌式的鄉村生活樣板,一切生襪帶孫活在大明帝國的農民,都要全心全意通過男耕女織的誠實勞動讓自己生活過的好起來,給國家繳納皇糧國稅,嚴厲杜絕遊手好閒的二流子和偷奸取巧的混混。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無憂無慮的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

明**對海上的擴張由鄭和所帶領,航行距離之長,在當時的世界無人能出其右,鄭和所帶領的船隊航行印度洋和南中國海,好像泛舟於中國的內湖。帶給諸國很大的衝擊。但由於中國是一農業帝國,對從事海外事業可能獲利這一點,並不感興趣,逐將海洋留給了阿拉伯人和歐洲人告鏈。

明朝雖然輝煌壯闊,但是也有些敗筆。嘉靖年間,蒙古勢力突然發展起來,蒙古俺答汗部成了乙個大的部落,部落首領俺答汗頗得民心,具有威望。

這麼乙個部落,雖然只有二十多萬人,卻讓大明十分頭疼。京師的軍營九大軍鎮,俺答汗率領五萬多蒙古軍隊入侵,九大軍鎮大敗。

最終蒙古在搶劫一番後大搖大擺的回去了,這一戰讓明朝蒙上很深的陰影。

大明建國150年後,竟然打不過蒙古乙個小小的部落,其中緣由值得深思。

幾十萬滿族人怎樣滅掉兩億人的大明王朝

11樓:xl熊熊

一:明朝稅收最大的弊端,在於納稅最多的恰恰是最貧困的群體。下層平民苦不堪言,社會矛盾尖銳,百姓造反。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實質上就是按照個人財產進行徵稅,平衡貧富差距,同時丈量土地,遏止土地兼併,緩和社會矛盾。張居正當政十年,國家財政收入每年有八千多萬,超過康乾盛世的最高水平,萬曆九年時的國庫存糧充盈,即使十年鬧災顆粒無收也足以支用,這一點連漢朝文景之治也不可及。但是萬曆皇帝,張相國一死就倒行逆施,一條鞭法全部廢除,稅收改為竭澤而漁的政策,還鬧的山東蘇州接連發生民變。

明朝後期國庫的空虛,起義四起。禍根正在於此。)

二:明清松山戰役,明軍十三萬清軍十萬,主將洪承疇定下步步為贏的戰略方針,以相持戰的戰法,依靠優勢的火器防禦層層阻擊清軍,幾乎把清軍拖垮。可惜糊塗的崇禎皇帝好大喜功瞎指揮,接連四道詔書逼洪承疇出戰,洪承疇痛哭一場,明知必敗依然出擊。

結果兵敗被俘。此戰是明清之間最大規模的主力決戰,自此,明朝盡失關外堡壘,山海關成為前線。清朝掌握了全線進攻明朝的戰略主動權。

其實還有很多原因,可以從明朝末年的情況,與但時滿人的情況對比。人多,不一定代表力量大。

清王朝是乙個由滿人建立的政權,統治中國267年,為何沒流行滿文?

12樓:逸夜雲飄

清朝入關前,就在滿人當中發明了一種使用比較廣泛、比較規範的文字--滿文。吳三桂引清入關,清朝統治了中國二百多年卻沒有使滿文推行開來,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沒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做基礎。

滿族人的祖先是關外遊牧部落的女真人,首領完顏阿骨打為了便於管理和發展文化、教育,發明了一種文字,就是「前滿文」。到了17世紀,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各個部落,建立了金朝,他也成為金太祖。

他借鑑了漢字和契丹文字,對滿文進行了不斷的調整和改進,使其逐漸規範起來。由此可見,相對於厚重的漢字歷史,滿文發展歷史是很短暫的,沒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做基礎,在漢人為主的清朝想得到發展是很難做到的。

二、沒有強大的使用群體做支撐。

清朝入關時,全國漢人總人口達到七八千萬左右,而清朝總人口卻只有三十多萬,人口相差很懸殊。少數群體在乙個龐大的群體中推行發展他們的語言,影響力是微乎其微。即使漢人有學習滿文的想法,但是沒有足夠的滿人來教學也是空談。

**成立學堂宣揚滿文化也未嘗不可,但是對於剛入關的清朝來說,沒有足夠的經濟作為後盾,加之清朝的根基沒有扎穩,各地反清復明的勢力嚴重威脅著清**,在這種情況下清**也不敢強迫漢人學滿語。再者絕大多數的漢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不願意接受外來事物,從內心排斥學滿文的。可見一種語言的使用是需要群體的支撐,否則難以流傳和推行。

三,統治者的統治需要。

清朝皇帝順治從小接觸漢文,喜歡讀漢書,感受到了漢文化的強大魅力。進駐中原後,基本上所有的古籍專著,都是用漢字記載的,所學的滿文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而他的丞相范文程是乙個飽讀經書,學富五車的漢人,在他的影響下,皇帝也更加喜歡漢文化。

另外,為了穩定大局,牢固統治,朝廷對滿文化沒有硬性推行,而採取了順其自然的態度,沒有後盾和力度,自然就沒有推行開來。

13樓:職場小銘

清統治中國267年,為何沒有使用滿文?原因變得比較規範,很快在後金推廣出來,成為滿人主要。然而這三十萬人就幹掉了幾千萬人的政權。

14樓:職場精英凌兮兮

因為在中原,漢人還是佔大部分的,如果不願意去融合漢人,政權不會穩固的。

15樓:易縷烊光璽愛

因為雖然是滿人建立的政治,但是滿族的人數並不多,大多數人都是漢人,他們接受了漢族的文化難以改變,而且他們認為漢文比較好認。

16樓:木瑾瀚

我覺得這是因為漢族的文化比較的源遠流長,而且人數眾多,滿族人口無法實行同化。

17樓:小巴兔

因為當時應該是少數服從多數,而且當時的皇上也喜歡漢族的文化,所以就沒有推廣。

18樓:禾山

滿文沒有成文且統一的語言,他們自己學習也只是口耳相傳吧!怎麼去教別人呢?

19樓:貝殼兒

雖然清王朝由滿人統治,但是他所在的地域也是屬於中原地區,康熙在世時,也主張滿人學習漢語,只不過在不違被滿人習俗的基礎上學習的,但他們並不能讓所有人都學習滿文。

20樓:和藹的小銘

因為當時還是漢族居多,如果推行滿文的話是非常困難的。所以說還是以漢族的中文為主。

使大明王朝毀於一旦的原因是什麼,都說是李自成其實是誰

天啟第二年,毛羽建被明思宗任命為京都御史,從家鄉濟州奔赴京城任職。因路途遙遠,毛羽建將自己的正房夫人李氏留在了家中,並承諾其待京都一切安穩後,務必會接她過去享福。然而到了京都之後的毛羽建被眼前的繁華景貌所吸引,早就將自己的糟糠之妻忘之於腦後,並在京城另娶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小美人。想通後的毛羽建第二日便...

為什麼我會被家人這,為什麼我一個女的,總是被別人說,被家人親戚說得多,都是一些罵的很難聽的話,為什麼他們只說我,不說別

說真的 不要太在意父母的行動 對於你來說父母的舉動太寒心了,沒錯,是這樣,建議你先溝通,如果能解決就很好,如果不能解決千萬別自暴自棄,做好你自己,愛你自己,別人才會愛你,不要用父母的做法來懲罰你自己 你好,從你說的情況來看,你父親可能是因為你母親的離開而對你冷淡的,還有可能是你父親有新的女朋友,所以...

為什麼乙個被狗驚嚇過的孩子對狗會產生恐懼反應?

這就像行為主義的華生的有關恐懼的實驗 有些不人道 他的被試是約十個月大的小慶廳albet,albet原本是喜歡和小動物玩耍的,敢觸控小白鼠,當華生在albet觸控小白鼠時,敲擊金屬棍,聲音大而尖利,引起了albet的不安和害怕,漸漸的,albet的恐懼行為發生了泛化,他不敢觸碰小動物,乃至對有毛的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