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子會知道諸葛廬

2023-09-04 01:27:17 字數 1996 閱讀 6873

1樓:渡塘月

二樓完全正確,請予以。

延伸閱讀: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即使兩人皆出於陋室,並不防礙諸葛亮的博智,揚雄的多才。此句運用類比,表明“陋室”主人劉禹錫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及安貧樂道的崇高情懷。

孔子雲:‘何陋之有?’出自於《論語》-(子罕)篇。

原文如下--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直譯為孔子欲往九夷之地傳播其道,但是有的人卻說:夷狄那麼簡陋、不開化的地方,去那兒能傳播您的儒學嗎?孔子說:

只要是有德行的君子,無論住在哪兒,都能把他的思想深入人心。因當時的大環境為中原各國戰亂紛紛,而孔子的儒家宗旨傳播的是“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的精神。

所以孔子才有了要入九夷傳播儒道的想法。九夷之地尚未開化,但對於孔子來說相對安寧,利於學問的傳播。這樣才出現了以上孔子與“或”的對話。

你說,連孔子這個大家住哪兒都無所謂,劉禹錫怎會覺得陋室有什麼不好的呢?

你是挺可愛的。

2樓:貓若丸

可愛的孩子~這個文是劉禹錫的陋室銘,劉禹錫是唐朝人。他將自己的陋室與諸葛廬和子云亭相比,並援引孔子的話“何陋之有”。而不是孔夫子穿越了哦~

陋室銘:南陽諸葛樓,西蜀紫雲庭。孔子雲:“何陋之有”。請問,孔子是秦朝以前的,怎麼評價他們,穿越?

3樓:匿名使用者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第九》) 劉禹錫《陋室銘》 孔子雲:

何陋之有? 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把自己所居住的草廬與“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相對比,結尾用孔子名言點題表達了由於自己品德的高尚,連簡陋的草廬都不覺得簡陋了。

4樓:公西葛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而陋室銘的作者是在唐代時寫的,不是穿越,

為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亭呢

5樓:詠梅居士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雲:何陋之有?--陋室銘》劉禹錫。

1.作者借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作類比,引出自己的陋室,說明陋室不陋。

2.作者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們一樣擁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絕喚腔己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

實際上劉禹錫這樣寫還有另一層深意,即諸葛亮是閒居臥龍草廬以待明主出山。而揚雄呢?鏈亮卻是淡薄於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雖官至上品,然他對於官職的起起落落與金錢的淡泊,卻是後世的典範。

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操、榮辱從容的意思。既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於平淡的那種志向吧。

這結合作者官場的起起落落,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

摘自並衫百科,稍作,大方之家請勿見笑。

陋室銘 作者為什麼沒提到“諸葛廬”“子云庭”提到孔子的話

6樓:世春桃

因為作者想反襯出陋室不陋。

7樓:開心別回頭

提到了 諸葛廬 和子云了啊。

孔子曾曰 南陽諸葛廬 西蜀子云亭 何陋之有?六國在三國之前,孔子如何評論三國?

8樓:匿名使用者

並不是孔子對他們的評價。是作者借孔子的話進行評價的。以增強說服力。

南陽諸葛廬 西蜀子云亭孔子不是春秋時期的嗎

9樓:狂人橫刀向天笑

引用名人孔子的話。

原句是:南陽諸葛抄廬,西蜀子bai雲du

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前兩句與“孔zhi子云”是兩句話兩層意思。作者先是以諸葛廬和子云亭為例子。

然後引用的孔子雲“何陋之有?”來進一步說明,論語【原文】子欲居九夷。或曰:

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所以,孔夫子這句話原dao本不是用來形容南陽諸葛之廬,西蜀子云之亭的。這裡劉禹錫只是引用而已.

諸葛廬,子云亭有什麼共同特點,作者用這個典故什麼用意

諸葛廬是諸葛亮出山前的居所,很簡陋 而子云亭是楊雄 字子云 當年歸隱時的居所,也很樸素。劉禹錫選用這兩個事物是與前文相符合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是說他劉禹錫和諸葛亮 楊子云一樣,是和道德和品行都很高尚的人,在這個陋室裡住的還很開心,怡然自得。大致就是這麼個...

孔子也會和別人談戀愛嗎,孔子對女人為什麼有偏見

孔子談的戀愛還更精彩!聖人的愛情,也是神聖的!扯淡吧!他有後人,只能說他有老婆,古代的談戀愛應該是不存在的!孔子是有夫人的。否則怎麼會有後人呢。孔子對女人為什麼有偏見?眾所周知,孔子對女人是有偏見的,因為在 論語 陽貨 中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他將女人與小人相提並論,可知孔子...

孔子為什麼要使子路取水試之孔子為什麼要使子路取水試之這樣做有必要嗎

孔子使子路取水而試之,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孔子喟然嘆曰 嗚呼!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子路曰 敢問持滿有道乎?孔子曰 持滿之道,挹而損之。子路曰 損之有道乎?孔子曰 高而能下,滿而能虛,富而能儉,貴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辯而能訥,博而能淺,明而能暗,是謂損而不極。能習此道,惟至德者及之。說苑 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