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什麼解釋,三伏天是什麼意思

2023-07-10 02:05:09 字數 3192 閱讀 1593

1樓:乾萊資訊諮詢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三伏天是全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時段。

漢代學者劉熙在《釋名》中記載:「三伏者,庚金伏於夏火之下。金畏火,故曰伏。」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也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

三伏天是什麼意思?

2樓:破罐子說事

綜述: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

最熱原因:入伏後,地表溼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

注意事項:不宜過量飲酒。人體在夏季受氣溫影響極易積蘊溼熱,而溼熱過盛又是誘發**發生瘡癰腫毒的**,若大量飲白酒,更會助熱生溼,無異於火上澆油。

3樓:腦洞快歷史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4樓:匿名使用者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既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

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

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 [本段]入伏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5樓:匿名使用者

「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按我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據《通書》、《陰陽曆書》和《萬年曆》查考可知:今年是陽曆公元2023年,陰曆乙酉(雞)年。「三伏」是:

7月15日,陰曆初十庚子日為初伏(又叫頭伏);7月25日陰曆二十庚戌日為中伏(二伏);8月14日,陰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今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

即從陰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後一天(陰曆七月二十日)出伏止,前後正好四十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俗話說「熱在三伏」,按照我國傳統曆法,今天開始進入夏季常年相對最熱的「三伏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連續時段。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為20天,比如今年。一般說來,「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氣溫最高。

當然,古人的這種推算方法並不十分科學,並不一定與當年的氣象實際緊密結合,各地全年中的極端最高氣溫也不一定出現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麼說,「三伏天」確實是盛夏酷暑的時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溫。

三伏天是什麼意思?

6樓:內蒙古恆學教育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中的暑邪。

傳統曆書規定:「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是說,「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這裡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氣太熱,宜伏不宜動之意。

伏天的長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別上。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三個庚日(初伏)出現的時間不同,所以導致中伏的天數也不相同。中伏時間有長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

於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兩種情況。

三伏天什麼意思

7樓:生活常識百事通

三伏天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每年三伏天出現在公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

所謂「熱在三伏」,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節氣日期和干支紀日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

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之始,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之始,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之始。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規定的時間是10天。中伏的天數則有長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這取決於每年夏至節氣後第3個庚日(初伏)出現日期的遲早。

三伏天的注意事項

1、多食應季蔬果

飲食上可以多食絲瓜、冬瓜等應季蔬菜。值得一提的是,絲瓜裡邊含有人參所含的成分——皂甙,非常適合伏天食用,解暑防燥。

夏季水果品種豐富,特別是西瓜,能夠消暑解渴,但不可多食。因其性寒,最好以薑茶之類的溫性食物與以平衡其寒性。

2、 鍛鍊前要先喝水

早上鍛鍊前要先喝水,選擇遠離樹木繁茂,背風向陽的開闊地帶,時間控制在40分鐘左右。此外,要避免空腹飽食後運動。

以上內容參考 百科-三伏。

三伏天什麼意思?

8樓:網友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三伏天有幾天,三伏天是那幾伏天?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 悶熱的日子。可以這樣理解 伏 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 三 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

三伏天吃什麼養生最好,三伏天吃什麼好?

三伏天養生適合吃蓮子 生薑 薏米 苦瓜 綠豆等。夏季吃蓮子可以養心護心,而且還能幫助你提高睡眠質量。另外,專家認為,三伏天天氣悶熱,人們容易心煩氣躁,吃點安神的蓮子可以平穩情緒。夏季吃薑可以防治腹瀉,生薑中的成分還可以防暑降溫,溼熱體質的朋友吃薑還可以去除溼熱,保健身體。中醫認為薏米具有利水 利尿的...

北京三伏天養生吃什麼,三伏天吃什麼養生

北京三伏天養生吃的東西有餃子 鯉魚 黃鱔 河蚌 姜 苦瓜 蓮子 綠豆等 1 餃子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2 鯉魚 夏季氣候溫熱潮溼,適當喝些鯉魚湯,有助於祛溼開胃 利水消腫。而從營養學角度來說,鯉魚富含優質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