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該不該殺 諸葛亮想不想殺馬謖

2022-11-21 19:20:56 字數 6625 閱讀 3947

1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第一條,馬謖是不是被諸葛亮殺了,就弄不清楚。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馬謖竟然是下落不明。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在《三國志》當中,馬謖是沒有傳的,那麼馬謖的結局只能到別人的傳裡面去看。《諸葛亮傳》的說法是:「戮謖已謝眾。

」也就是說馬謖被諸葛亮殺了。這個事有個旁證,在王平傳,《王平傳》說:「丞相亮既誅馬謖」,也說馬謖被諸葛亮殺了。

《馬良傳》的說法是:「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就馬謖被諸葛亮關進了監獄,病死在監獄裡面;諸葛亮得到訊息以後,哭了。

第三種說法見於向朗傳,《向朗傳》的原文是:「謖逃亡,朗知情不舉。」按照這個說法馬謖是跑了。

也就是說關於馬謖的結局有三種說法:被諸葛亮殺了,病死在獄中,跑了。三種說法都見於《三國志》,也就是說同一個人陳壽,同一本書《三國志》,三種說法。

歷史的真相真是很難弄得明白。

所以我一再強調,我給大家展示的是歷史形象,歷史形象不等於歷史真相。不過這三種說法我覺得也還可以調和統一起來,估計是怎麼回事呢?是馬謖丟了街亭以後,心裡一慌,就跑了。

這個向朗呢,知情不舉,沒有舉報。但是後來馬謖,或者是被捉拿歸案,或者投案自首,這個沒有依據,反正又被諸葛亮抓起來,關進了大獄裡面,而且下達了死刑命令。沒有執行,死在獄中了。

有這個可能。因此,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說法,還是可以成立。如果這個說法成立的話,我們就會有問題了,什麼問題呢:

第一,馬謖該不該殺?第二,諸葛亮想不想殺?第三,諸葛亮為什麼要殺?

第四,諸葛亮殺馬謖為什麼要流淚?

我們先說第一個問題:馬謖該不該殺?我的看法是,可殺可不殺。

為什麼可殺呢?他畢竟丟了街亭,丟了街亭就導致了第一次北伐戰爭的半途而廢。而這次北伐戰爭本來是有可能要成功一把的,因為當時諸葛亮出兵的時候,曹魏方面沒有準備。

根據裴注的記載,當時曹魏只知道蜀中有一個劉備,那是很厲害的,不知道還有誰也會打仗。所以毫無準備,等到諸葛亮一出兵,朝野震驚,而且三郡皆反,有三個郡都反了曹魏,而投降了諸葛亮。那麼這個時候,利用這樣一個大好形勢,向前進軍,有可能是取得一些勝利的成果。

而馬謖壞了事,這是他該殺的一面。

2樓:匿名使用者

不該殺,因為馬謖是人才,(題外話:二十世紀什麼最值錢--人才)雖說馬謖有點紙上談兵,但總比那些馬忠,胡班好的多。其實馬謖有點替罪羔羊的味道,諸葛亮一為正軍紀,二杜絕了那些自作主張的將領,從根本上限制了他們的權力和自由發揮的空間。

從李嚴被貶和魏延欲取子午谷不難看出,諸葛亮是個很霸道專橫的丞相,凡事都要他來決定,從不權力下放,就連杖二十的事都要親自過問。

法外尚能開恩,戴罪亦能立功。馬謖之死非戰敗之罪,而死於諸葛之手也。

補:觀馬謖之性格,受了罰決不會象苟安那樣投奔魏國。

3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該殺 但是諸葛亮不想殺 因為馬謖是諸葛亮在劉備臨終前要求給予重任的 說明他對馬謖是十分重視的

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馬謖?

4樓:爾曼凡虞枝

街亭位置雖重要,但易守,只要馬謖聽從諸葛亮的安排,守街亭是易如反掌,不然司馬懿不會一聽說街亭有人把守就愁容不展,大讚諸葛亮真神人也。馬謖平時與諸葛亮交情最好(「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馬謖語]「吾與你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不必多囑。」[諸葛亮]),儘管也曾替諸葛亮出謀劃策,但戰功一件全無,我覺得諸葛亮讓他去守街亭也是有意想栽培他,可惜馬謖恃才傲物,狂妄自負,隻立下了一點功就不知天多高地多厚了,就連諸葛亮也不放在眼裡了,非要在山上安營,失卻要路,最終導致街亭失守,出祁山前功盡棄。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再不斬馬謖,何以杜悠悠重口?倘不是馬謖,是趙雲或王平或是其他將官,諸葛亮或可不斬,但是馬謖,不斬他不足以服眾啊!

亮讓馬謖守一個很重要的城池

馬謖很有信心

並立下軍令狀

亮不放心還在馬謖的城池左右各設名虎將

可是馬謖到那城池不聽手下的建議堅持要把營放在山上結果被敵人輕易拿下

亮沒辦法

一來馬謖設了軍令狀

二來馬謖不聽建議

孤意三來那地方很重要

幾乎可以影響整個蜀國的地位

還有就是設定了2名虎將也不用上

自以為是

當時亮也捨不得

揮淚殺了他後還厚葬了

5樓:方司辰釗樹

1因為馬謖立了軍令狀,不殺他就不能服眾。這樣會影響軍心2因為他丟失了重要的街亭。

6樓:正爽坐牢

跟曹操殺監糧官,其實是一個意思。曹操殺監糧官的時候,就是因為軍糧籌備不齊,士兵有譁變傾向,這個時候殺監糧官,把責任推給他,跟士兵們說再忍幾天就好了!

同樣的道理,街亭失誤主要在於諸葛亮誤判了魏軍動向。他認為跟自己對抗的是魏軍主力,實際魏軍主力已經抄了自己後路。諸葛亮也考慮過,街亭那邊有風險,但是隻分了25000人,可是魏軍是10多萬人,有說10萬的,有說15萬的,甚至有說20萬的。

總之,數倍於本方兵力是沒問題的,所以馬謖根本不可能守住!

前方正在打仗,看起來很順利,結果突然發現後路被抄,有被夾擊風險,要撤軍。前方將領肯定不滿意,能攻下來的,反倒變成需要逃跑被追殺的,這一路肯定死了不少人,有造反傾向。這個時候,諸葛亮只能殺馬謖,平息將士怒火!

三國演義說什麼當道紮營,實際都是放屁!街亭是有地形的,可以去當地看看,四周大部分都是坡度很緩的大山,騎馬就可以上山,根本不存在像一線天一樣的地形。如果兩側都是很陡峭的高山,爬不上去,當道只有十幾米寬,或許25000人可以阻擋10多萬人是有可能的。

但是如果當道有幾百米,上千米寬,兩側的山都可以輕易走上去,那還想擋住數倍於本方的主力部隊,就是扯淡了!!所以說,真實的錯誤在於諸葛亮,不在馬謖。諸葛浪說馬謖把大部分兵力都折了,這士兵又不是傻子?

看到數倍於本方的兵力,能不跑嗎,等死啊!

諸葛亮為何一定要殺馬謖,不能讓他戴罪立功嗎?

7樓:子衿悅史

如果大家都能戴罪立功的話,軍隊還要怎麼管理呢。

8樓:看社會時事

因為馬謖失街亭,後果很嚴重,讓諸葛亮感覺很生氣。

9樓:網路小嶽嶽

我覺得是因為馬謖的罪是比較大的,所以必須死。

10樓:漸行漸遠漸無晴

因為他的失敗打破了後續所有的規劃,而且不是他承擔責任就要諸葛亮來承擔了。

11樓:帽子七

因為開始馬謖去執行任務的時候 他是立下了軍令狀的

12樓:墨淡筆輕

他打亂了諸葛亮的隴右佈局,第一次北伐徹底斷送於馬謖之手。

1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當時立了軍令狀,如果馬謖不死責任就得諸葛亮擔。

街亭之戰,諸葛亮一定要殺馬謖嗎?

14樓:作者

怎麼說呢,諸葛亮之所以殺馬謖並非是因為他失了街亭,而是有一定的政治性因素在裡面。

首先要明白蜀國內部並不安定,而是由幾股勢力互相較勁,可分為:

1、蜀地原駐**。2、劉璋舊部。3、劉備舊部。

而諸葛亮作為蜀國的丞相一方面代表了劉備的舊部,而另一方面他要負責制衡幾股勢力,這就要求了他必須嚴格按照法令行事,不能讓任何人抓住把柄。

而馬謖是諸葛亮的親信,也正是因為如此,諸葛亮不能對他有任何徇私的地方,所以他殺馬謖可以說是迫於無奈。

同時要知道,對於馬謖的結局,三國志中有三種不同的記載,分別是:逃走、處死和病死獄中。而目前最令人確信的應該是第三種。

15樓:ru丘玄子

當時軍事環境,因為街亭之戰使三國之中最弱的蜀國,實力又減。

16樓:薄聞雅識

歷史上在街亭失守後,馬謖根本沒見到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獄裡了。

馬謖在失街亭後並沒有像廣為流傳的那樣去諸葛亮那裡自縛請罪,恰恰相反,他選擇了逃跑。後來,馬謖被子均輯捕歸案,諸葛亮判處死刑。但還沒有來得及執行,馬謖就在獄中病故,所以,根本不存在揮淚斬馬謖的事。

與馬謖關係很好的向朗(向寵的叔父),在馬謖潛逃後,因知情不報而被革職,無所事事達二十年之久。

(按)此論所據,見《三國志·蜀書·向朗傳》:「朗素與謖善(街亭之敗)謖逃亡,朗知情不舉......免官還成都......

」。又同書《馬謖傳》:「(街亭之役)謖為郃所破,士卒離散,........

謖下獄物故。」

馬謖街亭戰敗,諸葛亮殺了馬謖,後悔了嗎

17樓:暮靜雨

諸葛亮殺了馬謖,之後是什麼樣呢?《三國志 馬良傳》記載: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諸葛亮哭了,諸葛亮哭就代表心軟,後悔了,但是,諸葛亮還是會殺馬謖,不殺馬謖,不足以穩定軍心。

既然諸葛亮欣賞馬謖,不分晝夜地和馬謖談論,就證明兩個人私人感情也是很深的。那麼,就這麼把馬謖殺了,諸葛亮能不哭嗎?能不後悔嗎?養一個小動物,時間長了也有感情的,何況是人呢?

諸葛亮應該後悔殺了馬謖,但是,為了軍法,為了給國家和全軍將士們一個交代,又不得不殺。

18樓:守護迷途

必須殺馬謖。馬謖也該死,怎麼能後悔。

馬謖痛失街亭,他該不該殺?

19樓:熊熊說歷史

喜歡京劇的朋友應該聽過著名的京劇劇目《失空斬》,這一劇目包含三個故事:失街亭、空城計和揮淚斬馬謖。其實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失空斬的故事我們非常熟悉。

馬謖痛失街亭之後,被諸葛亮揮淚斬殺。關於諸葛亮應不應該斬馬謖,歷代人都有不同的看法。那麼馬謖該不該殺呢?

個人認為該殺。

馬謖字幼常,是當時名士馬良的弟弟。馬氏五常俱是當時眾人所公認的有德有才之士。馬氏五常中,以馬良的才華最為出眾。

人稱「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做為馬氏五常的馬謖雖然沒有馬良那麼良,但是也絕對可以稱為一時豪傑。馬謖經常和諸葛亮一起討論軍事、政治,一起品評人物,深受諸葛亮的信賴,跟諸葛亮甚至情同父子。

但是劉備卻不看好馬謖,劉備曾經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在世之時,馬謖一直得不到重用。

諸葛亮掌握政權以後,馬謖有了用武之地。諸葛亮南征孟獲的時候,曾經採納馬謖攻心為上的建議。諸葛亮北伐節節勝利之時,諸葛亮力排眾議任用馬謖為先鋒,鎮守街亭。

結果馬謖在街亭兵敗,導致整個北伐的局勢急轉直下,無功而返,諸葛亮最終揮淚斬馬謖。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斬殺自己喜歡的馬謖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影響巨大。馬謖失街亭的影響實在太巨大了。諸葛亮歷次北伐中,第一次北伐的時機和情況最好。

曹魏沒有任何準備,他們認為蜀漢除了劉備沒人會打仗,沒有想到諸葛亮也是一個能征善戰主。本來諸葛亮的形勢一片大好,佔領關中不是沒有可能。可是馬謖痛失街亭以後,整個戰爭情況急轉直下。

蜀漢迅速由進攻轉向防守,不得不全部撤回漢中。可以說痛失街亭不僅導致第一次北伐無果而終,還險些給蜀漢軍隊帶來滅頂之災。不是說打了敗仗就一定要殺,造成如此嚴重後果則不得不殺。

第二,平息眾怒。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關於先鋒人選一事上,跟各位將軍鬧過不愉快。當時許多將軍比較看好魏延和吳壹。

魏延可是劉備最喜歡的將領之一,也是當時蜀漢最有能力的將領(趙雲已老)。吳壹乃是當時的國舅。諸葛亮力排眾議任用馬謖擔任先鋒。

如果馬謖圓滿完成任務,那麼說明諸葛亮有識人之賢。可是馬謖偏偏戰敗了,而且還造成如此巨大損失。整個蜀漢軍隊和蜀漢政權都在看諸葛亮如何處理馬謖。

如果如果諸葛亮不殺馬謖,很難服眾,也會造成軍心動搖。所以為了平息眾怒,諸葛亮不得不殺馬謖。

第三,穩定統治。蜀漢政權的組成結構比較複雜,分為荊州集團、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如果處理不好三方的關係,蜀漢政權必然不穩定。

諸葛亮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諸葛亮沒有重用益州集團的吳壹,而重用荊州集團的馬謖。整個第一次北伐荊州集團打得非常不好,而益州集團的王平卻立下戰功。

第一次北伐失敗以後,諸葛亮要處理三方利益。於是諸葛亮自己降級,趙雲降級,王平封賞,而直接導致戰爭失利的馬謖則被處死。所以馬謖之死,不是軍事和法律原因,而是政治原因。

第四,依法治國。諸葛亮在蜀漢政權實行法治,諸葛亮本人也講究法治。馬謖失街亭等於觸犯了軍法。

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的其他將領和**都在看諸葛亮怎麼處理荊州集團的馬謖。如果諸葛亮以各種理由放過馬謖一命,那麼諸葛亮就有徇私舞弊之嫌。以後,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的將領和**可以依葫蘆畫瓢。

到時候,諸葛亮是殺還是不殺。不殺的話,有可能造成法律崩潰;殺的話那麼為什麼當年放過馬謖。勢必會引起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的不滿。

殺死馬謖,就等於告訴眾人,諸葛亮一視同仁,任何人觸犯法律都會收到法律的懲處。

第五,代己受過。個人認為馬謖之死有點代諸葛亮受過。諸葛亮其實應該對第一次北伐的失敗負首要責任,馬謖失街亭只是直接原因。

失敗了需要有人承擔責任。諸葛亮做為蜀漢實際的掌權者不可能自己殺死自己,他還需要留一條命繼續北伐大業。馬謖等於替諸葛亮受了一部分過錯。

第六,告慰先帝。諸葛亮的識人之能和用人之才比劉備差得多。劉備看中的人才絕對都是非常合格的人才。

劉備曾經力排眾議大膽任用魏延,結果魏延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但是劉備非常不看好馬謖。劉備在臨終之前曾經告訴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

可是諸葛亮卻一意孤行重用馬謖。結果馬謖果然沒有沒有辜負劉備的眼光。用自己的失敗證明劉備的正確性,證明諸葛亮識人失誤。

諸葛亮殺死馬謖,算是對自己錯誤的挽救,也算是對劉備的告慰。

如果僅從軍事角度來看的話,馬謖可以不殺。馬謖雖然也落了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壞名聲,不可否認馬謖有做謀士的才能。如果再經過戰爭的歷練的話,有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將領。

如果從政治角度來說,馬謖則必死。諸葛亮也明白馬謖的死包含不少政治因素,所以諸葛亮對馬謖家人非常好。這也算是對馬謖的一種安慰。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歇後語,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都有哪些歇後語

1.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顧全大局 2.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明正軍紀 3.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忍痛割愛 4.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不念舊情 5.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執法如山 6.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恨己不識人 7.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後悔莫及 8.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君無戲言 擴充套件資料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歇後語 顧全...

諸葛亮為什麼讓馬謖鎮守街亭

為什麼諸葛亮執意要用馬謖守街亭 諸葛亮是蜀漢的丞相,弄掉政敵李嚴之後,在蜀漢王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利可謂大矣。此時手下五虎大將只有趙雲,至於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都早已過世,諸葛亮要整兵北伐,自然需要藉助趙雲魏延等人,可惜諸葛亮也有個毛病,喜歡聽取手下人的4阿諛逢迎之詞。為什麼諸葛亮執意要用馬謖守街亭 ...

身為諸葛亮,您會怎麼用馬謖這個人?

b。其他選項逐一分析。選項a,馬謖是諸葛亮的學生,經常為諸葛亮出謀劃策,相當於幕僚。在街亭戰敗前諸葛亮一直是很重視他的軍事才能,紙上談兵只是後來的評價,至於軍事經驗,這個可以慢慢積累。選項c,還是一樣的,戰敗前諸葛亮很器重他,並且馬謖經常為他出謀劃策,肯定是很有才能的,不然也不會贏得諸葛亮的巨大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