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作者是,落葉滿空山 何處尋行跡 賞析

2022-10-12 10:17:14 字數 5694 閱讀 2183

1樓:hzq秋水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詩句。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譯文今天郡齋裡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隱居的人。你一定在澗底打柴,回來以後煮些清苦的飯菜。想帶著一瓢酒去看你,讓你在風雨夜裡得到些安慰。可是秋葉落滿空山,什麼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跡?

《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作品。此詩抒寫秋風秋雨之夕,詩人懷念山中的一位道士,想攜酒去安慰老友又無從尋覓的惆悵之情,寄託了詩人深摯的情愫和淡遠的情趣。全詩語言簡潔,平淡無奇,然感情跳蕩反覆,形象鮮明自然,情味幽遠。

2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唐代詩人韋應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代詩人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賞析這首詩乍看沒什麼驚人之句,好像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頗有陶淵明的風格,向來被稱為韋詩中的名篇。有人說它「一片神行」,有人說是「化工筆」(見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評價很高。

題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會吐露對山中道士的憶念之情。但憶念只是一層,還有更深的一層,需要讀者細心領略。

詩的關鍵在於那個「冷」字。全詩所透露的也正是在這個「冷」字上。首句既是寫出郡齋氣候的冷,更是寫出詩人心頭的冷。

然後,詩人由於這兩種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這寒冷氣候中到澗底去打柴,打柴回來卻是「煮白石」。葛洪《神仙傳》說有個白石先生,「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

」還有道家修煉,要服食「石英」。那麼「山中客」是誰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艱苦修煉,詩人懷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讓他在這秋風冷雨之夜,得到一點友情的安慰。然而詩人進一層想,他們都是逢山住山、見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許在這塊石巖邊安頓,明天恐怕又遷到別一處什麼洞穴安身了。何況秋天來了,滿山落葉,連路也不容易找,走過的腳跡自然也給落葉掩沒了,因而也不知去何處找對方。

詩雖淡淡寫來,卻使讀者能感到詩人情感上的種種跳蕩與反覆。開頭,是由於郡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終於又覺得找不著他而無可奈何;而詩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終於無從消解。

詩人描寫這些複雜的感情,都是通過感情和形象的配合來表現的。「郡齋冷」兩句抒寫,可以看到詩人在郡齋中的寂寞。「束荊薪」、「煮白石」是一種形象,這裡面有山中道人的種種活動。

「欲持」和「遠慰」又是一種感情抒寫。「落葉空山」卻是另一種形象了,是秋氣蕭森、滿山落葉、全無人跡的深山。這些形象和情感串連起來,便構成了情韻深長的意境,很耐人尋味。

這首詩,看來像是一片蕭疏淡遠的景,啟人想象的卻是表面平淡而實則深摯的情。在蕭疏中見出空闊,在平淡中見出深摯。這樣的用筆,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覺,也就是形象思維的巧妙運用。

蘇軾很愛這首詩。《許彥周詩話》載:「韋蘇州詩: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東坡用其韻曰:『寄語庵中人,飛空本無跡。

』此非才不逮,蓋絕唱不當和也。」施補華《峴傭說詩》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東坡刻意學之而終不似。

蓋東坡用力,韋公不用力;東坡尚意,韋公不尚意,微妙之詣也。」這便是自然和造作的分別。韋應物這首詩,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謂「化工筆」,也就是這個意思。

3樓:聲曉楓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韋應物·五言)

今朝君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 何處尋行跡 賞析

4樓:胡丁生

初看到這人生最高三境界的時候,想呀!既然枝頭上的葉片已然零落,且皆化為養份。龔自珍不是有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呣。

雖說那是需要一定時間作為鋪墊,藉助其黴爛變質的潮溼氣;或是久經雨霧的滋養,促使這落葉化解。黴爛腐朽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緩而慢之的積攢。

一般來說,落葉期大都匯聚於秋季。"秋風掃落葉「嘛,大約等到「瑞雪兆豐年」的深冬,雨雪降臨的平常,使得這許多的落葉漸漸化解為腐朽而成為了「春泥"。那麼,自然界又何處去再尋找出滿山映入眼簾的繽紛或蕭瑟呢!

但是,又一想,不對呀,既然出自佛教經典,不可能就字面理解了那麼簡單吧!定然要往更深層次裡去尋求出更為精闢約涵義才是。

然而,或是自己的智商愚拙,不夠靈敏的緣由,腦袋都想的發脹,轉而又似乎有點麻木的知覺,仍不能夠解出個所以然來。

於是,騎車去圖書館查閱資料,但渺渺數語,仍使我如雲霧中纏繞,不得其宗。

困頓的思維迫使我暫且放棄思索這個條目,休息好了再冷靜地捊一捊自己這有限的知識量,從新再去找尋根究。

禪宗裡的理論依據一切皆以「虛無"為導向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六祖慧能的偈語,所謂的物,也就是眼前的物,是我們人類視野中知覺得到的物體,離開了我們的眼目感觸,便也不成為物了。

這樣,是不是應了王陽明的那句「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哲學範疇。仔細思量,也確是如此。即使塵世間有這麼一件物質存在,而因你的人未到,未曾與此物相接觸,眼眸間的視覺不知覺此物的存在與否,縱使思維裡想像那個地方有此物質的狀態,但那也是虛空裡生髮的,是據於記憶中的知識。

倘若某物質於自己的知識儲備中是空白,那麼即使這件物質擺於眼前,仍是一臉的茫然。

是的,「本來無一物"的虛空境界中,即使光禿禿的枝椏,也是經過了一整個寒冬白雪覆蓋後的蘊育,才會在春風和煦的溫暖中,漸漸滋生出枝葉的苞蕊,然後才生髮葉片,根據自身的本質狀態,然後才逐漸有了綠色、紅色、紫色,以及青色或其他顏色,點綴在這個塵世間,爭豔奪彩。然後,於蕭瑟的寒風中,零落於塵,再稍後,還原成虛無狀態。塵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處在這種狀態的。

於是,便有了「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的境界。這是一種精神,是見仁見智的哲學智慧。想要悟得透徹,必得從生活中的最簡單的地方著眼,用心去體會,方可得到真諦。

5樓:茂闊憑靈秀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詩句。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譯文今天郡齋裡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隱居的人。你一定在澗底打柴,回來以後煮些清苦的飯菜。想帶著一瓢酒去看你,讓你在風雨夜裡得到些安慰。可是秋葉落滿空山,什麼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跡?

《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作品。此詩抒寫秋風秋雨之夕,詩人懷念山中的一位道士,想攜酒去安慰老友又無從尋覓的惆悵之情,寄託了詩人深摯的情愫和淡遠的情趣。全詩語言簡潔,平淡無奇,然感情跳蕩反覆,形象鮮明自然,情味幽遠。

6樓:凜冰凝

第一境「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喻示自然茫茫尋禪不得,舉目所見無非客觀物件;第二境「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雖然佛尚未尋到(也尋不到),但「水流花開」則喻示了對我執法執已經有所破除的訊息,「水流花開」,是一無慾非人的聲色之境,水正流、花正開,非靜心諦視無以觀,觀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第三境「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喻示時空被勘破,禪者於剎那間頓悟。禪宗最激烈地破除偶像崇拜,以走向自然取代那個高懸俯視的「他者」似乎是它尋求解脫的必由之路,自然作為色相、境界,被賦予了不可或缺的「唯心」的意義,是個體解脫的最直觀的親證。禪宗這樣看待自然,明顯地不同於莊子,卻又與莊子精神有著內在的關聯。

莊子是自身親和於自然,禪宗是於自然中親證自身,目的都是獲得自由,但面對著自然,前者的逍遙是「遊」(親和)出來的,後者的解脫是「證」(覺悟)出來的。

而這第三種境界,便是參透了人生所有大是大非,而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悟」。

它們不能算是完整的詩句,應該算是三句分別的偈語吧。:)

7樓:少奶奶

葉落空山說明了山間的人跡罕至,描繪出秋日山間落葉紛紛空無一人之景。因為人跡罕至故而找不到行人的蹤跡,也許是紛紛的落葉遮住了本來就罕見的行跡。前後兩句勾描了寂寥之景,以景襯情突出了詩人心中的苦悶彷徨。

8樓:藍羽

「落葉」本來就是令人傷感的一種意象,「滿空山」,落葉的「滿」與山的空構成了一幅秋葉飄零的深秋圖;「何處尋行跡」表面是說落葉滿地覆蓋了道路,其實也表達了作者不知何去何從的迷茫、悵惘之情(或者還有在秋天這個特殊季節的傷感之情---自古逢秋悲寂寥,呵呵。希望對你有所啟示)。

9樓:匿名使用者

落葉滿山都是,滿山又好像什麼都沒有.

要找的東西好像近在眼前,卻又找不到.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空山無人,水流花開;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10

10樓:餅乾狗

據說,參禪要經過三種境界:一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三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而這第三種境界,便是參透了人生所有大是大非,而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悟」。

11樓: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韋應物·五言)

今朝君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空山無人,水流花開」出自蘇軾《十八大阿羅漢頌》

今朝君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12樓:

這首詩向來被稱為韋詩中的名篇。有人說它「一片神行」,有人說是「化工筆」(見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評價很高。題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會吐露對山中道士的憶念之情。但憶念只是一層,還有更深的一層,需要細心品味。詩的關鍵在於那個「冷」字。

全詩所透露的也正是在這個「冷」字上 。首句既是寫出郡齋氣候的冷,更是寫出詩人心頭的清冷。由於這兩種冷,詩人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這寒冷氣候中到澗底去打柴 ,打柴回來卻是「煮白石」。葛洪《神仙傳》說有個白石先生,「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還有道家修煉 ,要服食「石英」。

明乎此,那麼「山中客」是誰就很清楚了。道士在山中艱苦修煉,詩人想念老友,欲送一瓢酒去,好讓他在這秋風冷雨之夜,得到一點友情的慰藉。然而轉念一想,他們都是逢山住山、見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許在這塊石巖邊安頓,明天呢,恐怕又遷到別一處什麼洞穴安身了。

何況秋天來了,滿山落葉,連路也不容易找,他們走過的足跡自然也給落葉掩沒了,那麼,到何處去找這些「浮雲柳恕無根蒂」的人呢?詩雖一路淡淡寫來,卻使人覺得詩人情感上的跳蕩變化 。開始,是由於郡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們,終於又覺得找不著他們而無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終於無從化解。

詩人描寫這些複雜的感情,都是通過感情和形象的配合來表現的 。「郡齋冷」兩句抒寫,可以看到詩人身處郡齋的寂寞 。「束荊薪」、「煮白石」是一種形象 ,這裡麵包含了山中道人的種種活動。

「欲持」和「遠慰」又是一種感情抒寫 。「落葉空山」卻是另一種現象了,是秋氣蕭颯、落葉滿山、空無人跡的深山。這些形象和情感串連起來,便構成了情韻深長的意境,很耐人尋味。

這首詩,看來象是一片蕭疏淡遠的景,啟人想象的卻是表面平淡而實則深摯的情。在蕭疏中見出空闊,在平淡中見出深摯。這樣的用筆,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覺,如順水行舟,一路暢通。

蘇東坡頗喜這首詩。《許彥周詩話》載:「韋蘇州詩:

『落葉滿空山 ,何處尋行跡 ?』東坡用其韻曰:『寄語庵中人 ,飛空本無跡。

』此非才不逮,蓋絕唱不當和也 。」施補華《峴傭說詩》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東坡刻意學之而終不似。

蓋東坡用力,韋公不用力;東坡尚意,韋公不尚意,微妙之詣也 。」這便是自然和造作的分別。韋應物這首詩,情感和形象配合得妥貼自然 ,所謂「化工筆」,也就是這個意思。

《蒲柳人家》中何滿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學問,人的性格

何滿子 機靈頑皮,純真稚氣,聰明伶俐自尊心強。一丈青大娘 個高腳大,身體強壯,性格豪爽,愛打抱不平,對孫子非常溺愛。何大學問 俠肝義膽,仗義輕財,愛打抱不平。死要面子,虛榮心強,好攀高枝。何滿子 調皮搗蛋,貪玩 一丈青大娘 疼愛孫子,潑辣,能幹 何大學問 武功高強,慷慨,愛國仗義勇敢,見多識廣,要面...

工作滿13年,離職或被辭退有何補嘗

第一補繳13年的社保!不管是新法還是舊法社保都屬於強制專案 第二 現在是2010年7月,新勞動合同法實行1年半了!籤不籤勞動合同你都是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第九十八條 本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三 如果你認為可以放棄前13年的社保等待遇,可以選擇沉默!反之則是勞動仲裁!你不僅可以要求補繳13年...

空車滿載時汽車動力性有何變化,汽車空車與滿載時相比,動力性有無變化

動力性是沒有變化的,發動機的額定功率是不會變得。空車和滿載的區別是加速效能有所變化,空車時質量輕,摩擦力小,向前的牽引力大,加速效能就好。滿載時相反。在額定噸位內,最大車速是一樣的,區別就是達到最高車速的時間 有長有短。畢竟滿載的時候車比較重但是發動機的動力卻是一定的,所以油耗會提高,最大速度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