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很簡單嗎?很多經典指出成就佛果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太虛師也指出人成即佛成。這裡成佛指不退轉

2022-05-23 20:46:51 字數 5499 閱讀 3470

1樓:三際如一

佛 菩薩 阿羅漢 ,到了阿羅漢就已經是不退轉境界。

佛經說的當然是真的,不過看起來容易,做來不易。

例如,最經典的,看來最易的 淨土法門,依阿彌陀經而來,臨終時,一心不亂,稱誦佛號七遍,定可往生佛國。

試問,任何時間,地點有誰能一心不亂唸佛,試試看!

2樓:莫極

要知道,往生淨土並不是成佛。

往生淨土只是到了一個有佛陀在的世界,到了那裡,我們還要學習四聖諦、十二緣起法,我們要踐行三十七道品,才能成正覺。並不是佛往生淨土就是成佛了,沒有任何一部經典這樣講。

3樓:匿名使用者

往生淨土都很不容易,前提是善男子,善女人。守住五戒,修十善業的人才能稱作善男子,善女人。捫心自問,有幾個人真做到了?

成佛就更難了,要三身圓滿,一般人需要修行三大阿僧祗劫,下一尊佛彌勒佛要等五十六億年,可見有多難

4樓:天下倒影

他們所有能成就,是他們修行的結果。

你看劉翔十餘秒就是冠軍,是簡單還是?

想明白具體。建議登入佛陀教育網路學院,裡面好多專業修行的人,能為你解答。

5樓:煩惱即菩提

先要覺悟,覺悟後就簡單了

佛教《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是什麼意思?結合以下公案,說說什麼是菩提心?

6樓:匿名使用者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則成福德,成第三世怨。所以修行皆以心為根本,菩提就是覺悟,菩提心是平等慈悲,亦是大願力,道證法師說:菩提是有智慧的慈悲,又是有慈悲的智慧,再加上堅定的願力不斷去實行,這慈悲、智慧、願力的結合就是菩提。

修行不在心地上轉變,比如放生為了求福報長壽,卻不知培養自己的慈悲心,這個放生的善法就是魔業。草鞋公修諸善法,文中說他沒有得到實際,什麼是實際,就是心地的薰修和轉變。

第二個公案,是自力和他力的對比,和菩提心有一點關係,就是末法根機,求生淨土,就是完滿的發菩提心。

第三個公案是對明心和心外求法求神通的辨別。

道證法師著作發菩提心,對菩提心的開示平實切要,令末學很受益。

我自己卻沒有很好的修行能說的很完善。

7樓:煩惱即菩提

如果不是為了眾生的解脫而行善,只是人天福報。

8樓:匿名使用者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

是名魔業」 是從了義,大乘修行人角度來說的,從方便的不了義角度來說則談不上。所以分清了義不了義很重要。

菩提心有兩個條件,

一緣眾生的大悲,也就是發心利益一切眾生令離苦得樂;

二緣佛果的大智,願眾生究竟成佛,為眾生而成佛這就是菩提心的意思

如彌勒菩薩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

印光大師的金剛語無有虛言,淨土法門是個特殊法門,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一生成就

所以往生淨土者本身就是菩提心的體現,度眾生、成佛果都具足

9樓:匿名使用者

一點淺見,拋磚引玉:

菩提者,覺也,此覺乃無上正等正覺。若不迷,何來覺?故此菩提乃是妙明真心,我等本來面目,吾等與佛,本無分別,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本是一。

只因妄想分別,迷己為物,故有生死流轉。迷失本心、忘失菩提心,故求覺,而實在本心失而未失。若明此理,即為見性,知本心就是當下,萬法萬相亦不過當下一念,知妄即覺,歇即菩提,不從修得,本來如是。

此即楞嚴法華之義,佛之知見也。

若不明此理,不見本心,雖終日修善,枉入諸趣,流落六道,終逃不過魔王手心,是為魔業。吾等學佛,乃是為悟入佛之知見,了達本心,非為行善,善法非真法,見性之人外在自然是善。

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誠如是也!!!

10樓:佛崽

·菩提心就是·佛菩薩心

11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讀《法華經》就會有所感悟,佛陀因何因緣現世間? 世尊不是為了讓人得福報而說佛法,不是為了得神通而說佛法,世尊說法目的是為了讓人成佛,所謂一佛乘也!!! 所謂發菩提心,我的理解就是發成佛心,現在學佛的人很多,但為了成佛的人很少,大多數是因為自身有苦難求菩薩救助,或者求菩薩保佑發**壽之類,有誰天天修行發願說我願一切都不要,只要成佛,少!

少!少! 人要不成佛不脫因果,什麼都是假的!

什麼都會消亡!

12樓:匿名使用者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13樓:境心偕忘

頂禮印光法師

南無阿彌陀佛

14樓:匿名使用者

結合公案就沒法講了。我們失了菩提心了麼,沒有!我們得到它了麼,沒有!無來無去謂之心。只因為妄想執著所染而不自知。需知心外無法,離心無法,離心修道,緣木求魚,無可得

佛門有很多大德法師都讚歎淨空老法師,為什麼還有很多人故意誹謗他呢?這是什麼緣故?難道有什麼目的??

15樓:世間法多浮雲

善哉仁者,出家為師者,皆是大福德因緣,擔荷如來家業,行一切方便法意在幫助眾生覺悟,應當讚歎。至於世人常有非禮之言行,卻是以為正常,系習氣因緣所致,不能自覺故。應當善施其便,不假分別,淨行精進。

不盡處隨緣取捨,南無阿彌陀佛!

16樓:匿名使用者

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

末法時期眾生慧根淺薄,一般學者沒有踏實打好佛學基礎,就去選擇門派,並厚此非薄,貶低他門,只有真實依戒定慧修心性,有了佛學見地,才能有擇法眼。應知八萬四千法門,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試想,從小學到大學,哪一個階段可以省略偏廢呢。

另外,若是僧團中有毀謗他門的,那就有性質的問題了。不過,這種現象還沒有看到很多。

淨空法師針對末法時期信眾普遍之根性,力推唸佛法門,確實是一個利益眾生的很好的選擇之一。

阿彌陀佛

17樓:匿名使用者

不可因人廢言

忠言逆耳

不可因言廢人

因根施道

18樓:宗陽子

明白了般若空性、真空妙有的,絕不會罵淨空法師。只有那些不懂的和半**的自以為是的,才會罵。

19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來說要達到一定的地位後,才會有人誹謗,這正說明老法師有成就,不必擔心,很正常,佛陀當年還有人誹謗呢呵呵

20樓:煩惱即菩提

僧人是三寶之一,不要非議,對自己沒有好處的。

21樓:天下倒影

是想證實一下地獄真有吧,去麻煩地藏菩薩去了。

阿彌陀佛

22樓:匿名使用者

這也說明了真是到了末法時期了。老和尚大德

23樓:

開悟之人是敬三寶的,所以開悟之人,沒有德行高低之分,都是高人,都是比我們高的人,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人.

24樓:匿名使用者

連佛都有人謗,何況一個和尚。這是業力的提現,很正常。

25樓:戎文居士

為什麼有很多高僧大德說淨空是附佛外道,還有些沒文化的人拿他當佛捧呢?

為什麼我打佛七,打地藏七,什麼轉變都沒看見呢?別人講的很多神奇的事情和夢境我都沒有呢?

26樓:匿名使用者

直截了當告訴你一句話,冉居士講的壓根就不是佛法,是生滅法,也就是對解脫最沒用的廢話。

他們搞一些奇怪的陣法,燒奇怪的脈輪,都不是佛教的,是自創的,弄了馬上有感應,能看見東西,這不是魔障是什麼?

27樓:陸過人間

堅持下去,不要退轉,失去信力,還要懂得懺悔和發願,人來到這世間都是根據前世所造今生所受,都是來了業報,怎麼都是了,能做到無生法忍相信你就會有所得!

28樓:匿名使用者

轉變在內求而不在外。

29樓:匿名使用者

不要執著於這些,各人機緣不同,法不能從心外求。

禪宗就是禪定嗎?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與經驗 四,分享佛法這束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麼區別和淵源?

30樓:年凡白

究竟什麼叫大乘佛教、什麼叫小乘佛教?他們之間有些什麼區別呢? 所謂「乘」,是梵文yana(音譯「衍那」)的意譯,有「乘載」或「道路」之意。

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的派別。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而把原來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貶稱為「小乘」。

但是這一稱呼,「小乘」佛教派別本身是不承認的,例如現在緬甸、泰國、伊斯蘭卡等國的佛教,一直稱為「南傳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

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菩薩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謂菩薩,即指立下弘大誓願,要救渡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從而得到徹底解脫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釋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階段,即在修習「菩薩行」的階段作為自己修行的榜樣,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張可以在家修行,並不強調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樣需要出家修行,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區別之一。

大乘教徒把菩薩的修行發放概括為「六度」、「四攝」。「六度」是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們認為這六種方法是能夠脫離生死苦海,達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攝」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在與他人相處時需要遵守的原則,具體是指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認為這是菩薩救渡眾生時所應遵守的原則和方法。

為了與小乘相區別,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學說稱之為「菩薩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實踐稱作「菩薩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稱之為「菩薩戒」。 在教義學說上,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的重要區別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張「我空法有」,即否定個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但對客觀世界的否定卻不徹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別則通過「分析」的方法來否定客觀事物,實際上卻承認事物的基本組成因素「極微」的存在,帶有唯物思想傾向。

大乘佛教則通通常主張「人法兩空」,既否定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也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他們認為關於客觀事物「空」的認識並不是通過「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緣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質實體,因而是「空」。事物現象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這是大乘思想,特別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

另外在修行目標上,小乘佛教把證得「阿羅漢」果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而大乘佛教則以「普渡眾生」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為最高的修行目標。

佛教的極樂世界是指什麼地方,

我就是個很簡單的人,沒有很多處心積慮的心思,可很多時候,我的言行都是無意識的,但會被理解成有心機

無意識就是真實的自己,挺好的 我覺得只要對人無害 就應該做下去 工作很多年 跟很多人打過交道 處心積慮的,偽裝的,使壞的,都遇到過 反而遇到無意識的人 才會感到很舒心 說明你直言 有些話只是口頭說說而已並不像某些人一樣有心機。可以 我真的很累的,我不是那種處心積慮的人,可是每一次都會一些不經意的言行...

很多人都說愛情很簡單,那該怎樣維護才能相守一生呢

所以如果想維繫感情,最好的辦法就是,要努力付出,讓那人能知道你的想法,並且讓他在這段戀情中獲得快樂。其次就是在跟他吵架的時候要懂得磨合。別說那些難聽的話,不然心寒了,以後也很難收場。其次就是兩人在一起時要培養愛好,不然長久待在一起就沒有話題聊,那樣也很煩的。當然這需要你能瞭解你的戀人。兩個人要相信彼...

愛情是否可以簡簡單單?愛情真的很簡單嗎?

愛情其實是可以簡簡單單的。有些人總是認為愛情是複雜的,殊不知道愛情其實很簡單,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麼複雜。愛情其實就是兩個人相互喜歡,兩情相悅,相處得舒適,相互包容理解。這就是愛情的樣子,真的很簡單。愛情是否可以簡簡單單?對於愛情來說真的應該是簡簡單單,也完全可以簡簡單單的。前提是兩人彼此真誠相待 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