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事例,謝謝,長的

2022-03-30 00:53:42 字數 5073 閱讀 4412

1樓:藺小夕

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如下:

1、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湯得道多助。商朝的湯討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沒有道義,沒人幫助她,商朝的湯有道義,有很多人幫助他。

2、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道寡助。周武王姬發討伐商朝的紂時,商朝的紂沒有道義,所以沒有人幫他,而姬發恰恰相反。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陳勝和吳廣得道多助。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沒有道義,沒人幫他,陳勝吳廣有道義,有很多人幫他們。

4、隋末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隋朝末年楊廣沒有道義,各個地方的農民起義,而瓦崗軍有道義,有人幫他們。

5、元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元朝順帝沒有道義,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有道義。

6、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國得道多助。

2樓:匿名使用者

周武王伐商紂(周武王的得道和紂王的失道)。

隋末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

元末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

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國得道多助。

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

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湯得道多助 。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陳勝和吳廣得道多助。

3樓:匿名使用者

很多。。遠的有周武王伐紂,劉邦項羽反抗暴秦等等。。近的就是咱們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內戰。。

其實歷史上任何一次起義,不論它的成敗,都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一種體現。正所謂**有壓迫**就有反抗。執政者不以民為先,恣意妄為搞得民不聊生便為失道,大家活不下去了自然要反抗。

反之便會群賢來助,歌舞昇平。。用在現在我們身邊也是這個道理,為人真誠自然朋友多多,為人奸詐自然大家都躲著他。。恩。。

就是這麼個意思吧。咱文化也不高。說點自己的意見,大家討論。

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具體事例

4樓:修改

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如下:

1、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湯得道多助

商朝的湯討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沒有道義,沒人幫助她,商朝的湯有道義,有很多人幫助他。

2、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道寡助

周武王姬發討伐商朝的紂時,商朝的紂沒有道義,所以沒有人幫他,而姬發恰恰相反。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陳勝和吳廣得道多助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沒有道義,沒人幫他,陳勝吳廣有道義,有很多人幫他們。

4、隋末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

隋朝末年楊廣沒有道義,各個地方的農民起義,而瓦崗軍有道義,有人幫他們。

5、元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

元朝順帝沒有道義,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有道義。

6、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國得道多助

7、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

擴充套件資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出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原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一座方圓三裡的小城,有方圓七裡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

支援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援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麼不戰鬥,戰鬥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5樓:匿名使用者

1.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湯得道多助2.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道寡助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陳勝和吳廣得道多助4.隋末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5.

元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6.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國得道多助7.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8.

抗日戰爭中,國共部隊得道多助,日本侵略軍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具體例子?

6樓: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發動侵華戰爭,因為他們是失道者,最後很多國家都站在正義這邊,終將打敗了侵略者。

7樓:小孟仙女

三國時期的董卓冒天下之大不韙,獨斷專行,目中無人。由於他的逆天行徑導致十八路諸侯聯合起來對其討伐。由於貪戀貂蟬,就算是他的義子呂布也對他心存不滿。最終召開殺身之禍。

8樓:匿名使用者

1.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湯得道多助2.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道寡助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陳勝和吳廣得道多助4.隋末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5.

元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6.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國得道多助7.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8.

抗日戰爭中,國共部隊得道多助,日本侵略軍失道寡助。

9樓:

這樣的例子身邊很多,比如說是咱們的。

10樓:心情好

楚漢戰爭劉邦勝項羽最為典型反秦戰爭中,項羽坑殺秦降兵,盡失三秦民心,劉邦則收之;項羽盡毀秦公室,而劉邦卻散之;項羽壓制反秦諸侯,劉邦卻許之以好;楚漢戰爭爆發後,結果項羽敗於垓下,劉邦稱帝建立大漢王朝。

古今中外關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11樓:汽車資訊推送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就是得道。得道是以正義,仁義,信義得到大眾的支援幫助。寡道則是違背道義,而眾叛親離,孤立無援。

楚漢爭霸,項羽兵多將廣,劉邦則士寡糧稀。如此懸殊的實力對比 ,最後卻是項羽霸王別姬,烏江自刎。只是因為鴻門宴上項羽的心慈手軟嗎?

不是 ,因為項羽他不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 。他恃才傲物,目中無人,從他帳下走了韓信又跑了范增。而劉邦則禮賢下士,籠絡人心,得韓信與張良,也得了軍心。

入關後劉邦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得了民心。得了軍心、民心便是得了人和 ,人和則得道,因此劉邦贏了天下。

《孫子兵法》中提到將的五德:智、信、仁、勇、嚴、將帥的智使他有運籌帷幄的能力,而信與仁使他得到了軍與民的擁護。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句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孟子是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儒家倡導以禮治國,此句中的得道就「禮」 ,禮之至道便至。

所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思是以禮治國,便會得到百姓們的支援與幫助,自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而失去人民的支援就會陷於孤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孟子·公孫丑下》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孟子說:「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裡的內城,方圓七裡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裝備不是不尖利,糧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使國防鞏固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

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內外親屬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作者在第四段用「故曰」二字,將上文提出的觀點承接下來,論說。先用三個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說明「域民」、「固國」、「威天下」不能僅靠「天時」與「地利」的條件,從反面進一步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論斷裡。

這裡所說的「道」,就是「仁政」。這個論斷指出了「人和」的實質。接著又進一步推論,指出「寡助之至」會眾叛親離,而「多助之至」則天下歸順。

一反一正,對比鮮明。最後以「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作結,將「人和」的重要意義論說得十分透徹,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12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除非是利益同盟或不可調和的矛盾,否則,局外的,只要不太笨,都在看風向,儘量站隊站在強大者、勝利者一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翻譯與賞析

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我們通常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這句話來表示 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援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裡,我們把 道 理解為 正義 那麼,什麼叫 正義 現代漢語詞典 中說 正義 是指 公正的 有利於人民的道理 這是富於現代氣息的理解,然而是...

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道」的理解

道 簡單地說就是 處理事情公正公平,相親相愛,與民同樂,有利於人民群眾的利益,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生活有保障,也就是為人民服務。孟子說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說,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謂的 得民 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援 擁護和幫助。所謂的 得天下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譯,速度回。謝謝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