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中「倉廩實而知禮節」,這句話的外延究竟是說的什麼意思

2022-03-13 06:04:10 字數 5610 閱讀 4415

1樓:鯊魚辣椒

倉廩實而知禮節,古漢語名句,意思是:糧倉充足了,就讓國民知曉各種行為規範及其道理。知,使動用法,使…知。

禮,行為的積極規範,即嘉許性規範,包括可以、最好、應該、必須做的;節,行為的消極規範,即禁忌性規範,包括不便、不宜、不應、不得做的。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成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裡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 管晏列傳》的引文中改動了一個字:"則"改成了"而",就有了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現一般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史記.管晏列傳》:"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釋義為:糧倉充實了就讓民知曉禮節;衣食飽暖了就讓民懂得榮辱;

君王遵守法度了六親就關係穩固;禮、節、廉、恥的倫理不起作用,國家就會滅亡。頒佈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理順民心。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個"決定"不是自動完成的,管理社會的目的在於發展社會,物質文明要建設,精神文明也要建設!

2樓:**跳舞的小妞

今非昔比,「倉廩實而知禮節」,現在農村不僅小偷小摸現象少了,而且不論走到哪家,只要碰到出產水果的季節,都會熱情地請你吃。

3樓:孫麗

意思是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榮譽和恥辱。

4樓:

其實就是說人一定要知道禮義廉恥,懂得禮節不能沒有禮節禮貌

5樓:一個人挺好

就是說的能夠知道禮節的人,能夠老實學習管子。

6樓:

是說一個人一定要懂得做人有禮貌,有禮節,知道看臉色

7樓:過濾嘴小七

知道禮儀廉恥懂得禮儀不能沒有禮貌就是這樣的吧。

8樓:

我們要重視文明禮儀的呢,一定要有禮義廉恥的呢

9樓:張小爽歪歪

是說人一定要知道禮義廉恥,懂得禮節不能沒有禮貌

10樓:

這句話說的就是一個人一定要知道禮義廉恥,懂得禮節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是什麼意思

11樓:姜容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指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 榮譽和恥辱。

1、詞語讀音:【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lǐ jiē ,yī shí zú ér zhī róng rǔ】

2、詞語出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成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裡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的引文中改動了一個字:

"則"改成了"而",就有了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現一般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史記·管晏列傳》:"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釋義為:

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製度,六親就緊緊依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頒佈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

3、詞語詳解:或許是 太史公 司馬遷敏銳洞察到了「倉廩實、衣食足」與「知禮節、知榮辱」之間的聯絡並不是必然的,才把 管仲的微妙、審慎的「則」改為了「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倉廩實、衣食足」是「知禮節、知榮辱」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倉廩實、衣食足」只是前提和基礎;或許管子當時也沒有把這句話說得那麼絕對,只是後人 一葉障目、 斷章取義、妄自揣度,未能準確理解先人微言大義罷了,而且在那個諸侯蠢蠢欲動的年代,適用、管用的就是最好的,抑或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的管仲先生就是這樣精準地抓住了關鍵。

總的來說,從人類曲折的文明發展歷程看,「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經濟的發展衍生文明的進步,文明的進步依仗經濟的發展,是大趨勢、大規律、大方向,從巨集觀上講二者水漲船高、相生相隨的關係無可爭議,從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上講先賢的至理名言依然對現實有巨大的不可抗拒的指導作用,永遠會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今所用,適可而止,乃為上策。

參考資料

360百科:

12樓:成績冒汗

1.譯文:倉庫充實,人民就懂得禮節;衣食豐裕,人民就知道光榮和恥辱。倉廩:倉庫。實:充實。榮辱:光榮和恥辱。

2.出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這是漢朝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引用了管仲的一段話。意為糧倉中堆滿了糧食,人們能吃飽穿暖,不挨餓受凍,然後才會學習禮儀,產生氣節和榮辱觀,表明了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

3.理論: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糧倉充實、衣食飽暖,榮辱的觀念才有條件深入人心,老百姓也才能自發、自覺、普遍的注重禮節、崇尚禮儀。從個人層面上講,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其中底部的四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滿足了這些需要個體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適,頂部的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為成長型需要,因為它們主要是為了個體的成長與發展。一般來說,這五種需要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低一層次的需要獲得滿足後,就會向高一層次的需要發展,只有在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較高層次的需求才會有足夠的活力驅動行為。

13樓:南邕

意思是糧倉充足才能知道禮儀,豐衣足食才會知曉榮譽和恥辱。

註釋:倉:穀倉。

廩:米倉。 另一種解釋是:

方的叫倉,圓的叫廩。實:充實;禮節:

人和人交往的禮儀規矩;衣食足:豐衣足食;知榮辱:知曉榮譽和恥辱。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成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裡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 管晏列傳》的引文中改動了一個字:

「則」改成了「而」,就有了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現一般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史記.管晏列傳》: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

」釋義為: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製度,六親就緊緊依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頒佈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

14樓:宿火極獄

字面意思是,家裡的糧倉裝滿了就會知道禮節,吃飽了穿暖了就會知道榮辱。

這句話是管仲對齊桓公說的一句話。單單拉出這句話看貌似沒有什麼深意,實際上這句話是非常務實的一句話。對於當時(春秋初期)的社會風氣,百家爭鳴,大家都在追求「人」立於天地應該以什麼樣的思維思考,什麼樣的價值觀而去思考,甚至彼此爭吵。

而管仲在對答齊桓公如何強國時說了這麼句話,這句話說白了的意思就是,別一天天的鬧運動,整風氣,只要老百姓吃穿不愁,富足無憂,榮辱禮節他們就都懂了。

身為法家的管仲說出這樣不帶有強加自己的「價值觀」與平民的治國方針,是非常難得的,與道家的「治理大國,如烹小鮮」①可謂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在趨勢上更為主動,務實。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中國正處在動亂中,而管仲這時採取了這麼句話的理念,就是先讓民富國強,民富而知禮節榮辱,國強方能安泰守業。所以齊國很快強大起來,成為了春秋五霸的第一人。

而管仲為中原王朝,華夏文明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因為齊國相鄰外邦夷狄(遊牧民族,野人)而富足起來的齊國擊退了他們,所以當時的人民都很愛戴他。

①字面的意思治理大的國家,就像做小魚小蝦一樣,放在火上慢慢煎烤,烤糊了再翻面,不能大鍋大鏟一頓翻騰,那樣就成魚渣了。實際意思就是,治理國家,不要每天瞎折騰,不要每天都搞運動學這個,辦那個。這樣國家非但不會富強,反倒因為政令頻該,沒有威信而混亂衰落。

放在下面說這個,是怕影響詞條讀起來喧賓奪主,這裡做個額外的擴充套件說明。

15樓:匿名使用者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是漢字詞語,釋義: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榮譽和恥辱。

16樓:崔麥冬

字面意思是國民糧倉滿了,就知道什麼叫禮節了,吃得飽穿得暖了,就會分清什麼叫好壞對錯了。意思就是當人們的生存問題解決之後才能解決思想問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嘛。

17樓:霸氣詹姆斯

(百姓的)糧倉充足才能知道禮儀,豐衣足食才會知曉榮譽和恥辱 。看這個解釋對您有幫助沒。

18樓:匿名使用者

大意是說,只要衣食無憂了,人才可以從容的講究禮節,知道榮辱,做一個優雅的文明人。這話大體上是不錯的,試想,在歷史上的災荒年頭,餓殍遍地,人人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人都快成了野獸,**還有可能去做一個文明有禮的人呢

19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倉庫裡有充足的錢糧,那麼就會顧及到去講究禮節。如果能吃飽穿暖,那麼就會考慮到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20樓:紫郎俠

就是人在解決溫飽,生存問題的時候才會有精神上的追求

倉廩實而知禮節 衣食足而知榮辱是什麼意思

倉廩實而知禮儀下一句是什麼,出自哪?

21樓:阿棗說遊戲

一、翻譯:

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榮譽和恥辱。

二、出處: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成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裡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的引文中改動了一個字:「則」改成了「而」,就有了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現一般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史記·管晏列傳》:「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釋義為: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製度,六親就緊緊依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

頒佈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描述春秋時期,管仲擔任齊相主持政務後,與百姓同好惡,流通貨物,積累資財,使得齊國很快走上國富兵強的道路。管仲所說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也成為齊國自強求富的指導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庫財富充盈,禮儀就能得到發揚,政令才能暢通無阻。

管仲抓住了治國的根本,經過多年的治理,齊國很快強盛起來,成為春秋第一霸,歷史上也有了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記載。

由於管仲指導思想的正確及齊桓公的成功,「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歷來為後世傳頌,用現代眼光看這句話完全符合唯物主義有關「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文明決定精神文明」等相關觀點,在當時那個王室勢微、諸侯欲動的年代,國家統治者能有這種意識是很難能可貴的。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體現了什麼哲學道理

這句話體現了文明是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的,經濟的發展決定文明的進步。暗示了在人們沒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時就要求人們知曉禮儀氣節,榮辱是非是不合實際的空想主義。擴充套件資料 1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翻譯 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 榮譽和恥辱。2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

《管子》中還包含了哪些思想,《管子》中軍事思想內容有什麼?

從思想內容看來,不能看出是齊宣王以前底作品。並且書中底思想很複雜,新舊材料互混,看來不是出於一人底手筆。大概是稷下先生假託管仲的名字以自尊,而思想上主要的派別屬於道家與法家。故 漢書 藝文志 列入道家類 隋書 經籍志 倒入法家。諸篇中最顯出道家思想底是 心術 上下篇及 白心 與 內業 二篇。內業 解...

水電安裝中遇管子交叉時怎麼處理,水電安裝中的紅色和藍色是什麼意思

水電安裝中,按照橫平豎直分佈到位,如遇有地面管路發生交叉時,次路管必須安裝過橋在主管道下面,使整體管路分佈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在水電安裝中,會遇到有電線管與電線管交叉,有水管與水管交叉,還有電線管與水管交叉。遇到這些情況,如是電線管交叉,地面需要把底下的線管用彈簧棒向下彎。如是水管,牆面要採用過橋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