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是具有怎樣性格的人,孫權是一個具有怎樣性格的人

2022-02-01 18:29:22 字數 4659 閱讀 7079

1樓:匿名使用者

孫權的性格特點:頭腦冷靜、深謀遠慮而又雄心勃勃。

在赤壁之戰的整個決策和戰鬥過程中,體現了孫權怎樣的性格特點?

孫權是拒操的決策人物。周瑜稱他為「神武之才」,曹操也有過「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歎。但為什麼當曹操「旌麾南指」時,是「迎」是「拒」,孫權卻「猶豫」而「不斷」呢?

這是因為:曹操帶兵幾十萬,破荊州,下江陵,所向披靡,勢如破竹。這一嚴重形勢,作為東吳首領孫權,是必須慎重思慮,不能掉以輕心的。

每遇大事,先慎重考慮,再作出決策,這才是主帥的嚴謹風度。孫權正是這樣。張昭等投降派提出了「三慮」,孫權不能不深思熟慮,仔細掂量。

孫權察覺到張昭等人的言論是錯誤的,但又沒有立即吐露出半點聲色。這就表明孫權是一個頭腦非常冷靜,遇事從容、鎮定,深思熟慮的「雄才」。

拒曹,本是孫權原有的想法。他派魯肅去聯合劉備,就是為了「共治曹操」,但由於張昭引出「三慮」,因而思謀未決。他仔細聽了諸葛亮、魯肅、周瑜關於敵我雙方力量強弱的具體分析,權衡「拒」、「迎」的得失之後,毅然決斷「當擊」;而且「拔刀斫前奏案,曰:

『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他的語言,他的態度,他的感情,何等堅決!

孫權,其實早有戰備。在周瑜當夜請戰時,孫權說:「已選 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就是明證。

至於「前發」、「後援」的軍事安排,以及作戰萬一失利時的對策等,都作了周密的佈署。孫權這種深謀遠慮而又雄心勃勃的性格,是在曲折起伏、發展變化中表現出來的,因而顯得非常細緻、完備,人物形象十分鮮明。

2樓:匿名使用者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一般都會覺得虎踞東吳的孫權是一個善於識才用才的明君。

其實,歷史上的孫權和封建時代的許多創業之君一樣,也是一個性格複雜的人物,其一生作為,充滿了矛盾。在人才問題上,他就表現出明顯的二重性。

首先應該肯定,孫權確有識人之鑑、用人之明;特別是在關係孫吳集團安危存亡的關鍵時刻,這一優點表現得更為突出。他先後重用的東吳四任統帥——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都可以說是選拔得當,並稱其職。周瑜在赤壁之戰中以弱擊強,大敗曹兵,不僅維護了孫吳集團的生存,而且為三分鼎立奠定了基礎;魯肅不僅早就向孫權闡明瞭「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的天下大勢,提出了「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戰略方針,而且在其執掌兵權期間,堅持聯劉拒曹,鞏固了東吳的基業;呂蒙偷襲荊州,實現了孫吳集團多年來一直追求的佔據長江的目標,大大擴張了它的勢力範圍;陸遜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蜀軍,以後又屢次擊敗魏軍,成為支撐東吳江山的棟樑。

對於這幾位傑出的人才,孫權放手使用,尊崇有加,甚至脫略行跡,恩禮備至。對周瑜,他視之如兄,親厚異常;當週瑜去世時,他「素服舉哀,感動左右」;直到多年以後稱帝時,他還頗為動情地說:「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及注引<江表傳>)就連周瑜的子女,他也特別關照。對魯肅,他始終待以殊禮,比之為東漢開國功臣鄧禹;當他稱帝時,也沒有忘記魯肅,對眾公卿說:「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

對呂蒙,他十分賞識,認為其「籌略奇至」,僅次於周瑜;當呂蒙病重時,他極為關切,以重金召募醫者,千方百計為之**,並隨時觀察其病情,見其能吃東西便喜笑顏開,否則便坐臥不安,夜不能寐;呂蒙病死,他痛哭流涕,悲不自勝(《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對陸遜,他倚為干城,極為信賴,特地把自己的印留一枚在陸遜身邊,每當與蜀漢交往書信,總是先請陸遜過目,若有不妥,逕直改定蓋印發出;黃武七年(228年),魏國大司馬曹休率大軍南侵,他以陸遜為大都督,統兵迎擊,並親自為之執鞭:以後,他又讓陸遜輔佐太子孫登鎮守武昌,總督軍國重事。

……如此厚待輔弼之臣,實在難得,所以後人往往傳為美談。

然而,孫權也有不敬才、不愛才的時候,有時甚至發展到忌才害才的程度。試看以下幾個例子:

張昭,東吳的開國元勳。早在孫策創業之初,就任命他為長史、撫軍中郎將,「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三國志.吳書.張昭傳》)。建安五年(200年),孫策受傷身危,把年僅十八歲的孫權託付給張昭,慨然叮囑道:

「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張昭傳》注引《吳歷》)孫策死後,張昭當機立斷,叫沉浸在悲痛之中的孫權上馬巡軍,並命令各地將校各奉職守,迅速穩定了局勢。以後,他又忠心耿耿地輔佐孫權數十年之久,在東吳享有很高的威望。

然而,由於張昭性格剛直,常常犯顏切諫,使孫權下不了臺。孫權對他既不太滿意,又無可奈何,便採取讓他坐冷板凳的辦法。孫權初置丞相,張昭乃眾望所歸,孫權卻任命了孫邵;孫邵卒,百官再次推薦張昭,孫權卻又用顧雍為相;不讓張昭當丞相也就罷了,可連「太傅」、「太保」之類榮銜也沒授予,只給了他一個「輔吳將軍」的官號。

如此措置 ,未免有些薄情。《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由此認為孫權的胸襟氣度不及其兄孫策(關於張昭,本書另有<剛直不阿的張昭>一文專門予以評說)。

虞翻,東吳的大學者,勤於治學,著述甚豐,並樂於獎掖後進。孫策奪取會稽郡後,自領會稽太守,以他為功曹,「待以交友之禮」。然而,由於虞翻「性疏直」,不會察顏觀色, 因而在孫權手下一再倒黴。

孫權掌權不久,以他為騎都尉,他屢次犯顏諫爭,使孫權很不高興,加之又遭同僚毀謗,他竟被貶到丹陽郡涇縣,多年不得任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呂蒙襲奪荊州,因虞翻兼通醫術,請他隨行,才使他擺脫禁錮。孫權封吳王后,大宴群臣,半醉之餘,親自行酒,虞翻偏偏不賞臉,假裝酒醉伏地,不接受孫權斟酒,等孫權離開,他才坐起來。

這一來,孫權勃然大怒,拔出寶劍,要親自將他斬首。大農劉基抱住孫權,請他勿殺善士,孫權竟振振有詞地說:「曹操尚且殺了孔融,我殺虞翻又算得了什麼?

」經劉基苦苦諫阻,他才寬恕了虞翻。但積怒在心,終難消釋,最後還是把虞翻放逐到偏遠的交州,死後才許歸葬故里(《三國志˙吳書˙虞翻傳》)。

3樓:閎義

孫權的性格特點:頭腦冷靜、深謀遠慮而又雄心勃勃。

三國中孫權的人物性格

4樓:到永久

孫權的性格特點:頭腦機智深藏不漏、審時度勢、深謀遠慮、略有自負。

1、禮賢下士:剛剛接手江東的時候,聽從大哥遺言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開了招賢館,廣納天下名士。

2、深藏不露:關於赤壁之戰,孫權其實是主戰的,因為以他的性格剛毅,他是不可能投降的,父親大哥用性命換回的城池他是不會想讓的,但是在開會的時候,文官主降,武官主戰,他一直都沒表態,不露聲色,知道周瑜回來解了他的疑惑,這才宣佈開戰。

3、審時度勢:孫權在劉備佔了荊州之後,完全可以趁他腳跟未穩用得勝之師大舉進攻,但是考慮到曹操的因素,還是顧全大局和劉備聯盟(其實都快氣死了),後來關羽打曹操的時候是偷襲的好時機,孫權也是先想到的是接親求和,然後被關於拒絕,所以才偷襲的荊州。

4、略有自負(年輕人的通病):赤壁之後,孫權兵分兩路,一是周瑜取荊州,二是自己帶領取合肥一代,自己就久攻不下,調周瑜兵馬來幫忙,結果程普帶兵到了,孫權確說:不用新兵,看我帶自己的士兵先打一仗,現實實力,結果小命差點丟了。

擴充套件資料

孫權後世評價

柏楊:孫權是中國歷史上最可愛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之一。

李宗吾:他和劉備同盟,並且是郎舅之親,忽然奪取荊州,把關羽殺了,心之黑,彷彿曹操,無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請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遜一點;

他與曹操比肩稱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相駕下稱臣,臉皮之厚,彷彿劉備,無奈厚不到底,跟著與魏絕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劉備稍遜一點。他雖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備,卻是二者兼備,也不能不算是一個英雄。

***:①孫權是個很能幹的人。②當今惜無孫仲謀。

孫權也出現在《龍鳳呈祥》、《白帝城》、《走麥城》等京劇中。京劇尊崇蜀漢,所以孫權和曹操等與劉備敵對的勢力都勾白臉。孫權在京劇行當裡屬於「淨行」,「淨行」面部施重彩,圖案複雜,故稱「花臉」。

孫權臉譜譜式為水白整臉,用水白臉作為主色,暗喻人物生性奸詐,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

5樓:匿名使用者

孫權的性格特點:頭腦冷靜、深謀遠慮而又雄心勃勃。

在赤壁之戰的整個決策和戰鬥過程中,體現了孫權怎樣的性格特點?

孫權是拒操的決策人物。周瑜稱他為「神武之才」,曹操也有過「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歎。但為什麼當曹操「旌麾南指」時,是「迎」是「拒」,孫權卻「猶豫」而「不斷」呢?

這是因為:曹操帶兵幾十萬,破荊州,下江陵,所向披靡,勢如破竹。這一嚴重形勢,作為東吳首領孫權,是必須慎重思慮,不能掉以輕心的。

每遇大事,先慎重考慮,再作出決策,這才是主帥的嚴謹風度。孫權正是這樣。張昭等投降派提出了「三慮」,孫權不能不深思熟慮,仔細掂量。

孫權察覺到張昭等人的言論是錯誤的,但又沒有立即吐露出半點聲色。這就表明孫權是一個頭腦非常冷靜,遇事從容、鎮定,深思熟慮的「雄才」。

拒曹,本是孫權原有的想法。他派魯肅去聯合劉備,就是為了「共治曹操」,但由於張昭引出「三慮」,因而思謀未決。他仔細聽了諸葛亮、魯肅、周瑜關於敵我雙方力量強弱的具體分析,權衡「拒」、「迎」的得失之後,毅然決斷「當擊」;而且「拔刀斫前奏案,曰:

『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他的語言,他的態度,他的感情,何等堅決!

孫權,其實早有戰備。在周瑜當夜請戰時,孫權說:「已選 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就是明證。

至於「前發」、「後援」的軍事安排,以及作戰萬一失利時的對策等,都作了周密的佈署。孫權這種深謀遠慮而又雄心勃勃的性格,是在曲折起伏、發展變化中表現出來的,因而顯得非常細緻、完備,人物形象十分鮮明。

6樓:漫不型空

孫權即位之時可謂主少國疑,江東並未平定,而且只是經過父兄二十幾年的經營,大多數大臣並沒有受過他們大恩,而孫權能順利的接替權位,不可不謂多智,但在位幾十年而沒有統一天下,其氣魄又何其小哉,由此觀之只是時事造就的英雄,並非造就時i事的英雄。

7樓:匿名使用者

建議您通讀三國,每個人心中的形象都不同,或者你可以讀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比較不枯燥。

孫權是個什麼樣的人,孫權是怎樣的一個人

孫權英武果斷,膽略過人。他曾在濡須口一帶,乘大船偵探魏軍陣容,異常鎮定自若。魏軍弓箭齊發,箭鏃集中在船的一側。孫權下令掉轉船頭,再以另一側受箭,待箭勻船平後再安全駛回。他 博覽書傳歷史 頗有才華。他曾寫信給曹操說 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孫權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的政...

《孫權勸學》中孫權是用什麼方法勸呂蒙學習的

孫權勸學中,孫權是通過自身案例來勸呂蒙讀書。告訴他再忙也沒有孫權的軍事繁忙,自己一直堅持讀書,再忙也不忘記學習,所以自己學識淵博。從而激勵呂蒙學習。孫權對呂蒙說 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呂蒙推脫軍務繁多,沒有時間。孫權說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

《孫權勸學》中孫權是用什麼方法勸呂蒙學習的

主要是用了4招 1 用領導的威嚴正式要求,孫權要求呂蒙學習,並不是在非常休閒的場合提出的,為了照顧面子,也沒有在空開的場合談,應該是在個別談話時正式提出的,領導的正式要求,呂蒙自然不敢怠慢。2 堅持的要求。孫權起初要求,呂蒙是推脫的,但是孫權不依不饒,把話說死,讓呂蒙沒有了迴避的餘地,只能面對。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