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諸侯是哪十八路,《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中是哪十八路諸侯

2022-01-31 21:50:24 字數 4352 閱讀 1711

1樓:愛連君

第五集:三英戰呂布

曹操行刺董卓未成,逃回陳留,盡散家財,召募鄉勇。他聯絡袁紹,並向各州郡遍發討董檄文,得到天下響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十八路諸侯為匡扶漢室,歃血為盟,公推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共同起兵討伐董卓。

袁紹命其弟南陽太守袁術總督糧草,令長沙太守孫堅為先鋒進兵汜水關,大軍剋日起程,兵發洛陽。

十八路人馬進兵洛陽,董卓派勇將華雄迎戰。袁術怕孫堅奪了頭功,便故意不發糧草,致使孫堅大敗。華雄又連斬鮑忠、祖茂、俞涉、潘鳳幾員武將,各路諸侯震驚。

關羽自告奮勇出戰,因地位低下,遭到袁紹、袁術輕視。曹操讚賞關羽的勇氣,命斟熱酒一杯為關羽壯膽。關羽說:

「酒且放下,我去去便來。」他出帳提刀,飛身上馬而去。只聽帳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起,各路諸侯正驚疑不定,關羽已提著華雄的人頭回帳,而那杯酒尚存餘溫。

華雄被斬,董卓便殺了袁紹的叔父太傅袁隗,起二十萬大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李傕、郭汜把守汜水關;他自己則率領李儒、呂布等帶十五萬主力屯虎牢關。

袁紹派出八路諸侯前往虎牢關迎敵,曹操引軍於兩關之間接應。呂布出戰英勇無敵,刺死方悅、穆順,砍傷武安國,又戰敗公孫瓚。張飛按捺不住,挺矛出戰,與呂布酣戰五十回合,不分勝負。

關羽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未能戰敗呂布。劉備舉著雙股劍,也來助戰,兄弟三個圍住呂布,四匹馬就像走馬燈一樣廝殺在一起,呂布終於抵擋不住,敗回虎牢關。

十八路諸侯,各懷心事,互相猜忌。呂布新敗,兵無戰心,董卓聽從李儒的話引兵回洛陽,遷帝於長安。曹操見董卓西去長安,要袁紹乘勢追襲。

袁紹以諸侯疲睏,不可輕動為由,拒不發兵。曹操拂袖而去。

《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中是哪十八路諸侯?

2樓:戰歌凱旋

所謂「十八路諸侯」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算起來大概只有11路,分別是:

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郡太守袁紹、陳留郡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郡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奮武將軍曹操。

他們的職務多是刺史、太守,是地方上的行政官,按照漢朝制度,「州郡不典兵」,他們都沒有軍權,袁術雖然有後將軍的頭銜,但本也是虛職,此時又已被董卓控制的朝廷免了職,根本不掌握軍隊,曹操的**奮武將軍一職也是袁紹遙拜的,不合法。

而且這些刺史、太守大都是不久前何進、袁紹為在地方奪權而任命的**,任職時間稍長些的韓馥到任也頂多一年多,其他人多是幾個月,他們雖然有朝廷頒發的委任詔書,但在豪強大族左右地方政局的漢末時期,他們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十分有限。

像張超、袁遺、孔伷這些人手裡如果真有「數萬」人,那就是陶謙、公孫瓚一級的角色了,他們充其量只有幾千人,「眾各數萬」一句應該當「眾數萬」理解,指的是酸棗諸軍的總數。

曹操後來在酸棗看到「諸軍兵十餘萬」也略有誇張,或者是把各支人馬負責後勤保障運輸的人數都計算進去的結果。

3樓:1212朱小貓

:第一鎮,交遊豪俊,結納英雄,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字公路。

第二鎮,貫通諸子,博覽九經,冀州刺史韓馥字文節。

第三鎮,闊論高談,知今博古,豫州刺史孔伷字公緒。

第四鎮,孝悌仁慈,屈己待士,兗州刺史劉岱字公山。

第五鎮,仗義疏財,揮金似土,河內郡太守王匡字公節。

第六鎮,賑窮救急,志大心高,陳留太守張邈字孟卓。

第七鎮,恩惠及人,聰敏有學,東郡太守喬瑁字元偉。

第八鎮,忠直元亮,秀氣文華,山陽太守袁遺字伯業。

第九鎮,有謀多智,善武能文,濟北相鮑信字允誠。

第十鎮,聖人宗派,好客禮賢,北海太守孔融字文舉。

第十一鎮,武藝超群,威儀出眾,廣陵太守張超字孟高。

第十二鎮,仁人君子,德厚溫良,徐州刺史陶謙字恭祖。

第十三鎮,名鎮羌、胡,聲聞夷夏,西涼太守馬騰字壽成。

第十四鎮,聲如巨鍾,丰姿英偉,北平太守公孫瓚字伯珪。

第十五鎮,隨機應變,臨事勇為,上黨太守張楊字稚生。

第十六鎮,英雄冠世,剛勇絕倫,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文臺。

第十七鎮,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字本初。

加曹操本部兵馬,總共十八鎮。

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當公孫瓚率兵前往洛陽時,劉備帶張飛、關羽跟隨到洛陽。但不久,因十八路諸侯各自要儲存實力,各自散去。

曹操三國演義中說在公孫瓚部下,個人認為應該在曹操部下。不是袁術,是袁紹。在《三國演義》《三國志》《後漢書》中都有記載應該是真的。

三國演義裡說的 18路諸侯 是哪18路?

4樓:湖山花果園

時袁紹得操矯詔,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萬,離渤海來與曹操會盟。操作檄文以達諸郡。檄文曰:

「操等謹以大義佈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凶。

望興義師,共洩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

曹操算上一路,他先發檄書討伐(你聯絡上下文,前面說他如何演兵、手下有哪些武將)後響應的17路。

5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再加上曹操

6樓:心語梧桐

190年正月,討董卓聯軍終於形成了。當時參加的群雄有: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西河太守崔鈞、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驍騎校尉曹操、廣陵太守張超,共13路。

其實參加討董卓的群雄不止13路,穎川太守李旻和長沙太守孫堅後來也參加了,應為15路。穎川太守李旻應該是後來任命的,當時他還沒有擔任穎川太守。

而響應並打出討董卓旗號的就更多了,除了上面的15路之外,還有:荊州刺史王睿、青州刺史焦和、原西園軍副司馬張楊、匈奴單于於夫羅,據說劉備也響應了討董卓,這是《英雄記》的記載,不一定可信。這些響應的諸侯在討董卓當中沒有什麼實際的行動。

而象《三國演義》裡說的討董卓的18路諸侯如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徐州刺史陶謙、北海太守孔融等,這些人既沒有參加也沒有響應.

歷史上因該沒有18路。是演義裡這樣寫而已。

十八路諸侯實力排名

7樓:mc玩家反迷你

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驍騎校尉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

8樓:刺骨寒風刺骨寒

袁紹當時肯定是第一,曹操最弱,只有幾千人,

9樓:福氣貝貝

東漢末年,諸侯討董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再加上曹操的本部兵馬。

10樓:認真征服自己

袁紹第一毫無疑問,其餘不好具體分,畢竟演義成分太多

《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譯文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曰 漢晉春秋曰 亮聞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十一月,上言曰 於是有散關之役 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 案三國志注引漢晉春秋所載亮表,即世人傳誦之後出師表也。此表既為亮集所無,復不見於亮傳,其真偽遂為學者聚訟之點,茲分述各家之說於次 何焯曰 按趙雲以建興七年卒,散關之役乃在...

三國演義中周瑜為什麼而死,三國演義中周瑜是怎麼死的?

羅貫中 三國演義 裡,作者基於文學藝術需要,周瑜被描寫成為與諸葛亮明爭暗鬥的人物,最終被諸葛亮氣死 留下了孔明三氣周公瑾,周瑜氣的在馬上大叫一聲,箭瘡復裂,墜於馬下,臨死前仰天長嘆 既生瑜,何生亮!建安十五年 210年 孫權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周瑜返回駐地江陵,行至巴丘 今湖南嶽陽 突然病...

三國演義中,劉備是硬漢嗎,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是個怎麼樣的人

三國演義 中劉備的藝術形象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1 仁德愛民 在 劉玄德攜民渡江 一回中,曹操兵臨樊城,劉備卻不忍捨棄相隨已久的百姓,後劉備率領數萬軍民,來到襄陽城下,但沒想到劉琮已經投降曹操,拒不開門,為了不驚擾百姓,他毅然放棄入城的機會,奔赴江陵。在去江陵的路上,有人勸劉備暫棄百姓,先行為上。劉備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