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歸趙」裡的和氏璧至今下落不明,到底流落何處

2022-01-10 12:06:05 字數 6565 閱讀 9430

1樓:夏季蟬鳴

對於和氏璧的下落一直有很多的說法,有說和氏璧被秦始皇做成了傳國玉璽,在秦末時被項羽掠走,被項羽藏在彭城。還有的說法是秦始皇並未將和氏璧做成玉璽,而是作為隨葬品葬於墓中,因此只要挖開始皇陵主墓室就能找的和氏璧。

和氏璧作為「天下所共傳寶」,其**也是一段曲折的故事。據傳:春秋時期的卞和發現一件璞玉,十分高興的他帶著這件玉石找到了當時的楚歷王,但是卞和忘了玉石還未切開,因此楚歷王覺得卞和拿著一塊石頭來欺騙自己,因此命人砍去卞和的左腳,並將卞和逐出楚國。

楚武王繼位時卞和又一次進獻玉石,武王也同樣認為卞和欺騙自己,又砍掉了卞和的右腳。幾十年後卞和老了,楚文王繼位卞和又想獻上美玉,奈何沒有腳,年紀又大眼見著美玉蒙塵,便在楚山下大哭三天驚動了文王,文王聽完卞和的故事便讓人將玉石切開,得到了其中的美玉,並起名為和氏璧。這個故事的主人公經歷可以說是曲折萬分,之所以會有這樣一個故事就是為了表現和氏璧是無價之寶。

如此美玉現在卻見不到,人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遺憾,因此人們開始追溯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了**。對於和氏璧下落最多的說法之一就是:和氏璧被秦始皇得到後,秦始皇便下令將其雕刻為傳國玉璽,以供後世流傳,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秦朝覆滅的太快,而玉璽的下落也是說法不一,有的說是項羽將玉璽藏起導致和氏璧失傳,有的說是在朝代更迭中到元朝末年時,朱元璋沒有找到玉璽,和氏璧因此下落成迷。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作為帝王陵墓中的隨葬品多數都是稀世珍寶,為了展現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秦始皇將和氏璧作為隨葬品埋入皇陵,因此只要挖開始皇陵就能找到和氏璧。

對於和氏璧的下落你是否有其他看法?歡迎一起討論。

2樓:子衿悅史

目前關於和氏璧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作為隨葬品埋在秦始皇陵了,另一種說法是項羽火燒咸陽時遺失了。

3樓:無厭

和氏璧被秦始皇作為傳國玉璽,丞相李斯用小篆刻上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4樓:豬豬豬豬露

連曾經存在過的巨大國家都在歷史程序中深埋土裡,更何況一塊小小的玉,也許是被皇親貴族拿來陪葬了吧

5樓:

雖說在當時和氏璧受到追崇,但它也僅僅是一塊玉,在動亂的年代都只想活命誰還去管一塊玉。

6樓:南水之北

歷史上類似和氏璧這樣下落不明的寶物有很多,有很多猜測但都無法證明。

7樓:牛奶咖啡

一種說法是被項羽奪走,另一種說法是被當做殉葬品放進了秦始皇陵。

8樓:刀痴劍狂

怕是有可能現在藏在始皇陵裡,畢竟最後統一六國的是秦。

9樓:餓不死先生

這件事眾說紛紜,有人說是被項羽藏起來了,更多的說是被秦始皇做成了玉璽

10樓:貓der薛定諤

戰亂年代中幾經動盪,有可能已經被某些人毀掉了

「完璧歸趙」中的和氏璧去哪兒了

11樓:不曾明瞭

有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後,命玉工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這樣,和氏璧就成了國璽,代代相傳。

但是,歷史文獻中關於秦國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記載還比較詳細。《晉書·輿服志》、唐徐令信《玉璽譜》等記載「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指明它是用藍田玉製成的,因此用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處,目前有兩種推測:第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被作為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後世。如果這樣,將來有朝一日發掘秦始皇陵墓地宮,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和氏璧的風采。

另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爭中丟失或者被項羽掠奪而去。但隨後而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兵敗,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

12樓:匿名使用者

和氏璧,最早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傳為琢玉能手卞和在荊山發現,初不為人知,後由文王常識,琢磨成器,命名為和氏璧,萬成為傳世之寶。春秋戰國之際,幾經流落,最後歸秦,由秦始皇製成玉璽。秦滅後,此玉璽歸於漢劉邦。

入唐後不知所終,後世所稱之傳國玉璽被傳即為秦始皇改造和氏璧而成。

13樓:飛魚說史

戰國時期的歷史總是令無數人為之熱血沸騰,諸侯國的爭霸稱王也總是令人津津樂道,戰國時期諸侯國的興盛和衰落其實都是冥冥之中註定的,畢竟沒有無緣無故的衰落和無緣無故的興盛,秦國的逐漸強大和最終統一中原其實和秦國的歷代君主密不可分。

關於秦昭王可能很多人比較陌生,但是說到被藺相如嚇到的那個秦王,可能更多的人會恍然大悟,原來他就是秦昭王啊,那個好沒有本事的秦王,其實秦昭王厲害的很,在位五十年,如果沒有秦昭王,秦國就不會統一中原,成就中原大一統的封建帝國秦朝,說到秦昭王必須要說和氏璧,那麼完璧歸趙故事中的和氏璧後來去哪了,其實它後來的用途堪稱玉中皇帝!

和氏璧的來歷。

楚過有個叫做卞和,在楚山中獲得了一塊美麗的玉,就把它奉獻給楚厲王,楚厲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鑑別它,得到的結果只是一塊石頭,楚厲王一怒之下就砍掉了卞和的左腳,等到楚厲王死了之後,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獻給楚武王,楚武王讓雕琢玉器的人再次鑑別它,得到的結果還是一塊石頭,武王認為卞和在說謊,就砍去了卞和的右腳。

等到楚武王駕崩了,楚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淚都流乾了,楚文王聽到後,派人問卞和哭泣的原因,卞和就說:「我不是為被砍了雙腳而傷心,我是因為這玩意分明是寶玉而被看為石頭,忠心耿耿的人被看為說謊的人而哭泣」,於是楚文王派雕琢玉器的人剖開卞和的玉璧,果然得到寶玉,於是命名是「和氏璧」。

藺相如完璧歸趙。

公元前283年,機緣巧合之下的趙惠文王得到了聞名天下楚國丟失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事了,就對和氏璧垂涎三尺,就託人給趙王帶去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這下趙王犯難了,因為他知道即使把和氏璧給了秦王,秦王也不會割捨十五座城池,但是不給吧,又怕秦國出兵攻趙。

就在這時,藺相如出現了,帶著和氏璧去秦國的章臺去面見秦王了,之後發生的事情也就是我們課本上的故事,也就是藺相如不負使命揭穿了秦王想要空手套白狼的陰謀,秦王沒有打算真的用城池交換和氏璧,藺相如也機智的把和氏璧完整的帶回了趙國,可謂是在外交上弱小的趙國贏了強大的秦國一局。

和氏璧後來的歸屬。

和氏璧被藺相如帶回趙國之後,好像就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其實和氏璧一直在趙國的國庫裡存放著,畢竟聞名天下的和氏璧怎能輕易丟失和賞人呢,時間在不斷的向後推移,秦國統一中原的車輪一直在滾滾向前,秦始皇贏政滅了趙國之後,收繳趙國國庫的時候,和氏璧就被贏政得了去。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贏政統一中原之後,苦思冥想想要用一個物品來表示自己的權威,在丞相李斯的建議下,贏政打算製造一枚傳國玉璽,這時候贏政就想到了自己得到的和氏璧,就打算取材和氏璧來製造一枚代表國家權威,代表皇帝尊嚴的國璽,工匠不負重任,傾盡精力終於雕刻而成,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

和氏璧最終還是失傳了。

贏政用和氏璧製造了國璽,就說明和氏璧並不是圓圓的像玉佩一般可以佩戴在身上的,應該是立體的並且很大的一塊,國璽的存在,讓封建皇帝集權多了一件信物,就是這樣的一件國璽,也成了以後皇帝的必爭之物,得到了這枚國璽就相當於受命於天,如果沒有這枚國璽,也會顯得自己底氣不足,皇位得來不正。

因為國璽的意義,所以成為了以後想要坐上皇帝寶座那些人的必爭之物,在加上秦王朝的短暫壽命,所以使得這枚和氏璧製成的國璽屢次易主,終於在唐朝之後再也沒有了蹤影,如果說玉中有皇帝的話,一定非和氏璧莫屬,畢竟其被製成傳國御璽之後,就成了最高權力-皇權的象徵!

藺相如把和氏璧完璧歸趙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那後來和氏璧流落到了**呢?

14樓:ever一

完璧歸趙之後,和氏璧就兜兜轉轉,最後在秦朝的時候落在了嬴政手裡,後來出現在唐朝,到了宋朝之後就了無音訊了。

和氏璧是一塊寶玉在春秋戰國時期,流傳於各國之間,最後兜兜轉轉到了趙國,而後秦朝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和很多代君主的發憤圖強,統一了當時春秋戰國,這個玉就落在了秦始皇嬴政的手裡,秦始皇嬴政對這個東西也非常的喜愛所以就收藏在自己的寶庫裡。

後來秦朝滅亡之後,兜兜轉轉這塊和氏璧,在各朝各代都有過一些傳聞,最後在東漢末年的時候,董卓把持朝政,天下的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戰火紛飛這東西就遺失了,不過猛虎孫堅拿到了這塊玉,但是瞬間最後被伏擊而死,這塊玉又到了袁術手上,袁術被人殺死之後,這塊玉就下落不明瞭。

相傳到了隋朝末年的時候,李淵唐朝的開創者拿到了這塊玉,他覺得自己是受命於天,所以就建立了偌大的基業。後來因為五代十國這塊寶玉就真正的在戰亂下消失無蹤了。宋朝的時候地方挖房子的時候發現了一塊玉璽,經過各方認定,這就是和氏璧,所以被保護起來了,宋朝滅亡之後,這塊玉是真的了無蹤跡了,民間雖然傳聞清朝乾隆皇帝曾經拿過這塊玉,但是也有人說,到了後來這些東西都是假的,所以乾隆皇帝就把它隨便放在自己的庫存裡了,而這塊玉也在清朝滅亡之後不知所向。

15樓:錢多多

和氏璧從卞和獻寶到始皇製作玉璽,以至後來神祕失蹤,至今已有2600餘年。

16樓:歸曦之

和氏璧後來還是流傳到了秦國,被做成了傳國玉璽。

17樓:海闊天空

和氏璧最後到了秦始皇的手裡,被秦始皇改造成了傳國玉璽,後來下落不明

18樓:體壇大拌菜

和氏璧幾經轉手,被秦始皇打造成傳國玉璽,經過幾千年的歲月後,已經下落不明。

知道:完璧歸趙後和氏璧究竟去哪兒了

完璧歸趙中「和氏璧」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寶物

19樓:陽光文學城

完璧歸趙中璧的名字是和氏璧。

和氏璧,最早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傳為琢玉能手卞和在荊山發現,初不為人知,後由文王常識,琢磨成器,命名為和氏璧,萬成為傳世之寶。春秋戰國之際,幾經流落,最後歸秦,由秦始皇製成玉璽。秦滅後,此玉璽歸於漢劉邦。

入唐後不知所終,後世所稱之傳國玉璽被傳即為秦始皇改造和氏璧而成。和氏璧是一個謎,並且極富傳奇色彩。兩千多年來的歷史文獻中,有許多關於它的記載和傳說,有許多文人墨客的詩文吟詠。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王春雲博士2023年1月18日在廣東省地質局719地質大隊肇慶「719論壇」上表示,和氏璧與傳國璽是兩件獨立的國寶。「琢璧為璽」的故事是憑空捏造出來的,沒有文獻和事實根據。

完璧歸趙(wán bì guī zhào)是發生於戰國時期的漢族歷史故事。原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邯鄲,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20樓:貓騎狗上樹

關於和氏璧的來歷,在《韓非子》和《新序》中都有記載,相傳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人,他是一個琢玉的巧匠。有一次在荊山裡得到一塊璞玉,經過雕琢後卞和就捧著璞玉去見了楚厲王,希望得到獎賞,但楚厲王的玉工說這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背上欺君之罪被砍掉左腳。楚厲王死後楚武王繼位,卞和再次捧著這塊璞玉去見楚武王,然而楚武王的玉工檢視後又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又因此背上欺君之罪被砍掉右腳。

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乾,接著流血,血淚浸溼寶玉,因此和氏璧其實是一塊血玉。楚文王知道此事後,派人詢查,卞和說:「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

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並命名為和氏璧,這便是和氏璧的由來。

到了戰國時期,和氏璧陰差陽錯到了趙惠文王手中,秦昭襄王想得到這塊玉,就派使者到到趙國說秦願用15座城池換和氏璧,趙王明知道秦王想佔便宜,但又不想得罪秦國,就讓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去了秦國。秦王看到和氏璧甚是喜歡,但隻字不提15座城池的事,藺相如藉口說和氏璧上有瑕疵,拿過和氏璧當面指責秦王出爾反爾,秦王想命武士去搶和氏璧,藺相如靠近柱子說敢靠近就摔碎它。並要求秦王齋戒3日並將原本交換的15座城池劃歸趙國,藺相如在此期間趁機託人將和氏璧帶回趙國,這便是完璧歸趙的典故。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了中國,稱「始皇帝」。命宰相李斯用和氏璧為其篆刻了一方「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皇帝印,並希望它世代相傳,這就是後來人們通常所說的「傳國玉璽」。是否擁有傳國玉璽,成為檢驗一個「帝王」是否正統的重要標準。

威震四海的始皇帝,萬萬沒有想到他所建立的帝業,在他去世後僅僅四年左右的時間裡,就落人了異姓人的手裡。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率兵進人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獻出了始皇帝印。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始皇帝印被稱為「漢傳國璽」。

西漢末年,王莽篡政,命其弟王舜向漢孝元太后索要傳國玉璽,太后一怒之下,將玉璽摔在了地上,玉璽被摔缺了一個角。後雖經能工巧匠用**把缺角鑲補上,但天下奇寶,卻從此留下了瑕痕。

東漢末期,十常侍、董卓先後作亂。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長沙太守孫堅率兵攻入洛陽。孫堅駐軍於洛陽城南,在一口水井裡尋找到了漢朝的傳國璽。

璽上的文字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璽為方形,每邊長4寸,上方印紐呈五龍相交形狀,缺一角。

據說是黃門張讓等人作亂時,負責掌管傳國璽的人把它投在井裡的。孫堅在獲得傳國璽後不久在亡峴山陣亡,玉璽先後又落到了袁術、曹操之手。三國鼎立局面結束後,璽傳到了晉朝。

西晉末年,五胡十六國更迭頻繁,傳國玉璽像被獵犬追逐的獵物,不停地被爭來奪去,傳至東晉後經過宋、齊、樑、陳、隋幾個短命王朝的改朝換代,傳國玉璽最後落人了唐高祖李淵的手裡。

可惜的是,玉璽傳至五代時突然失蹤,由於歷代統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玉璽,便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所以在宋、元、明、清均有真真假假的傳國玉璽不斷問世,但當時統治者都卻而不用,由此可見,問世的傳國玉璽很大程度上是一枚枚贗品。

和氏璧最後歸誰的,藺相如將和氏璧完璧歸趙,那後來和氏璧在哪裡?

國璽又稱傳國玉璽 傳國寶,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的玉璽,為秦始皇所作,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李斯所寫篆文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傳國璽貫穿中國歷史長達1500多年,忽隱忽現,秦以後歷代帝王爭以得璽為符應。確為天下所共傳寶,國之重器。說起傳國璽就要提到和氏璧。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給厲王...

完璧歸趙 完的意思,完璧歸趙是什麼意思

意思 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完璧歸趙 發生於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完 完整無缺 璧 古代一種扁圓形的 中間有孔的玉器 趙 趙國 釋義 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國送回趙國邯鄲。後來比喻把原物完好無損地歸還本人。出自 西漢 司馬遷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詞語辨析 用法 作謂語或賓語 指物歸原主...

完璧歸趙這個成語的故事,完璧歸趙的成語故事的

完璧歸趙 w n b gu zh o 釋義 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出 處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 見秦王有詐 便憑著大智大勇 終於使寶玉完好迴歸趙國。近義詞物歸原主 完好無損 全璧歸趙 反義詞橫徵暴斂 巧取豪奪 久假不歸 支離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