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最後歸誰的,藺相如將和氏璧完璧歸趙,那後來和氏璧在哪裡?

2021-06-08 12:21:09 字數 4060 閱讀 4426

1樓:

國璽又稱傳國玉璽、傳國寶,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的玉璽,為秦始皇所作,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李斯所寫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璽貫穿中國歷史長達1500多年,忽隱忽現,秦以後歷代帝王爭以得璽為符應。確為天下所共傳寶,國之重器。

說起傳國璽就要提到和氏璧。

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給厲王。王使玉工辨識,說是石頭,以欺君罪斷卞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又獻玉,仍以欺君罪再斷右足。

公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於荊山下。文王派人問他,他說:“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

”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寶玉,因稱和氏璧。

楚威王時,昭陽滅越有功,威王將和氏璧賞賜於他。後昭陽出遊赤山,赤山下有深澤,傳姜太公曾釣於此,昭陽於水淵畔高樓宴客賞壁,是時有人云淵中有大魚躍起,足有丈餘,群魚從之,眾人離室至淵邊,回席後發現和氏璧失蹤,疑為門人張儀所竊,拘張儀遍審無果。張儀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君十年公元前315年,拜為秦相,遊說諸國服從秦國,以使節入楚,瓦解齊楚聯盟。

後楚敗,秦取楚漢中之地。

和氏璧實為他人所盜,昭陽懸千金之賞,購求此璧,盜者不敢出獻,乃懷之入趙。後趙惠文王內侍繆賢以五百金貨得,趙惠文王從纓賢處得和氏璧;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得知,“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壁”,其時秦強趙弱,惠文王恐給了壁得不到城,藺相如自願奉壁前往。至秦國,獻壁後,見秦王無意償城,當廷力爭,設法取回原壁,送回趙國。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趙,得和氏璧。

2樓:米花小

最後一個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公元936年後晉石敬瑭攻陷洛陽前,他和后妃在宮裡**,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時投入火中。從此,“和氏璧”神祕失蹤,關於它的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無價之寶”的“天下所共傳之寶”,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為天下奇寶。

與和氏璧有關的著名典故完璧歸趙,講述了邯鄲名相藺相如幫助國家奪回和氏璧,完整的回到古都邯鄲的故事。

3樓:菡萏落珠

和氏璧,最早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傳為琢玉能手卞和在荊山發現,初不為人知,後由文王賞識,琢磨成器,命名為和氏璧,成為傳世之寶。春秋戰國之際,幾經流落,最後歸秦,由秦始皇製成玉璽。秦滅後,此玉璽歸於漢劉邦。

入唐後不知所終,後世所稱之傳國玉璽被傳即為秦始皇改造和氏璧而成。

《史記》中的將相和是有關他的最著名記錄。

4樓:七星伴月

秦帝國建立後,和氏壁被鑄造成傳國玉璽,作為掌握江山天下的象徵,以後誰得了傳國玉璽誰就被認為是得天下的真龍天子,三國演義裡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候,孫堅不是先找到玉璽就扯了,後來東吳拿玉璽問袁術換了兵馬起家……,隋唐英雄傳裡好像也有各路英雄奪玉璽事,記不太清楚了,據說後來傳國玉璽被李自成搶了以後扔到黃河裡去了,這還是聽我爺爺說的,我也不知道了,樓主可以去黃河打撈,說不定能找到,找到了你就是真龍天子,……哈哈!

5樓:匿名使用者

大秦。傳國玉璽就是和氏璧造的。

6樓:匿名使用者

完璧歸趙,應該是歸趙國

藺相如將和氏璧完璧歸趙,那後來和氏璧在**?

7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在始皇墓中,另一塊,應是餘料所做。而這是和氏璧應指的是原石

8樓:匿名使用者

後來秦國又兵臨城下逼迫趙國交出和氏璧,趙國迫於秦的壓力所以將和氏璧又交給了秦朝,秦立國後這塊和氏璧被打造成秦德傳國玉璽。

9樓:匿名使用者

完璧歸趙之後,在趙國存放,後來秦滅趙,統一天下,秦始皇用和氏璧打造了傳國玉璽,然後一直傳到元朝,元朝滅亡後,被帶回大漠,從此下落不明。

10樓:雙子

藺相如將何時必完璧歸趙之後,後來秦始皇統七國,找到了這塊兒和氏璧,把這個和氏璧打造成了一個傳國玉璽。

和氏璧是誰最先發現的﹖

11樓:東壁野老

關於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並且情節大致相向。說是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今湖北省南漳縣內)裡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見楚厲王,厲王命玉工檢視,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

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理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檢視,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乾了,接著流出來的是血。

文王得知後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於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命名為和氏璧。

後來李斯受命,把和氏璧雕刻成傳國玉璽,上用小篆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秦滅後,此玉璽歸於漢劉邦。得傳國玉璽者得天下,這和氏璧一直在皇帝的手中轉手,直至傳到唐朝,而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玉璽不知所終。

後世所傳者皆是贗品。

12樓:希飯

和氏璧,最早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傳為琢玉能手卞和在湖北荊山發現(今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巡檢鎮金鑲坪村村西有遺址可考證),初不為人知,後由楚文王賞識,琢磨成器,命名為和氏璧,方成為傳世之寶。春秋戰國之際,幾國征戰,幾經流落,最後歸秦,傳說由秦始皇製成玉璽。秦滅後,此玉璽歸於漢劉邦。

得傳國玉璽者得天下,這和氏璧一直在皇帝的手中轉手,直至傳到唐朝,而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玉璽不知所終……後世所稱之傳國玉璽被傳即為秦始皇改造和氏璧而成。和氏璧是一個謎,並且極富傳奇色彩。兩千多年來的歷史文獻中,有許多關於它的記載和傳說,有許多文人墨客的詩文吟詠。

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鎮國之寶。據《戰國策》載:“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樑有懸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沒有經過琢磨的玉。

關於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並且情節大致相向。說是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今湖北省南漳縣內)裡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見楚厲王,厲王命玉工檢視,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

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理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檢視,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乾了,接著流出來的是血。

文王得知後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於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命名為和氏璧。

13樓:匿名使用者

卞和,春秋時代楚國人。楚文王為表彰卞和而命名為和氏璧。

14樓:梅菲

完璧歸趙是說的這塊嗎

15樓:匿名使用者

卞和,也就是後來的傳國玉璽

16樓:一煙王子

一個農民挖地的時候挖出來的。

和氏璧是名字 是誰取的

17樓:匿名使用者

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人,在荊山裡得到一塊璞玉。他兩次進宮獻玉,而前兩位帝王各砍掉了他的一隻腳。終於在第三次獻玉時,卞和的言行感動了楚文王。

經過楚文王命人的細細琢磨。果然是一塊稀世美玉。楚文王十分感動,因為這塊寶玉是卞和奉獻的,所以命名為“和氏璧”

18樓:簫灑舞劍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是春秋時期楚文王命名的。

和氏璧的來歷在《韓非子》、《新序》等書均有記載,並且情節大致相同: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今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內)裡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見楚厲王,厲王命玉工檢視,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

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檢視,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乾了,接著流出來的是血。

文王得知後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 於是, 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命名為和氏璧。

藺相如為什麼要舉起和氏璧往柱子上撞

藺相如知道秦王珍惜和氏璧,料定他不會讓自己將和氏璧砸了,並藉此逼秦王讓步 這件事情是 廉頗藺相如列傳 裡的,原文如下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

有人知道和氏璧的下落嗎和氏璧最終下落去了哪裡?

千年國寶 和氏璧 軼事 公元前689年,有個叫卞和的老人在荊山腳下 今湖北南漳西 慟哭不止。官吏前來查問,卞和說自己摟著的大青石中有寶,但兩次向楚國君王進獻均被斥行騙,並遭刖刑相繼失去雙腿,因而傷心極了。官吏將信將疑地把大青石運到都城,玉匠剖開時果然出現一塊晶瑩奇石。剛即位的楚文王端詳著用它雕成的璧...

和氏璧是什麼顏色的

和氏璧是什麼顏色?和氏璧是什麼材質的玉?和氏壁的材質是新疆藍色和田玉璞玉。和氏璧是什麼顏色?是什麼材質的玉?是新疆藍色和田玉璞玉 和氏璧,最早見於 韓非子 新序 等書,傳為琢玉能手卞和在荊山發現,初不為人知,後由文王常識,琢磨成器,命名為和氏璧,成為傳世之寶。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