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衣服的特徵,古代服飾的特點

2021-06-12 02:03:49 字數 6018 閱讀 8087

1樓:卑錦程

繁瑣,注重一些五行八卦之類的,不過僅限於富人和**皇室的穿著,農民或者工人一般穿著比較簡單,沒什麼講究

2樓:幻衛

我覺得古代衣服的特徵主要體現在製作衣服的材料和不同衣服代表不同的地位上。

古代衣服的材料主要是於絲綢為主

你也知道平民百姓與皇宮貴族穿的衣服是不一樣的古代衣服的特徵是能體現一個人的社會地位

這是我的觀點 僅供參考

3樓:匿名使用者

最大的特徵就是方便穿戴

4樓:匿名使用者

肥大。(因為古代布料並沒有現代的有伸縮性,所以衣服都比較肥大)

多有披風,外套(古代灰塵多,在外出時候披風和外套能夠讓你主要衣服的乾淨和整潔)

沒有鈕釦。(鈕釦是周朝時期就被髮明瞭,不過是作為一種禮儀身份的表示而存在,十六世紀流傳到歐洲後,幾百年後逐步變為衣服的一個組成部分。)

古代服飾的特點

5樓:簡單途中

1、三代

夏商與西周時的漢服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

2、春秋戰國

這時漢服深衣和胡服開始推廣。深衣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裳連屬在一起,所以叫深衣。它的下擺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即所謂“續衽鉤邊”。

深衣在戰國時相當流行,周王室及趙、中山、秦、齊等國的遺物中,均曾發現穿深衣的人物形象。

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細部結構表現得更為明確。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項特徵。江陵馬山 1號楚墓曾出短袖的“衣”,衣即衣,據《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短衣。

根據曾侯乙編鐘之鐘金人的服裝看,應即短袖之衣。

3、秦漢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為秦漢武士的服裝提供了較充分的例證。他們穿的半長衣所交掩之曲裾雖較淺, 但仍為深衣之屬, 其下身著長褲,腰繫施鉤之革帶。這種裝束在西漢時仍廣泛流行,褲也逐漸向全社會普及。

漢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繫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採用深衣制。

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奴、商賈、士人都一樣。

4、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環境使得文人士子們空有忠君報國的志向卻無用武之地。因為自身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人生理想無法達到,所以文人士子們他們不再過多地侷限於儒學的條條框框,而是開始強調自我個性解放。

於是當時的社會就出現了褒衣博帶的流行時尚,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魏晉風度。男子袒胸露臂,追求輕鬆、自然、隨意的感覺;女子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盡力展示優雅和飄逸的風姿。

魏晉時期規定宮中朝服用紅色,常服用紫色。白色為平民百姓服色。這時的服式仍以襦、裙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

婦**飾比較考究,有金環、銀約指和繞腕的跳脫等。在質地上宮中與宮外仍有很大區別。

5、隋唐

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

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高宗以後,以紫色為三品官的服色;淺緋色為五品官服色,深綠色為六品官服色,淺綠色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為八品官服色,淺青色為九品官服色,黃色為宮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裝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裝的長處。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

唐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6、宋代

宋代服裝大體沿襲唐制。這時的襆頭內襯木骨、外罩漆紗,宋人稱之為“襆頭帽子”,可隨意脫戴,與唐初必須臨時繫裹的軟腳襆頭大不相同。這時,皇帝和**戴的展腳襆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出,可達數尺。

身份低的公差、僕役等,則多戴無腳襆頭。

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著褲。起於五代時的纏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漸流行。

7、元代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2023年建都,滅西夏、金之後,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

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

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8、明代

明代皇帝的日常服裝是龍袍,上面繡著龍紋、翟紋和十二章紋,一般以黃色紗羅製成,配金冠。皇帝禮服則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纁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組成。

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袖口、衣襟側邊、裾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黻、黼紋。

明初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如左圖所示),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樑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襆頭和圓領袍,但這時的襆頭外塗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不得服用。

公服除依品級規定服色外,還在胸、背綴補子。文官補子中飾鳥,武官飾獸。為褒獎**的功勳,另特賜蟒袍、飛魚服、鬥牛服等服飾。

蟒是四爪之龍,飛魚為魚尾有鰭之蟒,鬥牛則在蟒頭上加彎曲的牛角。官至極品則用玉帶。所以“蟒袍玉帶”就成為這時大官僚之最顯赫的裝束。

明代的漢服影響頗遠,近至東北亞的朝鮮,遠至日本、琉球等藩屬國。至清代,**百褶裙、馬面裙及道袍長袍一併留存。曲阜孔氏衍聖公府內藏明代衣冠服飾,滿清上層也有穿著明代衣冠服飾畫像。

9、清裝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優美的旗袍,挽回了滿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繡花和襉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繡等為飾。

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馬褂、旗袍是清代滿族男女的典型服飾。馬褂是一種穿於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主要是為了便於騎馬,故稱為“馬褂”。

它區別於漢族在宋明時期的馬褂,滿清的馬褂不修邊幅。滿人初進關時,通過大**而迫使漢族穿上它們的馬褂。康熙雍正年間,由於奴化政策,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行,並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著。

中國古代服飾的特點

古代的服飾有什麼特徵?

6樓:廣東梅州中公

古代的服飾以其鮮明的特性,顯示了穿著者的貴賤尊卑或性別職業,因而不同特點的服飾就成了不同社會地位人的代稱,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中國古代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7樓:藍色小花

關於您的問題,通過百度百科查詢可得;

詳細情況參考:

中國古代服裝( ancient chinese articles of clothing)是指中國古代的各種衣裳、冠帽、鞋襪等服裝,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結構與款式隨著生產與生活方式的發展而逐漸變化。通過對古代服裝的研究,可以認識歷代人物的風貌。在鑑定有關文物時,服裝也是斷代的重要尺度。

古代服裝存世不多,在研究中除依據實物外,古代雕塑、繪畫中的人物形象,也往往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知縫衣,周口店山頂洞人的文化遺存中曾發掘出骨針。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不同地區和族別的人們中間,服飾款式已各不相同。以髮型為例,大地灣文化中有剪短的披髮,馬家窯文化中有後垂的編髮,大汶口文化中有用豬獠牙製成的髮箍,龍山文化中則用骨笄束髮,陝西龍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玉人頭像,頭頂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髮的反映。

骨笄在相當於夏代的二里頭文化的二里頭型別與東下馮型別諸遺址中均曾出土,形制與商代的同類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髮為髻在遠古時已是華夏族服裝的特徵。

夏商與西周

夏商與西周時的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西周時遺留下來的人像材料更少。從洛陽出土的玉人及銅製人形車轄來看,衣、裳、帶、市仍是貴族**的基本組成部分。

其衣用正色,裳用間色,並特別重視裳前之市。西周銅器銘文記載周王在冊命典禮上頒賜的服裝中,常有“朱市、蔥黃”(《毛公鼎》)“市、黃”(《詢簋》)等物。市、 黃即古文獻中的、 衡,指蔽膝,衡則指包括系玉之組和玉件在內的整套佩飾。

河南信陽長臺關與湖北江陵紀南城戰國墓所出之俑,均在腹前系玉佩。貴族則在玉佩下襯以色彩特殊的,因而引人矚目,成為代表身份地位的一種標誌。

西周的建立,使社會生產力大大發展和提高了,物質明顯豐富起來,社會秩序也走向條理化,並有了規章制度。服飾形制也由於尊卑等級的存在、禮儀的需要而進一步規範化,被納入"禮治"範圍,尊卑貴賤,各有分別。

這時候服飾的專用界限等級標誌開始清晰,品種類別也相應地增加,像宮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時專有祭禮服,上朝大典時有朝會服,軍事之中專有從戎服,婚嫁之儀專用婚禮服,弔喪時又有喪服。衣裳雖然還是採用上衣玄下裳黃,但在官職服飾中增加了裳前襟的大帶(大帶是用絲織或緙製成,寬四寸)、玉 (以玉為原料,以絲帶連繫在腰間的掛飾)。另外在服色上也開始有了等級差別。

西周的服式除寬衣長帶的特有風格以外,還吸收了北方鮮卑族(今錫伯族)以帶鉤束腰的服飾花色(在絲帶的接頭處,以金、銀、銅或鐵等金屬製成的精細的勾或扣)。

...........等等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中原地區。幾千年來世代 清代服飾

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於滿族貴族的“剃髮易服”、“十從十不從”、“留頭不留髮”政策以及大量的**漢民,造成了中國傳統的衣冠的消亡。這種**式的變革,是中國傳統服制的又一次**式的發展,是歷史上"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後的第三次明顯的突變。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祭服,非常服)、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膨脹、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暴露的旗袍,具有暫時的存在價值。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繡花和襉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繡等為飾。

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旗袍是中國清朝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裳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

經漢人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

以上回答供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描寫古代女子服飾,描寫古代女子衣服的句子

1 黛玉初進賈府鳳姐服飾 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 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繫著豆綠宮絛,雙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2 黛玉服飾 這件是斜襟褙子,左斂右稔,用蘭花...

古代女子的服飾,古代女子服飾描寫

1 淺色羅裙繚姿鑲銀絲邊際,水芙色紗帶曼佻腰際,著了一件紫羅蘭色彩繪芙蓉拖尾拽地對襟收腰振袖的長裙。袖口處繡著的淡雅的蘭花更是襯出如削蔥的十指,粉嫩的嘴脣泛著晶瑩的顏色,輕彎出很好看的弧度。如玉的耳垂上帶著淡藍的纓絡墜,纓絡輕盈,隨著一點風都能慢慢舞動。2 一襲白色拖地煙籠梅花百水裙,外罩品月緞繡玉...

古代女子的服飾描寫,古代女子服飾描寫

披羅衣之璀粲兮,珥 r 瑤碧之華琚 j 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 xi o 之輕裾 j 她身披明麗的羅衣,帶著精美的佩玉。頭戴金銀翡翠首飾,綴以周身閃亮的明珠。她腳著飾有花紋的遠遊鞋,拖著薄霧般的裙裾。出自洛神賦,可以略加以修改。古代女子服飾描寫 1 淺色羅裙繚姿鑲銀絲邊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