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上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定義是什麼

2021-06-06 13:13:24 字數 5064 閱讀 4461

1樓:公西雨燕第默

唯物主義哲學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的產物,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馬哲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即第一性物質決定第二性意識。物質是世界的本源,意識是隨之派生的。

唯心與唯物論

(1)唯心論中,思維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

(2)唯物論中,物質是第一性的,思維是第二性的。

擴充套件資料:

一、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若不承認物質對立於意識之外則無客觀實踐座標,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

二、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首先表現在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還突出地表現在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物質決定意識

2樓:年紅旭萬愷

你好,很高興能為你解答。

1、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精神僅僅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即是物質的映像),是被動的,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精神。

對於存在與意識,也是持相仿的說法,即是: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存在決定意識。就是說,沒有存在就不會有意識產生。

哲學上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定義是什麼 30

3樓:我是一個麻瓜啊

唯物主義哲學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的產物,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馬哲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即第一性物質決定第二性意識。物質是世界的本源,意識是隨之派生的。

唯心與唯物論

(1)唯心論中,思維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

(2)唯物論中,物質是第一性的,思維是第二性的。

4樓:小池

你好,很高興能為你解答。

1、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精神僅僅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即是物質的映像),是被動的,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精神。

對於存在與意識,也是持相仿的說法,即是: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存在決定意識。就是說,沒有存在就不會有意識產生。

5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性:本原的,先有的。

哲學第一性和第二性有什麼區別?

6樓:武晨曦

一與二就是區別啊。一表示老大,其他的就是老

二、老三、老四。。。。下去。物質第一性,就是說物質決定第二性意識。沒有物質就沒有意識。

7樓:魔法保姆賣咖啡

馬哲中,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8樓:

是物質和意識的區別,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什麼叫做第一性,第二性關係

9樓:匿名使用者

物質就是物質,是第一性的

物質範疇是對物質所下的定義,所以屬於意識的範疇

所以是第二性的

物質範疇

物質範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如何正確理解物質範疇對於人們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目前哲學界主要把物質理解為各種具體物質的共性和客觀實在,但對具體物質的共性是什麼、客觀實在又是什麼卻沒有說明。我們認為有必要對各種具體物質的共性、客觀實在加以說明,以便廓清一些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觀,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更臻完善。

一 (1)哲學上的物質範疇是人們在探索世界本原問題中建立起來的。哲學上物質範疇的形成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現行哲學(以現行哲學教科書為標誌)階段。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物質性的水、氣、火、土等看成是世界的本原。17、18世紀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依據自然科學成果,認識到水、氣、火、土等是可分的,它們可分為分子、原子等,他們提出了萬物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永恆不滅的。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通過科學實驗發現原子仍可分為原子核和核電子等。

這一實驗成果打破了原子了原子不可分割的神話,給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以致命打擊。唯心主義乘機叫嚷“物質消失了”。

針對唯心主義對唯物主義物質概念的歪曲,早在19世紀80年代,恩格斯就明確指出:“物質無非是各種實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1)列寧在同唯心主義的鬥爭中又提出了“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2)的觀點。

目前的哲學教科書就是根據恩格斯、列寧的有關論述來說明什麼是物質的,我們認為不能停留在這一水平上,應加深對物質的認識。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經歷了由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對物質概念的認識也是同樣如此。人們最出把某一具體的實物理解為世界的本原,進而認識到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認識到這些實物仍是可分的,即可分為更根本的本質。例如,分子可分為原子,原子可分為原子核、電子等。

恩格斯所說的物質是各種實物的總和,不是實物外在特徵的總和,而是各類實物內在本質的總和,即實物內在本質的本質。

物質是各種具體物質的共性,指的就是各種具體物質的共同本質。這裡的共性與共同點是不同的。無論各種具體的物質,還是各種具體物質的本質,它們的共性是都是物質,而不是非物質。

共同點是對具體物質的外在的直觀的感性的特點的歸納,而共性則深入到事物的本質,由事物的一級本質深入到二級本質,由二級本質深入到**本質,直到最根本的本質。物質作為各種具體物質的共性指的就是具有終極意義的事物最根本的本質。人們知道哲學範疇與科學概念最初是沒有區別的,二者常常混用,自然科學也在對自然界的本質進行探索,按照近代物理學對物質結構的認識,物質的最小構成單元不再是分子、原子,而是夸克和輕子。

但自然科學所揭示的世界的本質,並非哲學上所說的世界的本質。自然科學是對具體物質的本質的認識,無論這種物質多麼小,它還是具體的物質,因而它也就不可能成為哲學上所說具有終極意義的世界的根本本質。

總之,當我們把物質理解為具體物質的共性,不應把物質理解為物理學中所說的世界的本質、世界的共性。否則,我們必將重蹈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覆轍。

(2)19世紀末的原子可分的實驗,打破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原子不可分的觀點。它告訴人們任何實物都可以無限地分割下去。對於物質的無限可分目前有兩種認識:

第一種觀點認為,具體物質可以一半一半地無限分下去。《莊子·天下篇》中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這種分割的無限性不加論證人們也能理解,它就是從量的方面把物質無限地分割下去。第二種觀點認為,物質的無限可分不是量的無限可分,而是質的無限可分。由分子分割為原子,原子分割為原子核、電子,這樣的分割就屬於質的分割。

任何實物都是由不同層次的質構成的,所謂無限可分,也就是分割實物無限層次的質。(3)質的無限可分突破了機械的量的無限可分,它使人對物質範疇的認識又深入一個層次。

自從貝塔朗菲創立系統論以來,人們對“世界圖景”的認識發生了根本的變革。由靜態的“實物中心”轉變為動態的“系統中心”,它完全改變了世界是由“世界之磚”構成的認識。(4)系統論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作為系統而存在的。

系統是由子系統或要素有機結合、相互聯絡形成的(原子作為系統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等子系統或要素構成的)。子系統或要素又由更小子系統或要素構成。系統有無限的層次,每一層次都有其自身的質。

低階層次的質有機結合、相互聯絡形成高階層次的質,以此類推,直致形成大千世界中千姿百態的事物,按照邏輯推理,世界中存在的萬事萬物都是在最初的那個層次,即最初的那個系統基礎上產生的,最初的那個系統決定了世界的多樣性。這最基礎的層次系統便是我們哲學上所**的世界的本質和共性——物質。

我們認為精神能動性**於物質能動性,那麼物質能動性又**於何處呢?當我們把物質理解為系統時,那就非常容易回答這個問題。系統論告訴我們,系統是靠自身的自組織運動發展的(5),也就是說物質作為系統是靠自身的自組織性運動發展的,即物質的能動性**於它自身的自組織性。

當我們從系統的角度理解物質範疇時,我們會發現物質是作為世界的原因出現的。物質決定了世界萬事萬物的產生,決定了世界的多樣性。由此可見,物質作為一個一般的、共性的概念,指的是世界的共同本質和原因。

(3)如果說物質是世界的根本原因,那就等於承認物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邏輯起點。目前有人認為聯絡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邏輯起點,我們認為把聯絡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邏輯起點是錯誤的。

首先,把聯絡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邏輯起點,無法說明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世界統一於物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是在反對唯心主義觀點中建立起來的。唯心主義顛倒了物質與精神的關係,認為精神是世界的根本原因,精神派生了整個世界。

唯物主義徹底批駁了唯心主義觀點,認為物質第

一、精神第二,精神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世界除了物質的不存在非物質的。把聯絡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邏輯起點,何以能批駁唯心主義對精神和物質的顛倒,何以能說明世界是物質的?

由此可見,由聯絡是無法說明世界統一於物質。

其次,把聯絡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邏輯起點,無法說明世界的多樣性。“世界的多樣性在於它的物質性”(6),這一點已為自然科學所證實。杜林卻認為世界統一於存在,存在是世界的根本原因——存在決定了世界的多樣性。

存在的東西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世界統一於存在,就是說世界既可以統一於物質也可以統一於精神。這種觀點是與物質一元論觀點相矛盾的,我們反對這種觀點。

把聯絡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邏輯起點,又與世界統一於存在——存在是世界的根本原因又有何不同呢?因而,把聯絡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邏輯起點無法說明世界的多樣性。

第三,由聯絡的觀點推匯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的終極原因”(7)也是不正確的。這一問題涉及唯物論與辯證法的關係問題。唯物論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世界向前不斷髮展的根本原因和內在動力。

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作為矛盾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向前不斷髮展的根本動力。非常明顯,物質與矛盾都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物質與矛盾發生了衝突。那麼物質與矛盾究竟誰才是世界的最根本原因呢?

我們認為物質才是世界向前不斷髮展的最根本原因,矛盾是從物質發展而來的。物質具有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物質通過自我否定產生了矛盾的另一方,也即矛盾雙方都是通過物質而產生。所以,我們認為矛盾不是世界的終極原因,物質才是世界向前不斷髮展的最根本原因。

“全體支配部分,物質支配精神……就這種意義來說,我們可以把物質世界看作是第一原因,看成是天地的創造者。”(8)

總之,把聯絡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邏輯起點,既不能說明世界統一於物質,也不能說明世界的多樣性,更不能說明世界的發展性。只有把物質作為世界的根本原因,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邏輯起點,才能說明世界的物質性,世界的多樣性和世界的發展性。我們在理解物質時,不應僅把物質理解為客觀實在,應把物質理解為世界的共同本質,理解為世界的根本原因。

「第一性徵」和「第二性徵」的區別是什麼

進入青春期的男孩,在性激素的作用下身體迅速增長。平均身高每年增長約6 8釐米,骨骼和肌肉也開始變得粗壯和寬厚,聲音變得低沉,腋下長出 和腋毛,鬍鬚也逐漸長出來了。這些都是男性的第二性徵。青春期男性外 的發育通常從12歲左右開始。這一時期,和 開始增大,顏色漸漸變深,並逐漸長出濃密的 平均經過3年左右...

您好,請問哲學上的同一性和統一性,各自的含義與區別是什麼

統一性,是指bai兩種不同du事物,他們的最終zhi趨勢,最終走向的終 dao點是相同的,他們的歸宿是專相同的。他們屬在統一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存在方式,過程,路徑也不盡相同,但是結果,最終趨勢是相同的。例如,世界的統一性,統一,就是統於一,世界最終統一於物質,他們的根本歸宿是一致的,是物...

精神和物質相比較,誰是第一性的精神與物質的關係?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要辯證的看。物質第一性,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沒什麼說的.精神或者意識是人特有的,或者說目前來說是人特有的 如果以後證明其他生物也是有意識的話,則要改了 但人要談精神問題也是要在保住性命的前提下,連命都保不住還談什麼精神,就像在遠古時代,人們整天為了填飽肚子,不受凍受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