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橄欖石和普通橄欖石的區別在什麼地方呢

2021-05-29 15:58:44 字數 6062 閱讀 1735

1樓:墮落的德魯伊

有沒有搞錯啊!我原來問過這樣一個問題,結果,就有人拿我貼吧裡我寫的東西來糊弄我,怎麼現在還有人把別人拷貝我的答案再次拷貝呢!

樓主看看這個,我原來就是想知道除了這些差別以外還有什麼差別,怎麼都這麼懶呢

2樓:

第一:顏色上的差別,貴橄欖石是含鐵量大的橄欖石,因此顏色呈暗綠色,而普通橄欖石的顏色為典型的黃綠色.

第二:比重上的差別,貴橄欖石的比重要高與普通橄欖石

第三:光澤上的差別,貴橄欖石的光澤要高於普通橄欖石

自然界分佈最廣泛的是鎂橄欖石(fo)—鐵橄欖石(fa)系列,可形成完全的類質同象系列。按其中鎂橄欖石及鐵橄欖石分子含量不同,可有如下幾個亞種:

橄欖石亞種 鎂橄欖石分子(fo%) 鐵橄欖石分子(fa%) 成分範圍

鎂橄欖石(fosterite) 100—90 0—10 fo100fa0—fo90fa10

貴橄欖石(chrysolite) 90—70 10—30 fo90fa10—fo70fa30

透鐵橄欖石(hyalosiderite) 70—50 30—50 fo70fa30—fo50fa50

鎂鐵橄欖石(hortonolite) 50—30 50—70 fo50fa50—fo30fa70

低鐵鎂鐵橄欖石(ferrohortonolite) 30—10 70—90 fo30fa70—fo10fa90

鐵橄欖石(fayalite) 10—0 90—100 fo10fa90—fo0fa100

貴橄欖石(chrysolite)

3樓:中地數媒

np=1.657~1.694,nm=1.674~1.715,ng=1.692~1.732;ng-np=0.037~0.044

ng//a,nm//c,np//b,ap//(001)

(±)2v=-83°~+88°

h=3.2~3.34,d=6.5~7

(mg,fe)2[sio4]  斜方晶系

【化學組成】貴橄欖石即通常所說的橄欖石,是鎂橄欖石和鐵橄欖石的類質同象物。通常鎂橄欖石分子超過鐵橄欖石分子,成分中有時含ni o、mn o、cr2o3、ti o2等雜質。端員組分接近鎂橄欖石者也是寶石級橄欖石的主要種屬。

【形態】晶體常呈沿c軸的短柱狀,常為不規則粒狀粒狀,作為火山岩和煌斑岩的斑晶自形程度較高。

【光學性質】顏色為橄欖綠色,遭受蝕變即呈黃色、褐色或紅色,薄片中無色。正高突起,糙面顯著。橄欖石斑晶熔蝕常呈雙凸透鏡狀輪廓,為橄欖石特徵之一。

在科馬提巖或科馬提質玄武岩中,橄欖石常呈薄板狀體或葉片狀,無序或近於平行排列嵌佈於極細的基質中,形成快速冷凝特殊的鬣刺結構。常具不規則裂理,侵入岩中橄欖石常發育不規則的粗黑裂縫,其中充填了蛇紋石、磁鐵礦等礦物。橄欖石有時具環帶構造,核部富鎂質,邊部富鐵質。

干涉色ⅱ級頂部至ⅲ級底部。平行消光,延長符號可正可負。光性可正可負,與鐵含量有關,含鐵較少(feo含量<13%)時為正光性,隨鐵含量的遞增,2v可到達90°,鐵含量繼續增加,轉為負光性,2v很大(近於90°),當干涉圖處於45°位置時,消光影近似直臂,看不出其彎曲方向。

顯微**見圖10-3、10-4、10-5、10-6。

圖10-2 貴橄欖石光性方位

圖10-3 橄欖岩中的橄欖石晶體裂隙中分佈黑色不透明磁鐵礦及蛇紋石,呈網狀結構

(正交偏光,40×)

圖10-4 橄欖岩,粒狀橄欖石

(正交偏光,40×)

圖10-5 苦橄玢岩的斑狀結構,斑晶為橄欖石,自形程度較高,晶體發育完好(正交偏光,40×)

圖10-6 斑狀金伯利岩,斑狀結構,斑晶橄欖石已全蛇紋石化(正交偏光,40×)

【變化】橄欖石不穩定,易蝕變為蛇紋石(圖10-6),蛇紋石呈網格狀貫穿整個切面網狀構造。橄欖石也可變化為透閃石、滑石、黑雲母和碳酸鹽等礦物,火山岩中易蝕變為伊丁石。

【鑑定特徵】橄欖石與普通輝石的區別:普通輝石帶淡綠、淡褐色調、兩組完全解理、斜消光、干涉色較低、ap//解理紋、2v中等;橄欖石無色、一組不完全解理、平行消光、干涉色較高、ap上解理紋、2v大。與斜方輝石的區別:

橄欖石解理不發育,常見不規則的粗黑裂縫,而斜方輝石則具輝石式解理,發育較完全;橄欖石在薄片中無色,斜方輝石有時具多色性;橄欖石的雙折射率大於斜方輝石,干涉色可達ⅲ級底部,輝石干涉色不超過ⅰ級;橄欖石如果出現解理縫,則總是平行消光,而斜方輝石當解理與薄片切面斜交時,常表現為斜消光;橄欖石延性可正可負,斜方輝石是正延性。

【產狀】橄欖石主要產於基性巖和超基性岩(輝長岩、蘇長巖、橄欖岩、玄武岩、苦橄巖、玻基輝橄巖、金伯利岩等)之中。一般不與石英同時出現,橄欖石性質不穩定,變質岩和沉積岩中不出現。

貴橄欖石(橄欖石)chrysolite

4樓:中地數媒

(mg,fe)2[sio4]

斜方晶系

ng=1.690~1.731

nm=1.671~1.715

np=1.655~1.692

ng-np=0.035~0.039

(±)2v=(+)88°~(-)83°r<(v正光性)或r>(v負光性)

a‖ng,b‖np,c‖nm,光軸面‖(001)

化學組成 一般所說的橄欖石是指貴橄欖石,它是鎂橄欖石和鐵橄欖石的類質同象中間變種,成分中鎂橄欖石分子(fo)超過鐵橄欖石分子(fa)。mgo可達40%~50%,feo8%~12%,少數達20%,有時尚含nio,mn o,c2o3,tio2等雜質。

結晶特點 晶體沿c軸呈短柱狀,集合體為粒狀,作為火山岩和煌斑岩的斑晶往往呈完好的自形晶,縱切面呈兩端尖銳的長六邊形(**412,413),其上常見斷續的{010}解理縫(**414),橫切面近菱形(也可見解理縫),因此當斑晶經過熔蝕則出現雙凸透鏡狀輪廓,其形態較特徵。侵入岩中多為不規則等向粒狀。常具環帶構造,核部富鎂,邊部富鐵,環帶不同部位的雙折射率和光軸角有所不同。

常具反應邊結構,中心為橄欖石,邊部被斜方輝石、單斜輝石、普通角閃石、黑雲母等環繞。幔源巖中的地幔包體或捕虜晶中的貴橄欖石亦可見狀似雙晶的「肯克帶」(**416)。{010}解理不完全,裂紋發育。

光性特徵 橄欖綠色,遭蝕變而呈黃、褐或紅色,薄片中無色,正高突起,干涉色二級頂至**底(**413,415)。平行消光,由於c‖nm,延性可正可負。雙晶少見。

光性符號和光軸角與含鐵量有關,含鐵較少者為正光性,光軸角大,隨鐵含量增加,光軸角達90°,隨後,光軸角減少至83°,且變為負光性。因光軸角始終近於90°,故在垂直光軸干涉圖中黑臂近似直臂。

變化 橄欖石性質不穩定,最易蝕變成蛇紋石,並伴隨析出磁鐵礦,往往沿裂縫或邊緣開始蝕變,形成網狀(**417),直至被蛇紋石與磁鐵礦混合物所取代,保留假象。此外,還可變為透閃石、黑雲母、滑石(**418,419,427)、碳酸鹽礦物(**425,426,427)。在火山岩或某些淺成巖中,橄欖石常變為伊丁石(**419,420,421)和皁石(**421,422, 423),有時也常變為綠鱗石或蒙脫石(微高嶺石)-綠泥石的集合體(**425)。

(蒙脫石-綠泥石集合體為綠色或無色,弱多色性,二級干涉色,平行消光,正或負低突起,表現出綠泥石和蒙脫石之間的光性。根據突起,顏色可與綠鱗石區別)。

鑑別特徵 橄欖石與斜方輝石有時易混淆,區別在於橄欖石雙折射率高、解理不發育而裂紋發育、延性可正可負,而斜方輝石具輝石式解理、干涉色低(一級)、正延性。與普通輝石、透輝石、斜頑輝石區別是後三者均具輝石式解理、干涉色低於橄欖石、斜消光、光軸角較小(中等)。此外,若能找到⊥bxa切面(對橄欖石來說,一般干涉色為一級頂左右),錐光下觀察其⊥bxa干涉圖(也可近於⊥bxa),找出圖中二光軸點連線方向(因為橄欖石光軸角大,轉動物臺,二光軸會很快移出視域外,因此要注意跑出方向為二光軸連線方向)即光軸面方向,此時勿動物臺,將錐光系統去掉,觀察所測礦物的解理縫方向與光軸面方向(二光軸點連線)之間的關係,若二者垂直,則為橄欖石(參看圖4-122),若二者平行則為普通輝石、透輝石或紫蘇輝石(參看圖4-135、133、128)。

與綠簾石有時也容易相混,區別是綠簾石常顯彩色異常干涉色、具有較好的解理、無蛇紋石蝕變。矽鎂石常具無色—淡黃色的多色性、折射率、雙折射率及光軸角均較橄欖石小。

產狀及其他 橄欖石主要產於sio2不飽和的鎂鐵-超鎂鐵質巖中,如輝長岩、蘇長巖、橄欖岩、玄武岩、苦橄巖、碧玄巖、玻基輝橄巖、金伯利岩,也產於榴輝巖中。一般不和石英同時出現,但在石英玄武岩中曾發現橄欖石斑晶。在有方英石或鱗石英的熔岩空洞內也見到橄欖石。

它也是石隕石的主要組分之一,同輝石、金剛石、石墨、鹼性長石、鈦鐵礦、磷灰石、尖晶石、鉻鐵礦、金紅石、磷鈣鐵錳礦等一起產出。橄欖石還可產於某些煌斑岩、鹼性岩及結晶灰巖、白雲岩中。

貴橄欖石(橄欖石) chrysolite

5樓:中地數媒

(mg,fe)2[sio4]

斜方晶系

ng=1.690~1.731

nm=1.671~1.715

np=1.655~1.692

ng-np=0.035~0.039

(±)2v=(+)88°~(-)83° r<v(正光性)或 r>v(負光性)

a‖ng,b‖np,c‖nm,光軸面‖(001)

化學組成 一般所說的橄欖石是指貴橄欖石,它是鎂橄欖石和鐵橄欖石的類質同象中間變種,成分中鎂橄欖石分子(fo)超過鐵橄欖石分子(fa)。mgo 可達40%~50%,feo 8%~12%,少數達20%,有時尚含nio、mno、cr2o3、tio2等雜質。

結晶特點 晶體沿c軸呈短柱狀,集合體為粒狀,作為火山岩和煌斑岩的斑晶往往呈完好的自形晶,縱切面呈兩端尖銳的長六邊形,其上常見斷續的解理縫(**414),橫切面近菱形(也可見解理縫),因此當斑晶經過熔蝕則出現雙凸透鏡狀輪廓,其形態較特徵。侵入岩中多為不規則等向粒狀。常具環帶構造,核部富鎂,邊部富鐵,環帶不同部位的雙折射率和光軸角有所不同。

常具反應邊結構,中心為橄欖石,邊部被斜方輝石、單斜輝石、普通角閃石、黑雲母等環繞。幔源巖中的地幔包體或捕虜晶中的貴橄欖石亦可見狀似雙晶的「肯克帶」(**416)。解理不完全,裂紋發育。

光性特徵 橄欖綠色,遭蝕變而呈黃色、褐色或紅色,薄片中無色,正高突起,干涉色二級頂到**底(**413,415)。平行消光,由於c‖nm,延性可正可負。雙晶少見。

光性符號和光軸角與含鐵量有關,含鐵較少者為正光性,光軸角大,隨鐵含量增加,光軸角達90°,隨後,光軸角減少至83°,且變為負光性。因光軸角始終近於90°,故在垂直光軸干涉圖中黑臂近似直臂。

變化 橄欖石性質不穩定,最易蝕變成蛇紋石,並伴隨析出磁鐵礦,往往沿裂縫或邊緣開始蝕變,形成網狀(**417),直至被蛇紋石與磁鐵礦混合物所取代,保留假象。此外,還可變為透閃石、黑雲母、滑石(**418,419,427)、碳酸鹽礦物(**425,426,427)。在火山岩或某些淺成巖中,橄欖石常變為伊丁石(**419,420,421)和皁石(**421,422,423),有時也常變為綠鱗石或蒙脫石(微高嶺石)-綠泥石的集合體(**425)。

(蒙脫石-綠泥石集合體為綠色或無色,弱多色性,二級干涉色,平行消光,正或負低突起,表現出綠泥石和蒙脫石之間的光性。根據突起,顏色可與綠鱗石區別)。

鑑別特徵 橄欖石與斜方輝石有時易混淆,區別在於橄欖石雙折射率高,解理不發育而裂紋發育。延性可正可負,而斜方輝石具輝石式解理、干涉色低(一級)、正延性。與普通輝石、透輝石、斜頑輝石區別是後三者均具輝石式解理、干涉色低於橄欖石、斜消光、光軸角較小(中等)。

此外,若能找到⊥bxa切面(對橄欖石來說,一般干涉色為一級頂左右),錐光下觀察其⊥bxa干涉圖(也可近於⊥bxa),找出圖中二光軸點連線方向(因為橄欖石光軸角大,轉動物臺,二光軸會很快移出視域外,因此要注意跑出方向為二光軸連線方向)即光軸面方向,此時勿動物臺,將錐光系統去掉,觀察所測礦物的解理縫方向與光軸面方向(二光軸點連線)之間的關係,若二者垂直,則為橄欖石(參看圖4-121),若二者平行則為普通輝石、透輝石或紫蘇輝石(參看圖4-134、132、127)。與綠簾石有時也容易相混,區別是綠簾石常顯彩色異常干涉色,具有較好的解理,無蛇紋石蝕變,矽鎂石常具無色—淡黃色的多色性,折射率、雙折射率及光軸角均較橄欖石小。

產狀及其他 橄欖石主要產於 sio2不飽和的鎂鐵-超鎂鐵質巖中如輝長岩、蘇長巖、橄欖岩、玄武岩、苦橄巖、碧玄巖、玻基輝橄巖、金伯利岩,也產於榴輝巖中。一般不和石英同時出現,但在石英玄武岩中曾發現橄欖石斑晶。在有方英石或鱗石英的熔岩空洞內也見到橄欖石。

它也是石隕石的主要組分之一,同輝石、金剛石、石墨、鹼性長石、鈦鐵礦、磷灰石、尖晶石、鉻鐵礦、金紅石、磷鈣鐵錳礦等一起產出。橄欖石還可產於某些煌斑岩、鹼性岩及結晶灰巖、白雲岩中。

橄欖石 CaMg 2 SiSO 4中的鈣離子和鎂離子是什麼關係

同一族,化學性質相似。在晶體結構中是競爭關係。理工學科 化學 解 在溫度壓強相同的情況下,同樣體積的氮氣與氧氣質量比為其相對分子質量之比,氮氣的相對分子質量是 14.0067 2 28.0134 氧氣的相對分子質量是 15.9994 2 29.9988 也就是說,同樣體積氮氣與氧氣質量比為 28.0...

喝得橄欖油和化妝用的橄欖油有什麼區別嘛拜託各位大神

吃的橄欖油的成分不一樣啊,用的更不一樣了。兩者不可以混淆。還有,指出你的補充問題。油和水是不可能融合在一起,所以也不可能做化妝水。但是可以拿稍許的橄欖油滋潤肌膚,一定要適量,因為,我覺得還是太油了。食用的橄欖油與化妝用的橄欖油都可以用與面部.就好比,蛋清和蜂蜜一樣,在diy 的製作過程中可以起到調和...

橄欖油和普通菜籽油什麼區別呢?尤其是炒菜的時候口感上有啥區別呢

1 口感不一bai樣 菜籽du 油味有甘甜味 辛辣味。zhi 橄欖油口感爽滑,dao有淡淡的苦味,及專辛辣屬味,喉嚨的後部有明顯的感覺,辣味感覺比較滯後。2 原料不一樣 菜籽油是油菜籽榨出來的一種食用油。橄欖油由新鮮的油橄欖果實直接冷榨而成的。3 營養成分不一樣 菜籽油主要成分有油酸,亞油酸,亞麻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