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 關於「斷常二見」

2021-05-03 22:16:29 字數 6738 閱讀 4830

1樓:愛暴走的大熊貓

斷常二見者:

一、斷見 執身心斷滅之見,屬於無見。

二、常見 執身心常住之見,屬於有見。

智度論曰:『見有二種:一者常,二者斷。常見者,見五眾(五蘊也)常心忍樂,斷見者見五眾滅心忍樂。一切眾生,多墮此二見中。

2樓:六球球

斷常二見包括斷見和常見。

斷見是堅持人死後身心斷滅不復再生的邪見或妄見;

常見是堅持身心常住永恆不滅的邪見或妄見;

3樓:匿名使用者

梵語uccheda-dr!s!t!

i,巴利語 uccheda-dit!t!hi。

又稱斷滅論。二見之一。為『常見』之對稱。

即偏執世間及我終歸斷滅之邪見。蓋諸法之因果各別亦復相續,非常亦非斷,執斷見者則唯執於一邊,謂無因果相續之理,世間及我僅限於生之一期,死後即歸於斷滅。主張此等斷見者,如富蘭那迦葉即謂無善、無惡,亦無善惡之報,被稱為斷見外道,屬外道十六宗之一。

倡虛無主義者,亦屬斷見之一例。

所謂斷常二見,系概括而言外道之種種偏見。據大毗婆沙論卷二○○所載,諸惡見趣雖有多種,皆不出有見、無有見二見之中;有見即指常見,無有見即指斷見。以此二見皆為邊見,故釋尊主張離常、離斷,而取中道。

又據大智度論卷二十六載,斷見有二種,一謂無後世受罪福苦樂之果報,一謂一切法皆空,即墮於空見者。對於此等邊見,經論中多主張以空觀對治之,如成實論卷十邊見品謂正修習空,則無我見,以滅我見,遂斷二邊。〔雜阿含經卷三十

四、北本大般涅盤經卷二十

七、大毗婆沙論卷四十

九、卷七十

七、瑜伽師地論卷

七、卷五十

八、佛性論卷一破外道品、成唯識論卷六〕(參閱『六十二見』1241、『斷滅論』6565)

4樓:ionic豪

斷見者,即是觀察五陰無有不壞之法,然而卻找不到常住法,因此認定世間無有常住不滅的法,如同一般人解釋空,認為一切諸法無常,所以是空,然而此說等同斷滅見。

常見者,即是誤認五陰中的某一法,執取為常住不滅,特別是五陰中的識陰與想陰,識陰者,即是意識覺知心等六識,想陰者,即是見聞覺知性,乃至語言文字的粗糙想陰。一般人乃至學佛者對於此都是極為執著的,這也是我間斷不了的主因。

佛學(教)中見所斷與修所斷差別是什麼意思/解釋

5樓:莫文靈雲南

佛學(教)中見所斷

與修所斷差別是什麼意思/解釋?:

【見所斷與修所斷差別】

p0645

大毗婆沙論一百四十四卷十六頁雲: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觀四聖諦,斷諸煩惱;云何分別此是見所斷,此是修所斷?

答:由見而斷,由見而除,由見變吐;名見所斷。有說:

見所斷亦應言修所斷。以見道中如實修可得故。如是說者;由見而斷,由見而除,由見變吐;名見所斷。

如所得道,若習,若修,若多修習,分齊斷,限量斷,漸令薄究竟斷;名修所斷。有說:修所斷,亦應言見所斷。

以修道中,如實見可得故。如是說者;如所得道,若習,若修,若多修習,分齊斷,限量斷,漸令薄究竟斷;名修所斷。問:

此言有何義?答:此說見道是猛利道;暫現在前,九品煩惱,一時而斷。

修道是不猛利道;數習現前,九品煩惱,九時而斷。如利鈍刀,俱截一物;利者一割便斷,鈍者數割乃斷。有說:

若法,以見增道斷,名見所斷。若法,以修增道斷,名修所斷。有說:

若法,以二相道斷,名見所斷。二相者:謂見相慧相。

若法,以三相道斷,名修所斷。三相者:謂見智慧相。

有說:若法,以四相道斷,名見所斷。四相者:

謂眼明覺慧相。若法,以五相道斷,名修所斷。五相者:

謂眼智明覺慧相。有說:若法,由忍斷,名見所斷。

若法,由智斷,名修所斷。

二解 大毗婆沙論五十一卷十五頁雲:問:何故名見所斷?

何故名修所斷耶?見不離修,修不離見;如何建立二所斷名?答:

雖見道中,亦有如實修可得,修道中,亦有如實見可得;而見者,是慧,修者,是不放逸。如實者,是增廣義,或猛利義。見道中,慧多,不放逸少;修道中,不放逸多,慧少;故彼所斷,名有差別。

複次如實者,是平等義,或相似義。雖見道中,有爾所慧,亦有爾所不放逸;修道中,有爾所不放逸,亦有爾所慧;而見道中,慧用增勝,不放逸用劣弱。修道中,不放逸用增勝,慧用劣弱。

故彼所斷,名有差別。尊者世友,作如是說:雖觀四諦,斷諸煩惱,不可分別此見所斷,此修所斷;而由見力斷棄吐者;名見所斷。

如已得道,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分齊品類,漸令微薄,乃至究竟,皆斷盡者;名修所斷。有作是說:見所斷者,亦名修所斷。

見道中亦有如實修故。修所斷者亦名見所斷。修道中亦有如實見故。

於此義中,若由見力斷棄吐者;名見所斷。如已得道,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分齊品類,漸令微薄,乃至究竟,皆斷盡者;名修所斷。問:

此說何義?答:此說見道,是猛利道;暫現在前,一時能斷九品煩惱。

修道,是不猛利道;數數修習,久時方斷九品煩惱。如利鈍二刀,同截一物。利者,頓斷;鈍者,漸斷。

暫見斷者,名見所斷。數修斷者,名修所斷。複次若以見增上道斷者,名見所斷。

若以修增上道斷者,名修所斷。複次若以見慧二相道斷者,名見所斷。若以見智慧三相道斷者,名修所斷。

複次若以眼明覺慧四相道斷者,名見所斷。若以眼明覺智慧五相道斷者,名修所斷。複次,若以諸忍斷者,名見所斷。

若以諸智斷者,名修所斷。複次若九品以一品斷者。名見所斷。

若九品以九品斷者,名修所斷。複次若以未知當知根斷者,名見所斷。若以已知根斷者,名修所斷。

複次若如析石而斷者,名見所斷。若如絕藕絲而斷者,名修所斷。複次若違勇決者,名見所斷。

若違加行者,名修所斷。複次未見諦而觀諦斷者,名見所斷。若已見諦,重觀諦斷者,名修所斷。

複次若以一因道而斷者,名見所斷。若以二因道而斷者,名修所斷。複次如大力士,擐甲?

而斷者,名見所斷。如?疾人,御驢車而斷者,名修所斷。

複次若斷彼時,唯修自所觀諦諸行相者;名見所斷。若斷彼時,亦修他所觀諦諸行相者;名修所斷。複次若以向道未成熟果而斷者,名見所斷。

若以向道已成就果而斷者,名修所斷。複次若以無分齊品類道斷者,名見所斷。若以有分齊品類道斷者,名修所斷。

複次若以隨信隨法行道斷者,名見所斷。若以信勝解見至身證道斷者,名修所斷。複次若以初頓起道而斷者,名見所斷。

若以後數起道而斷,名修所斷。複次若彼離系四沙門果攝者,名見所斷。若彼離系或三或二或一沙門果攝者,名修所斷。

複次若所斷法,緣無事者,名見所斷。若所斷法,緣有事者,名修所斷。複次若彼斷已,永不退者;名見所斷。

若彼斷已,或退或不退者;名修所斷。複次若解脫已,不復縛者;名見所斷。若解脫已,或復縛,或不復縛者;名修所斷。

複次若離系已,不復系者;名見所斷。若離系已,或復系或不復系者;名修所斷。複次若斷彼時,忍為無間道,智為解脫道者:

名見所斷。若斷彼時,智為無間道,智為解脫道者;名修所斷。複次若斷彼時,智為加行道,忍為無間道,智為解脫道者;名見所斷。

若斷彼時,智為加行無間解脫道者;名修所斷。複次若法,先得非擇滅,後得擇滅者;名見所斷。若法,或先得非擇滅,後得擇滅,或先得擇滅,後得非擇滅,或一時得二滅者;名修所斷。

複次若斷彼時,修緣一諦道者;名見所斷。若斷彼時,修緣四諦道者;名修所斷。複次若斷彼時,修四行相道者;名見所斷。

若斷彼時,修十六行相道者;名修所斷。複次若斷彼時,唯修相似道者;名見所斷。若斷彼時,修相似不相似道者;名修所斷。

複次若斷彼時,修二或一三摩地者;名見所斷。若斷彼時,修三三摩地者;名修所斷。複次若斷彼時,不起斷者;名見所斷。

若斷彼時,或起斷,或不起斷者;名修所斷。

[法相辭典 - 朱芾煌]

前世、今生、後世,因果報應,緣分怎麼講?請用佛學的角度介紹一下

6樓:匿名使用者

前世、今生及後世,都是假相,只有身處六道才有;因果報應真實不虛,沒有無因之果,也無無果之因,一切都是因果;緣是因果之間的橋樑,因成為果,要經過緣,因緣具足,果才得以現前。緣也是因果,緣是它因它果,間接因果。修行就是修善因斷惡緣,從而擺脫輪迴。

六道眾生,只有四種關係: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今世做夫妻,過去生一定有很深因緣,今生結髮是註定的。具體需要什麼樣的緣,不是可以一語蔽之的。

7樓:匿名使用者

那就多了 有的是還想來世結為連理的 有的是上輩子 被捅了 這輩子 要捅回去他的 還有上輩子是兒子 這輩子是夫妻的 總歸來說 就是很深的姻緣。一定要找到你,和你在一起!然後算賬!

8樓:匿名使用者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佛教中的,貪,嗔,痴,慢,疑,分別什麼意思呢?

9樓:孩子的夢想

佛門把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為有了它們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覺將會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見性了。

1、貪

貪有很多種,普通來講我們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人一輩子就是在這其中打滾,從而度過我們的一生。因為我們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願被它束縛,成為它的奴隸,甚至心安理得地讓它牽著鼻子走。

我們除了吃飯和晚上睡覺,從早到晚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於發財、享受生活,同時又像辦法追求種種名譽、地位,有的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還不擇手段,不講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齡又對色慾(淫慾)有種種的貪求,為了追求感觀享樂,可以不講家庭責任和社會道德。如果再廣泛一點講,修行過程中執著、沉迷於某一狀態或境界也為貪。

2、嗔

就是生氣的意思,生氣有很多種類,比如人家罵我們,不能忍受,起嗔心,繼而將矛盾升級。雖然有時我們表面上不聲張,內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種嗔。嗔與貪剛好相反,貪是遇到快樂的境,我們拼命追求和貪戀;嗔是遇到不快樂、不喜歡的境,我們要拋棄它,但又丟不了,所以嗔。

3、痴

痴也稱之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稱為痴。不明事理就是對世間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覺,比如人是怎樣來的?死後怎樣去?

我們統統不理會,不以為然,甚致嘲弄他人對此有興趣等都是痴。

對於真理、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無知,都是痴的表現。還有一種愚痴就是對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們講對的,我們以為是錯;人家跟我們講錯的,我們卻以為講對。總之,自以為是,不聽別人的勸告,過於執迷於自我的一切都為痴

4、慢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內心高舉,看不起別人,或者目中無人,稱為慢。比如做了官發了財後,就覺得了不起,到處向人炫耀、賣弄。或是有人養了一隻漂亮的狗,覺得了不起,帶著那隻漂亮的狗招搖過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財產等,都稱為慢。

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華洋溢,高人一等,結果看輕別人也是慢。虛榮心強,愛攀比,當自己比別人差又不認輸,卻認為他人沒什麼了不起,這也是慢。凡有自我膨脹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為自己已有證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別人等都是慢。

5、疑

毫無道理和根據就懷疑、否定一切,自以為是、想當然地下結論,迷信自己的一切都為疑。從佛教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1)、身見:執著五蘊的身心裡面有一個真我。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靜時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狀況或反應,執著於覺受等等都是身見。

(2)、邊見:執著於斷、常二見即為邊見。第一,認為「我」是永恆的,即是執著「常」;第二,認為人死後一了百了,什麼都完了沒有了,不顧精神傳承,這就是執著「斷」,這兩種錯誤見解就是邊見。

另外,由於缺乏足夠的智慧與覺悟,不能正確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質或義理,無法正確理解「萬法唯識、緣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執著於空,就是執著於有,不是執著於「真」,便執著於「幻」等等都為邊見。

(3)、邪見:各種不正確的導至惡業生起的思想念頭等都叫邪見。比如「無毒不丈夫」就是邪見。

(4)、見取見:執著於只有自己的見解是對的,稱為見取見。

(5)、戒禁取見:對於修言人而言,凡執著信持不正確的戒律,不能正確地看待戒律等都稱為戒禁取見。現在尤其在家居士戒禁取見的問題比較突出,比如五戒中有一戒為「不飲酒」,此戒律設立的初衷,它是預防過量飲酒後亂性造諸惡業,而且經常飲酒會導致身心不清明妨礙我們開智慧。

擴充套件資料

貪嗔痴慢疑型別:

1、貪慾蓋:謂眾生貪愛世間男女、色聲香味觸法及財寶等物,無有厭足,以此貪慾覆蓋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貪慾蓋。

2、嗔恚蓋︰謂眾生或於違情境上,或追憶他人惱我及惱我親而生忿怒,以此嗔恚能覆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嗔恚蓋。

3、惛沉睡眠蓋︰又作睡眠蓋。睡眠者,意識惛熟,五情闇冥,眾生以此睡眠覆蓋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睡眠蓋。

4、掉舉惡作蓋︰又作掉戲蓋、調戲蓋、掉悔蓋。掉悔者,身無故遊行為掉,心中憂惱為悔,謂眾生以此掉悔覆蓋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掉悔蓋。

5、疑蓋︰疑者痴惑也,謂眾生無明暗鈍,不別真偽,猶豫之心,常無決斷,以此疑惑覆蓋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疑蓋。

關於佛教與佛學的問題 謝謝,關於佛教的問題

佛教是宗教信仰的一個教派,佛學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精神,不是一個概念的東西,非要分的話,我個人覺得還是佛學更大一些 佛教 概念大 比如,禪宗裡面講的 拈花微笑 它深刻的內涵與證悟是屬於佛教的,但不屬於佛學的範疇。佛學 屬於知識 學術層面,而 佛教 的概念遠不只是這個範圍。佛學 還是在語言文字能表達的範圍...

如何用開關的常閉觸點控制線圈的通斷

如果想開關反向控制線圈的通斷電的話就直接把 開關的常閉觸點和線圈串聯起來 功能 開關處於開狀態時線圈斷電,開關處於關狀態時線圈得電工作。如果想實現在開關處於開狀態時線圈得電工作,開關處於關狀態時線圈斷電。這樣就一定要加個小繼電器來實現了。用開關的常閉觸點來控制小繼電器,而讓小繼電器去控制你想控制的線...

如何關閉心門,關於如何關閉佛學中所說的 心門

如果你真的可以做到忘記,那麼說明你並沒有深愛過 無法忘記才正是證明你愛的存在和深刻,不要刻意去遺忘,不要長期沉浸於痛苦,就讓一切順其自然吧,你要做的是祝他幸福,更要使自己幸福,緣分不是我們人為可以決定的.能使一個人忘記另一個人,最有辦法的是時間 哲人說 時間可以沖淡一切,是沖淡而不是遺忘,完全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