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說明藝術鑑賞與創作方法的關係

2021-05-02 22:01:38 字數 5283 閱讀 6094

1樓:匿名使用者

鑑賞能使作品的意境得以延續和發展,反之又可豐富和提高鑑賞的感悟能力。因此可以這麼說:沒有鑑賞,何言創作?鑑此,本文就樹樁盆景鑑賞創作中的一些現象,談幾點看法。

現象之一:"一寸枝條長數載,佳景方成歷十秋"。由此可見盆景創作之艱辛。

然而,在這漫長的創作過程中,即使是立意在先、胸有成竹的高手亦難以一步到位,"返工"是難免。連日本盆景巨匠木村正彥也不例外,不然他的一件上好的真柏,2023年樹高80cm,何以至2023年樹高反而降至68cm呢?

鑑賞與創作相互遞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事實上,不存在沒有鑑賞的創作,更不存在沒有創作實踐的鑑賞,只是鑑賞感悟能力的高低程度不同,鑑別賞析的自覺與不自覺的差別,並潛移默化於創作的始終而已。一方面通過鑑賞,感知造化,借鑑傳統,吸收前輩或同行的創作手法、風格特徵,使自已從模仿製作的探索階段進而到分門別類循序漸進地創作實踐;另一方面,隨著創作實踐的探索研討,閱歷的加深,經驗的積累、深化,提高鑑賞感悟能力。

如此反覆交替,層層遞進,逐步使二者走向高品味、高境界。也就是說,二者的發展是不斷調整上升的過程。若靜心思考,我們就會發規,對樁景的興趣始發--模防制作--創作構思--誕生優秀作品這個過程,一般均遵循如下規律:

人們首先始於對自然界花木的鑑賞而萌生盆植賞悅之意;其次人云亦云,亦步亦趨競相仿效;進而篩選適合主體意趣的某一流派風格手法造型特徵為模式進行製作;再進行橫向取捨,縱向深掘,博採眾長,因材施藝進行體現藝術個性的創作;最後感悟優秀作品的內涵,審美意蘊,並獨具慧眼、匠心獨運以達到作品的最高意境。為說明二者反覆交替不斷髮展完善的過程及其關係,現試將二者發展過程定位等級公式。

現象之二:在盆景鑑賞中,作為鑑賞者,有的流連忘返,有的走馬觀花;在盆景創作中,作為創作者,有的日有所進,在擺脫自我中尋求藝術個性,有的停滯不前,陷入"自我"設定的怪圈中枯竭了藝術創造力。

鑑賞者心態制約著藝術創造力。對樁景作者而言,其鑑賞不僅僅限於高尚的精神活動,娛樂身心,淨化心靈,更重要的是通過上述活動,博採眾長,揚長避短,不斷提高藝術修養,以期厚積薄發,創作優秀作品。然而事實上,並非人人都能如此。

在鑑賞活動中,我們往往自覺或不自覺的"一分為二",一邊是自己的作品;另一邊則是自己之外的他人作品。由此導致鑑賞時不同的思想感情和鑑賞心態的傾向性,引發不同的鑑賞行為及其效應。其一表現為"揚眾抑己",將自己的作品往後"挪",帶著對藝術的真誠與追求,採取尋覓探索交流式的觀摹賞析,這種心態毋庸置疑孕育著至誠和客觀,面對著鑑賞物件必然駐足留連,凝神賞析,無論是區域性還是整體,章法還是規則,技藝還是意境,都全面綜合納入賞析的活動範疇,諸如意象構思、樹相結體、造型比例、技藝實施、風格特徵、意蘊情調等等,並極力尋求盆外之意,景外之象,是能心領神會,優有出處,劣有原因,以圓鑑賞初衷。

其二與之相反"揚己抑眾",我之唯美,我之唯上,對別人的作品表現出漫不經心,"走馬觀花",明曰鑑賞,實則與之相悖。前者健康向上,其潛在的藝術創造力被充分調動,充滿活力,可發揮鑑賞的再創造能力;而後者思想僵化,停滯不前,將探索階段的實踐作為永恆定律。或者輕車熟路,城市化,公式化、概念化,長此以往,終將導致藝術創作力的枯竭,由此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就不足為其了。

現象之三:在作品的鑑賞中,有些樹種及樁培雖屬上乘,但其作品給人的感覺則是一覽無餘;而有些樁坯儘管不起眼,而其作品的藝術效果則令人回味不盡。把握藝術成分能激發鑑賞者創造力的萌發。

現實中,鑑賞者審視的眼光注重樁坯基礎的優劣而忽視藝術效果者大有人在。殊不知樁景的藝術階值並不在於品種的名貴與否和樁坯的基礎優劣及其盆樹的規格大小,而在於作者藝術造詣的高下,得一好樁,是成功的50%,加上後手工夫50%,此100%當然理想,然普通樁坯能成佳作則更難能可貴。平庸之材造就優秀作品,關鍵在於發現,在於創造。

諸如:素仁前輩的飄逸清疏、傲岸孤高。佈設出一個淡泊的"人生";賀淦蓀大師的疏密有致、動勢飛揚,開創出一片生命的"天地";趙慶泉大師的疏林秀水、恬淡清新,營造出一方靜謐的"世界",縱觀大師作品中的樁坯,不一定都是我們一般人,目中的上乘之材。

然而作品則是上上之品。關鍵在於平中出新,平中求奇,平中展技,平中藉韻,真正體現出獨到之處,眼到、技到、心到、情到、意到和韻到。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為深層次的藝術修養積澱所決定。

所以,我們認為,在鑑賞時,不能將視線老盯著樁坯的優劣而陷入一管之見的誤區。而應立足於觀照物件的同一,即作品與樁坯本身的一致性上,在這一點上,盆景藝術與美術、書法等藝術在創作材料的基礎方面有所區別,由於樁坯基礎優劣的差異,樁景作者不可能在一條起跑線上。從這個角度而言,樁景作品的藝術標準相對模糊一些,由此亦產生了摸蝴的認識。

得到一件上好樁坯,就以為是--件精品,豈不知,這好樁是大自然賦予,而非作者藝術修養及其功力所為。任何一件精品都存在自然性和藝術性兩個方面。從藝術性而言,條件的限制更能體現藝術家的創造力。

因此,應透過現象看本質,立足於作品藝術性本身,而不是樁坯,也即鑑賞者只能就該件作品來鑑別賞析,發揮鑑賞創造力,根據樁景審美構成因素,審美理想形象的再構思與鑑賞物件進行比較。所謂有鑑才有賞,在激發提高鑑賞主體再創造能力的同時,也就明白了上述現象的出現並非偶然。比如我們在對《花木盆景》2023年第2期王火斤先生的榆樹盆景作品賞析時,根據其樁坯基礎進行造型上的再構思,如圖。

現象之四:屬於同時代的作者的作品給後人截然不同的印象,如文學作品,有的形象鮮明、高大、恆久;有的則模糊、暗淡,如過眼雲煙。盆景藝術也不例外。

作者的鑑賞心理取向決定著創作品味的高低。上述鑑賞與創作的關係和健康的鑑賞心態等,只是鑑賞心理結構良好開端的自覺能動和優化,而非鑑賞審美心理,審美心理是一個日積月累的推演過程,在推演過程中逐漸趨於完善。就樹樁盆景而言,其鑑賞審美帶有中國書畫藝術中的超感性體悟,除了樹樁盆景藝術作品本身美學力量能夠起誘導、淨化作用外,鑑賞者又需要由審美感知力、情感親合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共同形成一種合力。

這方面能力如何,便意味著鑑賞的深度如何;鑑賞深度如何,又意味著創作所追求的品味如何。儘管樹樁盆景與書畫藝術相通,與園林藝術一脈相連,但每種藝術都有其自身的侷限性及審美要求,所以必須從盆景的本質特徵、章法、規則入手掌握構成其審美範疇的有關因素:技藝--造型--意境--神韻等方面逐步,層層深入。

諸如:主幹的態勢型別、枝託的定位構成、根基的分佈走向、樹梢的過渡收尾、葉片的層次組合、外廓的總體形式、盆座的配置、山石苔蘚的點綴鋪設、樹勢動感力度、造型比例節奏以及疏密聚散、顧盼呼應、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意蘊神韻等。總之,追求心靈與鑑賞物件的契合溝通,達到物我兩忘。

當然這種審美實現並非一次性完成,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有的作品把玩不盡,每次欣賞都有新的感受;有的則一覽無餘,毫無回味之處。這一方面說明作品自身質量的高下,另一方面體現了鑑賞者的審美心理越趨於成熟完善,就越接近作品的意蘊。在獲得無限審美感受的同時,我們也得到了鑑賞的解碼技巧而潛移默化於創作之中,其藝術創造力潛在旺盛,待機緣的契合而噴發。

所以,樹樁盆景就其藝術性而言,除了造型技巧等外在功夫,肯定還存在某些藝術家特有的內在精神氣質、品質修養、審美意蘊等深層次的因素。鑑此,以上藝術現象的存在是不難於理解的。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創作與鑑賞能否相諧發展、齊頭並進使樹樁盆景真正進入藝術殿堂,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實踐、積累、提高。在此,我們借北大人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與同道共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

2樓:匿名使用者

你是遼大中文系的麼!

藝術創作必須經過那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3樓:匿名使用者

它通常分為生活積累、創作構思、藝術表達三個階段。

1、生活積累階段:藝術靈感表現為審美意象的瞬間生成。

作家在生活中總是細於觀察、敏於感受、善於體驗、勤于思考,隨時隨地、有意無意地把生活中的收穫物放入自己的意識倉庫。這一階段,藝術家「一直在進行審美認識活動在進行著潛創作,這就使得創作的審美認識正在得到積累疊加,得到整合加工。」

在這一「靈感」突發的瞬間,具體作品的創作目標得到明確,實現這一目標的願望立即在心中凝結成一種強大的動力,這種心理動力便是創作的內部動機。

2、創作構思階段:藝術靈感表現為意象的組合與銜接。

創作構思很複雜,畫家、詩人一眼瞥見一處優美的景緻,就有可能在感知的同時,完成了一幅畫或一首詩的構思。而作家、劇作家在提筆寫作時,新的情節、人物、細節仍會汩汩而來,即構思依然在進行。

而藝術家們有意識地打腹稿,冥思苦想,則更是構思。藝術家這一階段創作動機的產生,往往起始於藝術家以其心靈擁抱了某一個視覺形象、一段經歷、一次遭遇、一條訊息、一個故事、一個人物、一個細節等。

3、藝術表達階段

靈感是藝術家厚積薄發的創作體驗,只有在長期藝術實踐中艱辛的積累,才能有噴薄而出的思想源泉,就如同千里奔流的黃河,在壺口終於傾瀉而下,把它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血脈。

4樓:匿名使用者

藝術創作必須經過哪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藝術創作一班的三個階段是第一階段思考醞釀階段,第二個階段是逆行階段,第三個階段是製作。

5樓:功夫王

藝術創作首先要有創意,然後立項,創作。

6樓:澳諾網路工程

藝術創作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通常分為生活積累、創作構思、藝術表達三個階段。在這三階段中,「藝術靈感」又是怎樣體現的呢?

生活積累階段:藝術靈感表現為審美意象的瞬間生成。作家在生活中總是細於觀察、敏於感受、善於體驗、勤于思考,隨時隨地、有意無意地把生活中的收穫物放入自己的意識倉庫。

這一階段,藝術家「一直在進行審美認識活動在進行著潛創作,這就使得創作的審美認識正在得到積累疊加,得到整合加工。」在這一「靈感」突發的瞬間,具體作品的創作目標得到明確,實現這一目標的願望立即在心中凝結成一種強大的動力,這種心理動力便是創作的內部動機。提到20世紀的華人**,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無疑是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這部《黃河大合唱》的誕生是與冼星海20年來在**方面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創作經驗密不可分的,他曾受過系統的**教育,後留學法國,師從名家,畢業回國後,積極投入抗戰歌曲創作和救亡**活動中,創作了大量群眾歌曲,譜寫了電影、話劇等各種題材、各種型別的聲樂作品。有如此豐厚的**沃土,怎能不結出絢麗的**果實呢?

創作構思階段:藝術靈感表現為意象的組合與銜接。創作構思很複雜,畫家、詩人一眼瞥見一處優美的景緻,就有可能在感知的同時,完成了一幅畫或一首詩的構思;而作家、劇作家在提筆寫作時,新的情節、人物、細節仍會汩汩而來,即構思依然在進行;而藝術家們有意識地打腹稿,冥思苦想,則更是構思。

藝術家這一階段創作動機的產生,往往起始於藝術家以其心靈擁抱了某一個視覺形象、一段經歷、一次遭遇、一條訊息、一個故事、一個人物、一個細節等。畫家列賓在涅瓦河畔路遇一群衣裳襤褸的縴夫,而一下產生創作《伏爾加河上的縴夫》的靈感;畢加索從民間製陶藝術中獲得創作靈感,而由這些靈感創作而成的作品,又超越了整個藝術。

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所謂「靈感」是什麼。它要有堅實的知識做基礎,還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認真的思考,最後,外界資訊的觸發產生頓悟爆發出靈感。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靈感是藝術家厚積薄發的創作體驗,只有在長期藝術實踐中艱辛的積累,才能有噴薄而出的思想源泉,就如同千里奔流的黃河,在壺口終於傾瀉而下,把它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血脈

簡述藝術欣賞與藝術批判的關係,並舉例說明

藝術欣賞與抄藝術批判是相輔相成的,襲 共同促進藝術的bai 發展進步。首先,du藝術批判找zhi到了藝術發展中存在dao的問題與不足,促進了藝術的發展進步,藝術的進步才能讓人們有了更好的藝術欣賞 其次,隨著人們藝術欣賞水平的提高,當下很多的藝術作品又不能滿足人們的欣賞水平的提高,這樣就又出現了藝術批...

舉例說明哲學思維方法與科學思維方法的區別

哲學是科學的一個分支。所以科學思維裡包含著哲學思維,是哲學思維裡也能演繹科學思維。如果要按照您的提問來回答,舉例說明哲學思維方法與科學思維方法的區別,我個人認為從下面兩個哲學分支學說來說明就可以了 哲學思維方法我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解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方式是揭示自然 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分析...

舉例說明中國古典哲學與中國古代藝術之間的相互關係

中國古典哲學的特點是自然與心靈,中國古代藝術的特點是自然和心靈,尤其要心領神會。比如園林藝術,經典的中國園林注重意境,似乎天然自成,常常可用鬼斧神工來形容,儘量避免留下人為的痕跡。這種藝術跟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學是一脈相承的。比如中國古典哲學講求 月滿則虧 凡是留有一定餘地不要做得太過,在古代畫作的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