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音位學的問題,音位學的音位概念

2021-04-30 14:33:53 字數 3057 閱讀 9549

1樓:生活的樂趣是

鄙視樓上的。

互補分佈,比如某種漢語方言中,有/s/這個子音,也有少數的/∫/,但/∫/這個子音永遠只能與/i/這個母音相拼,而/s/永遠不能與/i/相拼,那麼/s/與/∫/就是互補音位。

它們倆之間沒有區分作用,功能互補,所以二者只能算作一個子音音位,/∫/可以稱作/s/的條件變體。

2樓:錦清

懸賞分:10 - 離問題結束還有 11 天 10 小時請問一下,音位學裡的互補分佈是什麼意思,如果可以的話,請附上例子,我百思不得其解,謝謝啦~

高低,粗細的相容吧!

音位學的音位概念

英語語言學問題,phone,phoneme,allophone 分別指的是什麼

3樓:黑貓湧晝

phone「音素」定義為我們在用同一種語言講話所講話時使用的聲音.它不一定要區別意義,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

phoneme「音位」定義音位學中最基本的單位是音位.絕對可以區別意義的單位.準確的說,音位不是一個具體的聲音,而是一些語音區別特徵的集合.

allophone「音位變體」表示同一個音位在不同語音環境中出現.

語音學和音系學2個概念有什麼不同

4樓:沒有經驗

主要研究語言的發音機制,語音特性和在言談中的變化規律。現代語音學的研究需具備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作基礎。

音系學 正文  又稱音位學(phonemics)。 研究語言的語音系統的一門學科,包括對當代語言的語音系統的分析和對歷史語音變化的研究兩個方面。後者在中國傳統稱為音韻學。

英語語音學的內容是什麼?看有關語音學的書能幫助我通過讀音記住單詞嗎(希望很少,但能記住一部分也行)

5樓:匿名使用者

語音學(phonetics)是關於發音方法的,舌頭的位置、脣形等待。

你說的其實是音系學,或稱音位學(phonology),是關於字母組合發音規律的,這個對記憶單詞的確幫助很大。其實記單詞還有很多方法,這只是其中之一。如詞根詞綴、聯想、對比等。

另外,根據記憶曲線進行及時的複習是很重要的。我的記憶力很差,但我背完了20000單詞,就是綜合利用各種方法的結果。

奈達功能對等理論四個方面(詞彙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文體對等) 150

6樓:煩人精大毛

出處: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翻譯的科學探索》在principles of correspondence 那一章

定義: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

奈達是美國人,師從幾位著名的結構主義語言大師,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語言學家,曾任美國語言學會主席。但這位在學術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遠離學術重鎮,默默地在美國聖經協會供職半個多世紀。他一生的主要學術活動都圍繞《聖經》翻譯。

在《聖經》翻譯的過程中,奈達從實際出發,發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譯理論,最終成為翻譯研究的經典之一。奈達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對等」。所謂「功能對等」,就是說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

為使源語和目的語的之間的轉換有一個標準,減少差異,尤金·a·奈達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根據翻譯的本質,提出了著名的「動態對等」翻譯理論,即「功能對等」。在這一理論中,他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資訊」(郭建中,2000 , p65) 。奈達有關翻譯的定義指明翻譯不僅是詞彙意義上的對等還包括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翻譯傳達的資訊既有表層詞彙資訊也有深層的文化資訊。

「動態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1. 詞彙對等,2.

句法對等,3. 篇章對等,4. 文體對等。

在這四個方面中,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語的文化意義並阻礙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學翻譯中,根據奈達的理論,譯者應以動態對等的四個方面作為翻譯的原則準確地在目的語中再現源語的文化內涵。

為了準確地再現源語文化和消除文化差異,譯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個步驟。第一,努力創造出既符合原文語義又體現原文文化特色的譯作。然而,兩種語言代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類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

因此,完全展現原文文化內涵的完美的翻譯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譯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現源語文化。第二,如果意義和文化不能同時兼顧,譯者只有捨棄形式對等,通過在譯文中改變原文的形式達到再現原文語義和文化的目的。例如,英語諺語「white as snow」翻譯成漢語可以是字面意義上的「白如雪」。

但是,中國南方几乎全年無雪,在他們的文化背景知識中,沒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內涵? 在譯文中,譯者可以通過改變詞彙的形式來消除文化上的差異。因此,這個諺語在漢語中可以譯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鷺毛」(郭建中,2000 ,p63) 。

再如,英語成語「spring up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為「蘑菇」, 但譯為漢語多為「雨後春筍」,而不是「雨後蘑菇」,因為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更為熟悉的成語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後春筍」。第三,如果形式的改變仍然不足以表達原文的語義和文化,可以採用「重創」這一翻譯技巧來解決文化差異,使源語和目的語達到意義上的對等。「重創」是指將源語的深層結構轉換成目的語的表層結構(郭建中,2000 , p67) ,也就是將源語文章的文化內涵用譯語的詞彙來闡述和說明。

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內涵並不是靠詞彙的表面意義表達出來的,而是隱藏在字裡行間裡。

因此,如按照英漢兩種語言字面上的對等來翻譯,原句譯為「他靠傳染來思維,象感冒一樣獲得思想」,這樣,原文的真正意義就無法清楚地表達。事實上,在漢語中很難找到一個完全與英文對等的句型來表達同樣的內涵。於是,譯者將源語的深層結構轉換成目的語的表層結構,即用目的語中相應的詞彙直接說明、解釋原文的內涵,以使譯文讀者更易接受譯作。

根據奈達的翻譯理論,文化差異的處理是與從語義到文體將源語再現於目的語緊密相聯的。只有當譯文從語言形式到文化內涵都再現了源語的風格和精神時,譯作才能被稱作是優秀的作品。

7樓:匿名使用者

請問你找到出處了嗎??

8樓:傾傾の飄過

同問,請問找到出處了嗎?

關於學鋼琴的問題

我是大概十二歲 初一 開始學的。學了將近兩年就過了上海 學院的十級。雖然我有小提琴十級的基礎,但是除了會認高音譜,別的,小提琴跟鋼琴也沒多大關係。所以也算是以前完全不會彈。我對鋼琴也比較有興趣吶 十四歲,大概是初 二 初三,如果學習很輕鬆 個人條件也比較好 手指比較靈活 如果不是特別靈活後天練習也可...

關於菜鳥學游泳的問題

潛水很簡單!吸一口氣!下去,然後用鼻子把氣放出來!記住是鼻子,不是嘴。過一會兒 大概3秒 你就自動的沉下去了,這是氣壓的原理!不是胖的原因!但是不要老潛水,水底壓強大。厲害呀!坐個人在你身上都不沉!這樣,試試這個辦法 長吐一口氣,然後潛水。但我估計效果還是不會很明顯,或許你身體比重異於常人,這個屬於...

關於《香菱學詩》的問題關於《香菱學詩》的一個問題

黛玉的意思是香菱學詩很用功,用心,而且也確實不賴 寶釵是覺得香菱太鑽了,似乎是入了魔障,一門心思全都放在了詩上,並且也只有呆頭呆腦的香菱才能對學詩如此的執著,而且結果是學的很好,很是像模像樣的因此也就可以說詩聰明伶俐了吧 這兩句話應該也是在側面反映了釵黛二人不同的性格,性格不同說出的話自然不同,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