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問題甲一屠晚歸,擔中肉

2021-04-13 22:25:00 字數 1937 閱讀 7420

1樓:龍禰禬

1.b2.⑴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過增加笑料罷了。

⑵牧童從樹上下來一看內,大狼已容經斷氣了。(意對即可)

3.d4.示例:更贊同[甲]文中屠戶的做法,是因為屠戶面對的是惡狼,被迫自衛,除惡務盡,殺狼是正當的;而[乙]文中牧豎「殺狼」則出於一種無聊的殘忍,張揚的是人性中惡的一面。 (言之有理即可)

比較閱讀下面篇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

2樓:清晨一吻疳

1.①回頭看

②打洞2.①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過增加笑料罷了。

版②牧童從樹上下來一看,大狼權已經斷氣了。

3.更贊同甲文中屠戶的做法,是因為屠戶面對的是惡狼,被迫自衛,除惡務盡,殺狼是正當的;而乙文中牧豎「殺狼」則出於一種無聊的殘忍,張揚的是人性中惡的一面。(意對即可)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題。 狼 蒲松齡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

文言文閱讀(15分)閱讀《狼》,完成下列問題: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狼清·蒲松齡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

3樓:看魚叵量

小題bai1:c

小題1:a

小題1:d

小題1:(1)骨頭已du經扔完了zhi,但是兩隻狼dao(仍然)像原來一回樣一起追趕

答屠夫。

(2)一會兒,一隻狼徑直離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的能力。c、屠自後斷其股     股:大腿。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用法的能力。  a.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代詞)     久之,目似瞑(助詞、無意思) b.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來)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來)c.恐前後受其敵 (代詞)                 屠自後斷其股(代詞)d.蒙乃始就學(於是)                   乃悟前狼假寐(於是)。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文章中「屠夫與狼」之間的故事來歸納文章的中心即可。

小題1: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句子時注意關鍵字、語序,有時還要補出捨去的主語才行。

翻譯(1)句時注意「而、之、如」等關鍵字,翻譯(2)句時注意「少時、徑、去、犬、於」等關鍵字。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13分)狼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

4樓:沫汐控の邟

小題1: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小題2:shàn  kāo

小題3:股:大腿   犬:象狗一樣

小題4:骨頭已經扔完了,可兩隻狼還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小題5:「投以骨」、「復投之」(2分)面對像狼一樣的惡勢力(或壞人),我們不要抱任何幻想,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2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第小題。(13分)狼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小題。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

5樓:妮露

小題1:(1)緊跟;(2)攻擊;(3)空閒;(4)打洞小題1:d

小題1:(1)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

版多少呢?只不過給

權人增加笑料罷了。

(2)這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敵方的。

小題1: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幻想妥協,必須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勝利。

閱讀下面的兩篇文言文,完成小題。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

小題1 a 小題2 c 小題3 b 小題4 d 小題1 試題分析 a.卻,錶轉折 b.代詞,指趙國 語氣詞 c.相當於 在 比 d.因 用 點評 一般考這種題都是在四個句子中找出一項不同的,而這道題相當於考查了五個文言句子的理解,加深了一些難度。不過文言虛詞就18個,而最常見的又更少,所以類似 而 ...

求老師解答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

1.c2.c 3.c4.鯤鵬是有所待,非真正的 逍遙 求老師解答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 1.d2.b 3.d4.c 5.若賜觀芻蕘 請給紙墨 兼之書人 然後退掃閒軒 繕寫呈上 庶青萍回 結綠答 長價於薛 卞之門 幸惟下流 大開獎飾 惟君侯圖之。6.1今天下人認為您決定文章的命運。2您何必捨不得階前的...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五人墓碑記張溥五人者,蓋當

小題1 d 小題2 c 小題3 唯獨這五人名聲皎如白日,是什麼緣故呢?有幾位賢士大夫拿出五十兩銀子,買了五個人的首級用匣子盛好,終於同屍身合在一起。小題4 吳之民 與 五人 是全體與部分的關係,作者寫反暴鬥爭,不單寫五人,而先寫包括五人在內的 吳之民 這就十分有力地表現民心所向 正義所在,說明五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