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禮儀有哪些古代見面禮儀有哪些

2021-03-05 09:19:22 字數 5326 閱讀 4439

1樓:莎麗的女兒莎蕊

稱謂

行禮方式及生活習慣

2樓:哇嘎裡格

【古代禮儀中的年齡稱謂】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古代禮儀中的年歲別稱】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髮。」

束髮: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1.總角

古時幼兒把頭髮紮成像一對牛角般的小髻,稱總角。《詩經·齊風·甫田》:「總角卯兮。」角,小髻;卯,兒童的髮髻向上分開的樣子。後人用「總角」代指童年。

2.垂髫

古代,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後因以「垂髫」指童年。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3.及笄

女子15歲。笄是 古代婦女盤頭髮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歲時,把頭髮簪起,表示已成年。

4.豆蔻

十三四歲的少女。唐代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5.破瓜

女子16歲。古代文人把「瓜」字拆開,成為兩個八字,因稱16歲的女子為「破瓜之年」。謝詞:「破瓜年紀小腰身」。

6.弱冠

男子20歲。古代男子20歲行成年禮,束髮戴冠,表示已成年。《禮記典禮上》:二十曰弱冠。晉左思《詠史》詩:「弱冠弄柔翰,卓葷觀群書。」

7.而立

三十歲。孔子《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後因稱30歲為「而立」之年。

8.不惑

《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歲,社會經驗較多,能辨是非。另外,強仕也指40歲。《禮記。典禮上》。謂男子40 歲,智慮氣力皆強盛,可以出仕。

9.天命

50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10.艾

50歲。《禮記·典禮上》:「五十曰艾。」孔穎達疏:「蒼白如艾也。」意謂老年頭髮蒼白如艾的顏色。

11.花甲

60歲。以天干地支順序組合為60個錯綜參互的名號而得名。

12.耳順

60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故稱60歲為耳順之年。

13.耆

60歲。

14.古稀

70歲。杜甫詩《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15.耄耋

老年。後來80、90歲為耄耋之年。

16.期頤

指一百歲。《禮記·典禮上》:「百年曰期頤。」期,需要;頤,調養、照顧。意為百歲老人需要後代養。宋代《蘇軾制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17.懸弧之辰

男子生日。古代誕生禮俗,生了男孩便在門的左側掛一張弓——弧。後因稱生男為懸弧,男子生日即稱為懸弧之辰。

18.華誕

生日。華,光輝,光彩。華誕即對人生日的美稱。

18.弄璋

男孩誕生。璋,一種玉器,為古代王侯所佩用。《詩經·小雅·斯干》:

「乃生男子司,載寢之裳,載弄之璋。」意謂希望所生的男子將來也能佩帶玉飾,成為王侯。後因稱生男為:

「弄璋」。

19.弄瓦

女孩誕生。瓦,一種紡錘,婦女紡織的工具。《詩經·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載衣之褐,載弄之瓦。」意謂希望所生的女子將來能勝任女紅。後因稱生女為「弄瓦」。

古代見面禮儀有哪些

3樓:妄與梔枯

1、作揖

作揖,漢族民間傳統的一種禮節。相對於庶民打招呼的萬能性禮節「拱手」,「作揖禮」是士相見或感謝時常用隆重性的禮節。

然而,近代隨著西方文化傳入中國,中國人接受並使用握手禮,像作揖這樣優美的見面的行禮方式卻漸漸地被中國人所摒棄甚至遺忘。

2、長揖

古代交際禮儀風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即拱手高舉,處上而下(雙手抱拳舉過頭頂,鞠躬)。上古時開始流行,不分長幼尊卑都可用。但多數用於平輩之間。

3、跪拜

跪拜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禮節之一,又稱叩頭,磕頭。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下輩/社會地位低的人對長輩/社會地位高的人所施的禮儀。不僅中國古代如此,亞洲大多數國家都如此。

按照現代人的習慣,除非在特殊的場合,如今幾乎沒有人願意再行跪拜禮。

4、頓首

頓首即叩首,九拜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姿勢和跪差不多,行頓首拜時,取跪姿,先拱手下至於地,然後引頭至地,便立即舉起。

因為頭觸地時間很短,只是略作停頓,所以叫頓首。頓首是平輩之間的拜禮。稽首是稱揚之辭,頓首是請罪之辭。後來,又因其拜禮至重,人們在有重大的事情請求時也用「頓首」。

5、稽首

稽首(qǐ shǒu),指古代跪拜禮,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種。常為臣子拜見君父時所用。跪下並拱手至地,頭也至地。

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的意思就是頭觸碰在地上且停留一會兒。稽有(jī)和(qǐ)兩個發音。有學習禮儀的學者認為稽首的發音應該是jī shǒu。

注意,中國傳統禮儀的稽首動作和佛教的叩頭動作是不一樣的,手的動作是不一樣的,當然它所代表的意義也是不一樣的。佛教的叩頭動作手心是向上的,意為承接佛法。

4樓:默默她狠傷

1、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

2、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3、另外,清末以前,普通老百姓見**仍需行繁瑣的跪拜禮,但隨著辛亥革命成功建立**廢除跪拜禮後,即便是見**,老百姓也需打拱作揖表示禮貌即可。

5樓:馮玉花閩琴

拱手禮、一拜禮、兩拜禮、三拜禮、叩首禮、執手禮、推手禮、交手禮、揖禮、鞠躬禮。

6樓:匿名使用者

揖:拱手行禮,是為揖。這是古代賓主相見的最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分為三種:

一專用於沒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專用於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

長揖: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種禮節。古之拜,只是拱手彎腰而已,兩手在胸前合抱,頭向前俯,額觸雙手,如同揖。後來亦指將屈膝頓首、兩手著地或叩頭及地稱為「拜」。

拜手: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行禮時,跪下,兩手拱合到地,頭靠在手上。《周禮》中作「空首」;也作「拜首」。

再拜:拜兩次為再拜,表示禮節之隆重。過去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頓首:跪而頭叩地為頓首。「頓」是稍停的意思。

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

也常用於書信的開頭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跪而頭觸地作較長時間停留為稽首。

「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頭在地必須停留一段時間。

稽首是最重的禮節,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

冠禮 古代表示男子已屆成年的一種禮節儀式。《禮記》上說男子二十歲加冠。「冠」即「加冠」,屆時將筮日筮賓,行冠禮,以示隆重。

笄禮 古代貴族女子表示已屆成年的一種禮節儀式。貴族女子15歲行笄禮,結髮加笄(笄為髮髻上插的簪子),取字,並可許嫁。古書說的「及笄」、「笄年」、「字人」皆指女子以成年許嫁。

將近成年者則稱「未字」、「待字」等。

筮日 古人舉行禮儀選擇吉日的占卜方式。用蓍草占卦為筮,用龜殼占卦為卜。

筮賓 古人舉行禮儀選擇合適主事人的一種占卜方式。

聘禮 先秦列國諸侯相互聘問所遵循的禮儀。其主要儀節是郊勞(主國要員都郊迎來使)、聘享(在宗廟內的迎祭儀式)、私覿、饗賓(宴請來使)、館賓、贈賄(使者臨行,主國贈禮品)。後雖變化各異,但亦基本沿用,多用於外交。

六禮 古代婚姻禮儀,即六道手續,稱為「六禮」。據《儀禮.士昏禮》載,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男家以聘禮送給女家)、請期(男家備禮告女家以商定期)、親迎。

九賓 亦稱「九賓之禮」,為古代賓禮中最隆重的禮儀,主國有九個迎賓贊禮的**延迎上殿。《廉頗藺相如列傳》:「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

三拜 古代拜制沿革複雜。一般地說,長跪、彎腰、垂首至地為「拜」。拜時頭低垂觸地,並略作停留,稱為「稽首」,或稱「叩首」,俗稱「磕頭」。

古時常禮為兩拜稽首,稱為「再拜」。有時以示尊重或誠意,則變常禮為三拜稽首,稱為「三拜」。

喪禮 古稱「凶禮」,安葬死者前後的殮殯奠饌和拜踴哭泣的禮節。

酹 古代祭奠或設誓的一種儀式。作法是把酒灑在地上。

【如何跪坐】前據後恭古漢族是佩劍的,佩劍的士要時刻保持警戒狀態.所以坐下來前,先單獨彎曲左腿,因為劍在左面,突然拔劍的時候,不會劃到左

腿.成單腿跪姿態.隨後再彎曲右腿,下膝蓋距離一拳寬度,雙手握拳,低在腰部.站起來的時候,反之,先起右腿,便於拔劍,再起左腿。這個是武人的坐法.

文人的坐法是先彎腰,成鞠躬姿態,身體重心降低,隨後,雙膝蓋著地.坐後和女子一樣,是雙膝蓋併攏,雙手平壓在前面.另外,平日起居,可以用前一種.但是祭祀,跪拜,必須用後一種.

中國古代禮儀動作有幾種中國古代禮儀有哪些?

9種。拜 兩膝跪地,雙手合抱放在地上,頭低下觸到手。再拜 拜兩次叫再拜,是進一步表示敬意的行禮方式。跪 兩膝著地,腰和腿伸直,兩手在胸前合抱,頭向前俯。稽首 它是跪拜禮的一種,後來行這種禮不限於君臣之間。行這種禮時,跪在地上,伸出頭在地上作較長時間停留。拱 拱手 作揖 這是三種相同的行禮方式。磕頭 ...

中國古代禮儀有哪些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 原發布者 泥越 中國古代禮儀 一.概說 中國曆來被稱為 禮義之邦 從考古材料來看,在遼寧喀左展現的距今五千年的紅山文明遺址中,有大型的祭壇 神廟 積石冢等,是舉行大規模祭祀活動的場所 有 懷孕的婦女陶塑像,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更早的仰韶文明彩陶上的人面...

古代中西方禮儀淵源有何不同中國古代禮儀和西方禮儀有哪些不同??

禮儀 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由於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 宗教信仰 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國的禮儀,始於夏商周,盛於唐宋,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社會,是幾大古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