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蹟其三原文是什麼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原文

2021-03-05 09:17:05 字數 5443 閱讀 1394

1樓:百度使用者

原文: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譯文: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這裡有生長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離開漢宮,(命運)便與北方少數民族相連,獨留下青冢向著黃昏。

憑著畫工畫的畫像只能約略認識昭君美麗的面容,空有她那懷念故國的魂魄月夜歸來。

即使千年過後,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還分明訴說著她內心的怨恨之情。

2樓:宿命本無能為力

1、詠懷古蹟其三一般指《詠懷古蹟·群山萬壑赴荊門》,原文:

詠懷古蹟

(唐)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2、譯文: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

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裡環佩叮噹是昭君歸魂。

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3、註釋:

①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離開。

④紫臺:漢宮,紫宮,宮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墳墓。

⑦省識:略識。

⑧春風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原文

3樓:殘墨遺香

詠懷古蹟(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杜甫《詠懷古蹟·其三》的全文?

4樓:匿名使用者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5樓:匿名使用者

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杜甫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詩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掌握詩中所用技藝和手法

2.過程與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圍繞中心分析細節材料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如何正確對待挫折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詩中的情感

教時安排:

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賞析詩文:

(出生地:昭君村)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1.釋「壑」「赴」「荊門」「尚」「明妃」。

「壑」:山谷,山溝。

「赴」:奔向,投向。

「荊門」:山名,位於湖北枝城市西北,東眺武漢,西臨三峽,南望瀟湘,北通川陝,素有「荊楚門戶」之稱。

「尚」:還有。

「明妃」:王昭君,西晉時因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為明君、明妃。

2.賞析「赴」字之妙。

詩人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這裡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

3.明人胡震亨評註的《杜詩通》就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大家認為如何?請依據下文並結合王昭君的生平,談談自己的看法。(放在賞析全詩後再解決)

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一種看法。他說:「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鍾靈毓秀,始產一明妃。

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楊倫《杜詩鏡銓》說:

「從地靈說入,多少鄭重。」亦與此意相接近。

(昭君一生的悲劇)

一去紫臺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1.釋「連」「向」「青冢」「紫臺」

「連」:清人朱瀚《杜詩解意》說:「『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

2.比較杜詩對昭君一生悲劇的概括與南朝江淹《恨賦》裡的話 「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有什麼不同?

《恨賦》中的描寫只側重於明妃去時悲傷與相會無期、流落絕域的感慨。而杜甫的這兩句詩,由「一去」(離別)到「獨留」(死去),用時間的跨度來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劇命運;由「紫臺」(漢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間的跨度來表明昭君遠離祖國故鄉的痛苦。「連」和「向」將時間空間加以連線,強化了悲劇性。

杜甫這兩句詩所概括的思想內容的豐富和深刻,大大超過了江淹。

(再寫不幸,兼寫帝王昏庸)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佩空歸月夜魂。

1.釋「省識」「春風面」「環佩」。

「省識」:註釋紛紜,有讀作shěng,作「減」「少」解;也有讀者xǐng,作「辨識」解。作無論哪種讀法和解法,這句諷刺了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

「春風面」通感手法,寫昭君顏容之美麗。

「環佩」女子佩戴的飾物,用來借代昭君。

2.這兩句聯寫,詩人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和看法?

正是因為元帝的昏庸,才造成了昭君魂魄空回的悲劇,表達了詩人對昭君悲劇命運的深深同情,也表達了對昏庸元帝的諷刺。

3.詩人本人的命運與之有何相同之處?

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蹟》,顯然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他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洛陽偃師一帶不象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正好借昭君當年相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託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說:「只敘明妃,始終無一語涉議論,而意無不包。後來諸家,總不能及。

」這個評語的確說出了這首詩最重要的藝術特色,它自始至終,全從形象落筆,不著半句抽象的議論,而「獨留青冢向黃昏」、「環佩空歸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劇形象,卻在讀者的心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

(千載遺怨)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1.釋「作胡語」「論」

「作胡語」: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有《昭君怨》一首、《王明君》一首,鮑照作《王昭君》二十九首,梁簡文帝作《明君詞》十三首,樑範靜婦沈氏作《昭君嘆》二首,均是後人同情懷念昭君的作品。據漢劉熙的《釋名》說:

「琵琶,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晉石崇《明君詞序》說:

「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琵琶本是從胡人傳入中國的樂器,經常彈奏的是胡音胡調的塞外之曲,後來許多人同情昭君,又寫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樂曲,於是琵琶和昭君在詩歌裡就密切難分了。

「論」:訴說。

二.總評詩文:

1.破空而來,文勢如天驥下阪,明珠走盤。

2.詠明妃詩多矣,沈歸愚獨推此詩為絕唱,一能包舉其生平,二以蒼涼激楚出之也。首句詠荊門之地勢,用一「赴」字,沉著有力。

詠懷古蹟五首其三的來歷是什麼

6樓:大漠孤煙直在哪

詠懷古蹟(其三)

杜甫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詠懷古蹟其三的詩詞鑑賞:

《詠懷古蹟其三》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寫成的詩歌。這首詩吟詠了王昭君等人在三峽一帶留下的古蹟,讚頌了這位歷史人物的文章學問、心性品德、偉績功勳,並對這些歷史人物淒涼的身世、壯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並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顛沛流離的身世之感,抒發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組詩語言凝練,氣勢渾厚,意境深遠。

這首詩由寫昭君村開始,進而寫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後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來,好像是詠昭君而非詠懷,實際上還是詠古蹟以感己懷。在抒寫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朝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就這,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

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終於鬱郁辭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醜而遠嫁異鄉,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不無相似之處。

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二所謂「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唐宋詩舉要》所謂「此自喻其寂寥千載之感也」,正是詩中所要傳遞的。昭君未能見知於君王,詩中對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當然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故土的怨思,這是千百年世代積累的更為普遍的更為深厚的情感。

7樓:苦苦的掙扎

創作背景

這組詩是詠古蹟懷古人進而感懷自己的作品。作者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後遊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蹟,對於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蹟五首》,以抒情懷。

詠懷古蹟其三中古蹟指的是什麼?

8樓:我也想知道阿

詠懷古蹟·其三

別名:詠懷古蹟

作者:杜甫

朝代:盛唐

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註解:

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後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古蹟之意。

一去句:昭君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後,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

紫臺:猶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賦》:「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

關山無極。」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畫圖句:意謂元帝對著畫圖豈能看清她的美麗容顏。

環佩句:意謂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歸,只有她的魂能月夜歸來,故曰「空歸」。

應上「向黃昏」。

環佩:婦**飾品,指昭君。

千載兩句: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相傳漢武帝以公主(實為江都王女)嫁西域烏孫,公主悲傷,胡人乃於馬上彈琶琵以娛之。因昭君事與烏孫公主遠嫁有類似處,故推想如此。

又《琴操》也記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後人名為《昭君怨》。

作胡語:琵琶中的胡音。

曲中論:曲中的怨訴。韻譯:

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

此地還遺留生長明妃的山村。

一別漢宮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著黃昏。

憑看圖漢元帝豈識月貌花容?

昭君佩帶玉飾徒然月夜歸魂。

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詠懷古蹟·其三中的古蹟是指:歸州的昭君村(今湖北秭歸縣)

詠懷古蹟其三賞析。幫幫忙哇詠懷古蹟其三賞析,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詩的發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據 一統志 說 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這是三峽西頭,地勢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處,東望三峽東口外的荊門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遠隔數百里,本來是望不到的,...

杜甫詠懷古蹟賞析關於杜甫的詠懷古蹟這首詩講的是什麼內容,思想感情是什麼,怎樣賞析

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追風吹又生!杜甫 詠懷古蹟五首 其三 賞析 詠懷古蹟五首 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題解 詠懷古蹟五首 是一組七言律詩,作於大曆元年 766 是杜甫在夔州...

詠懷古蹟五首之三詳細賞析詠懷古蹟五首之三詳細賞析

詠懷古蹟五首 其三 杜甫 杜甫 詠懷古蹟五首 其三 賞析 詠懷古蹟五首 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題解 詠懷古蹟五首 是一組七言律詩,作於大曆元年 766 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陸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