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之道在現實生活中有何積極作用?

2021-03-04 09:14:37 字數 3228 閱讀 4766

1樓:一槓青年

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

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

所以月牙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建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中庸是說人的道德如果能達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中庸不是不能實現,而是很難實現。為什麼?

因為中庸沒有量化的標準,只能靠我們自己來感悟。如果將中庸進行量化處理,那中庸就容易實現了。

談中庸,必須要談道,道離不開目標,沒有目標的生活就失去了意義。中國聖人的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談中庸要談到讓大家可以實踐為好,也就是現代的接地氣。

再就是,庸的基本詞義是需求,是追求目標過程中的需求,是人和人(或物)之間互動過程中所獲得的量與所付出的量。比如吃飯要七成飽,就是人和食物之間的互動的量。比如要寬容,就是人與人互動中情緒的表現量在中度。

沒有情緒是不可能的,但將情緒控制在一個度裡還是可以修煉的。

2樓:皓凌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

天地人,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三個物體。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這三就是天地人。人死後與地合二為一。活著的人與天相互影響、相互鬥爭,活的好的人與天合二為一,也就是天人合一。

活的不好的人,與天鬥鬥不過,最後與地合二為一。到底如何與天相處,聖人云:順勢而為。

無為而治。

怎樣認識儒家中庸之道的積極意義

3樓:小白兔白又白

儒家的中心的中庸是指過猶不及,看儒家對於君子間的關係就知道了,意思大約就是符合道義的就一定要去做,但是不要做得太過火,打個比方說吃飯,你吃個八成飽就可以了,不能因為好吃就吃到撐著

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在處理矛盾時善於執兩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穩定、和諧.並且隨時以處中,因時制宜,與時俱進!.

儒家的「中庸之道」在現實生活中有何積極作用?

4樓:聽宇傾言

儒家的中庸之道,特別影響中國人,人們總是希望做事做得剛剛好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5樓:月似當時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指為人居於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純正人性提高自身修養、對待萬事萬物。中庸本身的價值和功用始終閃耀著睿智的光芒。

人的修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中庸之道認為,人的修養貴在堅持,貴在嚴以律己,時時處處都要符合中正、中和之道。

這是為人性中合理的慾望和需求正名。慾望和需求只要有節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嚴以律己是中庸的起點,一個人從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發,向內不斷自省,對外持續踐行信念,才有可能達到中庸境界。

擴充套件資料

古人言「聖人不動情」即內心不發生喜怒哀樂的情緒,始終是平靜安寧祥和的狀態,此為中的狀態。動情時,也始終用平靜安寧祥和的內心來控制情緒,不被情緒所牽引和左右,此即「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的修行目標和修行標準。

建議:天地人,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三個物體。老子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三就是天地人。人死後與地合二為一。

活著的人與天相互影響、相互鬥爭,活的好的人與天合二為一,也就是天人合一。活的不好的人,與天鬥鬥不過,最後與地合二為一。到底如何與天相處,聖人云:

順勢而為。無為而治。

天人合一例子:坐船向下遊行駛。一個人打傘在雨中行走。冬天穿棉襖。

天人不合一例子:逆水行舟,冒雨走夜路,冬天穿背心。結合如果,可想而知。

天也代表環境或他人如:夫妻恩愛,團隊精神,山間小屋,人養狗、狗護主。都是天人合一的例子。

6樓:匿名使用者

作家楊大俠分析,英國人重視傳統,美國人重視更新,中國人則重視中庸。重視中庸的結果就是整個社會變成了兵法社會。朱學勤先生的一篇《思想史上的失蹤者》的文章裡說:

「中國過剩的是人口資源,缺乏的是思想資源。」

7樓:w寸草之心

中庸之道是現在全世界最重視的合理主義。

中庸之道就是儒家的核心理念,個人認為孔子的「敬鬼神而遠之」的觀點很典型地體現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就全世界範圍而言,中國人對於宗教的態度是最寬容的。這種傳統的形成就是直接受益於孔子的這一重要思想。

以至於後來的傳教士初到中國時都為中國人對於不同宗教的包容性而震撼。在其他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宗教都具有重要的甚至是至高無上的地位。只有中國成為了例外.

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國有深遠的影響。中庸是孔子哲學的基礎和最高的道德準則。孔子講中庸的政治目的就是保持合乎周禮宗法等級制的社會政治秩序。

對中庸之道深入進行一番批判性的研究,並結合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改革、發展、穩定問題進行一些思考,應當是不無意義的。

孔子把中庸稱為至德,這既說明他把中庸作為道德的最高準則,也說明中庸是他的哲學基礎。孔子中庸之道,就是反對過與不及,要在過與不及兩端之間轉折和把握一箇中點或度,也就是量變到質變度量關節線,以保持事物的常態不變。按宋代學者程頤的解釋,就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8樓:怪口歷史的k先生

中庸之道講的到底是什麼,中庸真的是指讓你平庸嗎?

9樓:胡齊臨

孔子把「中庸之道」作為一種最高的道德來論述。中庸之道作為認識論的價值,就在於是最難以把握的方法。

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是人類認識史上最早的事物相對論及其在實踐中的運用和發揮,是對人類認識論的偉大貢獻。

「中庸之道」從文字上的涵義就是「中間平常的道理」。這個中間平常的道理,就是智慧的臨界點,從人的思維角度來講就是靈感,由於你處於心態歸零的狀態,沒有任何的偏見,所以判斷的事物對於錯,就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就是最高的德行。使事物按照規律發展,使人按仁道發展。

遺憾的是一直沒有合理的解釋,「中庸之道」的解釋本身就是需要智慧的。供參考。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最高的道德。

急中庸之道的現代意義,中庸之道的原則和其現實意義

中庸思想指導我們 對任何事情要本著不走極端的方式,適而可止。這需要一個人練就強大的自持與自制力。在歷史上,漢朝的 蘇武牧羊 給我們提供了典笵。他為了不給漢朝丟臉,能視死如歸,在荒涼酷寒的北海邊上忍飢挨餓保持節守正氣,度過了漫長的歲月,真是可歌泣。據說宋太祖以 半部論語治天下 看來中庸思想也是一種明察...

中庸之道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中庸之道的例子

中庸是儒家關於個人修養與社會治理的基本價值理論,亦稱中庸之道。中庸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創造,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歸結起來,中庸是指為人居於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純正人性提高自身修養 對待萬事萬物。中庸本身的價值和功用始終閃耀著睿智的光芒。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呼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

什麼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 孟子 的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矣 盡心 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 至善,達到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