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中庸之道的現代意義,中庸之道的原則和其現實意義

2021-03-04 00:23:37 字數 5564 閱讀 2506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庸思想指導我們:對任何事情要本著不走極端的方式,適而可止。這需要一個人練就強大的自持與自制力。

在歷史上,漢朝的「蘇武牧羊」給我們提供了典笵。他為了不給漢朝丟臉,能視死如歸,在荒涼酷寒的北海邊上忍飢挨餓保持節守正氣,度過了漫長的歲月,真是可歌泣。據說宋太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看來中庸思想也是一種明察事理的強者心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讓我們共同審視一下其中的點點滴滴。

從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言論中,我覺得儒學也是一種近人情的生活哲學。它從衣食住行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一不涉及。「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裡麵點明瞭孝弟是實行仁道的根本。論語中有:

「為政以德,臂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從這裡我們可讀出孔子的治國思想,也可看到他的對於道德與政治之間關係的見解。孔子也談到詩與政治的關係: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其中有「文以載道」的內含,但到了現代也發展成「文學為政治服務」的信條,在階級鬥爭的社會裡,於是也有了「利用**進行反黨活動是一大發明」的光輝論斷。

看來每個人都可以活學活用中庸思想,達到自圓其說的目的,它本身就像萬應靈丹。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以「和為貴」為準則。在工作中,大家都得與他人打交道,常常感到一些朋友或夥伴不合脾氣,也有一些朋友很對口味,同氣質,要如何對待呢?最好應該採用「一視同仁」的態度,才能對自己的事業有益,不能全憑自己的好惡。

要學會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了得到各種人的幫助,這或者也是中庸的智慧吧!另外,我們在處理事務時,也不要「鬍子眉毛一把抓」,應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做事情不可貪多求快,否則事情做完後,才發現什麼也沒能幹好。

從哲學上看,「度」是質與量的統一,在度之中,事物的性質變化於一定的範圍之內,不會出現根本性的變化。如何掌握這個度,也就是中庸思想的藝術。這就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如果能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做到息事寧人,那中庸的功夫才算學到家了!每當自己受到人身攻擊、侮辱或謾罵時,宜靜下心來,認真仔細地瞭解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作出準確的判斷,再作迴應。這才是強者的風格心態。

抄一首詩結尾:

手把青秧入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稻(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2樓:楊軍

我覺得就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上體現,中庸之道,即不出鋒芒,亦不差,平庸,這是你在人們中看到的中庸之道。

3樓:太陽哥哥的迷妹

第一層意義:中不偏,庸不易,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

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民鮮久矣。」

第二層意義: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

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意義: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其實別人給出中庸之道遠不如自己去體會的,所以說自己去讀書,體會到的更深刻。

4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講仁愛,其中凝聚著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中庸。 在《論語》中,中庸一詞出自《論語·庸也》,子曰:「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

民鮮久矣。」這句話是說,中庸最為一種美德,它是最高的境界了!大家已經長久地缺乏它了。

這是《論語》中明確地提到「中庸」一詞。孔子不但提出「中庸」,還把它最為美德的最高境界,但是又感嘆人們對於「中庸之道」的缺乏。 那麼孔子所說的中庸又是什麼意思呢?

《論語》的其他篇章也有涉及「中庸之道」的例子。如《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

「然則師愈與?」子曰:「過

5樓:金湖三河兄弟

人類各個時期有各個時期的中庸,100年前的世界與今天的世界明顯不同,100年前是

農業社會,現在是工業社會。農業社會裡庸多,也易成庸,中也上得容易,因那時的社會沒有今天的社會事繁人際交往多。農業社會裡的中庸多在力上,工業社會的中庸多在情理上。

中庸之道的原則和其現實意義?

6樓:demon陌

中庸之道的原則是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在處理矛盾時善於執兩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穩定、和諧.並且隨時以處中,因時制宜,與時俱進。

中庸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其現實意義絲毫不減,它對我們今天的社會實踐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並且乃至整個人類世界都有影響。

今天,我們汲取中庸之道中的積極因素,對於實現社會和諧的理想具有重要意義。「中庸」其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諧,並能使人處理好人際關係、國際關係及人和自然的關係,以至達到社會的整體和諧,弘揚中庸之道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用作用。承認不同而謀求「和」,這是世界多元文化實現和平相處必走的一條路。

「和而不同」在促進世界各民族和平相處、共同發展方面具有啟迪意義。

拓展資料: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

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

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建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中庸是說人的道德如果能達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中庸不是不能實現,而是很難實現。為什麼?

因為中庸沒有量化的標準,只能靠我們自己來感悟。如果將中庸進行量化處理,那中庸就容易實現了。

談中庸,必須要談道,道離不開目標,沒有目標的生活就失去了意義。中國聖人的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談中庸要談到讓大家可以實踐為好,也就是現代的接地氣。

再就是,庸的基本詞義是需求,是追求目標過程中的需求,是人和人(或物)之間互動過程中所獲得的量與所付出的量。比如吃飯要七成飽,就是人和食物之間的互動的量。比如要寬容,就是人與人互動中情緒的表現量在中度。

沒有情緒是不可能的,但將情緒控制在一個度裡還是可以修煉的。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

因而《中庸》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7樓:匿名使用者

中庸的三大基本原則:

1、致中和

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中是平靜淡然的,叫做「中」,但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們必然要表現出來。表現出來而符合常理,有節度,這就叫做「和」。二者協調和諧,這便是「中和」。

達到中和的境界,世間萬物就各得其所了。

2、執兩用中

「叩其兩端」、「執兩用中」是中庸之道一個重要的原則,「兩端」就是過和不及兩個極端,「過猶不及」,是指的做一件事情,如果做過頭和沒有做到一樣不得其正,即做事須恰到好處。「中」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與「過猶不及」合而言之,就是堅持「中」,戒其「過」,勉其「不及」。

這是中庸之道所據以立論的最基本的法則。

3、和而不同

《中庸》認為「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即多樣性事物之間可以和諧相處、互補共進、寬容包納。「和而不同」的原則最能體現中和之道的精神,它是正確處理各種關係的**規則,具有最普遍的意義。

修中庸之道的三**寶:

1、慎獨

《中庸》中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故君子慎其獨也。」要求人們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應該謹慎檢點。即使在隱蔽之處或細小之事,也時刻格守中庸之道。

《中庸》認為道德修養首先要從人所不見的「慎獨」工夫做起,由此出發,就能「微之顯」,「闇然而彰」,漸漸外化為行動上的「中道」。

2、忠恕

《中庸》中說:「忠恕違道不遠」, 忠恕,亦即仁愛,忠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恕就是「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用今天的話說,仁就是人人平等。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忠恕寬容、體仁而行、並行而不相悖。

要求人們用愛自己的心去愛他人,用責備他人的心來責備自己,用自己的真誠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

3、至誠

《中庸》認為「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至誠儘性是實現中庸之道的關鍵。只有堅持至誠,才能充分發揮自己善良的天性,達到至仁至善的境界。實現「至誠」就可以使人進入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

對中庸之道的認識

中庸之道強調「執兩用中」、「中道而行」。很多人認為中庸即平庸,保守,妥協,不求上進,還有人把中庸之道理解成不講原則的折中主義、平均主義,這是對中庸的曲解。

中庸包含的折中調和思想,應該算一種積極的調和。調和與均衡無論在人類社會還是在自然界,都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常態。不該認為調和就是壞事。

而且「執兩用中」不是簡單的折中、平均,這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這個「中」是從「兩端」中新產生出來的那個的「三」,是認識和發現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得出的科學、正確處理事情的辦法。如何評判「中」,龐樸精妙地概括為「a然而b」、「a而不a」、「亦a亦b」和「不a不b」四種邏輯形式。而絕非(a+b)÷2。

同時這個「中」的標準隨具體境遇的變化而改變,《中庸》所謂「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朱熹所謂「中無定體,隨時而在」,它提倡的「時中」就是希望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君子能隨時保持中道。歷史上也存在著將中庸這種變化法則固定為維護「禮」的傾向,這樣中庸便喪失了與時俱進的活力,成為陳腐僵化的教條。封建統治者對「中庸」思想的歪曲,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造成了對人性的嚴重戕害。

今天我們應遵循「時中」的法則,找出適合當今社會發展的「中道」,建設理想的和諧社會。

中庸之道的現實意義

中庸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其現實意義絲毫不減,它對我們今天的社會實踐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並且乃至整個人類世界都有影響。

今天,我們汲取中庸之道中的積極因素,對於實現社會和諧的理想具有重要意義。「中庸」其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諧,並能使人處理好人際關係、國際關係及人和自然的關係,以至達到社會的整體和諧,弘揚中庸之道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用作用。承認不同而謀求「和」,這是世界多元文化實現和平相處必走的一條路。

「和而不同」在促進世界各民族和平相處、共同發展方面具有啟迪意義。

中庸之道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中庸之道的例子

中庸是儒家關於個人修養與社會治理的基本價值理論,亦稱中庸之道。中庸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創造,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歸結起來,中庸是指為人居於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純正人性提高自身修養 對待萬事萬物。中庸本身的價值和功用始終閃耀著睿智的光芒。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呼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

儒家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之道在現實生活中有何積極作用?

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出自儒家文化的 中庸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 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 第一層理論 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民鮮久矣。第二層理論 指中正 平和。...

什麼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 孟子 的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矣 盡心 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 至善,達到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