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字有什麼文化含義和字在中國文化中有什麼意義?

2021-03-04 06:39:54 字數 6824 閱讀 8302

1樓:116貝貝愛

「和」是中國哲學中一個很

重要的概念,文化含義主要就是代表「和諧」的意思。

和拼音:hé   hè   huò   huó   hú

釋義:[ hé ]

1.平和;和緩:溫~。柔~。~顏悅色。

2.和諧;和睦:~衷共濟。弟兄不~。

3.結束戰爭或爭執:講~。媾~。軍閥之間一會兒打,一會兒~,弄得百姓不得安生。

4.(下棋或賽球)不分勝負:~棋。~局。末了一盤~了。

5.姓。

6.連帶:~盤托出。~衣而臥(不**服睡覺)。

8.表示聯合;跟;與:工人~農民都是國家的主人。

9.加法運算中,一個數加上另一個數所得的數,如6+4=10中,10是和。也叫和數。

10.指日本:~服。

[ hè ]

1.和諧地跟著唱:曲高~寡。一唱百~。

2.依照別人詩詞的題材和體裁做詩詞:奉~一首。

[ huò ]

1.粉狀或粒狀物摻和在一起,或加水攪拌使成較稀的東西:~藥。藕粉裡~點兒糖。

2.用於洗東西換水的次數或一劑藥煎的次數:衣裳已經洗了三~。二~藥。

[ huó ]

在粉狀物中加液體攪拌或揉弄使有黏性:~面。~泥。~點兒水泥把窟窿堵上。

[ hú ]

打麻將或鬥紙牌時某一家的牌合乎規定的要求,取得勝利。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和氣[hé qi]

態度溫和:對人~。

2.和聲[hé shēng]

**中指兩個以上的音同時發響。其作用是配合曲調,增強表現力。

3.和好[hé hǎo]

和睦:兄弟~。

4.和平[hé píng]

指沒有戰爭的狀態。與「戰爭」相對。

5.總和[zǒng hé]

全部加起來的數量或內容:力量的~。三個月產量的~。

2樓:夢迴先秦

「和,金文由口+禾構成,比喻不同人的言論相互響應,相互協調、合拍」——參照《象形字典》

這種解釋基於「口吹吹奏多管的排笛,造成諧音振」,它是「和」字許多現代含義的本義,但不是全部的本義。

「和」,金文由口+禾構成,「禾」《象形字典》的解釋為:「結穗的穀類作物的總稱」,其具有「 以口吃禾」的場景。

所以,「和」應該具有該場景所表徵的「適宜、應當、祥和」的字義,前兩者在現代字義裡面有,而「祥和」的字義則引申為「和平、和解」。

「和,相應也

「應,當也

「當,田相值也。」——《說文解字》

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和還有相等值的含義,而這個含義和「適宜、應當」是相通的。

「值」,篆文由人+直構成。直是直面、不迴避,其物件是事情或自然萬物,直是人的天賦屬性,所以,直包含著按照自然規律和趨勢辦事的含義(事情該咋樣就咋樣,不迴避、不摻雜)。「人+直」象徵人與自然萬物、事情的遭遇,也象徵了人對自然萬物、事情的認知、權衡,後者產生了「等值」含義。

所以,和還有「相等值」含義,而這個含義則可以理解為主觀關係的公平。

綜上所述,「和」有著:相互響應,相互協調、合拍、適宜、應當、祥和(和平)、相等值、主客觀關係公平等含義。

3樓:紅鯡魚

「和」是中國哲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用現在的話就是「和諧」的意思。《國語·鄭語》記述了史伯關於「和」的論述:「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認為陰陽和而萬物生,完全相同的東西則無所生。可見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異,矛盾多樣性的統一,才能生物,才能發展。

這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貢獻。也和世界普遍認同的「多樣性」有異曲同工之妙。

「和」本身已經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產生新事物。這不僅僅是平等相處了,而是更進一步的——不同事物互相依存,彼此吸取營養的意思,即「相生」的理念。 表達了中國民眾渴望安定、平和、幸福生活的普遍願望。

存在各種各樣的形態和意識,這樣的世界更可愛,也才更有發展前途。

「和」字在中國文化中有什麼意義?

4樓:樊柏源

「和」字主要含義有:相安、協調、團結、和平、平息爭端等。「和」是中國哲學中的一種理想境界,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拓展資料在浩繁的漢字中,「和」字是一個結構簡單、人人共識的字,但是它卻又是一個內涵豐富、意境深遠的字,它根植於中國人的血脈深處,滲透著中國人幾千年來待人接物的原則與智慧,體現了中國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一個「和」字的三次呈現,並非單純的印刷技術的象徵性表演,它既表達了中國文字從篆體到宋體、從宋體到簡體的演變歷程,又傳遞出中國「和文化」的核心理念,向世界宣揚了今日中國以和為貴的友好姿態。

「和」字演繹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比印刷表演展現得更為複雜。在「和」的古體形態裡,它是一個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和篆書分別寫作「龢」,秦統一中國規範文字後,篆體的「龢」被簡化為左邊「口」右邊「禾」即「咊」,漢代隸書流行以後,「和」字的寫法變為左「禾」右「口」,一直傳承至今。

5樓:sunny柔石

1、順應人心,天下和平

《周易·鹹卦·彖傳》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按照這種理解,沒有戰爭並不等於就是和平,如同人體沒有疾病並不等於就是健康一樣只有作為國家的領導者能夠感動普天之下的人心,才會有真正的和平。

2、有反有仇,仇以和解

中國文化對於人世間因利益而產生的仇恨和衝突問題,有著獨到的見解。即所謂:「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相反相仇則惡,和而解則愛。」

3、求同存異,和平共處

中國哲學對於「和」、「同」關係的表述有一個發展過程。先秦時期所謂「和而不同」的「和」,是含有差異的辯證的同一性;所謂「同則不繼」的「同」,是不包含任何差異的抽象的同一性。後來東漢思想家王充做出了新的表述,指出:

「道雖同,同中有異;志雖合,中有離。」

和[ hé ] [ hè ] [ huò ] [ huó ] [ hú ]

部首:禾    筆畫:8    五行:水    五筆:tkg

基本解釋

和[hé]

1. 相安,諧調 :

和[hè]

1. 和諧地跟著唱 :曲高~寡。

2. 依照別人的詩詞的題材或體裁作詩詞 :~詩。

和[huò]

1. 粉狀或粒狀物攙和在一起,或加水攪拌 :~藥。奶裡~點兒糖。~弄。~稀泥。

2. 量詞,指洗衣服換水的次數或一劑藥煎的次數 :衣裳洗了三~水。

和[huó]

在粉狀物中攪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 :~面。~泥。

和[hú]

打麻將或鬥紙牌時某一家的牌合乎規定的要求,取得勝利。

6樓:德和了

1. 順應人心,天下和平

《周易·鹹卦·彖傳》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按照這種理解,沒有戰爭並不等於就是和平,如同人體沒有疾病並不等於就是健康一樣只有作為國家的領導者能夠感動普天之下的人心,才會有真正的和平。

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是民本主義,即:國以民為本。所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虞夏書·五子之歌》)。

那麼,怎樣才能感動人心而做到本固邦寧呢?其一,是發展經濟,使人民富裕起來,民富才能國強。《周易·繫辭傳下》曰:

「天志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住。何以守位?曰:

仁。何以聚人?曰:

財。」以仁愛之心博施濟眾,才能保得政權穩固;使人民獲得財富,方能產生凝聚力以聚斂民心。其二,是不傷民財、不攏民安,使百姓安居樂業。

所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周易·繫辭傳上》)其三,與人民共甘苦,「吉凶與民同患」。(《周易·繫辭傳上》)平時能夠使人民衣食無憂、生活安定,戰時能夠以人民的喜悅與否為依據來做出決定。

這樣,國家需要出力的時候,人民就會不辭辛勞乃至捨生忘死。所謂「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周易·兌彖傳》)其中,「說」與「悅」通。

其四,執法如山,公正嚴明。所謂「明罰敕法」(《周易· 嗑·象傳》)、「刑罰清而民服」(《周易·豫·象傳》)如此等等。古人云:

「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尚書·周書·酒誥》)「監」與「鑑」(鏡子)通。意思是:

人不要從水中看自己,應當從民情中看自己。儒家的亞聖孟子,曾將民本主義發展到了頂峰,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一國之君,能夠順乎天時、應乎民心,可稱之為明君。否則,就是昏君。明君治國,會贏得天下太平。

昏君誤國,會招致天下大亂。在君主時代,恢復天下太平的辦法,就是進行社會革命。所謂「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周易·革·彖傳》)當代世界,已經進入和正在進入民主時代。中國古代所說的「民主」,如《尚書·周書·多方》中所謂「天惟時求民主」的民主,指的是民之主。西學東漸以來,在德莫克拉西(democracy)意義上的民主,指的是民做主。

就國家領導人的歷史更替而言,前者靠的是暴力革命,後者用的是和平普選。從暴力革命到和平選舉,是社會歷史的進步。然而,「得民心者得天下」,始終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法則就世界範圍而言,也應當是如此。

從以強凌弱到和平共處,從依靠戰爭開疆擴土到平等互利共同發展,從武力對抗到平等對話,從技術崇拜到人文關懷,從企圖一國稱雄稱霸於世界到學會尊重世界各國的共同組織即聯合國的民主決策和順應世界人民的民心民意,也是一種歷史的進步。歷史的進步,不可阻擋,現在,依靠軍事手段解決國際戰爭的作用和影響力正在下降。各國**的領導人,都以反映全世界人民熱愛和平的心聲、代表普天下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己任,乃是共同贏得並保持全世界範圍內真正而持久和平的重要前提。

2.有反有仇,仇以和解

中國文化對於人世間因利益而產生的仇恨和衝突問題,有著獨到的見解。即所謂:「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相反相仇則惡,和而解則愛。

」([2]第25頁)誠然,復仇也有正義與非下義之分。即便是正義的復仇,人們也不主張世代為仇。故而,民間有所謂「冤仇可解不可結」,「冤冤相報何時了」的說法。

縱觀歷史,世代冤仇,長期爭戰,終非結局。《孫子兵法》曰:「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5]第6頁)當戰爭雙方打不下去時,總要通過和談來解決爭端。和談,就是互相讓步。

只有互相讓步,才能解決爭端,故而稱作「和解」。互相讓步,是以互相諒解、互相寬恕為前提的。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的學說,概括而言就是「忠恕」兩個字。忠恕,是仁的體現。

仁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愛。「樊遲問仁。子曰:

『愛人』。」(《論語·顏淵》)否則,冤冤相報,長期爭鬥,冤仇就會越結越深,從而積重難返,吃虧受害最深的則是雙方的平民百姓。因此,「化干戈為布帛」、「相逢一笑泯恩仇」的開通豁達精神,一直為中國百姓所稱道。

中國有一個「大風與太陽」比賽本領的寓言故事。其意是說:有一天,大風看到一位少年在地上趕路,於是就對太陽說:

「我的本領很大,我能把他的上衣吹掉。」接著就鼓起肋幫子使勁的吹了起來,結果是風吹的越大這位少年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裹的越緊,因此大風始終都沒能將他的衣服吹掉。太陽看了之後哈哈大笑,說道:

「讓我來試試吧。」說完話就發出了強烈的光和熱,結果,這位少年由於熱得汗流浹背而難以忍耐,最後就把自己的上衣脫了下來。這個寓言中,蘊含著一個天人之和的自然哲理,這就是:

違反自然的「人為」,不如順應自然的「無為」。這種推天道而明人事的中華文化的智慧,告訴人們:解決任何問題,若是順應自然而從「治本」入手,則標本兼治;否則,若是違反自然並停留在「治標」的水平,則難以奏效。

3.求同存異,和平共處

中國哲學對於「和」、「同」關係的表述有一個發展過程。先秦時期所謂「和而不同」的「和」,是含有差異的辯證的同一性;所謂「同則不繼」的「同」,是不包含任何差異的抽象的同一性。後來東漢思想家王充做出了新的表述,指出:

「道雖同,同中有異;志雖合,中有離。」([1]第2頁)「合」與「和」通,已如上述。這裡所說的「同」與「合」都屬於辯證的同一性。

這就是說,「志同道合」實際上也是包含差異的。所謂「大同必有小異。」([2]第25頁)求同存異,是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以及不同文化之間互相溝通、互相諒解、加強團結、贏得和平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思維方式。

中國文化,也因此而具有較大程度有寬容性和相容性。例如,在中國的許多寺廟內,可以看到儒、釋、道三家共居一室而相安無事的局面。這種情況,在任何一個宗教文化的國度裡,都是難以想象的事。

又如,中國**所倡導和堅持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經得到了許多國家的共識,併為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意識形態的國家之間,在改善關係、加強合作、維護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展望未來,人類剛剛邁進的二十一世紀,是世界各國家進行自我調整、重新組合、激烈競爭並在競爭中進行合作的世紀,也是霸權主義相對衰落、單極世界獨木難支、多極世界相繼形成的新的世紀。在新的世紀中,要和平、求合作、促發展的世界潮流,將會變的更加強大。世界文化是多樣性的,猶如自然萬物一樣。

那種想用一種文化傳統、一種價值觀念、一種思維方式乃至一種生活方式強加於世界各國人民的企圖,永遠是行不通的。著名的英國萬史學家a.j.

湯因比,早就對那種認為「只有一個社會——我們的西方社會」的「文明的統一」觀點進行了批評,並指出:「這樣一種文明統一的理論是一個錯誤的概念,近代西方歷史學家受了他們的社會影響而誤入了這一歧途。」([7]第45頁)他還討論了「走向社會和諧的不同途徑」問題。

([8]第412-414頁)誠然,人類走向真正意義的「社會和諧」,至今仍然是任重而道遠的。面對這一複雜而艱難的歷史重任,正如本文開頭引用a.j.

湯因比的那段話所提醒的那樣:人類已經掌握了可以毀滅自己的高度技術文明手段,同時又處於極端的政治意識形態的營壘,就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而言,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中國文明的精髓——和諧。實際上,中西文化各有所長。

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自然無為」、「以和為貴」、「執中含和」、「和實生物」、「求同存異」等),與西方文化的優秀傳統(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制思想、效率觀念、競爭意識等)之間,在排除偏見、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進一步互通有無乃至珠聯璧合,必將在環境保護、經濟合作、學術交流、文化發展、政治對話、軍事剋制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和字在中國文化中有什麼意義

和 字主要含義有 相安 協調 團結 和平 平息爭端等。和 是中國哲學中的一種理想境界,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拓展資料在浩繁的漢字中,和 字是一個結構簡單 人人共識的字,但是它卻又是一個內涵豐富 意境深遠的字,它根植於中國人的血脈深處,滲透著中國人幾千年來待人接物的原則與智慧,體現了中國思想文化的博大...

中國文化和韓國文化的差異,韓國和中國的文化有什麼差異?

韓國和中國文化的差異 很意外,韓國和中國文化的差異在於 勺子 喜歡看韓國電視劇的中國人整理了陌生的韓國文化。特別是,和自己國家的人用筷子同時吃飯和菜的習慣不同,韓國人還使用勺子,他們對這個事實感到很新奇。另外,他們還對 韓國女人抓著頭髮打架 長輩打晚輩的時候一定會打後腦勺 的現象感到奇怪。他們還指出...

英國與中國文化有哪些不同中國和英國文化的差異有哪些方面?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1.回答提問 中國人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以肯定或否定對方的話來確定用 對 或者 不對 如 我想你不到20歲,對嗎?是的,我不到20歲。不,我已經30歲了。英語中,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依據事實結果的肯定或否定用 yes 或者 no 如 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yes,i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