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有什麼區別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有什麼區別?

2021-03-05 09:21:03 字數 4705 閱讀 3000

1樓:罄竹月舞

隨著現代化的推進,中國全球化的的步伐也越來越快,在經濟全球化的同時,文化的全球化也越來越明顯,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在連任成功的慶祝會上引用中國老子的「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作為明志的格言,美國**奧巴馬訪華講演時引用孔子的「溫故而知新」作為開篇詞,訪華時俄羅斯**梅德韋傑夫說過孔子的名言:「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法國**薩科奇在談論世界形勢時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這些都是中國文化日益被世界熟悉和認可的見證。

中國文化以其歷史悠久和博大精深被世界所關注。但是在中國,反而對自己的文化不屑一顧,甚至有些人嗤之以鼻,大多數學者都在熱衷於談論全球化,中國企業家演講開會最多的用詞也是全球化,最近到國內一座有名的醫療機構參加醫院文化方面的論壇,到會的醫院院長們一聽到「仁愛」及「濟世」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性化的東西就搖頭,大家一致認為醫院文化要全球化,但全球化醫院文化是什麼又不瞭解,但瞭解不瞭解就要全球化,就連救死扶傷最體現人性的醫院都要拋開人性本質的東西而追求政治化或所謂的全球化的東西,好像一出現仁愛等儒家倫理道德就不是全球化。這種現象其實是一個民族不自信的表現。

我們不反對全球化和現代化,但從文化的角度出發,全球化表現為經濟和物質的繁榮與國際接軌,並在世界範圍內建立的相似的現代生活方式。但文化有全球化的成分,但全球化並不是把民族性和歷史性全部否定。每一種文化都有它的價值本原。

西方的文化具有二元性,在精神層面它的價值依據是宗教,在現實生活中它又強調功利主義精神。所以它強調的正義和公平也是相對的,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宗教的純精神性,一方面確是現實生活中的物質性。所以西方文化的價值本原很難在中國落地。

首先中國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另一方面中國的文化本原並沒有功利色彩,中國的文化本原是以儒學為主流的哲理系統,它主要體現的的是生命存在的整體意義。是文和質的統一的人格理念。這裡的「文」就是是指人的後天的文化修養,「質」是指人的先天自然的心性。

孔子講:「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注重在文明的創制上一定要文質合一,既要通過文化來規範人的品性,也要遵循人的自然屬性。

尚質、重情、注重自然,這是中國文化的本質。比如在現實當中,一些組織和企業違背和超越了人們自然和天性的特點,用不符合人性的東西規範人們的行為,只能適得其反。*****時的「一句頂一萬句,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和「把最高指示落實在行動上,溶化在血液裡」這些都是文質不合一的表現。

儒家認為:自然是人存在的生命之本,是文不能超越的界限。這種文質合一的人格理念是中國文化的本原,它對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更多有關愛維龍媒董事長段俊平先生中國化管理相關觀點可以參見《「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辯證法》)

文質合一落實到人性中就是儒家倡導的人性善的哲學。西方的文化與中國的文質合一恰好相反,它注重人和自然的分化,它認為人都有原罪,人性是惡的。所以它要有宗教來救贖,它要用神的力量改變人的惡,使人從善。

但中國的傳統文化是說人天性是善的,可以用「內求」來規範人們的行為,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心性本來就是好的。《三字經》開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在講人性善的文化本原。

孟子的四端說可以說是儒家文化關於人性的代表理論。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的所說的人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端的特徵就是自然。

人生活在分化的世界中,往往在現實中「三思而後行」,但在關鍵到生命攸關的臨界狀態時,人往往是出於自然的本能。比如我們見義勇為時,並不是想起了偉人的教誨及偉大的祖國,更多的則是出於人性的衝動及人性的自然。孟子的「四端」當然也是指人性中的善原,要想發揚光大,還需要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作用。

所以中國文化講「內求」和「內修」,人性自然的那部分就是中國文化中的「道」,「道」存在於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孔子在《易傳》中說:「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人自然的心性之學和經過教化的成德之學的綜合。而西方的文化是心性與教化隔裂。

它是人與自然的分化,所以西方的文化並不適合中國人。

文化的最基本的內涵和作用就是「整合」,沒有整合文化就沒有生命力。在中國漫長的文化發展過程中,文化也是不斷的在分化和整合中,但是無論時代是新與舊,有些基本的東西是不會變的,那就是文化的本原,是文化的「道」不會改變,民族的性格和賴以生存的環境不變,那麼它血液裡文化的基因也就不會變。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的文化價值是不會改變的。

從傳統來說,中國人是很有歷史意識的,中國歷史上的每一個朝代都要修前朝的國史,這體現了一種歷史的連續性,這表明中國人把歷史看的很重。但是現代中國的文化意識卻出現反傳統的意識潮流,並且這種潮流佔了主流,這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的破壞力,對當代中國的文化及人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的文化價值本原是以儒家為代表的一個哲理系統。

拋開它的封建性後,其實它是中國人精神意識中已形成的價值哲學。中國人已認可和習慣了它的精神產品,但是在反傳統的意識形態下,我們的哲學、藝術、文學等精神產品完全與中國文化脫節,而是過多的與西方文化接軌,過分強調現實生活的功利精神而忽略了人的心性自然的屬性,結果造成了我們的文化產品無法切合中國人的精神訴求,更無法喚起和昇華中國人的精神文化境界,這是我們文化產品沒有永恆性最根本的原因。

造成我們反傳統的原因很多,但是近現代中國的積貧積弱和閉關鎖國造成了中國人對幾千年文化的反思,認為孔孟的儒家文化阻礙了中國的發展,把中國的一切落後都歸在了文化上,這顯然有些偏頗。中國文化是有他的落後和封建性,但作為精神上的非政治性的哲學系統它是中國人精神最好的表述和特徵。看待文化也要與時俱進,在「五四」運動時,廣大革命者反思中國文化和苦苦求索新文化體系是歷史的產物。

當時中國處於民不聊生,軍閥混戰,國家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時候人們把這一切歸罪於中國的幾千年的封建統治是對的,這時候人們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也情有可原,但現在看來我們應該用科學辯證的方法來分析這個問題。中國傳統文化就其哲學性還是有其生命力和價值的。就連當時反中國文化的胡適在晚年時也在反省自己對傳統文化的偏頗之見,他從杜威主意變成了堅定的中國文化的接受者。

現在我們應該重新來審視一下中國文化的優與劣的時候了。我們現在的文化導向和文化產品過多的忽略了人性自然的東西,

自然不自然的去追尋西方的功利精神,我們又沒有宗教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所以造成了中國人精神信仰的匱乏。

中國文化強調的是超越於現實物質生活的精神生活上的「道」的追求。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有了「道」就獲得了人之初的為人的價值和意義。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都是將人生存的意義。超越日常生活的精神追求是中國人文化的本質特徵,也是中國文化的本原。我們現在強調的生存意義是吃得好、穿得是名牌,開的是豪車,住得是別墅,物慾佔了文化的主流,這樣的追求就失去了生活的本質意義,這其實與中國人性和中國文化的本原背道而馳。

造成這些現象的根源就是對中國文化的反意識的潮流導致的。(更多有關愛維龍媒董事長段俊平先生中國化管理相關觀點可以參見《孟嘗君三千門客與集團管控之道》)

近些年,中國社會出現了可喜的現象,中國社會在前行中意識到了傳統的重要性,意識到了中國文化在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傳統文化有迴歸的跡象。國學熱也說明了這一點,各地祭孔和宣傳儒家思想的活動也越來越多,但這些都是形式而已。

傳承中國文化就要重塑其價值的本原,建立中國特色的精神哲理體系,真正把人的自然精神需求與文化結合起來,形成文質合一的文化宗教系統,重塑中國人的精神和道德信仰體系,這樣中國不僅是經濟強國,也是文化大國,中國文化也許能成為世界各國全球化的標準。

2樓:匿名使用者

西方吃東西用叉子,刀子;

中國使用筷子。

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有什麼不一樣?

3樓:星願下的期盼

主要有以下幾點:

1.文化歷史不同

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外國文化極少有國家歷史能與中國相提並論。

2.思想不同

西方人樂於冒險,有探索精神;中國人提倡中庸,倡導無為而治。

3.政治制度不同

中國是社會主義制度,而西方大多數國家屬於資本主義國家

4.經濟發展水平不同

中國是發展中大國,而西方大多數國家已經成為發達國家

5.人際交往不同

西方人熱情開放,中國人含蓄內斂,在表達時中國人喜歡委婉,西方人喜直接。中國人喜歡講人情,喜歡熱鬧宴飲,西方人喜歡談隱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受到打擾。中國人喜歡談道德與人情,西方人常說責任與義務。

6.教育方面不同

中國的孩子讀書較為應試,不求甚解,西方人更注重實踐與體驗。

擴充套件資料

文化的分類與表現

廣義的文化包括四個層次:

一是物態文化層,由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它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二是制度文化層,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範構成。包括社會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國家、經濟、政治、宗教社團、教育、科技、藝術組織等。

三是行為文化層,以民風民俗形態出現,見之於日常起居動作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四是心態文化層,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經過長期蘊育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曆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特點有哪些,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特點有什麼?

題 整體性和個體性問題 感情表達方式的差異等。1.義利關係問題。一般來說,西方人重利輕義,東方人重義輕利或義利兼顧。東方人的意識就是義字當先,古時的關羽不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義氣英豪.也被當時的人們大加讚賞,我想這也是由於古時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種文化意識.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這種重禮的不可忽視的...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特點有什麼,西方文化的特點和優缺點分別是什麼?

第一,是義利關係問題。一般來說,西方人重利輕義,東方人重義輕利或義利兼顧。東方人的意識就是義字當先,古時的關羽不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義氣英豪.也被當時的人們大加讚賞,我想這也是由於古時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種文化意識.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這種重禮的不可忽視的原因.相對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那中國文化有哪些特點

此外,中國文化天生自帶多樣性,由於我國地域遼闊,範散在不同地區的人民難免出現文化上的差異。他們有的以農耕為主,有的以海洋 為主,有的則崇尚武力,但這麼多的文化都有一個統一的名字,那就是中國文化。地域文化的差異是中國文化所不可避免的,而多樣性也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鮮明的特點 我國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