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原因

2021-03-04 06:11:52 字數 6113 閱讀 3235

1樓:塵埃開出花

爆發安史之亂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其一土地兼併的嚴重,失去土地的農民四處逃亡,從而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基礎;其二邊防的節度使權利過大,後來還發展到兼行政、財政、集大權於一身,成為了地方最強的勢力;其三是**統治集團的腐朽,導致了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爆發的直接原因。內外交錯,讓唐玄宗後期的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都在日益加深。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而且**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也成為爆發安史之亂的重要因素。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壞之後,唐玄宗開始招募士兵,而這些士兵都受到了軍閥的收買,所以與將領形成了一種盤根錯節的關係。

經濟矛盾的也是導致安史之亂的原因,由於統治階級腐朽,土地兼併嚴重,導致了很多農民流離失所,成為了流民。而統治階級的腐朽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2樓:符號的含義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莊田,恣行兼併,莫懼章程」,以至「黎甿失業,戶口雕零,忍棄枌榆,轉徙他土」。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

從開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宮中專為貴妃院織錦刺繡的工匠就達七百人,楊貴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錢就上百萬。楊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開,僭擬官掖。車馬僕御,照耀京邑,遞相誇尚。

每構一堂,費千萬計」。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廣大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已,培植黨羽,「公卿不由其門而進,必被罪徙;附離者,雖小人且為引重」。

繼他上臺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此外,西北派軍閥哥舒翰與東北派軍閥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

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隋唐以來,河北北部幽州一帶雜居著許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敗突厥以後,又遷徙許多突厥人在這一帶居住。他們的習尚與漢人不同,互相歧視,安祿山正是利用這點拉攏當時的少數民族上層,作為反唐的親信。

史稱安祿山於天寶十三載(754年)亂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將軍和中郎將。在他的收買下,當地少數民族竟把安祿山和史思明視為「二聖」。

**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於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係。

加之,開元以後,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至於「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寶元年(742年),邊軍不斷增加,達到四十九萬人,佔全國總兵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西北邊境,僅安祿山所掌范陽等三鎮即達十五萬人。而**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準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

地方軍閥的日益強大,與**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於爆發

3樓:匿名使用者

一)玄宗荒怠政事 —— 玄宗晚年沉溺於酒色之中,他怠於政事,不納忠言,政事全委於李林甫。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專權十七年,楊國忠繼之,他們蔽塞言路,排斥賢才,導致綱紀紊亂。

二)用蕃將為邊帥 —— 唐初所用邊帥,多為忠謹之臣,若其治績卓著,往往入為宰相。李林甫為久安相位,遂議以胡將為邊帥,以杜絕邊帥入相之途。玄宗竟用其議,擢用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等為邊帥,鎮兵

亦用胡兵,他日安史之亂,遂由此而起。

三)節鎮日益坐大 —— 高宗時,節度使非正式之官,及玄宗時則成為一個極大職權的地方鎮守官,擁有行政、兵馬、財政等實權。按當時十節鎮的兵力為四十多萬,**只得不過十萬兵,外重內輕,易生叛亂,唐室由盛轉衰,關係在此。

四)府兵制度大壞 —— 唐代前期所行的府兵制至高宗時大壞,天寶初年,擴騎法又壞,守衛京師之擴騎,全由招募而來,多為遊好閒之徒,不務正業,入伍以後,又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絕無戰鬥能力,安史亂興,遂不能御。

五)將相不和 —— 安祿山原是營州胡人,曾任互市郎(翻譯官)一職,後來得到玄宗寵信,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勢力強大,蓄謀異志。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屢次向玄宗說安祿山將反,安祿山遂以討伐楊國忠為名,起兵叛唐。

┌———————┐ │安史之亂的經過│

└———————┘

一)范陽叛變—— 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安祿山恐楊國忠對己不利,遂以討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叛變,安祿山一路南下,不足兩月,已攻陷洛陽,自立為燕帝,國號燕。

二)肅宗即位—— 安祿山破潼關,活捉守將哥舒翰,直入長安。玄宗倉惶入蜀,行至馬嵬驛,軍士譁變,楊貴妃被逼自縊,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是為肅宗。

三)祿山被殺—— 不久,安祿山被長子安慶緒所殺。郭子儀得回紇之助,收復長安和洛陽。

四)思明叛變—— 史思明降唐,受封為范陽節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將之消滅,究洩,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稱帝—— 郭子儀、李光弼進擊安慶緒,包圍鄴郡,史思明帶兵援助安慶緒,合併其兵,回范陽,稱大燕皇帝。

六)平定亂事—— 史思明與李光弼相持年餘後被養子史朝義所殺。李光弼再借回紇兵,大破史朝義。史朝義部下田承嗣、李懷仙降唐,史朝義被殺,安史之亂遂告平定。

總括來說,安史之亂雖草草平定,但是仍不能全面地統一中國只是收後長安與洛

陽;而自安史之亂後,中國國勢也一落千丈了。

┌————————┐

│ 安史之亂的影響 │

└————————┘

一)政治方面:

1.藩鎮割據 —— 安史餘黨,討賊有功之將領等,唐室各授以鎮帥,各擁兵割地。唐室不能制,形成日後藩鎮割據之禍。

2.邊患嚴重 —— 安史叛時,朝廷抽調西北兵平亂,於是邊州無備。吐蕃乘虛而略取河西,隴右之地,威脅西京;又聯合南詔,詮窺西南。

東北之契丹又乘虛進入塞內,至令唐室有後顧之憂,終至一蹶不振。

3.宦官擅政 —— 宦官乘安史之亂,得以掌握禁軍,左右朝政,又與大臣互相勾結,排斥異己,終釀成宦官之禍及朋黨之爭。

二)經濟方面:

1.物資短缺 —— 安史之亂,地方殘破,物資短缺,造成物價飛漲現象,例如米價比開元時高漲三百多倍,鬥米萬錢。且回紇恃助唐平亂有功,繳索歲帛二萬匹,由是**經濟日漸枯竭。

2.增加稅收 —— 安史之亂,人民流散,戶籍散佚不少,使「租庸調製」遭受嚴重破壞,國庫歲入大減,因而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稅項,以資彌補,致影響民生。

三)社會方面

1.北方人口銳減 —— 安史之亂,禍延今之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安徽各省叛軍所過,人民不死於兵禍,則流亡他地,數百里內無人煙,出現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的現象。

2.政治、經濟、

文化重心南移 —— 黃河流域,經九年戰爭,社會戰火摧殘,破壞不已,使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加速向南遷移。

總括而言,自安史之亂以後,唐代由盛轉衰,可說是中國 歷史上盛衰的分界線。 及至宋元明清等代,亦未能使國勢超越閞元之盛世,故安史對中國的破壞力很強,對中國的影響甚大

4樓:匿名使用者

是被楊國忠

逼反的。當時楊國忠擔任宰相,只知道弄權和索賄。安祿山幾次到長安晉見皇帝,**的腐敗和宰相一下**的無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楊國忠向他索取巨賄被他拒絕後,楊就使出「誣以謀反」的法寶,向李隆基一再告密,雖然李隆基一再地不信。但在755年,楊採取「逼他反」的手段,派遣部隊包圍安祿山在長安的住宅,逮捕他的賓客並全部處死,楊希望安有激烈的反抗,果然安知道向皇帝申述沒用(所有奏章都要通過宰相),決定叛變並率領洋華混合兵團17萬人,宣稱討伐楊國忠。楊沒有想到安祿山的兵團勢如破竹,深入600公里,渡過黃河,攻陷洛陽。

(參考自柏楊中國人史綱)

5樓:匿名使用者

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6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這是一個王朝盛極必衰的必然現象,在已經達到巔峰,統治者對很多事情的麻木導致了這次戰爭。

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原因

7樓:兮小孩

邊防節度使權力過大,成為強大的地方勢力;**統治集團日益腐朽;土地兼併嚴重;軍隊戰鬥力薄弱;農民負擔嚴重。

首先內亂的種子在很多年前就埋下了。這張公元696年的地圖,可以清晰的看到,大唐有兩個明顯相反的用兵方向:

向西對抗突厥,吐蕃以及西域諸國

向東對抗契丹,靺鞨,奚人等部落

兩個完全相反,相距甚遠的用兵方向,勢必會造成兩個完全不同的軍政資源聚集中心,這是很危險的。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傳統,而唐朝是一個沒有無線電,鐵路,汽車的年代,皇帝控制地方實力派的主要途徑就是就是軍事威懾。

關中,河朔兩個軍事行動方向,其實早已經埋下了內戰的種子。

在盛唐時期,不受朝廷控制的龐大的準軍閥集團雖然正在逐步形成,玄宗時期就設立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讓節度使在邊地徵兵,邊境軍隊高達49萬人。

但由於忌憚****的「強大」,朝廷又控制了河朔集團主要的經濟**,這些準軍閥一時不敢動作,等到唐朝****略顯衰弱,這幫人就活躍起來了,安史之亂只是將這種割據形勢擺在了明面上。

其次唐朝的****嚴重誤判了安祿山集團和關中集團的實力。在賬面上,唐朝**擁有壓倒性優勢,安祿山掌握了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的兵力,擁有兵力約15-20w。

而唐朝**軍就擁有十餘萬兵力,同時可調動的個藩鎮兵力高達三十萬人。僅看人數唐玄宗對安祿山顯然有壓倒性優勢,事實上當時的唐朝****無論如何也想不出安祿山有膽量反叛。

當然,唐****的優勢僅僅存在於紙面上,首先安祿山擁兵邊陲,其手下驍勇善戰;而唐朝**軍隊久疏戰陣,戰鬥力遠遠不及安祿山的精銳之師,百戰之將。其次從開元晚期開始,唐朝政治日益腐敗。等到天寶年間,政**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揮金如土。

又將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劍的宰相,任內憑著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十九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安史之亂初期,唐朝準備不足,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幾代人沒有見過戰爭了,聽說范陽兵起,遠近都震驚。河北都是安祿山統轄範圍內的,叛軍所經過的州縣,都望風瓦解,叛軍很快就控制了河北。 而唐玄宗仍然認為是厭惡安祿山的人編造的假話,沒有相信。

安史之亂還有其他原因:

比如民族問題:

自南北朝以來,大量契丹人、奚人遷入河北北部,唐太宗打敗突厥人以後,又遷徙許多突厥人在這一帶居住。

他們的習尚與漢人不同,互相歧視,胡人安祿山正是利用這點拉攏當時的少數民族上層,作為反唐的親信。史稱安祿山於天寶十三載(754年)亂前,一次提升奚族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將軍和中郎將。在他的收買下,大量少數民族投入叛軍帳下。

經濟問題: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 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 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

不僅僅普通百姓受到影響,唐朝的府兵制也受到嚴重衝擊,兵戶破產逃亡嚴重,至天寶八年(公元749年)衝折府以無兵可交,府兵制終於廢止。此後,折衝府只有兵額和**,既沒有兵,也沒有馱馬、**等各項軍資。

其實在安史之亂後,唐朝形勢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關中集團畢竟是戰爭的勝利者,又有全國的供給,實力還是要強過河朔軍閥的;而河朔軍閥內部矛盾重重,比較有大的軍閥就有范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等等。

**的神策軍對單一軍閥有碾壓性的優勢,只要不動河朔諸鎮的整體利益,或換或殺一兩個軍閥頭目不在話下,完全無法指揮的軍閥只有河朔三鎮,但也能保持名義上的統治。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依然取得了不少對外勝利:

779年,唐朝擊敗吐蕃、南詔聯軍。唐德宗時,劍南節度使韋皋招降南詔,與之結盟,共同打擊吐蕃。

843年,唐軍在殺胡山擊破回鶻,收降回鶻騎兵兩萬。

847年,唐軍擊敗吐蕃軍閥論恐熱,之後收復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後逐步收復西北地區被吐蕃侵佔的土地。

真正摧毀唐朝的還是「黃巢之亂」,此次起義後,關中地區軍事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對抗單一的河朔軍閥都困難重重。甚至關中內部,天子腳下都有軍閥產生,這時唐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安史之亂時的國家境況?安史之亂的原因是?

其一是,導致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其二是,社會陷入混亂,藩鎮割據從此更加嚴重,唐 難以控制。其三是,戰亂造成了社會矛盾的尖銳化,使農民起義 或暴動 頻繁發生。其四是,安史之亂造成了唐朝邊疆方面的隱患。總之,一場安史之亂讓曾經鼎盛輝煌的唐王朝陷入重重困境。社會混亂 安史之亂之後,很多宮殿都被燒燬...

什麼是安史之亂,請問什麼是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來 國歷史上一次 源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 也指安慶緒 史指史思明 也指史朝義 安史之亂是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 755年 至唐代宗寶應元年 762年 結束,前後達八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

「安史之亂」是怎樣平定的,安史之亂怎麼平定的

唐朝的安史之亂,到底發生了什麼,又是如何平定的呢?安史之亂怎麼平定的 乾元元年 758 九月 唐派郭子儀 李光弼等九節度使統兵20餘萬 後增至60萬 討安慶緒,包圍了鄴城。次年三月,史思明率兵來援,唐軍60萬眾潰於城下。史思明殺安慶緒,還范陽,稱大燕皇帝。九月,攻佔洛陽,與唐軍相持年餘 上元二年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