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的原因經過和影響是什麼?按做題來回答

2021-03-06 23:09:10 字數 4799 閱讀 5491

1樓:demon陌

原因:第一,土地兼併嚴重。唐玄宗後期,土地兼併日益發展,均田制逐漸破壞,失去土地的農民四處逃亡,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基礎。

第二,邊防節度使權力過大,成為強大的地方勢力。玄宗時廢除府兵制,實行募兵制,710年在邊地設節度使,起初只管軍事,後來發展到兼管行政、財政、集大權於一身,成為強大的地方勢力。

第三,**統治集團日益腐朽,玄宗怠於政事,縱情享樂,政事委於李林甫、楊國忠,政治更加黑暗,社會矛盾尖銳。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

影響:唐朝不斷受到少數民族政權的侵犯。

"安史之亂"是唐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其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第一,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

第二,安史之亂,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第三,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

第四,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

第五,它使黃河流域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

第六,唐朝**權力日益削弱,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2樓:jaejoong金在中

簡述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及其影響。

第一,土地兼併嚴重。唐玄宗後期,土地兼併日益發展,均田制逐漸破壞,失去土地的農民四處逃亡,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基礎。

第二,邊防節度使權力過大,成為強大的地方勢力。玄宗時廢除府兵制,實行募兵制。710年在邊地設節度使,起初只管軍事,後來發展到兼管行政、財政、集大權於一身,成為強大的地方勢力。

第三,**統治集團日益腐朽,玄宗怠於政事,縱情享樂,政事委於李林甫、楊國忠,政治更加黑暗,社會矛盾尖銳。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

影響。;唐朝失掉了"天可?quot;的優勢,不斷受到少數民族政權的侵犯;。

"安史之亂"是唐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其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第一,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第二,安史之亂,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第三,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

第四,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

第五,它使黃河流域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

第六,唐朝**權力日益削弱,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3樓:學姐

1、安史之亂原因:

學術界的研究多把社會背景和社會條件作為原因看待,諸如玄宗昏聵,過於恩寵安祿山,權臣干政,兵制改革造成「外重內輕」等。這是**發生的社會背景和給予安祿山造反的有利條件。

2、經過:

唐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玄宗後期,政治黑暗,**實力削弱,藩鎮握有重兵。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偽稱奉密詔討楊國忠,率藩、漢十五萬軍於范陽(今北京)起兵叛亂,連敗唐軍,攻入洛陽。

次年正月,自稱雄武皇帝,佔有河北大部州縣。至德二年(757),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唐將郭子儀等與回紇援軍收復兩京,安慶緒退至鄴城(今河南安陽)。

次年,安祿山部將史思明覆叛,並南下救援安慶緒,解鄴城之圍,幹元二年(759)殺安慶緒於范陽,自稱燕帝,再度南下攻入洛陽及附近州縣。

上元二年(761),叛軍**,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寶應元年(762)十月,唐軍收洛陽,叛軍北逃。次年正月,史朝義窮蹙自縊,叛亂始平。

叛亂歷時七年餘,嚴重破壞社會生產,唐朝從此由盛轉衰,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局面。

3、影響:

第一,對外政策發生重大改變。由開放型走向內聚型,漢唐羈縻少數民族的模式幾乎難以重現。不過,滿清是個例外,能將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拉入統治版圖,很不簡單。

宋朝的強幹弱枝、重內輕外政策,是吸取唐朝外重內輕教訓的直接結果,導致終宋一朝也未能對少數民族形成絕對優勢。

第二,**與地方之間的關係發生重大改變。藩鎮本身不是安史之亂的產物,而是產生安史之亂的一個原因。但安史之亂沉重打擊了大唐****的威權,藩鎮割據因此形成。

第三,社會經濟模式發生重大改變。一是均田制不復存在,土地兼併盛行,後續歷代也未能妥善解決土地問題(直到新中國成立實施土地改革才徹底解決)。

第四,官僚體系發生重大改變。皇帝與貴族共治天下的模式逐漸被打破,下層士人大量進入統治系統,併發育出宋明兩朝高度發達的職業文官體系。

第五,軍事模式發生重大改變。均田制之下的全民皆兵制度(非典型意義上的全民皆兵)瓦解,募兵制成為主流。

第六,思想文化發生重大改變。盛唐的恢巨集轉為晚唐及兩宋的婉約,思想更加內斂保守,民族血性和開拓性大為降低。

4樓:夜至哀傷

原因:1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

2民族之間的矛盾.

3**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

經過:1.755年冬,安祿山率兵十五萬南下反叛,陷洛陽。2.756年,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史思明佔河北十三郡。六月,玄宗奔蜀,肅宗繼位。

3.757年,安史集團**。郭子儀等收復長安、洛陽。4.759年,史思明稱帝,再陷洛陽。

5.761年,史思明西犯長安,途中被其子史朝義殺掉,叛軍大衰。6.763年,李適、僕國懷恩等收復失地,安史之亂」結束。

影響:1、它使廣大人民遭受了一場空前浩劫,北方經濟遭到了大破壞,百姓窮困不堪;土地荒蕪;水利失修,「千里蕭條」。從此,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2、它使唐朝邊防空虛。邊防軍不得不調往內地,吐蕃等少數民族乘機而入;安西四鎮及隴右、河西走廊之地盡失。

3、它打破了唐朝的統一。**集權日益削弱,藩鎮勢力不斷擴大,戰亂頻起,生靈塗炭。

總之,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從此,唐王朝逐漸衰微了。

夠簡潔了嗎?不簡潔自己在修改下。

5樓:匿名使用者

安史之亂是755年至763年發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據勢力對**集權的反叛。因叛亂是由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所以歷史上稱這次叛亂為「安史之亂」。

唐朝初年,為鞏固**集權,保衛邊疆,實行府兵制。府兵一般徵自「高貲多丁」之家,分給其土地,定期衛戍京師或守禦邊疆。在內地或邊境重鎮設定大都督,統兵駐守。

後來,由於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農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發生了問題;加上征戰頻繁,府兵不能按時輪換,長期服孔,家中不能免去徵徭,因此大批逃亡。在這種情況下,唐朝統治者被迫改為「募兵制」,召募兵士宿衛,在邊將統率下從事屯墾。在邊境統兵的將官稱為「節度使」。

「節度使」最初只掌兵權,後因統兵作戰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財政。節度使權力無限擴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富」,成為大軍閥。唐玄宗時期,節度使已有10個,他們各掌握一州或幾州的軍、政、財權,使****越來越無力控制。

以唐玄宗為首的貴族官僚,營私舞弊,不問政事,過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把朝廷外事推給權相李林甫、楊國忠去應付,內事交付宦官高力士。李林甫專權自恣,排斥異己。楊國忠到處搜刮,廣**賂。

統治集團的腐敗,給安史叛亂造成可乘之機。

身兼范陽(今北京西南)、河東(今山西太原)、平盧(今遼寧錦州西)三鎮的節度使安祿山,是營州柳城(今遼寧錦州市附近)人,他為人狡詐,善逢迎,因請求做楊貴妃養子,很得玄宗的歡心,並取得信任,官運亨通,是勢力最大的軍閥。他看到唐玄宗荒淫昏亂,內地防衛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脹起來。在表面上,他經常到首都長安,裝得對朝廷極其恭順,騙得唐玄宗的寵信,而在背後卻暗自在河北老巢積蓄力量。

在范陽城北建築雄武城,廣招兵馬;又利用****,大搞**活動。經過10年左右的準備,於755年11月,安祿山串通部將史思明,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率15萬兵南下反唐。「安史之亂」爆發。

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多年未見戰亂,突然聽說叛亂爆發,遠近震駭。叛軍所過州縣,無敢拒之者。甚至士卒登城,聽到敵人的鼓角聲,竟嚇得紛紛墜落城下。

唐朝廷急忙命封常清、高仙芝招收市並無賴之徒,前往阻擋,結果二人兵敗身亡。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

756年六月,潼關失守。唐玄宗夥同楊國忠以及楊氏弟兄姊妹,西奔四川。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西),軍士鼓躁不進,殺死楊國忠,楊貴妃也被迫吊死。

安史叛軍燒殺擄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軍的反對,「河朔之民苦賊暴,所至屯結,多至2萬人,少者萬人,各為營以拒賊。」唐朝地方官吏和將領顏杲卿、張巡、魯炅都進行了有效的抵抗。在廣大人民群眾和唐朝部分將吏的抗擊下,安史叛軍受到挫折,內部矛盾重重。

此時,唐玄宗的兒子李亨在靈武即位,這就是唐肅宗。他任用郭子儀等大將,集合西北各路軍隊,依靠淮南、江南的雄厚財力、物力,並向回紇等少數民族借兵,準備平亂。

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唐軍乘機收復長安、洛陽等地。唐軍因缺乏統一指揮,加上糧食**不足,士氣低落。

759年,史思明率13萬人進攻,結果唐軍大敗。史思明在鄴城(河南安陽市)取勝後殺了安慶緒,自稱大燕皇帝。

接著,又攻陷洛陽。後史朝義殺死其父史思明。762年,唐軍再次收回洛陽,史朝義出逃中被迫自殺,其部下將領全部投降。歷時8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告結束。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在戰爭中,人民群眾特別是黃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經濟受到很大破壞。「洛陽四面數百里州縣,皆為丘墟」,「汝、鄭等州,比屋蕩盡,人悉以紙為衣」,出現了千里蕭條,人煙斷絕的慘景。

社會階級矛盾加深了。同時,唐朝**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現了40多個大小軍閥,形成了方鎮割據的局面。

在節度使管轄的地區,唐朝****既不能任免官吏、徵收賦稅,又不能調動軍隊。節度使的職位,或者父子相襲,或者部將相繼。他們手握重兵,互相攻伐,對唐朝**集權形成了嚴重的威脅。

安史之亂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間的鬥爭,更不是敵對階級之間的較量,而是一場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戰爭,所以廣大人民群從對這場戰爭是厭惡的。安史之亂集團是一股**割據的反動勢力,是發動戰爭的禍首,更遭到人民的強烈反對。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原因

爆發安史之亂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其一土地兼併的嚴重,失去土地的農民四處逃亡,從而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基礎 其二邊防的節度使權利過大,後來還發展到兼行政 財政 集大權於一身,成為了地方最強的勢力 其三是 統治集團的腐朽,導致了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爆發的直接原因。內外交錯,讓唐玄...

安史之亂時的國家境況?安史之亂的原因是?

其一是,導致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其二是,社會陷入混亂,藩鎮割據從此更加嚴重,唐 難以控制。其三是,戰亂造成了社會矛盾的尖銳化,使農民起義 或暴動 頻繁發生。其四是,安史之亂造成了唐朝邊疆方面的隱患。總之,一場安史之亂讓曾經鼎盛輝煌的唐王朝陷入重重困境。社會混亂 安史之亂之後,很多宮殿都被燒燬...

安史之亂的背景及影響

安史之亂為唐朝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王朝發動,同唐朝皇室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及動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捩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1 藩鎮的設立與勢力坐大 朝廷為加強對邊疆的控制 鞏固邊防和統理異族,便於唐玄宗開元十年 722年 在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