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師智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浮木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2021-03-04 06:07:10 字數 5471 閱讀 3425

1樓:百度使用者

指非藉他力,不待他人教而自然成就之智慧。與『自然智』為同義語。碧巖錄第六十二則(大四八·一九三下):『以無師智,發無作妙用;以無緣慈,作不請勝友。』[法華經譬喻品、宗鏡錄卷九]

(二)梵語svayambhu^-jn~a^na。指無師獨悟之智慧。如佛所證得之智慧,非由師教或外力而得;又如緣覺(獨覺)聖者,觀諸法因緣生滅,不待師教而證成覺智。[六十華嚴卷三十五]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無師智」解釋如下:

【無師智】 (術語)謂無師獨悟之佛智也。法華經譬喻品曰:『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

』同嘉祥疏六曰:『無師智者,前之三智並不從師得,故云無師智。』大日經疏一曰:

『如是自證之境,說者無言,觀者無見。不同手中庵摩勒果可轉授他人也。若可以言語授人者,釋迦菩薩蒙定光之授決之時,即可成佛。

何故具修方便,要待無師自覺方名佛耶?』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對「無師智」解釋如下:

【無師智】 無師自通的智慧。

2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學習

點我名字,再點空間,上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連結,就都有了。 阿彌陀佛

浮木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3樓:熱心網友

佛學大詞典對「浮木」解釋如下:

1、「浮木」人身之難得,佛法之難聞,譬如海中盲龜之逢浮木,千載難有一遭。(雜阿含經卷十

五、北本涅槃經卷

二、卷二十三)

2、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浮木」解釋如下:

(1)「浮木」(譬喻)幸運難遇,譬如海中之盲龜逢浮木也。雜阿含經十六曰:「大海中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遇出頭,復有浮木,正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

盲龜百年一出,得遇此孔。(中略)凡夫漂流五趣海,還復人身,甚難於此。」

(2)涅槃經二曰:「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法華經八曰:

「佛難得值。如優曇波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

」輔行記五之二曰:「如大海中有一盲龜,爾時海中復有浮木,唯木一孔,可立龜身。此龜三千年,方得一出,億百千出,何由可值浮木孔?

」3、佛學經典:

(1)一涅槃:《涅槃經》。三大經:《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三大咒:《楞嚴咒》《大悲咒》《尊勝咒》。

(2)十小咒:《如意寶輪王陀羅尼》《消災吉祥神咒》《功德寶山神咒》《準提神咒》《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藥師灌頂真言》《觀音靈感真言》《七佛滅罪真言》《往生咒》《大吉祥天女咒》。

(3)四阿含經:《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4)十大般若:《大般若經》《放光般若》《摩訶般若》《光贊般若》《道行般若》《學品般若》《勝天王所說般若》《仁王護國般若經》《實相般若》《文殊般若》。

擴充套件資料:

佛學研究分類:

1、佛學研究之分類,可由幾個不同角度加以觀察。從歷史之觀點看,可分原始佛教和發展佛教之佛教思想;從地理之觀點看,分為南傳和北傳佛教思想兩系;從教義之內容看,則有大小二乘、權實二教、聖淨二門、顯密二教、教禪二宗等各種之二分法。

2、而於現代之佛學發展,中外學者亦皆致力於佛學之重新分類,作為新研究之先決條件,成為一股現代佛教學術思潮。

3、例如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所歸納之研究體系為:

(1)研究之佛教,如俱舍、成實、唯識等各宗之教義。

(2)思索之佛教,如般若、華嚴、天台等宗之教義。

(3)觀想之佛教,如禪宗、真言宗之教義。

(4)信念之佛教,如淨土宗之教義。

(5)實行之佛教,如律宗之教義。美國學者邁格文博士則把佛學分為超越哲學(本體論)與相對哲學(宇宙論)二門。

4、近代學者多把全部佛學分為以說明萬法真相為目的,以理論為中心之「宇宙論」,與詮示解脫之真義、方法,以實踐為旨趣之「解脫論」二大門。

5、佛學之宇宙論包容廣闊,有就現象事物之因果連續來說明萬有由多元生起之學派;有主張物質現象為精神原理所開展之唯心一元論之學派;有肯定超越現象之實在本體論之學派;有不辨本體與現象,以現象歸於本體活動,提倡現象即本體之學派。

愚痴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麻煩告訴我

4樓:伏念

佛學大詞典 對「愚痴」解釋如下:

【愚痴】梵語moha 或 mu^d!ha。又作痴、無明。即無智無明,闇愚迷惑,對事物不能下一適當判斷。為六種根本煩惱之一,亦為三毒(貪、嗔、痴)之一。[俱舍論卷

四、順正理論卷十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愚痴」解釋如下:

【愚痴】 (術語)三毒之一。梵曰慕何moha,譯曰痴。心性闇昧,無通達事理之智明也。

與無明同。瑜伽論八十六曰:『痴異名者,亦名無智,亦名無見,亦名非現觀,亦名惛昧,亦名愚痴,亦名無明,亦名黑闇。

』法界次第上之上曰:『迷惑之性,立之為痴。若迷一切事理,無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諸邪行,即是痴毒,亦名無明。

』大乘義章五本曰:『闇惑名痴。』華嚴大疏鈔二十曰:

『迷於四諦,皆曰愚痴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對「愚痴」解釋如下:

【愚痴】 三毒之一。見三毒條。

5樓:10飛上

愚痴修行人不能有貪念、瞋念和各種慾望。修行的人,就是學佛的人,學佛的人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崇拜者佛**,或自己就是菩薩。如果你還愚痴,還有貪念,還有瞋念,那就說明你根本沒有修心,**把這話反過來給你們講,你們可以問「什麼叫沒有修心的人?

」沒有修心的人就是沒有改掉自己身上的貪瞋痴。什麼叫愚痴?連佛法都不相信的人,就是愚痴。

愚痴的人就很難救,很難度化他們,俗稱「無緣」。如果一個人不修心就是愚痴,愚痴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就是和一般動物一樣的活著。

如果不把自己的名利淡薄,不把自己的慾望淡薄,是修不好心的。不要以為慾望就是男女之事,慾望是全方位的,如食慾,財欲等都是慾望,有些人把錢看得比命重要。**在這裡給你們講的是淡薄名利,什麼是淡薄?

是把什麼名利都看得淡一點,薄一點。另外要修心求解脫,解脫就是放下,放下名利思想,你才能解脫。如果不能解脫自己的人就是放不下。

解脫講講容易,就像一條鎖鏈綁住你,你要靠自身的力量來解脫。比如,《西遊記》裡孫悟空被人家妖魔**起來了,當時孫悟空為了解脫,他一變,就變小了,而那些鎖鏈就全部鬆掉了。從這個道理上講給你們聽,鎖鏈把這個人捆住,它是有一個範圍和範疇的。

比如今天我要讓你生氣,我知道什麼事情會讓你生氣,這條就是鎖鏈。如果你把自己縮小了,把自己看的小一點,不在乎這件事,你就會把這條鎖鏈解脫掉,這就是智慧。

比如,有人告訴你說:「你知道嗎?你的先生在外面做壞事。

」當你聽到這個事情後應該怎麼解脫呢?首先把自己看的小一點,我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很渺小的,也許是因為我不好才造成的。如果先生真的做了壞事,我會去勸說他,告訴他道理,讓他明白因果,儘量把自己看得渺小一點,把自己縮小,想想自己過去也做錯過事情,就原諒原諒他吧,你越縮小自己,這條鎖鏈就鬆開了,脫離了,你就解脫了。

如果你去生氣,感覺不能忍受了,就會發怒,越發怒這條鎖鏈就把你**得越緊。明白了嗎?

記住看人家不好時,儘量多想想自己,才能修成正果,才能見性,就是當你在精神上想通了,你就是解脫了,證悟了佛性,你才能算是修成正果,才能見到你自己的本性,你的良心。

接下來給大家講講供油燈,供油燈是很重要的,大家知道在天上有一座須彌山,如果點亮一盞油燈之後,就像天上的一座須彌山一樣。這就是為什麼供香上面香灰捲起來的很少,而油燈每天可以有蓮花。家裡供菩薩,如果不供油燈,是不行的,因為油燈如須彌山一樣的高大,燈裡面的油,像大海里的水一樣多,所以點燈油是非常重要的。

要經常新增油,最好每天添一點油,常添油增加智慧,眼睛也會好。很多人不會添油,我給你們講一個人生道理,猶如,兩人一起喝茶,你一會兒給人家添一點水,一會兒給人家添一點茶,你們說人家開心嗎?人家是不是很謝謝你?

油燈也是這樣,經常給佛菩薩添油,你的心胸會像大海般的寬廣,如果有任何的雜念都是要多供油燈,多加油。**下次再給大家繼續說。

恭錄  業障纏身  解脫放下(部分)

宿緣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6樓:以心

佛學大詞典 對「宿緣」解釋如下:

【宿緣】 即宿世因緣,指過去世所結之善惡因緣。興起行經卷上孫陀利宿緣經、同骨節煩疼因緣經等,以宿世之惡緣為宿緣;新華嚴經卷十五賢首品、高僧傳卷三求那跋陀羅傳、法經錄卷七則就宿世之善緣說宿緣。[新華嚴經卷二十

五、華嚴經疏卷十

六、決定往生集]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宿緣」解釋如下:

【宿緣】 (術語)宿昔之因緣也。華嚴經二十五曰:『同行宿緣諸清淨眾,於中止住。』樑傳求那跋陀羅曰:『不圖宿緣乃逢此事。』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對「宿緣」解釋如下:

【宿緣】 過去世的因緣。

無嗔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7樓:看不見遇不著

無嗔,梵語apratigha。又作不嗔、不嗔恚,意思為無恨。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詆譭、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為。

佛學中的解釋: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

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

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鬥,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8樓:匿名使用者

無嗔,梵語apratigha。又作不嗔、不嗔恚。為「嗔」之對稱。三善根之一,遭違緣而心無嗔恨也。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詆譭、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為。《大乘五蘊論》中說:

「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

「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擴充套件資料

降伏解脫辦法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戒、定、慧「 即是對治 」貪、嗔(chēn)、痴「 的方法。

戒:是指一種有道德的、有規範的、無害他人的生活行為標準,斬斷因為沾染喜愛外物而生起的執著貪心;

定:是針對內心的修煉和自我耐性的培養;凡事先自省,向內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發的嗔恨;

慧:是對於宇宙生命種種實相,有了透徹、圓融的了知,從而脫離愚痴;不再惘於事理,迷於因果;善解世間因緣的相續,明白生死流轉的根本,心無掛礙,無有恐怖。

降伏解脫的先後次序:

持戒除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貪心不起,定力更進,斷滅嗔心,智慧顯露,愚痴障除,正見正行,淨化身心,因次第修,證果不遠,解脫根本煩惱,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實不虛,唯信之者自證。

作於春秋時期的《禮記·大學篇》裡也描述了類似的修身安心之道,可知「其來有自」: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物格而後智生,智生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無嗔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違緣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無嗔,梵語apratigha。又作不嗔 不嗔恚,意思為無恨。嗔 又作嗔怒 嗔恚等,指仇視 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詆譭 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為。佛學中的解釋 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 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

歷劫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歷劫是什麼意思

歷劫l ji 經歷劫難。如 歷劫重生 佛教語。謂宇宙在時間上一成一毀叫 劫 經歷宇宙的成毀為 歷劫 後統謂經歷各種災難。歷劫是漢字詞語,拼音li jie,指各宗教認為世界在時間上一成一毀叫 劫 經歷世界的成毀為 歷劫 佛教中,分四種世界。一種是基本世界,即一個日月系所在的須彌山星系 一種是小千世界,...

歷劫是什麼意思歷劫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歷劫的釋義 後統謂經歷各種災難。歷劫 l ji 詳細解釋 佛教語。謂宇宙在時間上一成一毀叫 劫 經歷宇宙的成毀為 歷劫 後統謂經歷各種災難。南朝 樑 沉約 為文惠太子禮佛願疏 歷劫多幸,夙世善緣。金 劉迎 連日雪惡用聚星堂雪詩韻 後生曠世安敢望,故事歷劫徒能說。造句 1 從戰場歷劫歸來的戰士難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