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合理性宗教發生說的合理性與不合理性

2021-05-26 02:29:00 字數 5711 閱讀 5268

1樓:伊始雪梨

我認為:

宗教的合理性在於它解決了人在精神上的一種需求,給予人一種做人的準則,給予人一個從活的目標和理由.

他在理性上束縛了人的種種私慾,使得人們更好的處理之間的關係.使得由人構成的社會更加穩固,社會關係更加趨於平穩.

不可否認,人和人之間有著意識層次的差距,如何解決不同層次人之間的意識衝突,如何減少因層次高低所發生的認識衝突,只有樹立一種超乎於人的規律作為調和,宗教就扮演了這種角色.

我的見解只是我的一面之詞,不一定就正確,只希望樓主作為參考

2樓:以何為心

佛教的真理是甚麼?

『瑜伽真實義品』把真理叫做真實,分為四大類,稱為四種真實:

一、世間極成真實——是指隨類隨俗的常識真實,這又分為兩類:一是世間非人類所以為的真實,二是世間人類從自然及習慣中所幻覺的真實。

二、道理極成真實——是指學術家從研究推演中所得的學理真實,這又分為四類:一是科學家由實驗所得的真實,二是哲學家由思辨所得的真實,三是神教者從神契信仰中所得的真實,四是心(定)教者從靜坐修養等所得的真實。

三、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是指出世聖者以解脫智所證的真實,這又分為二類:一是小乘聖者聲聞及緣覺所證的我空真實,二是大乘聖者所證一分我空的真實。

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是指大乘聖者正遍知覺所證的法空真實,這又分為二類:一是菩薩分證的法空真實,二是佛陀滿證的法空真實。

佛教絕不武斷,也絕不輕易地否定他人的真理,只是把各種真理,分成了類別與等級,各還各的本來地位,各存各的應有價值。有一種外道的神教,動輒就是抹煞異己者的一切價值,給予一個魔鬼的帽子戴上,佛教絕不會如此的獨斷。以上所舉的四種真實,在佛教徒的心目中,可以承認它們都是真理,只是有著高下輕重的分別而已。

事實上,世間所謂的真理中,常識的真理是最最經不起考驗的,古代常識的真理,到了後代,往往就成了笑話,甲地常識的真理,到了乙地,往往竟成了趣談;至於學者發明的真理,無論從化驗中得來也好,從推理中得來也好,從神契的神祕經驗中得來也好,從修練身心調息靜坐中得來也好,可能有部分是真理,但總是出於暫有的、幻有的、區域性的、假設的,而不是永恆不變的。

佛教的真理,是我空及法空以後所得的結果,我空了,煩惱障斷除,法空了,所知障斷除。我空之後即解脫生死,法空之後即不住涅盤。『金剛經』所說: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便是說明我空的境界;『煩惱即菩提(正覺),生死即涅盤(寂滅)』,便是說明法空的境界,非空非有,不落兩邊的中道妙理,也只有證了法空之後的人才能親自實證。

佛教的最後真理——證得二空究竟的真理,不在世間法中,已無名言可說,所謂『離名言相,離心緣相』,便是究竟真理,勉強給它標出名目,叫做一真法界或真如理體。但是,佛教的究竟真理,雖然無可名狀,它卻並未離開世間永珍,世間永珍的某一象也都是究竟真理的一部分。因此,禪宗惠能大師說: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教的目的講空,是空去我執的煩惱障及法執的所知障,並不是要否定世間的永珍。佛教的真理是在一個覺字,唯有自覺才能了生死,唯有自覺覺他才能度眾生,唯有覺行圓滿才能成佛。

3樓:寶蓮華

宗教出現和存在的意義是宣揚傳播真理,解決世間所解決不了的問題。比如科學難以解決的問題,在宗教中就有明確的答案。而事實上宗教之所以出現,是教育世人諸惡末做,眾善奉行。

使人心不要走向惡的地方,使人心有衡量的標準。

宗教這個詞是從日本傳出,在此之前並無宗教一詞。但事實上,**教,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其最基礎的含義是教育人向善。

**教教人博愛,基礎是守摩西十戒,也就是所謂的不做惡事,以慈悲博愛來愛世人。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的**教徒,也才能真正博愛世人。

佛教教人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讓人明白因果究竟是什麼,以十善業道經為基礎,告訴世人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惡的標準是怎樣的。諸惡末做,眾善奉行正是自佛教中出。

伊斯蘭教教導人保持身心清真,保護人的清真本性。

道教教導人順應天道,所謂天道則是自然,也就是順應大自然的規律,以善和德來體養天心。

聖人孔子,孟子出世,教導世人都是有教無類,成就千古聖人。而各教中所出現的聖人,諸如釋迦牟尼,耶穌,老子等聖人出世的意義之所在也是為了教導世人,傳播真理。

只是宗教自發展到後來,因為許多原因變質,由單純的教育變為夾雜著迷信等多方面因素的宗教,而不是單純以教育的形式存在。

宗教的真實含義是教導世人「平等,慈悲,關懷,覺悟,真理,愛,正覺等等……」

宗教的合理性:教人向善,慈悲平等,愛護世人,傳播真理。

宗教的基礎:服務社會,奉獻社會,慈儉濟人,造福眾生,維護社會和諧。

4樓:匿名使用者

在我國,宗教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倡導信徒融於社會,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服務社會,奉獻社會,慈儉濟人,造福大家,維護社 會和諧。例如佛教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道教的「慈愛和同、濟世度人」, 天主教、**教的「榮神益人」,伊斯蘭教的「兩世吉慶」等等

5樓:匿名使用者

都是教人向善的.讓人的生活有方向.

宗教發生說的合理性與不合理性

6樓:aaa**王

玩理論啊!!!?? 宗教是教育世人的 而 不是保佑的

7樓:法藏

宗教,本身就是一門特殊的教育,,是現代人,人為的顛倒了,將之:模糊化,鬼神化,迷信化,商業化了!,,可悲可嘆!

宗教對於當代社會的文化生活有什麼價值和意義

8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是一種極其古老而又普遍的社會現象。宗教之所以存在,正是因為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與意義。

在傳統社會,宗教的價值與社會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維繫社會。在人類社會形成和發展的早期,社會是被神聖化的。換言之,一個社會的存在依據往往被說成是神聖的,而對其存在之合理性的說明,是由宗教來承擔的。

從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到古代社會的君權神授論都印證了這一點。

二是提供意義體系。在傳統社會,宗教是人們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手段。宗教為自然界的一切現象――日月星辰的運轉、四季的更替、各種自然災難,人的生、老、病、死,人生的凶、吉、禍、福,以及社會秩序──財富、力量和權利的等級,提供了一種論證,為人提供了一種基本的世界觀。

三是影響、約束人的觀念和行為。在傳統社會,宗教承擔著整合社會價值觀的重任。倫理道德的價值判斷及行為規範主要來自宗教。

各傳統宗教中的清規戒律對幾乎整個社會都具有重要影響;宗教的教義常常可以替代法律,是人們日常言行的基本指導和主要評判標準。

一言以蔽之,宗教在傳統社會的意識形態方面具有壟斷地位。它不僅維繫著整個社會的秩序,而且論證著整個社會存在的合理性;與此同時,又在政治、教育、道德、法律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它的信條、戒律,是人們從事生產活動、進行相互交往以及日常生活中必需遵循的規範。

歷史上不論是以**教為主要信仰的西方傳統社會,還是伊斯蘭教傳統社會,或是以佛教為國教的傳統社會,都分別以這些宗教為其主要意識形態與共同的價值體系。

另一方面,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宗教必然隨著社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自身。那麼,處於現代社會的宗教,還具有它在傳統社會的那些價值與意義嗎?

首先,現代社會或現代國家,「以理性的、此岸的天命取代了非理性的、神意的天命」,也就是說,現代社會與國家不再需要宗教作為說明自己存在之合理性的帷幕,社會、國家從神聖化或宗教化,逐漸變得非神聖化即世俗化。

其次,儘管人對意義論證的渴求,決不亞於對幸福的渴求,但是,由於科學理論不僅被用於對自然界現象的解釋,也被用於對人類個體和社會方面的解釋。因此,當作為人的意識結構之基礎的認識改變之後,人對社會的看法及日常生活的觀念也隨之發生改變。宗教不再能夠為全社會提供共同價值準則與基本世界觀。

第三,正是由於社會結構的多元化和人的認識結構的改變,人們的生活行為準則也變得多元,判斷其對錯是非靠的是法律。因此,宗教的禮儀與教規對個人行為的影響只侷限於其成員,不再具有普遍的社會約束力。

總之,在傳統社會具有壟斷地位的宗教,在現代社會已退出了社會的中心舞臺,不斷地邊緣化。這種變化的結果,也使得宗教原有的價值與社會意義逐漸衰落。那麼現代社會的宗教還有什麼價值與意義呢?

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看,宗教的價值與意義是一種「經驗變項」,也就是說,社會的變化會引起宗教之價值與意義發生相應的變化。在現代社會,當宗教逐漸淡出社會的主要舞臺時,宗教所具有的提供世界觀和凝聚力等價值就會逐漸減弱,或者只能在區域性的範圍內發揮作用。宗教在現代社會雖然喪失了在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價值,但它並沒有被其他意識形態或文化形態替代,這是因為,宗教獨具一些價值與意義,而且它們在今天更加凸顯。

首先是不再具政治色彩的宗教的「宗教價值」。這是指宗教本義而言的價值。它主要表現為調節個人信仰與社會的公共價值之間的關係,向個人提供屬於個人生存(生、死、苦難、幸福等)之意義的選擇。

由於現代社會的結構日益複雜,為人提供的各種機會增多,致使人的慾望增多,競爭也增多,因此,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可能影響人的生活的因素也越來越複雜。此外,現代社會的科技雖然日新月異,但科學並不能夠解決人的存在問題。因此,宗教的「宗教價值」在現代社會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由於現代社會生活的單面化、非人化、非情感化,由於人與自然的疏離、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而得到強化;由於物質生活豐富與精神生活貧乏的反差而得到強調;由於現代社會給人帶來的孤獨感、冷漠感而更為人所需要。

其次,由於宗教不再主導或者參與政治,因此它轉而加強了對道德的強調,尤其是強調宗教與整個社會相同的規範與價值取向。再者,由於現代社會結構中亞社會、亞文化圈的出現,個人的身份趨於複雜化。在這種狀況之下,宗教的認同價值也得以加強。

宗教的這種價值與社會意義尤其對於社會中的孤獨者、社會地位低下的民眾、少數民族、外來移民等更具重要意義。

宗教是否具有某種永恆的價值與意義?舍勒(m. scheler)說,宗教是「人的頭腦和靈魂的一種基本天賦」。

貝格爾(p. berger)認為,人是一種精神動物,他不只是尋求生存的手段,他也關注生存的意義,而且是在最深層次上尋求生存的意義。斯塔克(r.

stark)把宗教視為人之本性――尋求補償――的體現。魯克曼(t. luckmann)甚至把宗教定義為「人類有機體的一種能力。

」羅伯特遜(r. robertson)指出:「一切真正屬於人性的東西,事實上本身就具有宗教性。

」當今這些思想家的話,足以讓我們對此問題進行思考。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釋戒忍

佛教自印度傳入華夏,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雖歷經數次浩劫,仍以其教理的圓融,教義的偉大,每會復興,備受推崇,傳播彌廣,對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功德殊勝。

佛教進入現代,其理義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人們對它的認知越來越廣泛深入,因之其社會價值也不斷得到提升。

一、佛教的和平觀為人類爭取和平與發展提供依據和力量

佛教認為,人世間一切災難都由「貪、嗔、痴」三毒引起,必須從勤修「戒、定、慧」三學做起,戒能生定,定能發慧,有了真正的智慧觀照,就會明白世間之物只有為我所用,不能為我所有,因緣而成,緣盡而滅,弱肉強食,侵略同類,只會造成冤冤相報,這是破壞和平共處造成世界不安寧的根源。如「9•11」事件中恐怖主義的襲擊換來的是反恐戰爭,更多的是殃及無辜。所以要求得世界持久和平必須奉行「五戒」、「十善」,以對「五戒」、「十善」的修持來完善人性,促進和平。

「五戒」以「不殺生」為首戒,尊重生命的平等性、神聖性和不可侵犯性,尤其珍愛人的生命,人與人互尊互愛,如此就不會發生戰爭。釋迦世尊洞察宇宙和生命的真相,為人們制定了修行的戒條,奠定了佛教順應時代發展的寬廣大道,倡導惜生與和平更具有現實意義。我們僧人每日早課都要祈禱「國界安寧兵革銷,風調雨順民安樂」;晚課又警策自己「當勤精進」,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這就是身體力行佛教的和平觀。

貪必爭,爭必戰;不貪,不爭,不霸,不戰。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球越來越小,喻為地球村。但是科學的發達必須要以維護和平為前提,這樣天下才能太平,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反之,則將人類匯入戰爭與毀滅。所以科學技術越是發達,越要大力提倡佛教的和平思想,這與我們國家的和平方針是一致的。

海選為何不能增強選舉結果的合理性

因為海選這個形式本來是好的,但是他這裡面的海並不能做到真正的 我回 想我是海 裡面的答海,海既然已經不是海了,那麼自然不能增強選舉結果的合理性。簡單的說,就是海選的結果不具有代表性和廣泛性,造成了許多不錯的人才不能順利的脫穎而出。海 除了表現人多,也有粗糙和不精細的意思,也就是說選舉的方法有些粗糙,...

辭職後的獎金髮放和之前獎金留存的合理性

先說一下,這種留存是不合法的,但是如你所說好多離職的人都沒拿到,所以說拿到的可能性很小,因為這個舉證很難的,而且獎金這個東西,主要是看單位想不想給你,想給的話可以承認有,不想給的話就說就獎那些,也沒辦法,主要是看你怎麼和單位溝通了,溝通好了,應該可以拿,弄僵了,拿到的可能性很小,祝你好運 1 先確定...

等額選舉可以充分考慮當選者結構的合理性怎麼理解

舉例在五位候選人蔘選的情況下,只有一個女性候選人,選出三名當選,為了考慮結構合理,這名女候選人就應該是等額選舉,不能被差額,一個候選人一個當選。等額選舉可以充分考慮當選者結構的合理性怎麼理解 等額選舉可以充分考慮當選者結構的合理性,而且在當選人給民眾的一個交代同時也得到法律承認 缺點 一定程度上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