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民族文化有著怎樣的關係語言與文化的關係是什麼?

2021-03-04 00:38:58 字數 5632 閱讀 2584

1樓:匿名使用者

從語言看民族文化:通過文字和詞語,可以發現早期民族文化的痕跡。通過語言文字直接瞭解文獻所記載時期的民族文化,更是研究文化的重要途徑。

從民族文化看語言:民族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在詞語上表現得最為明顯,相同的事物,不同的民族使用不的詞語。民族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在語言的運用的表達上表現得也很明顯。

2樓:匿名使用者

語言與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早在本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sapir, edward;1884-1939)在他的《語言》一書中就指出:「語言的背後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

」從文化角度,語言與文化的關係大致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1、文化包括語言。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語言具有文化的特點。首先,從文化的內涵來看,它包括人類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兩個方面。

而語言正是人類在其進化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一種精神財富,屬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為人類社會所特有。其次,正像文化一樣,語言也不是生物性的遺傳,而是人們後天習得和學得的。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財富,語言也是如此,它為全社會所共有。

古德諾夫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一書中也明確地指出了語言與文化的這種關係,他說:「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係。

」2、文化影響語音。文化對語音的影響也是顯著的。在中國的東北三省,很多老人都會說日常的簡單日語,這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東三省的殖民和侵略有直接的關係。

因為殖民統治而進行語言傳播的不在少數,中國的香港,印度都是以英語為官方語言,但因為各民族國家發音的特點,語言在傳播的時候就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如,阿拉伯語在發音中有喉部的顫音,而漢語和英語中沒有,寶萊塢影片《我的名字叫可汗》中男主角一直強調他的名字「喉部發音,han」但是因為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們沒有喉部發顫音的習慣,在翻譯中,將此音譯為「khan」及「可汗」。

3、文化影響語義。在單一語言當中,很難清晰地看到語言背後的文化含義,但是通過幾種語言的對比,文化和語言之間的內在關係便會漸漸明瞭起來。在漢語裡,與「狗」相關的詞語多為貶義。

如:狗仗人勢、狗急跳牆……但是在英語中,與dog相關的詞語或俗語卻有憐憫、褒獎的色彩。如:

clever dog(聰明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lucky dog(幸運兒)……又比如,在中國文化中,「龍」被視為吉祥、權威的象徵,廣大華人稱自己為「龍的傳人」。但在英語中dragon則是指一種類似於龍的會噴火的妖怪。「he is a dragon」表示的不是「他是一條真龍」,而是說「他是一個殘暴的人」。

近年來,龍與dragon之爭已經成為一樁公案。不少中國學者要為龍「正名」,主張在英語中增加「loong」一詞來對譯漢語中的「龍」。這說明,人們越來越重視文化和語言之間的內在聯絡,力圖從語言上來化解文化間的衝突與隔閡。

4、文化影響語用。在語用方面,文化和語言的關係也是緊密的、牢固的。比如,從親屬稱謂來看,在漢語中,關於姻親,血親和輩分都有明顯,如:

爸爸的弟弟和哥哥,媽媽的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的稱謂,而英語中,叔叔、伯伯、舅舅、姨夫統稱為「uncle」。再如,中國文化講究長幼有序、尊卑有別。因此在語言上也特別強調尊卑關係。

在漢語中,詢問老者的年齡必須使用「貴庚」、「高壽」一類的詞;詢問比自己年紀小的或是同輩之人可以使用「你多大年紀?」、「你幾歲了?」等語句。

然而在西方國家,它們的語言當中是沒有這種尊卑觀念的。在英語中,詢問年齡不論老少只有一種方,即「how old are you」。

語言與文化的關係是什麼?

3樓:夏日絕

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本文對語言的內在系統,從語言的形式和結構上作了分析,並對語言的社會功能和其它外在因素進行了**。

文化文化(culture)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

4樓:demon陌

語言與文化的關係是:語言屬於文化的範疇,語言包含的範圍比較小,文化的範圍比較大,文化分為很多方面,語言只是其一個方面。

拓展資料:

文化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制度和組織制度。迄今為止,關於文化的定義有上百條,目前文化最古典,最受公認的還是英國的傑出文化人類學家、古典進化論學派的開創者泰勒(edward bur***t tylor,1832-1917)定義: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複雜整體。

「語言」不但是人類思維和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狹義來說,語言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和書面語的物質載體——文字,最狹義的語言不包括文字。

廣義的語言不僅包括狹義語言,而且還包括準語言,根據訴諸感覺的不同,準語言又可分為聽覺的(伴隨聲音、**語言、其他聲響符號),視覺的(表情、體態、動作、聾啞人手語等;圖表、公式等;繪圖語言;舞蹈語言;蒙太奇語言;各種符號,標誌;其他視覺符號等),觸覺的(盲文等)。本文所**的語言只要是指狹義的語言,即口頭語、書面語和文字。

5樓:匿名使用者

1.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1)它是史前時期的產物,是人類無意識的創造——不完全等同於文化的創造性。

(2)它既不屬於主觀世界,也不完全屬於客觀世界,具有介於二者之間的性質。

(3)它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反映,是超時代、超政治、超觀念的。

2.語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載體

說它是最重要的載體,是相對於其他載體而言。其他載體只能向人們顯現文化的一個部分,甚至是文化的一個角落;而語言則全面地儲存著文化的整體資訊。語言如果要超越時空,就需要藉助於文字。

從現象上看,似乎是文字充當著最重要的載體,但是,從語言學的角度看,文字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的負載功能,是靠它與語言的特殊關係而存在的。

語言由語音、詞彙、語法三大要素組成。負載文化的任務主要是由詞彙,特別是實詞詞彙承擔。語音和語法是超時代的。有人主張漢語語法體現了漢民族的文化意識,似乎至今缺乏有力的論證。

3.語言對文化的巨大反作用力

文化內容,特別是哲學文化在靠語言進行傳播的過程中,由於人們分不清語言和它所指的事物,於是經常誤把語言和其所指混同。於是語言又反過來對文化產生影響。最突出的例子如語言崇拜(包括文字崇拜),如漢語的雙音節詞彙對對稱美的觀念的形成所起的強化和推動作用,如宗教語言進入全民語言後,語言本身對人產生影響等。

4.語言理解與文化理解的關係

正是由於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語言理解就包含著文化理解,同時語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語言理解的層次越高,文化理解也就越高,需要的文化理解也越高。換言之,對於非漢語背景的學習者而言,三個層次的文化都是需要的,不可只給這個,不給那個,至於課程給予到什麼程度,具體內容怎樣確定,則是應該進行研究的。

近年漢語教學界對語言和文化的關係的重視,即基於這一原理。學界在這方面進行的**已經不少,意見雖不很一致,但在上述語言與文化的關係問題上則是共識。

6樓:履霜

語言和文化緊密相連,首先,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是文化更加豐富,他們二者相輔相成

7樓:匿名使用者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並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個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徵,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瞭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瞭解語言。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由於文化和語言上的差別。

互相瞭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問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難。 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語言的人在交談時,常常發生下列情況:由於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語言準確無誤,也會產生誤會。

對於不同的人們,同一個詞或同一種表達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義。由於文化上的差異,談一個嚴肅的問題時,由於一句話說得不得體,可以使聽者發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無惡意的話可以使對方不快或氣憤;由於文化上的差異,在國外演講的人經常發現聽眾對他講的某個笑話毫無反應,面無表情,鴉雀無聲;然而,在國內,同一個笑話會使聽眾笑得前仰後合。

8樓:叫那個不知道

(一)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特殊在**?

1.它是史前時期的產物,是人類無意識的創造——不完全等同於文化的創造性。

2.它既不屬於主觀世界,也不完全屬於客觀世界,具有介於二者之間的性質。

3.它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反映,是超時代、超政治、超觀念的。

因此,三個層面對它都不合適。

(二)語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載體

說它是最重要的載體,是相對於其他載體而言。其他載體只能向人們顯現文化的一個部分,甚至是文化的一個角落;而語言則全面地儲存著文化的整體資訊。語言如果要超越時空,就需要藉助於文字。

從現象上看,似乎是文字充當著最重要的載體,但是,從語言學的角度看,文字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的負載功能,是靠它與語言的特殊關係而存在的。

語言由語音、詞彙、語法三大要素組成。負載文化的任務主要是由詞彙,特別是實詞詞彙承擔。語音和語法是超時代的。有人主張漢語語法體現了漢民族的文化意識,似乎至今缺乏有力的論證。

我們平時說詞彙對於社會生活最為敏感,這也意味著許多文化凝聚於詞彙。黃侃先生說一個字就等於一句話,意思是任何概念所包含的,實際是一個定義、一個判斷。而定義、判斷則是文化意識的結晶。

當前中國的社會生活變化劇烈,因此在詞彙上表現為新詞新語的劇增。但是,這還不是語言對文化產生影響的最好例證,因為大量新詞新語是暫時的,它可以構成對文化的一時衝擊,多數不能對文化的整體,特別是人的觀念產生影響,不見得能成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只有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生活的底層,經過歷史的選擇和淘汰、進入了民族基本詞彙的語言事實,才是語言對文化產生深刻影響的標誌。

這一現象需要用歷史上的事實加以說明。例如佛教在中國傳播了近2023年,對中國三個層面的文化都有巨大的影響。一些詞如自在、見地、法門、公案、功課、報應、解脫、因果、地獄、觀照、有緣、機緣、投機、印證、化身、紅塵等等都來自佛教;佛教詞語甚至成為成語進入詞彙體系,如立地成佛、天花亂墜、當頭棒喝、隨機應變、迴光返照、不可思議等。

這些詞語已經讓後人感覺不到是佛教詞語,也就是說它們已完全融匯到漢語固有的詞彙中,成為漢語的組成部分。

(三)語言對文化的巨大反作用力

文化內容,特別是哲學文化在靠語言進行傳播的過程中,由於人們分不清語言和它所指的事物,於是經常誤把語言和其所指混同。於是語言又反過來對文化產生影響。最突出的例子如語言崇拜(包括文字崇拜),如漢語的雙音節詞彙對對稱美的觀念的形成所起的強化和推動作用,如宗教語言進入全民語言後,語言本身對人產生影響等。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需要開拓的領域。應該承認,對這個問題學術界至今研究還很不夠。

(四)語言理解與文化理解的關係

正是由於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語言理解就包含著文化理解,同時語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語言理解的層次越高,文化理解也就越高,需要的文化理解也越高。換言之,對於非漢語背景的學習者而言,三個層次的文化都是需要的,不可只給這個,不給那個,至於課程給予到什麼程度,具體內容怎樣確定,則是應該進行研究的。

近年漢語教學界對語言和文化的關係的重視,即基於這一原理。學界在這方面進行的**已經不少,意見雖不很一致,但在上述語言與文化的關係問題上則是共識。

周思源先生認為,漢語學習初級階段的文化定位表現為「文化因素」或「文化背景知識」;目的語學習越往中高層次發展,接觸的文化越來越高,學習的內容越以專門文化的面貌出現。「豐富的文化知識為語言表達提供了大量潛在的可能性。」

簡述文化與教育的關係,簡述文化與教育的關係

文化需要教育傳播,而教育傳播又需要文化,所以兩者處於相互依存的關係 簡述文化與教育的關係 5 很簡單,文化抄 歸文化部管襲,教育歸教育部bai。本身就不是一個部門du的。教育部是管 zhi學歷的有學歷不等dao於有文化,有了本科文憑也不等於有文化。文化是一個很深層次的概念。是一種內涵的體現。而教育,...

建築文化與歷史的關係,建築與歷史文化的關係

東南亞氣候溼熱,盛產水稻,家居多以建議稻草房為主。歐洲氣候寒冷,加上信仰上內 帝,因此房屋都容有火爐和企圖接近上帝的尖頂。黃土高原有典型的黃土地貌,黃土直立性好,而且窯洞易建造,冬暖夏涼。阿拉斯加當然很冷,應該住在冰砌的房子裡。中東是阿拉伯人居住區信伊斯蘭教所以就有清真寺等建築 建築文化與歷史不可分...

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怎樣如何處理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

1 繼承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了該民族世世代代的創造和智慧,是該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復興,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 離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文化發展就是無源之水 無本之木。繼承的目的是為了發展,不能原封不動地承襲傳統,必須要把握時代的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