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記錄了孔子關於學習和修身做人的主張,請你寫學習心得

2021-03-30 15:28:00 字數 5635 閱讀 1600

1樓:小墨汁

我的《論語》心得

在中華名族燦爛的文化中,《論語》是集做人,學習為一體的經典著作。

原來我覺得修身做人是件很小的事,但是《論語》卻以一個個經典的小故事告訴了我:其實修身做人也不是一件小事!!

一個人做一回好人容易但是像孔聖人那樣做一輩子好人,對我來說是難以實現的。人生就是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而《論語》則是以一種通俗的經典小故事的方式告訴我們如何做人。

通過《論語》,我明白了學習貴在持之以恆和勤奮。

「勤能補拙」,我雖然不聰明,但我相信只要我通過勤奮就能夠使我到達成功的彼岸!

在學習過程中,我從《論語》中懂得了學習最可貴的是持之以恆。一件事只要堅持下去就沒有不會成功的!

《論語》,我想不僅僅是一部記錄了千年燦爛文明的史書,不僅僅是一部教人做人修身的寶典,更是一部由中國傳統醞釀出的人生智慧!

我自己寫的啊··筆拙···見醜啦

2樓:百萬朵火焰

首先申明一下,《論語》我也只學了初中的內容。只能根據我學過的來回答。

希望你滿意。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另一種說法是不知者不為過。

這個君子是要經過修煉才能達成的。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個「下問」也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特別是那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有很多人對無償地教別人東西都要保留。當然這個也正常。

《論語》中關於修身養性的內容,對於現代的人來說一點也不會過時。而且要達到那樣高的一種境界還要付出很多很多努力。

3樓:匿名使用者

肇慶學院早就寫過這一篇的了,真的還要你們師弟師妹們反覆寫啊

4樓:匿名使用者

可憐的學弟、學妹們啊~

關於孔子孟子的社會理想,政治主張,修身,和學習方面的句子

5樓:蓧疋の鷰子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人治思想.

孔子主張建立一個「人道社會」。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羅永珍,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展的所有豐富性特徵都可以從孔子那裡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徵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後來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為「仁學」。

那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麼特徵呢? 在《論語》一書中,「仁」字出現達109次之多,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那麼,孔子所謂的「仁」究竟是指什麼?

不同場合,不同時間,針對不同主體物件,孔子所闡述的「仁」的含義是不完全一樣的,這樣一來,就給不同的價值主體在施行「仁」的過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間,任何一種學說都可以從孔子的論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論根據。

具體說來,我們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把握孔子的「仁」:

一、對待「仁」的態度。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願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麼就會得到「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

表明孔子認為「為仁」是某種自覺的內在情感行為,任何人是無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態度端正,就可以實現「仁」的要求。孔子強調在內心的價值觀念上首先要明確對「仁」 的態度,孔子這種在內心深處對「仁」的價值追求的思想,被後來的孟子引伸為「四端說」理論。孔子對「仁」的思想的重視,表明「仁」的思想和學說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

二、「仁」的價值內涵。從《論語》中孔子論「仁」來看,其價值內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的自身發展的學問。

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 「仁」精神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已立立人,已達達人」,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從理論源頭上考察,孔子的「愛人」觀點來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的價值內涵中,由「愛人」所推匯出的一系列內容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不僅如此,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永恆價值。

三、「仁」的表現方式。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在反映。

「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精神狀態的反映,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只有內心以「仁」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孔子「仁」的表現方式還體現在時時處處以人為主,以人為研究和關注的物件,一切圍繞「人」的思想行為的發展狀況為主要內容。

在孔子看來,一個本質上有問題、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實踐價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徵,他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實,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孔子關於「仁」的學說不是純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論體系,更多的是結合具體行為方式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這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實踐理性的體現,而是對一般民眾人格昇華 、人性解放的終極關懷。

孔子還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準則的事 ,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以至於「殺身成仁」成為後世一些知識分子報國捐軀的行為準則,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則的指引下奮不顧身地為國家、為民族事業而奮鬥終生。

孔子思想體系中「仁」這一重要概念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有內在的如何達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實現「仁」的方式方法;小到個人理 想人格的培養,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社會行為,是一個具有深刻內涵,包括個體及群體生活在內的思想和行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養體系。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適用性,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為後來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內聖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論參考,其中的某些行為甚至完全被後人所吸取,成為儒家人學思想中永恆的「不滅之火」。

修身 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眾,要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修身為第一要。孔子說: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而修身的先決條件是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要努力觀察和研究事物,**事物的發展規律,不斷獲取高深的知識和智慧。

有了高深的學問和智慧,就能心誠意實,言行一致,即使無人在時,也照常遵守道德準則,保持情緒平穩,平常心,沒有憂患,很好地修身。

孔子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都有喜怒哀樂的情緒,當這些情緒未發洩時,人的情緒就處於心平氣靜,中庸平穩;但有時因發生了事故,我們會有上述情緒的發洩,只要是適當、有節制,不過度與激烈的發洩,就是溫和、平和。中庸是天下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平和是獲得事物客觀規律、道德和行為標準的道路。

追求實現中庸平和,能使天和地處於融洽的位置,陰陽能調和,天下萬物就能生育成長。

「隨遇而安」是較好的修身方法。孔子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窮,行乎貧窮;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君子無人而不自得焉!」君子是根據他所處在的地位和環境泰然生活行事,不願有非分的額外的要求和行為。當你富貴時,就要多行善事。

取之於社會,用諸於社會。當你貧窮時,也不能挺而走險,做非法害人的事。當你處在未開發的部落時,就要入鄉隨俗。

當你處於患難的境地時,要泰然忍受患難。這樣的君子,沒有人會生活的不自我滿足和快樂。

孔夫子所說的修身,就是學習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養的文明人。

孔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學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學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礎。

好學的人是不講究吃和穿的。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也是孔子樹立的修身典範,孔子曾多次大加讚賞。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他還向魯哀公推舉顏回,說「不遷怒,不貳過」稱顏回是最好學之人。

當然也是修養最好之人。

孔子要求他的**都能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幫別人出謀和做事都要盡心盡力,和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老師的傳授要時常溫習。這樣才能很好地修身養性。

孔子說的修身是以仁為本,以「於已所不欲,勿施之於人」為最高原則。孔子說「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不論是皇帝還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為根本的要求。

孔子說,「其本亂,而末治否矣」。其意是說,人都不修身,沒有教養、涵養。沒有做好社會德行教育,社會就不能很好地安治。

只有全社會都重視道德教育,有教無類,以修身為教育之本來達到國家的治安和強盛。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禪改.

君子食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己.

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

孟子繼承孔子「仁」的思想,他駁斥墨家的"兼愛",攻擊法家的「耕戰」,主張「保民而王」,通過施「仁政」去求得天下的統一。

一、「制民之產」

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三、好的政治不是完善的政治制度,也不是高明的統治手段,而是教育

孟軻的「仁政」學說為幾百年後的中國封建王朝準備了思想**和治國之道,並與孔丘思想一道影響了此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因此,孟軻被奉為位次孔丘的「亞聖」。 修身的有:  子曰: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這是講人類文化基本問題,孔子用「舉一隅」的教育方式來講。中國文化的所謂「君子」,是與「小人」對立的名稱,等於是個符號,怎麼叫君子?怎麼叫小人?

很難下定義,等於說好人、壞人很難下定義一樣。尤其站在哲學的觀點來看,更是如此。好人對某一件事情好,有時在好裡會變壞;壞人一切都壞,但有時在某一點上會變好。

所以好人與壞人很難下定義。可是在社會、政治的立場,不能以哲學觀點來討論,好與壞是對事功而言。現在孔子所講的君子,是站在哲學的立場講,是一個抽象的代名詞。

中國文化所講的君子是無所爭的,不但於人無爭,於事也無所爭,一切是講禮讓而得。無所爭就是窩囊嗎?不是的,孔子以當時射箭比賽的情形,說明君子立身處世的風度。

射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這個射代表軍事訓練。他說,當射箭比賽開始的時候,對立行禮,表示對不起——禮讓。然後開始比賽。

比賽完了,不論誰輸誰贏,彼此對飲一杯酒,贏了的人說:「承讓!」輸了的人說:

「領教!」都有禮貌,即使在爭,始終保持人文的禮貌。人之所以不同於生物世界中其他的動物,就是這一點人類文化的精神。

其實人類有什麼了不起,其所以為人,因為有思想,加上文化的精神。孔子講這一件小事,也就是說人應不應該爭?不論於人於事,都應該爭,但是要爭得合理,所以「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就是在爭,也始終保持君子的風度。以現代而言,類似於希臘的所謂民主思想。中國人過去也講民主,這個問題在《論語》中將來另有專題再去討論它。

而中華文化的民主精神,一個人立身、處世,乃至一切,都要民主。我們民主的精神基於禮讓;而西方民主的精神基於法治。禮讓與法治有基本上的不同,法治有加以管理的意義,禮讓是個人內在自動自發的道德精神。

學習的有:、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複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複習,這是愉快的事。這裡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其他道理哦。

關於修身做人的論語5條《論語》中關於修身養性學會做人的句子

求知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 yu 乎 溫巖沒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修身做人粗顫納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洞中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論語 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

《論語》六則主要記錄孔子關於教育思想的談話。他在學習態度和學

孔子關於學習態度的主張有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回焉 擇其善者 答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關於學習方法的主張有 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 有教無類 經邦濟世 的教育觀,因材施教 啟發式 的方 注重童...

選取論語十二章中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修身做人方面的一則內容結合自身生活體

學習的三層境界 知 好 樂 原文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譯文 孔子說 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 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解釋 對於學習,瞭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 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比喻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接受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