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和登飛來峰最後兩句話看峰,對事物的認識有什麼不同

2021-03-28 20:12:32 字數 2436 閱讀 5100

1樓:青青子衿悠悠兮

結句用議論結合寫景,顯得非常自然.「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遠矚的氣概。轉、結二句,絕妙情語,亦千古名句;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

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雲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後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以"浮雲"為喻,反映詩人對當時保守勢力的蔑視;"不畏"二字,道出.

「身在最高層」的獨特感受.

登上高山之塔,極目遠眺,詩人不禁豪情滿懷,壯志凌雲,似覺天地萬物都可盡收眼底。「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與杜甫的「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有異曲同工之妙。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2樓:珊苓

身在最高層告訴我們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身在此山中告訴我們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清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3樓:匿名使用者

登飛來峰抒發的是人的遠大理想和抱負,題西林壁是要告訴我們應該從多角度看事。

登飛來峰、題西林壁最後一句的區別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登飛來峰中:只緣身在最高層,前一句為不畏浮雲遮望眼,既是表明作者不害怕權貴,也說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而題西林壁中:只緣身在此山中表示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只因為身在事物中,不能全面的觀察。

登飛來峰和題西林壁有什麼異同

登飛來峰與題西林壁比較欣賞的讀後感

5樓:表加

登飛來峰中:只緣身在最高層,前一句為不畏浮雲遮望眼,既是表明作者不害怕權貴,也說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而題西林壁中:只緣身在此山中表示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只因為身在事物中,不能全面的觀察。

題西林壁和登飛來峰這兩首詩談談你的看法

6樓:匿名使用者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

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

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登飛來峰》是一首七言絕句,是北宋詩人王安石所作,本詩作者通過對自己親身登臨千尋塔遠望,一覽無餘的視角直接描寫,來抒發出他心中興奮愉悅的心情,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登飛來峰》和《題西林壁》

7樓:天涯我不在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登飛來峰》和《題西林壁》都講了怎樣認識事物的問題,但在側重點上卻不相同。《登飛來峰》側重於講正確認識事物所需要的是(閱歷與經驗 )那就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範圍和認知水平 )使自己處於(最高點 );《題西林壁》側重於講正確認識事物所需要的是(放對自己的位置,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 )那就是( 透過現象看清楚事情的本質) 。

五年級下冊期末試卷 很急啊!~

8樓:征途之家

您好,很開心為您解答。

——語文試卷

一、詞句積累(40分)

9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浙江已經考完了,語文數學都很難。

告訴你,語文作文是些漫畫的,要寫議**,

否則要扣大分,我就扣了3分。

那幅漫畫是父與子中的喂鳥。數學最後一題比較難,答案18.

10樓:看我神通廣大

你自己考了不就完了嗎?

我們的都不同~

《題西林壁》和《登飛來峰》那個是先寫出來的

登飛來峰先寫的。題西林壁 是蘇軾的作品,而前者是王安石的作品,雖是宋朝,但是年代不同。蘇軾寫下 題西林壁 是在王安石寫 登飛來峰 之後的。王安石 1021 1086 蘇軾 1037 1101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

登飛來峰(王安石)中,談談你對最後兩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這首詩表達了 作者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儘管天空中有朵朵浮雲,可是我也不必害怕它擋住我的眼睛。因為只要登高就能望遠,現在我站在塔的最高層頂。不畏浮雲遮望眼 這句詩看上去似無深意,其實是運用了歷史典故。西漢的文人曾把浮雲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

杜甫《春望》王安石《登飛來峰》從風格上講,這兩首詩最大差別是

這兩首詩就我理解最大的差別是詩歌的意境和內涵,杜甫 春望 寫的是作者看到叛軍佔領下的長安城一片狼藉,荒草叢生,人民流離失所,昔日繁華不再的場景,由此場景想到自己顛沛流離,遠離親人的苦悶,主題思想是對戰爭破壞安定生活的控訴,對國家動亂的擔憂和對人民苦難的同情。與他這首詩風格相近的有張養浩的元曲 山坡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