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述對孔子仁學思想有哪些認識和理解

2021-03-27 04:15:41 字數 5234 閱讀 4755

1樓:蟈蟈蟈蟈

孔子的仁愛包含了三個大的層次:

1、是以家

庭為體系的愛;

2、是以社會為體系的愛;

3、是以宇宙為體系的愛。

而且這三個體系內的愛是相互聯絡的,並且有著共同的哲學基礎--儒家「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孔子的「仁」內涵非常豐富,其根本乃是「愛」的演繹和詮釋。

儒家思想,是中國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又被稱為儒教或儒學,它由孔子創立;然而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儒學也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意義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學說流派,同時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他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2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2019·隨州)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愛人」,在政治上主張以德治國,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這體現出人本思想。

試述對孔子仁學思想的認識跟理解

3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2019·隨州)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愛人」,在政治上主張以德治國,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這體現出人本思想。

4樓:冰雨現場版

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儒家思想最為重要的內容。孔子"仁愛"思想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並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仁",原本指對人親善或持有一種同情心,在孔子那裡被髮揮成了一種學說、一種哲學觀。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礎上的家國同構,是在農業文明為主的時代以家族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家天下。與這種家天下的譜系結構相平行的精神紐線是孔子的一系列與之相匹配的仁學思想。

這個仁學思想的核心是"仁",從這個核心出發,是孔子的"仁者愛人",進而是"入則孝,出則悌",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又一要義、又一個紐結,最後,他提出「泛愛眾」,完成了仁學思想的基本建構。

在孔子看來,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門敬(悌)兄長,才能把「仁」這種主觀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廣到社會,才能「泛愛眾」。並且,「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學思想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奴隸制國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礎的。

最後,孔子為他的仁學思想這根精神紐線畫上了一箇中止符,他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了「天下歸仁」,他又提出一種辦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把它作為「忠恕」之道來行仁。

從「仁」出發到「歸仁」,顯然是孔子認為的一種完滿的精神境界。

禮治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範疇。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孔子很崇拜周禮,主張「復禮」、「為國以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治秩序。孔子提出的「復禮」的辦法是「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時,孔子還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禮治思想與孔子「仁」的思想是統一的,是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的關係。

儒家傳統道德修養觀的主要內容和特徵,對儒家修養觀中具有永久性、普遍性價值的內容進行繼承和發揚,尋找和發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教育的結合點,賦予它新的時代氣息,使其成為大學生思想道德規範之基礎,並激勵大學生完善自身人格

5樓:匿名使用者

分不同的層面

對自己生活的範圍內的人和事,克己復禮

對陌生的人和事要有一種恭敬和學習的態度。

要上升到對宇宙蒼生的仁不容易啊

6樓:匿名使用者

克己復禮

《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

孔子仁學思想的主要內涵是什麼

7樓:匿名使用者

「仁」 之內涵許慎《說文解字》中的「仁」,謂:「親也,從人二」,進而說「親者,密至也」 。孔子學說具有強烈經驗性質,歷來取近譬遠,據實說虛,其立足點雖是個人的修身功夫, 目標是養成「君子」 的社會。

「仁」 的倫理信條,出發點在個人,每個人必須實行於他周圍的家人,進而才是家人的親戚、親戚的親戚。這便是由近及遠的道德推衍,或稱教化。而「仁」 的內涵便是基於家庭和家族的行為規範和這套規範的價值基礎,也就是「孝悌」,至於向家族外的,也就是向社會的道德延伸,便是忠信、忠恕和禮樂。

《論語·學而》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孝的行為準則適用於兒女善待事父母;悌,是符合倫理原則的行為,本指弟弟對兄長的善待與服從,其實也就是年幼對年長的敬重與接受教育。

「仁」 並不是抽象的理念,也必須化為起居行止的「溫、良、恭、儉、讓」 的態度並體現於日常生活,最終實現於和睦的家庭生活中,無數家庭的和睦才能保證社會的井然秩序。

《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這是從積極一面來講的。

凡是一個人想達到的想爭取的,就應該也同時想到,別人也會同我一樣,也好同好或者相似的意願。

同樣在《論語·雍也》篇中,子貢問夫子: 「如有博施於人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 孔子答道:「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意思是說,凡能夠廣泛地推導其仁心救濟絕大多數人眾的,**僅僅是「仁」 行呢?

「仁」更多地只能化為起居飲食和待人接物的日常倫範,看他是否可以在平時履行道德禮節。這個「禮節」 就是倫理制度—— 孔子的時代,也便是「周禮」。

「禮」本來用來是制「欲」 的,人的慾望氾濫,便有一切不合乎「禮」的行為,孔子因此要求以「達仁」 或「成仁」 為修養目標的,必須「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自己可以做到「終日不違仁」。

孔子認為, 「禮」就是為人的本分和守則。「仁」 之為善,其實往上可以無窮進展,以至於聖人都有難得充分踐履的;往下它又有切實可行的,只要所言所行不逾出「禮」 的界限就可以了。

8樓:大道教育

仁,是人性核心,是良好政治的基礎,是優秀管理者應該具備的道德。人可以從孝弟開始認識社會,愛護他人,從而具備仁心。

9樓:匿名使用者

一.知與仁 從廣義而言,孔子所說的"知",包括知性主體即通常所說的認知心,以及由此而獲得的客觀知識,特別 是文化歷史知識,如典章文物,禮儀制度以至"草木鳥獸之名"之類,並且具有明顯的人文主義特徵.在孔子看 來,客觀的經驗知識及歷史知識,對於應事接物以至提高人心靈境界,是必要的,甚至是基本的.

人的知識是靠"學"與"思"獲得的,而"學"與"思"一般地說,可以歸之於知性活動.就"學"而言,它是經驗 的,客觀的;就"思"而言,可能是經驗的,也可能是先驗的,可能是客觀和,但不管從哪個意義上說,都可以歸於 知性範疇. 事實上,孔子雖然很重視"知",但是,並不以獲得科學知識或"客觀真理"為目的,他不是為知而知,而是 為用而知,為行而知.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孔子所說的"上達"固然是"知",但不是獲得最高的知 識,不是橫向的物件認識,而是自我超越的存在認知,也就是對人之所以為人的自我認識,就孔子而言,則 是"知天命""達天德".

孔子說過:"不知命,無以為君子."這說明他是把"知命"看成實現君子人格的重要條件.

人若能知德,便 能知命."知德"和"修德"是相互聯絡的,仁德之所以成為境界,不僅靠知,而且靠行.正因為如此,孔子很重視"修 德",並以"德之不修"為憂.

境界的提高,需要修養和實踐,不只是知的問題,而要在最近生活的地方去思考,這 就是近思."下學而上達"也是一種最高的知,就其實質而言,就是"知仁".它雖然需要生活經驗知識,但又超越 了經驗知識,它是一種真正的超越,也是一種自我實現.

只有實現了這層超越,才能達到最高境界,仁的境界. 二.勇與仁 從心靈哲學的角度說,勇是一種高度凝鍊,高度昇華了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是理性化的,也是持久的.

孔子所說的"志於學",'志於道"就是這樣的意志力.這是生命意志,道德意志.這種意志是人人具有的,比如"三 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就是如此.

意志是人的尊嚴的表現之一.如果經過培養,使之成為持久的, 穩定的,有內容,有目的的精神力量,便成為心靈境界的組成部分. 知仁勇三者,代表心靈存在及其活動的不同方面,即智性,情感和意志.知是為了上達,即知天 命,達天德,而最高的德就是仁,所謂知,歸根到底是為了仁.至於勇,歸根到底也是為了實現仁.

參考資料

10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內容包括成為「聖人」和「仁人」的道德

11樓:匿名使用者

1.愛親人

2.愛他人

3.愛民眾

4.愛萬物

12樓:大頭菜

你是回答了還是寫作文了?

13樓:cclun巨蟹

1、「仁」首先是一種足以使人誠服的人格魅力。孔子言:「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 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曾子曰: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這種「仁為己任」,對自己所選定的人生目標堅定不移,傾其畢生而追求之的精神;這種面對生與死的抉擇,無求「生以害仁」只求「殺身成仁」的豪 邁氣概,不是著實讓人心醉神迷嗎?因此,「仁」便是一種足以讓人為之誠服的崇高,是一種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種愛的藝術的實踐。

簡述孔子仁學思想的主要內涵

14樓:燕雪飛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內容包括成為「聖人」和「仁人」的道德

理想,認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價值,「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他重視道德修養,強調自身的努力,即「為仁由己」,「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

」。要求人們「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他提出了一系列修養方法,如反

求諸己;一日三省等。孔子的仁還包含著愛惜勞動者的思想,如仲弓問仁,孔子曰:「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子張問仁,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此「五者」即「恭、寬、信、敏、惠」。孔子的「寬」、「惠」表現在統治方法上就是

要行「德政」。所謂德政包括兩個相互聯絡的方面,即在經濟上實行惠民政策,政治上

寬刑罰而重教化。經濟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論語》記載孔子「所重:民、食

、喪、祭」,主張「因民所利而利之」。政治上寬民就是要反對「不教而殺」的苛政,

孔子主張對人民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理」,反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認為只有

這樣才能培養人民的道德觀念,促使人民自覺遵守社會規範。為了行德政,孔子還提出

了「舉賢才」的政治主張。《論語》記載仲弓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他認為還必須考慮到民意,「舉直錯諸枉,**服;舉枉錯諸直,**不服」。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 有教無類 經邦濟世 的教育觀,因材施教 啟發式 的方 注重童蒙 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 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 溫故而知新 新知識引申拓寬 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 禮 和 仁 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 克己 踐履躬...

孔子仁愛思想的內涵是什麼孔子仁學思想的主要內涵是什麼

孔子的哲學核心是 仁 在 論語 中,仁 以不同的面目,在不同的背景下出現了無數次。這些閃爍不定的面容並不是因為孔子的 仁 沒有 一以貫之 的主旨,而恰恰說明了 仁 內涵的豐富。樊遲問 仁 孔子答曰 愛人 顏回問 仁 孔子答曰 克己 曾子概括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朱熹解釋說,儘自己的力量去辦事叫忠,...

《論語》中反映了孔子的為學思想有哪些

一 學習復的目的 1.獲得制知識 2.修養身心 古之學 bai者為du 己,今之學者為人 zhi,3.實現政治理dao 想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二 學習的作用 1.預防偏執 執迷,增加智慧 2.提升個人修養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的意思 意思是 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