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蟬》的作者是誰,意思是什麼

2021-03-26 14:42:43 字數 5798 閱讀 5588

1樓:匿名使用者

虞世南: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關鍵要把握住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出藝術上的契合點。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蟬用細嘴吮吸清露,由於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

詩的最後評點道,這完全是由於蟬能夠「居高聲自遠」,而不是由於憑藉秋風一類外力所致。這些詩句的弦外之音,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無非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這種居高致遠完全來自人格美的力量,絕非依憑見風使舵,或者什麼權勢、關節和捧場所能得到的。

實際上,詠蟬包含著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

「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2樓:匿名使用者

古詩《蟬》有兩首,其一是初唐虞世南所作,其二是李商隱所作。

(一)蟬 (唐)虞世南

垂緌(ruí)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jiè)秋風。

虞世南:初唐重臣,詩人 、書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稱讚其人格。

這首託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最早的一首。首句表面寫蟬的形狀 與食性,實含象徵意。「垂縷」暗示顯宦,作者把顯貴與「清」統一在「垂矮飲清 露」的形象中。

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秋風」相 應。「流響」狀蟬聲長鳴不已,悅耳動聽,「出」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可 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

三、四句是全篇的點睛之筆,是議 論。蟬聲遠傳,一般人以為是藉助秋風,詩人卻別有會心,用「自」「非」二字,一正 一反,相互呼應,強調「居高」而自能致遠,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 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

(二)蟬 (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這首詩借詠蟬以喻自身的高潔。前半首聞蟬而興,重在詠蟬;它餐風飲露,居高清雅,然而聲嘶力竭地鳴叫,卻難求一飽。後半首直抒己意,他鄉薄宦,梗枝漂流,故園荒蕪,胡不歸去?

因而聞蟬以自警,同病相憐。全詩層層深入闡發主題:"高難飽",鳴"徒勞",聲"欲斷",樹"無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瞭然。

實屬"詠物"佳絕。

《蟬》的作者是誰,全文意的思是什麼?

3樓:姜晏歸

《蟬》的作者是唐代的虞世南;

全文的意思是: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聲遠傳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而不是依靠秋風。

1、全詩:

《蟬》唐代: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2、詩句賞析:

《蟬》這首詩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讀者可從中想像到人格化了的蟬兒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可謂巧妙至極。

虞世南借蟬詠懷,表明自己立身高潔,不需任何憑藉,自會揚名。情景交融,顯得十分和諧自然。

3、詩人虞世南,初唐著名書法家、文學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越州餘姚(今屬浙江省)人。官至祕書監,封永興縣子,故世稱「虞永興」,享年八十一歲,賜禮部尚書。其書法剛柔並重。

隋大業初授祕書郎。入唐,太宗引為秦府參軍,弘文館學士。貞觀七年(633年)轉祕書監,賜爵永興縣子,授銀青光祿大夫,世因稱「虞祕監」或「虞永興」。

他死後,將慈溪鳴鶴鎮故宅改建定水寺,寺內有虞世南畫像。他的子孫便遷居長安去了。

蟬文言文通過寫什麼表達作者什麼情歌

4樓:匿名使用者

練習說明 一作者寫蟬,先抑後揚。抑在**?揚在何處?

通過一抑一揚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題旨在瞭解作者先抑後揚的寫作方法,同時引導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和表現的主題。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

其次寫看到一隻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後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於蟬的印象已經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

由抑到揚,涵蘊深厚,傳達了本文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二聯絡上下文,體會下列語句的深刻意蘊。

1.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苟呢! 2.在千年之後,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覆**,反覆把玩,並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而又怎樣簡單的心啊!

」 本題旨在通過對語句的揣摩,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1.此句上承接著「上蒼給它製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裡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儘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裡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表達一種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緻些、更好些,讓後人為自己的執著、努力而感動。

2.作者並不希望建立叱吒風雲的豐功偉業,她只想像那顆小小的貝殼,用仔細、精緻、一絲不苟來塑造執著而美麗的形象,回饋生命,打動人們。「固執」和「簡單」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表現了她並不渴求人們對她絕對地讚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種感動,希望能像貝殼的美感動她一樣感動著世界。 三對比閱讀兩篇課文,說說它們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把兩篇課文結合起來閱讀,在對比中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相同之處: 1.

都是由一個小小的「物」引發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於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於「物」的描寫細緻入微,筆調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後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

《蟬》對於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著;《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緻、更加一絲不苟。 3.《蟬》的作者對於生命的態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中,並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歎的東西的願望。

文言文舉是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舉」在文言文中可表示舉起、拿、起身、推舉等意思。

①《動》舉起;擎起。《齊桓晉文之事》:「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譯文: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

②《動》拿,用。《赤壁之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譯文:我不能拿著整個吳國的地盤和十萬人口被別人管制。

③《動》起身;騰起。《呂氏春秋·論威》:「兔起鳧舉。」

譯文:像兔敢奔跑,像野鴨急飛。

④《動》推舉;推薦。《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譯文: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舉臣為孝廉後來又有名叫榮的刺史推舉臣為優秀人才。

⑤《動》舉行;實行。《陳涉世家》:「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譯文:現在逃跑被抓了回來是死,發動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選擇)為國而死好嗎?

⑥《動》攻克;攻佔。《過秦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

譯文:向南奪取漢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

⑦《動》生育;養育。《史記·孟嘗君列傳》:「其母竊舉生之。」

譯文:可是田文的母親還是偷偷把他養活了。

⑧《副》全;都。《莊暴見孟子》:「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譯文:大家都非常高興,面帶有喜色,奔走相告。

6樓:極樂世界把

還有「盡」的意思,如《鴻門宴》「殺人如不能舉」

《蟬》的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虞世南 《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對詩的內容進行理解賞析。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關鍵要把握住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出藝術上的契合點。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蟬用細嘴吮吸清露,由於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

詩的最後評點道,這完全是由於蟬能夠「居高聲自遠」,而不是由於憑藉秋風一類外力所致。這些詩句的弦外之音,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無非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這種居高致遠完全來自人格美的力量,絕非依憑見風使舵,或者什麼權勢、關節和捧場所能得到的。

實際上,詠蟬包含著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讚歎:

「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譯文 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悅耳的叫聲自梧桐林向外遠播

聲音傳的遠是因為我站的高

並不是藉助了的秋風

蟬古詩的意思

螳螂捕蟬,文言文翻譯及註釋

8樓:開心果王雪琪

螳螂捕蟬文言文原文吳王欲伐⑦荊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諫⑧者死!」舍人②有少孺子③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⑤也;黃雀延頸⑥,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

「善哉!」乃罷其兵。(劉向《說苑·正諫》)

螳螂捕蟬文言文翻譯吳王要進攻楚國,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於進諫,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輕的宮廷侍從,想諫又不敢,他就懷揣彈弓到後花園去,露水灑溼了衣裳,他像這樣子了多(三:

虛詞即為多次)個早晨。吳王知道後說:「你來,何苦把衣裳淋溼成這個樣子?

」他回答道:「園子裡有樹,樹上有蟬,蟬在高高的樹枝上一邊放聲得叫著一邊吸飲著露水,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後。螳螂縮著身子貼緊樹枝向前爬去想要捉蟬,而不知黃雀在它身旁。

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張開的彈丸。這三者都想得到它們眼前的好處,卻沒有想到它們身後的災禍!」吳王說:

「好啊!」於是停止用兵。

螳螂捕蟬文言文註釋①荊:楚國

②舍人:宮廷侍從

③少孺子:年輕人

④委身曲附:彎著身子,屈著前腳

⑤傍:通「旁」

⑥延頸:伸長著頭頸

⑦伐:進攻

⑧諫:規勸君主、尊長或朋友,使之改正錯誤和過失⑨罷:停止

⑩則:就。

11.三:多次

12.子:你

13.委:縮

螳螂捕蟬是成語,拼音táng láng bǔ chán,指人目光短淺,沒有遠見,只顧追求眼前的利益

希望我的答案能幫助你哦~

文言文是什麼文言文是什麼

文言文是用古代漢語寫的文章,流傳到現代的古漢語書面材料,以甲骨文為最早,離現在有四千年左右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蜂起,記載史實和科學成果以及闡發哲學 政治觀點的作品大批湧現。漢書 藝文志 中所列出的596位著作家所寫的13269印卷作品,大多產生在這個年代。後代的知識分子,從唐 宋直到元 明...

這句文言文是什麼意思,文言文裡的 袁 是什麼意思

刑 是命理du學專用術語,有zhi 受傷害的意dao思。刑分為 互刑 版與 自刑 然而並不是指 權互相刑傷 和 自我刑傷 很多人往往陷入了這個誤區。這裡的 互刑 是指十二地支元素互相刑傷,自刑 是指十二地支自我刑傷。也就是元素之間的刑傷,而非人們個體間的刑傷。自刑有四種情況 辰刑辰 午刑午 酉刑酉 ...

文言文的甚是什麼意思,文言文中“甚”是什麼意思?

代 1 疑問代詞.什麼 what 如 甚般 哪般,什麼 怎樣 甚的 甚底 甚迭.什麼 甚末 甚麼,什麼 甚娘 甚末娘,什麼娘.罵人的話.什麼 甚生 什麼 甚實 確實,很實 甚人 什麼人 2 為什麼,怎麼 why 如 甚地 怎麼 形 1 會意.小篆字形,從甘,從匹.甘是快樂,匹,匹耦.沉溺於男女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