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中的連詞 之 與現代漢語的組詞 的 用法相同嗎

2021-03-26 12:42:31 字數 7112 閱讀 3882

1樓:匿名使用者

無憾古代的意思是沒有不滿,不是現代漢語的沒有遺憾,

然而的意思是這樣卻,不是轉折連詞。

2樓:dcy蠻蠻

a 無憾在古代漢語中是沒有不滿沒有怨言

c 然而在古代漢語中是這樣的意思,而是助詞無實義

3樓:天使惡吻

無憾指不滿足,不是沒有遺憾.然而的意思是如果這樣但是.

雖然、然而、然則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的用法有什麼不同

4樓:匿名使用者

雖然 suīrán

(1) [even if though; although] ——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卻」等與它呼應,表示承認前邊的為事,但後邊的並不因此而不成立

李大伯雖然年過六十,勞動勁頭卻比得上年輕的小夥子

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魯迅《故鄉》

(2) 雖然如此,雖是這樣;即使這樣 [even so]

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戰國策·魏策》

引用於漢典網

即使如此。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重耳 ﹞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其何以報君?

』曰:『雖然,何以報我?』」《孟子·公孫丑下》:

「夫出 晝 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歸志焉。予雖然,豈舍王哉!」 宋 葉適 《績溪縣新開塘記》:

「﹝人﹞皆欲為樂歲。人之願雖然,而人之事不能盡然也。」 清 惲敬 《與福子申書》:

「 粵 東官事如焦原火發,非一手所能撲,漏防雨潰,非一簣所能障。雖然,天下事皆天下人為之,非仁弟之望而誰望耶?」

2. 猶即使。

唐 於鵠 《題鄰居》詩:「雖然在城市,還得似樵漁。」《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雖然罪不及孥,只是我死之後,無路可投,作婢作奴,定然不免!」 劉半農 《儘管是……》詩:「我雖然天天看見她,卻還是至今不相識。

」 老舍 《微神》:「可是她還笑得很好看,雖然一點活潑的氣象也沒有了。」

然而rán'ér

[yet;however;but] 從另一方面來說——表示轉折關係

例句:樂曲終止了,然而無人離席。

然而汝亦不在人間。——清·袁枚《祭妹文》

然而的意思也可以認為是「但是」「不過」

例如:然而你永遠不會知道。也可以說出:但是你永遠不會知道或不過你永遠不會知道。

然則ránzé

連詞,用在句子開頭,表示「既然這樣,那麼…」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然則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見,而忠直日疏。——《韓非子·三守第十六》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黃生借書說》

5樓:匿名使用者

雖然——古:即使這樣、現:轉折連詞然而——古:雙音節連詞,現:轉折連詞然則:古:既然這樣,現:轉折連詞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異同

6樓:東郭秀愛空水

一、定義現代漢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433623761語,我們這裡指的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現代漢語,這個詞通常有廣義與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解釋指現當代以來漢民族使用的語言,包括民族共同語——普通話和方言;狹義的現代漢語則僅指普通話。

現代漢語這門課程講解的是狹義的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是與現代漢語相對而言的,它是古代漢族的群眾語言。古代漢語是現代漢語的前身,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

古代漢語是古代漢族人民所使用的語言,是現代漢語的前身,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續和發展。古代漢語有兩種書面語形式:文言文和古白話。

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語基礎上所形成的書面語,在發展中日益與口語相脫離,並從歷代口語中吸取營養,與時俱新。古代漢語的學習物件是文言文。

二、語音、音韻現代漢語語音特點: 1.每1音節都有聲調。

聲、韻、調是漢語音節3要素,其中聲調是音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2.沒有複子音。

子音以清子音為主,濁子音只有m,l,r,n;3.母音佔優勢。任一音節必有韻母,任一韻母必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母音,漢語的複韻母即使兩個母音(好hǎo)或三個母音(教jiào)也是一個音節。

現代漢語以清子音為主,清子音聲帶不振動,所以,音節中噪音少而樂音多。古代漢語音韻:(一)雙聲與疊韻(1)雙聲:

兩個字的聲母相同,如參差、凜冽(2)疊韻:兩個字的韻母相同,如窈窕須臾(二)中古聲調的

7樓:匿名使用者

認識古代漢語的性質,明確學習本課程的目的、要求,介紹基本的學習方法。

一、古代漢語的性質

1. 古代漢語是古代漢族人民所使用的語言,是現代漢語的前身,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續和發展。

2. 古代漢語有兩種書面語形式:文言文和古白話。

3. 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語基礎上所形成的書面語,在發展中日益與口語相脫離,並從歷代口語中吸取營養,與時俱新。

4. 古代漢語的學習物件是文言文。

二、古代漢語的教學目的與要求

1. 培養學生閱讀古代文獻的能力,以繼承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

2. 提高運用與分析現代漢語的能力。

三、古代漢語課的學習方法

學習古代漢語必須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感性與理性相統一的原則。

漢字 教學要求:

一般瞭解漢字的性質,重點熟悉「六書」說,認識分析漢字形體構造對了解詞義的意義,掌握古今字、異體字的特點與漢字借用的兩種情況。

漢字的形體構造

一、簡述漢字的表意性質

漢字具有「因形示義」的特點。

二、傳統的「六書」說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屬造字法,轉註、假借屬用字法。

三、漢字的形體構造與古書閱讀

1. 象形字構造與詞義

2. 指事字構造與詞義

3. 會意字構造與詞義

4. 形聲字構造與詞義

5. 形符具有標示義類的作用

6. 形符具有判斷詞義的輔助作用

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

一、古今字

1. 什麼是古今字,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2. 古今字的型別

(1) 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

(2) 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

3. 古今字的特點

二、異體字

1. 什麼是異體字

2. 異體字的型別

(1) 造字異體

(2) 繁簡異體

三、通假字

1. 漢字通假的一般情況

(1) 什麼是通假

(2) 通假與假借的異同

2. 漢字通假的條件

(1) 必須是音同或音近

詞彙 教學要求:

一般瞭解古今詞彙繼承與發展的關係,熟悉古漢語詞的構成的特點;重點要求能分辨古今詞義的差別,尤其是同中有異;把握詞本義和引申義。

詞的古義和今義

一、簡述古今詞彙

二、古今詞義的一般情況

(一) 古今詞義基本相同的

(二) 古今詞義有差異的

1. 詞義程度上的差異

(1) 詞義變化顯著的

(2) 詞義變化微殊的

2. 詞義範圍上的差異

(1) 詞義擴大

(2) 詞義縮小

(3) 詞義轉移

3. 詞義感**彩上的差異

(1) 詞義褒貶的差異

(2) 詞義輕重差異

三、怎樣辨析古今詞義的差異

1. 要樹立詞義發展變化的歷史主義觀點

2. 辨析的重點在異,在同中有異

3. 要積累相關的語言材料,經常進行古今比較

4. 要充分利用工具書和古書註解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一、詞的一詞多義現象

1. 詞義的不斷髮展,形成了一詞多義,構成了詞義系統

2. 在詞義系統中有一個義項是本義,其它義項是由本義派生的引申義

二、詞的本義

1. 什麼是詞的本義

2. 怎樣推求詞的本義

(1) 根據漢字初形

(2) 也可以根據詞義發展規律,從多義歸納比較中求得

二者都需要有文獻上的參證。

3. 掌握本義的意義

三、詞的引申義

1. 引申義的型別

(1)直接引申義(又稱近引申義)

由本義直接派生出來的意義。

(2)間接引申義(又稱遠引申義)

由引申義再引申出來的意義。

2. 詞義引申的途徑

單音詞和複音詞

一、古代漢語單音詞

1. 古代漢語單音詞居多數

2. 古代漢語單音詞與現代漢語複音詞的對應關係

二、古代漢語複音詞

1. 單純詞

(1) 疊音詞

(2) 聯綿詞

(3) 音譯外來詞

2. 複合詞

(1) 同義複詞

(2) 偏義複詞

3. 判斷複合詞要防止兩種偏向

(1) 防止以今擬古,將貌似現代漢語複合詞的片語為複合詞

(2) 防止以古擬今,將已經凝結成詞的複合詞還原為片語

語法(一)

虛詞部分

教學要求:

一般瞭解各類虛詞的語法特點,重點掌握常用虛詞。

一、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概述

二、古代漢語常用虛詞

(一) 之、其、者、所、或、莫、焉、諸

(二) 曾、且、乃、非、勿、毋、弗

(三) 於、以、為、與、因

(四) 而、則、雖、然

(五) 唯(惟)、蓋、夫;也、矣、乎、焉、哉;歟(與)邪(耶)、耳

語法(二)

實詞部分

教學要求:

瞭解古今漢語實詞用法的異同,重點掌握古代漢語詞類活用的語法特點。

一、古今漢語實詞用法基本相同,但古代漢語一些實詞在句中可以臨時具有其它詞類的語法功能,詞類活用現象比較突出。

二、古代漢語常見的詞類活用

1. 名詞或名詞性詞性片語活用為動詞

2.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3. 數量詞活用為動詞

三、特殊的動賓關係

(一)使動用法

1. 動詞的使動用法

2.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3. 名詞的使動用法

(二)意動用法

1.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2. 名詞的意動用法

四、名詞用作狀語

(一)普通名詞作狀語

1. 表示行為的狀態

2. 表示行為的處所

3. 表示行為的憑依

4. 表示行為的身份或態度

(二)方位名詞作狀語

1. 表示行為的處所

2. 表示行為的方向

(三)時間名詞作狀語

「日」、「月」、「歲」等時間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行為動作的頻數和時間的持續等。

語法(三)

句法部分

教學要求:

瞭解古今漢語句法結構的差異,重點掌握古代漢語特有句式,並能正確分析一般的句子結構。

古代漢語判斷句

一、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特點

二、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常見格式

1.「……者,……也」

2.「……,……也」

3.「……者,……」

4.「……,……」

這裡的「者」字有表示提頓的作用,語氣助詞「也」字有加強判斷的作用。

三、指示代詞「是」用作判斷句的主語,不要誤認為是判斷句

古代漢語被動句

一、被動句的特點

二、古代漢語被動句常見的幾種型別

1. 沒有特定結構標誌,即意念或概念上的被動

2. 動詞後用介詞「於」引進行為主動者表示被動的

3. 動詞前用「見」字表示被動的

4. 動詞前用「見」字,動詞後用「於」字引進行為主動者表示被動的。

5. 動詞前用「為」字引進行為的主動者,或「為」後所引進行為的主動者不出現。動詞前用「為」字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在動詞前又加「所」,組成「為……所」句式表示被動,「為」後行為主動者有時不出現,成為「為所」句式表示被動

6. 謂語動詞前用「被」表示被動的

古代漢語的詞序

一、古今漢語的詞序基本相同,但在特定結構中賓語常常置於謂語動詞之前

二、幾種常見的賓語前置句式

1. 疑問代詞用作賓語,賓語一般置於謂語動詞前。疑問代詞用作介詞賓語,賓語置於介詞前

2. 否定句代詞用作賓語時,賓語多置於謂語動詞前

3. 用「是」、「之」復指前置賓語

「賓語+是+動詞」

「賓語+之+動詞」

「唯(惟)賓語+是+動詞」

「唯(惟)賓語+之+動詞」

三、為了突出兼語而把兼語提到主語前,或提到兼語前的謂語動詞前

綜合運用

教學要求:

熟悉古代漢語常用工具書及其編纂體例,重點掌握使用工具書的方法。認識標點古文是一項基本功,掌握標點古文的方法。明確直譯和意譯,並在實踐中能夠運用古漢語知識進行較為準確的對譯。

工具書和工具書使用

一、工具書概述

二、古代漢語常用工具書

(一)字詞類工具書

a.字典類

1. 康熙字典

2.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3. 漢語大字典

b.辭典類

4. 辭源

5. 辭海

6.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詞典

(二)虛詞類工具書

8. 詞詮

9. 古代漢語虛詞通釋

三、使用工具書的方法

(一) 熟悉工具書的編纂體例

(二) 掌握查、定音、選義的要領

(三) 發揮工具書的效能,挖掘工具書的潛力

古文的標點

一、標點古文的意義

二、古文今譯的標準——信、達、雅

三、古文今譯的方法

(一) 直譯

(二) 意譯

(三) 關於對譯、移位、增補、刪減和保留

詩詞格律

一、詩律

(一) 近體詩與古體詩

(二) 律詩與絕句

(三) 近體詩格律的基本內容

1. 平仄

2. 粘對

3. 押韻

4. 對仗

二、詞律

(一) 詞調、詞牌、詞譜

(二) 詞的字數分段

(三) 詞的用韻、平仄與對仗的特點

古代漢語中的切音和現代漢語中的拼音有些什麼區別

切音,又叫反切,漢字一種傳統的注音方法。據說是東漢時梵文隨佛經傳入中國而帶進來的。其法是用第一個字的聲母與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拼合成一個字的讀音,稱某某切或某某反。例 冬,都宗切 或都宗反 即用 都 的聲母d和 宗 的韻母ong第一聲,拼合出dong第一聲的關於 冬 的讀音。三國以前,有些難讀的字...

現代漢語介詞和連詞的問題,問一下現代漢語中連詞和介詞的區別

1 2 3 都是介詞 區分的bai辦法 du1.跟前後兩個詞zhi換位置,如果詞義發生變dao化了,則是介詞,回沒有則是連答詞 2.介詞前可以出現狀語,連詞前不能出現狀語。我昨天跟他分手了。我以前跟他很融洽。3,連詞,有的時候可以去掉,不影響意義,介詞不能掠去或者改用頓號。現代漢語介詞和連詞的問題 ...

古代漢語發音是不是和現代漢語發音差別很大!聽說我們現在說的普

現代的語言是讀音 滿化 而不是有了滿語成分,在讀音上失去了去聲。即使真有了他國成分也並不是什麼大事。現在多少現代詞語不是音譯,不是舶來品?古代漢語接近日語?日本人學習了中國的文字,但卻以本國原先的語言讀,所以怎麼可能相同。但很多日語的詞彙仍然保留著古漢語,這的確是真的。是文字像而不是讀音像 普通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