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講的什麼,《中國文學史》,哪個版本好?

2021-03-24 02:45:41 字數 5573 閱讀 7129

1樓:一格

中國文學的輝煌

由北京大學著名學者袁行霈教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該教材匯聚了國內19所高校的3o位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知名學者參與撰寫,是近30年出版的最優秀的文學史著作,體現了中國文學史研究的最新水平,有重大學術價值。

全書共四卷、九編。九編分別是:先秦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宋代文學、元代文學、明代文學、清代文學、近代文學。其主要觀點、學術貢獻及理論創新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文學本身的發展規律以及文學的審美價值。

該書立足於「文學本位」的觀點,緊緊圍繞文學創作的主體,以及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鑑賞等方面的內容來闡述文學的發展歷程。在充分注意其思想內容的同時,也充分重視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並具有藝術感染力的特點及其審美價值。力求深入解釋那些重要的文學現象、作家作品為文學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以及每個時期文學發展的新素質、新特點。

如關於作家與作品之間關係的處理,該書力求改變板塊堆積的模式,根據作家的不同情況,作不同的處理,儘量避免沖淡史的敘述線索,將作家放到文學史的歷程中予以恰當的評價;同時也改變了將文學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分割開來的評述方法,力求將兩方面完美結合起來總結其特色。

二、史論結合,重點突出。

該書運用史家的眼光觀察和研究文學現象,突破了過去那種按照時代順序,將一個個作家簡單地排列在一起的模式,清楚地描述出文學承傳流變的過程,避免了把文學史寫成作家作品論的彙編。

該書特別重視史與論的結合,在史的描述中加強了論的內容,增加了緒論部分。全書有一篇總緒論,各編之前也有一篇緒論。總緒論以巨集觀的眼光辨析文學史的任務、鳥瞰中國文學的演進、考察影響中國文學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文學史的分期。

各編的緒論對不同時期文學發展的特殊問題進行論述。對各個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遷、社會文化與思想的演變、社會的風俗習慣、文人的生 活風貌和心理狀態、文學的嬗變軌跡、新的文學現象和文學特點、文體的興衰、文學的承傳、文學的思潮,等等,都有深人的論述與精當的描述。這樣不僅突出了重點,而且「史」的線索更加清晰,知識範圍也更加廣闊。

三、增加註釋、年表和研修書目。

在每一卷之後增列文學史年表和研修書目,年表提供一些基本史實,可以收到綱舉目張的效果。研修書目開列了重要的書籍及其較好的版本,為讀者提供了必要的研修參考書目。在每章之後增加詳細的註釋,注出引文的出處,包括書名、卷數、章節、版本、頁碼,用以補充說明論點的依據。

還就一些重要的問題介紹與此相關的或有所不同的說法。

四、關於文學史的分期。

該書在文學史的分期上做了新的嘗試,將整個古代文學分為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這叫三古。在三古之下又分為七段:上古期包括兩段,先秦、秦漢;中古期包括三段,魏晉到唐中葉、唐中葉到宋末、元初到明中葉;近古期包括兩段,明中葉到鴉片戰爭、鴉片戰爭到五四。

三古七段的分期完全從文學本身出發,以文學本身的發展階段作為文學史分期的根據。

五、文化學視角。

強調文學與文化的關係,將文學放到文化這個大的背景上進行研究,避免了將文學史寫成社會發展史的**或作家評傳的整合。例如《楚辭》與楚文化的關係,漢賦的興盛與漢王朝大一統局面的關係,佛教的傳人和佛經的翻譯對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影響,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對唐詩繁榮的影響,宋明理學對文學創作的影響,近代西方文化傳人對文學的影響,等等,都論述得比較充分。

六、準確介紹文學史知識的同時注意開放性、前瞻性與啟發性。

該書在文學史基礎知識的敘述方面,客觀穩妥、簡潔明瞭;而對一些尚有爭議的問題,則不拘一家之說,採取詳細註釋的方式,介紹不同的觀點和說法,說明其癥結之所在,而不勉強作結論。這樣,既為師生提供了準確可靠的知識,又為他們深入思考、廣泛比較以推進學術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間與線索。

2樓:山風弓長

是大學文學專業的教材吧,我學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遊國恩等主編的.主要是講上古至"五四"運動以前的文學,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古典文學部分.

《中國文學史》,哪個版本好?

3樓:黛妮

袁行霈的。四本。編的比較仔細。

是國內很多大學考研專業指定用書。個人認為比較好。內容非常詳細。

還有一個比較好的版本是遊國恩的。四本。內容上沒有前者詳細,但是結構非常好。

簡單明瞭。

4樓:繆塞

鄭振鐸編寫的中國文學史是比較早期的了,但是在大陸學界還是有相當的地位和影響的,對於搞專門研究的來說可能意義更大些。遊國恩的總體應該說是不錯的,但如你所說囿於政治意識形態的窠臼,這也是他最為人詬病之處。我想完全從學術的角度看待中國文學史的著作,似乎大陸找不到一本。

現在大學裡通用的就是復旦章培恆、駱玉明的《中國文學史》以及北大袁行霈的《中國文學史》,這兩種屬於通用教材。

5樓:匿名使用者

通史袁行霈的好一點,但我建議你讀各個朝代的文學史,這樣更詳細。有蔣寅和傅璇琮主編的各朝代的文學史,你可去看一下,不過明代的我認為還是徐朔方先生的明代文學史很好。很多觀點有新的見解,比如在**和戲劇方面提出了許多自己的看法,令人耳目一新。

6樓:匿名使用者

推薦你看一下袁行霈版的《中國文學史》,一共四本,寫的很好,集合了各個高校名師,不像遊國恩版的政治味兒太濃,另外南開大學有羅宗強版《古代文學發展史》也寫得不錯,共三本。總的來說還是袁版最好

7樓:理智愛

遊版好一些吧。兩個版本結合起來看,互為補充。

中國文學史分別指哪些??? 5

8樓:老黑貓怕小白鼠

至清代現代,

9樓:匿名使用者

找本大學的教材看看。只是看分類,第一篇肯定是詩經裡面的詩。它從詩經到現代文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節 陶淵明的人生道路與思想性格

第二節 陶淵明的田園詩及其他

第三節 陶詩藝術及其淵源

第四節 陶淵明的散文與辭賦

第五節 陶淵明的典型意義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課程講什麼內容?

11樓:中國人民大學網路教育

中國古代文學史是中文專業的重要基礎部分,是專業基礎課,由於我國民族文化發展的歷史很悠遠,故把中國古代文學史按照歷史階段劃分為三部分。

該課程講述了從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文學發展的狀況,介紹了各個時期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藝術特點,說明了重要的文學現象,並介紹了相關文體的知識等內容。通過這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瞭解到中國古代文學發生、發展的脈絡和規律,認識到中國文學的特點和所蘊涵的人文精神。

中國文學史概述?

12樓:匿名使用者

按史學座標系把先秦文學劃分為

1.三皇五帝時代:(bc 26~22世紀)

傳說中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這個時期生產資料公有,勞動是集體行為,人與人之間相互平等,這也就是儒家經典中稱讚的「大同時代」。《禮記·禮運》這樣記載:

大道之行業,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禪讓制,無文字,但有文學,我國原始社會的文學主要是一些原始歌謠和神話傳說,語句簡短,節奏明快,歌、樂、舞三位一體,集體性的口頭創作。

2.夏、商、西周奴隸制社會(約前21~前771):大約bc21世紀時,傳說夏禹建立了夏朝。

①夏朝(bc 21~16世紀):奴隸制的開端。主要是生產力發展,導致階級分化, 禹「傳子不傳賢」「家天下」正是這種轉變的反映。

夏代有無文字,不得而知,文獻中記載有關夏代的歷史多屬傳說性質,其詩歌、謠諺和散文可靠的也很少,《尚書?湯誓》引有一首相傳是夏桀的民謠:「時日曷喪?

予及汝偕亡!」反映了當時的階級鬥爭,表達了人民對暴君的不滿和反抗,感激激越,聲韻鏗鏹。

②殷商(約公元前16~11世紀)奴隸制的發展期

成湯滅夏以後,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二個統一的奴隸制大國。共傳十七代,三十一王,最後一個國王叫紂王,此人在開發我國東南地區上,有一定貢獻,但又「好酒淫樂」,「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百姓怨 ,而諸侯有釁者」(《史記?殷本紀》)約在公元前1027前,被周武王姬發推翻。

公元前14世紀文字的發明,在文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從此,開始有初步定型的文字(甲骨文),同時,也有了用文字記載的歷史文獻。現存《尚書》中《盤庚》等五篇,是比較可信的商代史料(語言古奧艱澀,體現了早期散文的風貌)。

甲骨卜辭是最樸素的散文形式,略具文學的雛形,甲骨卜辭的出現,代表書面文學萌芽,用刀刻、字瘦長,彎角多方筆。

③西周時期(約前11~前771)青銅器時代的全盛期

周武王滅商後,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三個統一的奴隸制大國,其弟周公旦輔佐其子成王執政,為鞏固奴隸制立下了功勞,到康王、昭王時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

西周二百多年間是我國奴隸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井田制較大發展,青銅工具逐漸增多,器物上的銘文記載內容廣泛,字數最長的已近500字,為我們研究西周歷史提供了直接史料。

周厲王時「國人暴動」,厲王被流放,出現「共和行政」局面,我國曆史有確切年代的記載,始自共和元年(前841)。西周王朝最後一個國王叫周幽王,昏庸暴虐,人民怨恨,貴族離心,終被申侯和大戎的聯合軍隊所殺,西周亡。

《易經》:是卜辭與《詩經》的過渡。

詩歌和散文是先秦文學的主要樣式。

詩歌方面:據《禮記?王制篇》、《漢書?

食貨志》、何休《公羊傳注》等書的記載,周代有采詩的制度,目的「觀風俗,知得失」,同時也為了求福佑,敬祖宗,這樣以來便產生了《詩經》中大規模祭祀用的頌歌,歌頌祖先功德,如「周頌」「大雅」和「大雅」的大部分作品,此外還有一些農事詩和對外族戰爭詩及西周末世的諷刺詩。在形式上雖然當不起波瀾壯闊,但在整部《詩經》中的氣象規模確實是比較壯大的,比之於《易經》,更是一長足進展。

散文:逐漸發展,《尚書》中的《周書》可為代表,它是周初到春秋前期載在簡冊的散文。

青銅器銘文文體亦與《周書》相近,從大量的西周彝器銘文來看,當時的散文應用範圍已相當廣泛。

總之,舊石器時代——西周時期、神話、詩歌、散文都已初具規模,為春秋以後我國文學的發闢了道路。

3.春秋時期(前770~前476)奴隸制衰落期 分水嶺

前476年,是奴隸制和封建制轉變時期,周平王東遷洛邑(河南洛陽),史稱「東周」,春秋開始,從此,歷史進入了大動盪大分化時期。這是一個干戈並舉,王權式微,戰爭頻繁的時代,小國間的互相構怨,大國對周邊小國的鯨吞,改朝換代的王朝戰爭風起雲湧,沒有片刻的停息,競爭的結果,同西周初年的「八百諸侯」兼併成為一百七十多個大小侯國,真正主宰這個時代的還當是「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管仲、子產、曹劌、孫武都是這一時期出現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

由於魯國的一部史書《春秋》記載了這段歷史,故後人稱這段歷史為春秋時期。相傳《春秋》為孔子編訂,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極力禮讚王道,正名定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卻是自諸侯出、自大夫出。公元前481年,當孔子看到人們獵獲的麒麟(神獸,象徵王權祥瑞)喟然長嘆:

「吾道窮矣!」於是絕筆不再刪訂《春秋》,他實在沒有想到,一部《春秋》卻成了王權跌落的傷心史。

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史的階段劃分。

一 填空題 每空2分共6分 用這人道主義為本,對於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這是文學革命時期 周作人 在著名的 人的文學 一文中提出的主張。他還最早從英國文學中引入 人道主義 的概念,以此提倡富於藝術性的敘事 抒情的散文。二 選擇題 下列各組題中只有一個正確的答案,請把正確答案...

國恩中國文學史讀書筆記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對美的體現。文學作品是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作品,離開了這樣兩個極具個性特點的獨特性就沒有真正的文學作品。一個傑出的文學家就是一個民族心靈世界的英雄。文學代表一個民族的藝術和智慧。文學,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

中國文學史袁和遊版差距大嗎

袁版的中國文學史編排的比較細緻,是中國許多專業機構以及大學的指定參考書,遊版的一共四本,政治味道太濃。對於大學生來說,還是建議你看前者的,獲益會比較大一點 體育運動的種類 體育運動內容豐富,有田徑 球類 游泳 武術 指其中一部分 登山 滑冰 舉重 摔跤,自行車等專案。專案分類 一 危險性大體育經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