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子的婚禮是怎樣舉行的,中國古代太子的婚禮

2021-03-22 01:29:58 字數 5559 閱讀 2377

1樓:匿名使用者

周禮規定,士人婚禮有六項內容: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稱為六禮。六禮數千年來一直相襲沿用,清代婚禮亦貫徹其立意,分為議婚、定婚、結婚三個階段。

議婚就是選擇物件,相當於納彩、問名;定婚就是確立男女雙方的婚約,分為小定和大定,小定相當於納吉,大定相當於納徵;結婚就是舉行婚禮,相當於親迎。

先簡單介紹下清代民間婚禮的過程。重點說一下京師旗人的風俗。

1.議婚:周禮中議婚重視的是女子的名字,用女子之名占卜婚姻是否吉祥,故有問名之禮。

清代重視的是生辰八字,在家世嫡庶相貌等基本條件相互認可的前提下,雙方過門帖、庚帖,門帖書祖宗三代的籍貫、職位、功名等,庚帖書自家兒女的生辰八字。八字經核算互不衝犯,議婚即告成功。

2.定婚:議婚成功後進入定婚階段,首先是小定,由婆家出一名全福太太,即丈夫子女公婆俱全的中老年婦女,將小定禮送往女家。

小定禮漢人重視戒指,旗人重視如意。放定之日,姑娘盤腿端坐在炕上,由全福太太將戒指或如意親手交給姑娘,這門婚事就算是正式定下來了。即使到了**時期,《六法全書》仍然規定,只要經過小定,婚約即告成立。

之後就是大定了,時間通常在擬定的迎娶之日的一百天以內,主要內容是男方將聘禮送往女家,並商定迎娶日期,告知親朋好友等事。大定禮中必不可少的是一隻鵝,代雁也。

3.結婚:迎娶之日前一天或者當天,女方要將姑娘的嫁妝送往男家。

嫁妝以抬論,民間富貴人家,總要送上一份「全堂」嫁妝,即六十四抬;至少也要「半堂」,即三十二抬。嫁妝種類從田畝產業到痰盂夜壺以至於破鞋爛襖子種類俱全。至於親迎,旗人重古禮,「以婚為期」,迎娶新娘必定在晚上,而且一定要趕在子時之前將新娘迎進家中。

如果過了子時,新郎新娘行過合巹後就必須退出,等到第二天晚上才可以**。因為古人認為子時之後陽氣漸生,不利於陰陽平衡。若如此,新娘就必須在炕上呆上一整天,因為習慣要求新娘在**之前不得下地。

所以旗人姑娘在上轎之前,基本不吃東西不喝水,頂多吃幾個雞蛋充飢,就是為了一旦誤了吉期不致引起個人問題的難堪。迎娶是坐轎,旗人通常是紅呢大轎一頂迎新娘,新郎和四名或八名送親老爺則騎馬前往。花轎可以用八抬,不受**平時用轎子只能四抬的限制。

婆家的全福太太要先乘車前往女家,和女方的送親太太一起為新娘上頭。新娘上轎前要穿婆家送來的破舊棉襖,越破越好,如果婆家沒有就會去找至親世交借。當然棉襖穿在裡面,外面還是會罩上鮮豔的新褂子。

腳上穿藍布鞋,蓋清人以藍黑為正色也。迎娶時以貼囍字牛角燈前引,樂隊儀仗設而不作,和鄉間的吹吹打打決然不同。新娘進門之後,並沒有拜見來賓的習俗,更不會點菸敬酒地應酬,賓客祝賀的物件,是新郎的父親而不是他本人。

至於拜天地、坐帳、喝合巹酒、吃子孫勃勃等,都在喜房中由送親太太和迎親太太操持,新娘拜見公婆則在第二天,古板點的人家甚至堅持古禮「娶婦三日,始見舅姑」。

皇子婚禮

1.指婚:皇室婚禮沒有議婚的過程,而由皇帝指婚代替。

皇子長到15歲一般就要成婚。婚姻由皇帝在入選的秀女中指定,內務府行文欽天監選取指婚吉日,並開列幫辦婚禮的**與命婦名單。屆時,贊禮大臣陪同選中的女子的父親穿蟒袍補褂到乾清門東階下,女子的父親面北而跪,贊禮大臣面西站立宣讀聖旨:

「有旨,今以某氏女作配皇子某為福晉。」福晉父親承旨,行三跪九叩禮後退出。擇日皇子穿戴蟒袍前往福晉家見其父母,內大臣、散佚大臣、侍衛、護軍等隨行。

到達大門,福晉父親著蟒服迎於門外。皇子升堂拜,福晉父親答三拜。以同樣的禮節再見福晉母親。

辭行時,福晉父親送出大門外。

2.初定:即民間的放定禮。

由欽天監選取吉日舉行,內容是皇帝賜給福晉家禮物、在福晉家舉行定婚宴。禮物分為兩種,一種稱儀幣,賜予福晉本人,將在奉迎時抬回皇子府邸;一種是賜幣,是賜給福晉父母家人的,是真正的彩禮。儀幣包括首飾、衣料、日用銀器等,計有鑲嵌東珠珊瑚金項圈一個、銜珍珠的大小金簪各三支、嵌東珠二顆的金耳墜三對、金鐲二對、金銀鈕釦各百顆、銜東珠的金領約和做各式襖褂被褥的貂皮、獺皮、狐皮數十張,綢緞一百匹,棉花三百斤,飯房、茶房、清茶房所用銀盤銀碗銀壺銀碟等若干。

賜幣中,賜給福晉父親**十兩,**七百兩,狐皮朝服一件,薰貂帽一頂,金帶環、手巾、荷包耳挖筒等配飾一份,備鞍馬一匹。賜予福晉母親銜珍珠的金耳飾三對,狐皮袍一件,獺皮六張,雕玲瓏鞍馬一匹。分裝於彩亭之類,由內務府大臣率領執事人等前去。

福晉父親穿朝服迎於大門外,儀幣陳設於正堂,賜幣陳設於階上,賜馬陳設於階前中道。受禮後,福晉父親率領子弟在中階下以東望宮闕行三跪九叩禮,福晉母親率女眷在中階下以西行六肅三跪三拜禮。內務府照例備酒宴五十桌,羊三十六隻,餑餑桌五十桌,黃酒五十瓶到福晉家設宴慶祝,並設樂隊。

所有不當班的公侯世爵、內大臣、侍衛和二品以上的**及命婦,當日齊集福晉家出席宴會,鴻臚寺派**引禮,欽天監派**報時。福晉父親率有頂戴的男性親屬宴於外堂,中午十分升堂就坐,福晉親族折中有職**與本旗的**坐東面西,其餘來賓坐西面東。宴會由奉茶、奉果、奉酒、奉饌酌酒等程式組成,中間伶工樂隊奏樂助興。

宴會結束,全體**在階下望宮闕行三跪九叩禮。福晉母親與命婦宴於內堂,程式也是如此。此為定婚宴。

3.成婚。成婚禮前一天,福晉家將妝奩送到皇子宮中,其中當然包括先期皇帝所賜的儀幣,送妝奩的福晉族人由內務府設宴款待。

成婚當日,皇子蟒袍補服到皇太后、皇帝、皇后前行三跪九叩禮,如果生母是妃嬪,還要到生母面前行二跪六叩禮。鑾儀衛預備紅緞圍的八抬彩轎,年命相合生辰無忌的內務府總管一人率領屬官二十人、護軍參領一人率領護軍四十人,負責迎娶新人。先期選取年命相合生辰無忌的總管內務府大臣妻一人率內管領妻等八名擔任隨侍女官,分別到福晉家與皇子宮敬侯,步軍統領負責清理自宮門到福晉家的道路。

吉時降臨,內監將彩轎陳於中堂。福晉禮服出閣,隨侍女官伏侍上轎下簾。八名內監抬起,燈籠十

六、火炬二十前導,女官隨從,出大門騎馬。前列儀仗,內務府總管、護軍參領分別率屬官與護軍前後導護。到皇子宮外,儀仗停止、撤去,眾人下馬步入。

女官隨轎到皇子住處伺候福晉下轎,引福晉入宮。隨後舉行合巹儀式,由等候在此的命婦負責。

當日,在皇子住處張幕結綵,設宴六十席,羊四十五隻,款待福晉父母親族人員。出席人員與禮儀程式與在福晉家舉行的定婚宴一樣。

成婚的第二天早晨,皇子夫婦穿戴朝服,依次到皇太后、皇帝、皇后前行禮,皇子三跪九叩、福晉六肅三跪三拜,妃嬪所出的,還要到生母面前行禮,皇子二跪六叩、福晉四肅二跪二拜。

成婚後第九天,皇子偕福晉回門,福晉家設宴招待。在福晉家停留不會超過中午。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禮儀形成於「三皇五帝」時代,到堯舜時,已經有了成文的禮儀制度,就是「五禮」。這「五禮」指的是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和嘉禮。作為人類祖先的聖賢唐堯、虞舜、夏禹等,他們本身都是講究禮儀的典範。

傳說堯年輕的時候十分敬重老年人,同輩之間,禮讓三先。每次把打回的獵物平分給眾人,自己拿最少的一份。有時還把那最少的一份獵物再分送給年邁體弱的老者。

他的德行受到眾人的稱頌,所以大家都推選他為首領。虞舜講究禮儀是歷代的楷模。我國的《二十四孝圖說》中第一篇《大舜耕田》,就是講他躬耕歷山,任勞任怨;供養父親、繼母和同父異母之弟的故事。

堯舜時期制定的禮儀經過夏、商、周這三個奴隸制社會國家1000餘年的總結、推廣,日趨完善得多了。周朝前期歷**王、武王、成王三個君主,重新「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政,而民和睦,頌聲興」。周公還在朝廷設定禮官,專門掌管天下禮儀,把我國古代禮儀制度推向了較為完備的階段。

春秋時期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他把「禮」推向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克己復禮」,教育他的**們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食」。總之,為了「禮」的需要,可以捨棄一切。

為了宣揚古代禮制,他不遠千里,從魯國到西歧向老子(李耳)學禮。

到了漢武帝時期,「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方略確立後,禮儀作為社會道德、行為標準、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後歷朝歷代都在朝廷設定掌管天下禮儀的官僚機構,如漢代的大鴻臚、尚書禮曹,魏晉時的祠部(北魏又稱儀曹),隋唐以後的禮部尚書(清末改為典禮院)等。同時,禮儀學著述越來越重要。

漢代把《周禮》、《儀禮》列為五經之一,是讀書人的必修之課。西漢人戴聖在研究前人禮書著作基礎上,編纂《禮記》一書,也被列為十三經之一。爾後,歷代禮學研究者再在這些禮書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先後出現了《周禮註疏》、《儀禮註疏》、《禮記正義》、《禮說》、《禮記集解》、《禮記集說》、《禮書通故》、《禮書綱目》等數以千卷的禮學著作,成為中國歷史文化中一門重要學科,對人類文明進步起著特有的作用。

禮儀即禮節與儀式。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

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

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

「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誌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

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

古代政治禮儀

①祭天。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

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穀神、社稷等。

③宗廟之祭。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

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

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屍。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

廟中的神主是木製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對先師先聖的祭祀。漢魏以後,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後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沒有屍),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

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代,盛京(遼寧瀋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聖的產物。

⑤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⑥軍禮。包括征伐、徵稅、狩獵、營建等

古代是什麼時辰舉行婚禮呀古代舉行婚禮的最佳時間是什麼時候?

迎親,古代婚禮都在傍晚舉行,名曰 親迎。這跟現代婚禮不太一樣。好像現代的婚禮必須在中午前將新娘接走到晚上就成二婚了。由古至今,婚嫁都是人間大事。但是,我是最近才知道對婚嫁古今有不同的態度。周代專員掌做媒 周禮中有記載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一個 令 字,就有 令 的執行者。但是也有例外,仲春時節...

求中國古代婚禮習俗,中國古代婚禮的習俗有哪些?

中國的婚禮可分為三個階段 禮,即 訂婚 正婚禮,即 結婚 或 成婚 的禮儀,就是夫妻結合的意思婚後禮,是 成妻 成婦 或 成婿 之禮,這表示了男女結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國傳統的結婚習俗裡,婚前禮和正婚禮是主要程式,這些程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禮。傳統中式婚禮習俗 1.三書 按照中國傳統的禮法,指的是禮聘...

在古代,為什麼人們的婚禮常常在傍晚舉行

晚上舉行婚禮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婚禮習俗,據大量的史料記載,在古代,中國迎娶花轎娶婚都是在黃昏以後,就連 白虎通 都說 婚者,謂黃昏時行禮,故曰婚。意思就是說在黃昏時晝夜交替,陰陽相合之刻,是結婚的最佳時間。此外,夜婚更接近新娘房的夜晚,尤其是在清朝。在山洞之前,新郎通常要為客人敬酒,而接新娘要花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