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名的來歷,泉州的名稱由來?

2021-03-21 18:31:06 字數 5356 閱讀 1529

1樓:匿名使用者

在我國廣大的土地和悠久的歷史上,泉州不只一個,而有兩個:一個在北,一個在南。而南方的這個福建泉州,也並不是一個開始就指現在的泉州市。

這些史實,很多人搞不清楚,故須加以說明,以釋疑滋。

2樓:雙子新鮮橙

開皇九年(589年),改州、郡、縣**製為州、縣兩級制,改豐州為泉州(今福州),南安郡撤銷,晉安縣改為南安縣,歸其管轄。福建歷史上首次出現「泉州」之名。2023年6月,析同安縣歸廈門市。

2023年5月,撤銷晉江地區,原泉州市升地級市,實行市轄縣體制。

泉州市大地構造位於華南褶皺系的東南部,閩東火山斷拗帶的中南段。構造帶均呈北東-南西方向展布。境內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積分布為中生代火山岩系和侵入岩,兩者出露面積約各佔一半,從西北往東南侵入岩分佈面積增多成為主體。

閩中大山帶中段戴雲山脈主幹呈北東-南西方向展布,橫臥西北部德化境內,規模龐大,主峰海拔1856米,為福建省第二高峰。

泉州位於東經117°25′-119°05′,北緯24°30′-25°56′,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臺灣海峽西岸,離臺灣最近處僅距97海里,距金門最近處僅5.61海里,東西寬153千米,南北長157千米,陸域面積11014.78平方千米(包括金門島),約佔全省陸地面積的9.

08%。

3樓:匿名使用者

遠看紅磚白石、燕尾脊成片,古建群排列井然有序;近看雕樑畫棟、牆上雕刻題材豐富,雕飾技藝精湛……「東亞文化之都」福建泉州的後龍鎮土坑村洋溢著濃郁的閩南風,置身這一延續幾百年的古村落,依稀可見昔日的繁榮和昌盛,吸引著海內外遊客。

在中國住建部、國家文物局公佈的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名單中,土坑村榜上有名。近日,筆者走進了這一較完整反映相關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古村落。

土坑村歷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據載,當時福建莆田貴族劉宗孔因避「靖難之變」,攜眷至此定居下來,明朝永樂至清代乾隆年間,劉氏後代以祖祠為中心,南北兩側分四排而築,共建40多座古大厝,形成綿延數百米長的壯觀古厝群。

歷經數百年發展,土坑村古民居建築群落現佔地26860平方米,尚存明清建築27座,包含民居、祠堂、宮廟和書院等。

穿梭在古村落裡,4座建築為完整的三進五開間,其餘均為二進三開間,建築樣式多為穿鬥式結構、硬山式或捲棚屋頂,座座屋脊高翹,雕塑種類繁多,圖案古樸,令人目不暇接。

古厝大門側、屋脊上,大大小小的石獅子或蹲、或立、或倒臥,鐫刻著精緻花紋的石柱、石鼓和石花架等石具,隨處可見;古厝內,放置著古代陶瓷大缸、銅鑄小盆和木製坐墊,獨具閩南建築風情。

聽村裡長者說,清代乾隆年間劉端弘與族親合夥購置了18艘桅帆船,自海上走關東經商,最終富賈一方,被稱為「劉百萬」。其三落雙護甲古居更具特色,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倍受古建築專家學者的青睞。

走近「劉百萬」古大厝,14對高約1.5米的旗杆青石十分顯眼,標誌著族人金榜題名的盛景。而古厝佔地面積1739平方米,據說有100個門,99個窗,42間房間,11個天井,讓人嘖嘖稱奇。

除了古香古色的明清大厝,土坑村的民俗風情也引人入勝,「土坑戲」、北管樂曲、「打正鼓」和「吃祠堂」等傳統民俗活動依舊可見。風俗、生活習慣與閩南文化在此一脈相承。

令人惋惜的是,現存27座古大厝有的荒廢,有的部分倒塌,生活在古厝裡的人也多數搬走,只剩幾位老人不捨離去,偶爾也有村民回古厝溜達。

「以前,大厝內住著十餘戶、近百人,場面十分熱鬧,現在就住著三戶四口人。」居住在「劉百萬」古厝的76歲的林阿婆說,「大厝內的子孫都出外打拼,在外蓋起了新樓房,但是我和老伴就喜歡住在這。」

曾居住在另一座古大厝內的83歲陳阿婆雖然遷住新居,卻經常回古厝串門。「為了讓族人有個團聚的場所,這間古厝目前由後人自發修復,彷彿回到昔日興盛的年代了。」陳阿婆說。

對此,後龍鎮副鎮長劉宗強表示,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後,土坑村以「搶救第一,重點保護」的原則,開始保護古村落的歷史人文及自然景觀,並委託廈門大學閩臺建築研究所承擔編制《土坑古村落保護與發展規劃》,將目前最具有特色價值的18處古建築列入重點保護。

此外,土坑村還被列入泉州首批「20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整體性保護重點區域。一個歷史文化村,正在重鑄古老的閩南風情

4樓:漢宣武帝

泉州-泉水之州...速度給分

5樓:賴平禾鴻運

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置東安縣治,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定縣、郡治之始。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晉江由此得名。

他們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使晉江兩岸得到迅速開發。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制度的變革,行政區劃建制幾度變遷。唐久視元年(700年)置武榮州,州治設今市區。

唐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名泉州。此後,先後設有郡、州、路、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行政督察區、專區、地區,2023年1月撤晉江地區設泉州地級市。

泉州的名稱由來?

6樓:匿名使用者

泉州,歷史上是整個閩南地區,含今莆田、泉州、廈門、漳州、龍巖等地級市的衍生地。然而,泉州的地名,卻不是開始就擁有的。

先是北方通州,到隋時才有了福建的泉州,然而那時的泉州,卻是今天的泉州,卻是今天的福州。直到北宋初年,泉州地名才固定下來,永遠成了現在泉州的名字。而其附廊晉江,則是南遷的晉朝遺民,為了紀念中原舊地,把流徑的河流,命名晉江。

然而,泉州平原的全部土地,與福州平原、莆田平原及漳州平原一樣,均是海平面上升、大陸架上升而形成的,只是一樣年代不詳而已。有一點需要補充的是,這些平原,除了極小部份是河流沖積形成,大部份卻是海平面升降所致的。

7樓:雙子新鮮橙

開皇九年(589年),改州、郡、縣**製為州、縣兩級制,改豐州為泉州(今福州),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晉江縣東北部16裡置惠安縣。至此,泉州領七縣:南安、晉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割所屬莆田縣、仙遊縣別為興化軍。(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

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置東安縣治,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定縣、郡治之始。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

宋元時期,泉州一度成為世界第一大港。 [4]  泉州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5-6]  2023年,泉州入選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

2023年4月,泉州入選新一批城市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名單。

8樓:林子婷婷

泉州,福建省東南沿海地級市,簡稱泉、鯉,別名鯉城、刺桐城,北承福州,南接廈門,東望臺灣島,屬**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優越;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晉江、石獅、南安3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臺商投資區。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含金門),2023年末常住人口870萬人(不含金門)。[1][2]主要方言為閩南語,[3]少數講莆田話、畲語。

[4][5]

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置東安縣治,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定縣、郡治之始。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

[2]宋元時期,泉州一度成為世界第一大港。[6]泉州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7][8]2023年,泉州入選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

[9]2023年4月,泉州入選新一批城市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名單。[10]

泉州是著名僑鄉。祖籍泉州的華僑、華人 750 多萬,港澳同胞 76 萬,分佈在世界各地129個國家和地區。歸僑、僑眷 250 多萬人。

在臺灣,有 44.8% 的漢族(約 900 萬人)祖籍泉州。[11]

2023年,泉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467.98億元,比上年增長8.9%,經濟總量連續20年保持全省第一,在中國大陸城市中排名第19。

[1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7614元(按年平均匯率摺合14751美元),比上年增長8.1%。[1]

中文名稱

泉州外文名稱

quanzhou、zaitun、zayton

別稱鯉城、溫陵、刺桐城、光明之城[13]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9樓:閩裔

福建的真泉州(福州)和假泉州(閩南)的歷史。真泉州(福州)因溫泉遍地,故名泉州。為什麼閩南泉州縣無半滴溫泉也名泉州?

究其因,閩南泉州是海水沖積地無名,因屬泉州(福州),就叫泉州地,再經千年海水沖積,擴大陸地而成縣,因無名叫自己泉州縣。當時泉州(福州)直轄閩南,閩南晉江和南安當時叫泉州府(福州)晉江縣和泉州府(福州)南安縣,千年不變。一個海水沖積地的泉州縣,一張白紙,無歷史文化底蘊,因其名可以,以假亂真,終於變成閩南之首泉州,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南安縣和晉江縣能忍,不外乎利字當頭和本身原屬泉州府(福州)的歷史。

希望閩南人不要忘了真正泉州是福州。

10樓:摯愛小慧

泉州」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福建歷史上,為今福州所用!) 隋·大業二年(606年),復改泉州為閩州。 (古福州放棄「泉州」名稱) 隋·大業三年(607年):

廢除州治,改閩州為建安郡(閩中全境之晉安、建安、南安三郡合併為建安郡),全閩九縣裁併為閩縣、建安、南安、龍溪四縣。南安縣管轄現在莆田、泉州、廈門三市地及長泰縣。 (泉州繼續著從屬福州的歷史) 唐 唐·太宗繼位後,對州、縣大加並省,並依據山河形勢、地理區域分全國為十道。

福建屬嶺南道,下轄豐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甌)。 ( 「泉州」這個名字第二次出現在福建歷史上,繼續今福州所用! ) 唐·武德五年(622年),於南安故郡地置豐州,州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並分南安地復置莆田縣,屬豐州。

豐州下領南安、莆田、龍溪三縣。 (古泉州第一次脫離福州管轄! ) 唐貞觀元年(627年),豐州撤消,南安、莆田、龍溪三縣併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古泉州迴歸福州,福州繼續使用「泉州」這個名稱! ) 唐·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置武榮州,州治在今南安 市豐州鎮。不久,武榮州廢,三縣仍屬泉州。

(古泉州繼續隸屬福州,福州繼續使用「泉州」這個名稱! ) 唐聖歷二年(699年),復以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州治仍在今南安市豐州鎮。同時析莆田縣西界置清源縣(今仙遊縣),隸屬武榮州。

聖歷三年州復廢,屬縣仍隸泉州(治所在今福 州)。 (古泉州繼續隸屬福州,福州繼續使用「泉州」這個名稱! ) 唐久視元年(700年),又於今泉州市區置武榮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四縣。

在北隅[今中山公園舊體育場一帶,至明·洪武二年(2023年)州衙一直在此]依雲榭筑州衙,並建六曹都堂署及參軍廳,衙前闢南大街為市。不久開始在治地建城,是為唐城。 (古泉州第二次脫離福州管轄,福州繼續使用「泉州」這個名稱!

) 唐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稱泉州,隸屬閩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始。今後凡稱「泉州」,即指今之泉州。

廣州地名的來歷廣州地名由來

一 東漢末年,廣州屬於吳國,公元216年吳國交州刺史步騭把交州治從梧州遷回廣州,公元226年並將交州改為廣州,廣州因此得名,並一直延續至今。二 歷史沿革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後,在廣州地區設南海郡。當時南海郡尉任囂在現中山四路舊倉巷附近修建城廓,稱為 任囂城 廣州為郡治所在地 秦朝為了鞏固...

酒泉地名的由來,地名酒泉的來歷

酒泉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爾金山 祁連山與馬鬃山 北山 之間。甘肅省名 肅 字由來地。東接張掖市和內蒙古自治區,南接青海省,西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接蒙古國。東西長約680公里,南北寬約550公里,總面積19.2萬平方公里,佔甘肅省面積的42 全市轄 一區兩市四縣 肅州區,玉門市 敦煌市...

晉江名字的由來晉江地名的來歷

泉州是從晉朝開始有中原洛陽人士因戰亂搬遷至此,懷念晉朝故土,因此將居住地的河流命名為 晉江 公元四世紀初,中原戰亂頻繁,有晉人南遷,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 技術和文化,使泉州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唐久視元年 西元700年 第三次置武榮州,泉州一帶的建制才穩定下來,州治設今市區。唐朝初年,歸武榮州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