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教美術和魏晉南北朝相比有什麼特色?(主要是從石窟,壁畫

2021-03-20 17:55:53 字數 5276 閱讀 9852

1樓:匿名使用者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政治、文化都呈現出高度的繁榮。唐文化是從中原及西域各民族文化中博取眾長,同時也通過絲綢之路與歐亞各國進行文化交流。因而出現多元化文化格局和百花爭豔的文化局面。

通過唐代的服飾、建築、器皿、絲綢、壁畫等我們可以瞭解到相容幷蓄的文化風格在唐代達到了鼎盛。

唐代疆域遼闊,對外的經濟文化交流十分繁榮,波斯的錦、金銀器對唐代工藝圖案影響極大,此外,波斯的細密畫也影響了唐的繪畫,尤其在工筆重彩的花鳥畫、山水畫中表現更為明顯。而印度藝術則直接影響了以克孜爾千佛洞、敦煌莫高窟為代表的佛教繪畫藝術,無論從色彩、造型、圖形等方面都可窺其本源。

五胡亂華之際,晉室南遷,一般士大夫均隨之南下,感於江南風物之秀麗,山色湖光,處處入畫,於是乃助成山水畫之興起。迄於南朝其勢更甚。齊之謝赫更歸納繪畫之批評、技巧、學習方法等於六法之中。

可見吾國山水之格法大備。

不過此時之山水不過初具規模,不合物理畫理之處甚多,或人大於山,或水不容舟,其真真獨特面目之完成則有待於唐之吳道子及李思訓、王摩詰出,始奠定吾國山水畫堅固之基礎而達於盛期。 唐時國勢強盛,海內太平,前有貞觀之治,後有開元天寶之盛世,文化及為發達,繪畫亦達於空前未有之盛況,無論釋道人物,牛馬野性,均臻絕境,若不另闢途徑,勢難拔萃,故於人物畫達於頂點之時乃轉向山水發展,自亦情理之常。

魏晉南北朝至唐朝關於石窟 5

2樓:風に乗る船

你要問哪一方面啊?

據我所知,除了前面那幾個石窟外,還有就是魏晉時期西域的克孜爾千佛洞,莫高窟,這兩個是魏晉至隋唐比較有明顯西域文化和佛教色彩的石窟。

3樓:漫天飛舞楓葉紅

傳於印度等佛影響之地,佛文化入中國,同時影響中國本土文化!

4樓:匿名使用者

石窟只要是隋唐時為多。不知你需要哪些方面的內容。

5樓:龔黎紅

龍門石窟 雲岡石窟 敦煌莫高窟

6樓:匿名使用者

大同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

總結魏晉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美術的發展變化

7樓:李支韋

與西方繪畫一樣,中國畫最先成熟的是人物畫,而工筆人物又是人物畫的原始形態。以工整細緻,線條優美為特點。我在4年學習過程中,對工筆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工筆人物畫。

中國工筆人物畫,歷經了千年的發展,隨著朝代的更失以及統治階級文化取向,政治需要的變化而幾經沉浮,但在今天看來,中國傳統工筆人物畫所具有的文化品格是獨特而又成熟的。雖然每個時代工筆人物畫表現出來的具體風格面貌各有不同且不可重複(因為每個時代的文化背景不可重複),但幾千年來的民族傳統及世代相傳的老莊哲學儒家思想幾乎成為歷代工筆畫家的作品標籤。縱覽歷代工筆人物畫作品其表現出來的文化內涵的統一性在世界藝術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這也是我鍾愛工筆人物畫的理由之一。永恆卻不失時代,在沉浮幻化的世界中以獨特而不失自我的方式描繪著畫者的喜怒哀樂。象是一首旋律優美的歌曲,美麗又讓人心曠神怡。

就發展而論,現代工筆人物畫迎來了自元代落寞以來的又一次復甦。其方式方法表現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這與一個時代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全球一體化,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給現代工筆人物畫無論是在創作手法上還是在表現形式上都無疑是注入了大量的生命力。

現代工筆人物畫不斷走向成熟,並面向了人民,回到了生活中,以獨特而又成熟的面貌描繪著當代的人文風景。畫者得以在創作題材,手法,心靈等各個方面的解脫,在對工筆人物畫的創作上可盡心而作,表達自我。也正因如此,在思想上才能更近一步接近或者說才能更貼切的表達中國五千年來的文化思想,傳統的審美。

敦煌莫高窟從魏晉南北朝到唐代的佛教壁畫,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什麼變化 10

8樓:虛無僧團

身臨其境,遠比紙上談兵更加真切

祝您一切吉祥圓滿!.

9樓:無所住

. 莫高窟現存有壁畫和雕塑的492個石窟。

北朝時期開鑿的洞窟共有36個,其

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於北涼時期。窟形主要是禪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圓塑和影塑兩種,壁畫內容有佛像、佛經故事、神怪、供養人等。這一時期的影塑以飛天、供養菩薩和千佛為主,圓塑最初多為一佛二菩薩組合,後來又加上了二**。

塑像人物體態健碩,神情端莊寧靜,風格樸實厚重。壁畫前期多以土紅色為底色,再以青綠褚白等顏色敷彩,色調熱烈濃重,線條純樸渾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後,底色多為白色,色調趨於雅緻,風格灑脫,具有中原的風貌。

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如第243石窟北魏時代的釋家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頭頂扎扁圓形髮髻,保留著犍陀羅樣式。

隋唐是莫高窟發展的全盛時期,現存洞窟有300多個。禪窟和中心塔柱窟在這一時期逐漸消失,而同時大量出現的是殿堂窟、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數量最多。塑像都為圓塑,造型濃麗豐滿,風格更加中原化,並出現了前代所沒有的高大塑像。

群像組合多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二菩薩或四菩薩,唐代主要是一佛、二**、二菩薩和二天王,有的還再加上二力士。這一時期的莫高窟壁畫題材豐富、場面巨集偉、色彩瑰麗,美術技巧達到空前的水平。如中唐時期製作的第79窟脅侍菩薩像中的樣式。

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頭上合攏的兩片螺圓髮髻,是唐代平民的髮式。臉龐、肢體的肌肉圓潤,施以粉彩,膚色白淨,表情隨和溫存。

雖然眉宇間仍點了一顆印度式紅痔,卻更像生活中的真人。還有在第159窟中,也是脅侍菩薩。一位上身赤裸,斜結瓔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頭微向右傾,上身有些左傾,胯部又向右突,動作協調,既保持平衡,又顯露出女性化的優美身段。

另外一位菩薩全身著衣,內外幾層表現清楚,把身體結構顯露得清晰可辨。衣褶線條流利,色彩豔麗絢爛,配置協調,身材修長,比例恰當,使人覺得這是兩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10樓:打皇帝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區南12公里處,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莫高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龍門自然風光秀麗,這裡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後來,歷經北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另有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600多品,龍門石窟規模巨集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和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

南北朝的文化

11樓:林詠倫

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漢,至公元589年隋統一南北,史稱魏晉南北朝。這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動盪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文學藝術獲得巨大成就的時代。

起源自佛教美術

一、佛教美術的興起 這個時期佛教美術的重頭戲是在北中國的。

二、早期的石窟壁畫

佛教美術大致包括3個部分:建築、雕塑和壁畫。三者是互相結合的統一體,是宗教性和審美性、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結合體。

一般的石窟和寺廟中都繪有壁畫。魏晉南北朝時期寺廟中的壁畫,隨著建築本身的倒毀已蕩然無存,而石窟壁畫,至今仍有大量遺存。

三、石窟造像

佛教雕塑按材質來劃分,大致有銅雕、石雕、泥塑、木雕、陶塑、崖刻等幾大類。

在魏晉南北朝時代佛教造像中最重要、最能體現佛教藝術興盛景象的,無疑是石窟造像。除敦煌莫高窟外,其中規模較大,較有名的有山西大同雲岡、太原天龍山、河南洛陽龍門、鞏縣石窟寺,甘肅天水麥積山、永靖炳靈寺,界於河北與河南間的響堂山,南京棲霞山等,均始建於南北朝時代。

12樓:景瀾雨北周

這個時期,北方各地無名工匠創作的石窟寺藝術,是雕塑和繪畫的綜合,是這一時期最高的藝術成果。

石窟寺藝術,是隨著佛教東傳而在北方各地由西向東陸續發展起來的。反映了我國魏晉南北朝的佛教藝術,主要有幾個特點:

1、神性與人性的融合:造像介於人神之間

2、環境與心境的結合:選擇在遠離鬧市的山清水秀之處,環境本身就給人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3、佛門等級與造像佈局:形象的處理上卻採取不平等的形式4、裝彩與眼神:石窟造像最初都是裝彩的,雕像的目光都比較固定5、象徵性與藝術處理:佛教形象與生活原形明顯有別

13樓:閩南漢

南北朝的石窟藝術的發展反應都是佛教在中國的盛行。

南北朝石窟造像,著名的有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天龍山石窟等。石窟藝術最雄偉的是雲岡20辜的座像。佛像容貌豐滿,兩肩寬厚,衣褶線條緊貼身軀而雕,莊嚴中寓有慈祥,表現出佛的胸懷氣度。

彩塑最好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的造像,含蓄微笑的神態,給人以恬靜的美感。洛陽永寧寺塔基出土的北魏泥塑殘像最為精緻,面目傳神。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洞窟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後經歷代增修,今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國現存石窟藝術寶庫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座。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約四百餘年,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塊,佛塔70餘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

14樓:劉睿翊

在中國文學史上,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醞釀著新變的時期,許多新的文學現象孕育著、萌生著、成長著,透露出新的生機。一種活潑的、開拓的、富於創造力的文學衝動,使文壇出現一幕接一幕新的景觀,魏晉南北朝文學的魅力就在於此。這種新變總的看來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文學進入自覺的階段,文學創作趨於個性化;玄學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為文學創作帶來新的因素;語言形式美的發現及其在文學上的運用。就文體的發展看來:五言古詩繼承漢樂府的傳統,增強了詩人的個性,得到長足的發展並達到鼎盛;一種詩化的散文即駢文的興盛,成為這個時期重要的文學現象,中國文學增添了一種新的、抒情性很強的、可以充分發揮漢語語言形式美的文體;在漢代盛極一時的大賦,演變而為抒情小賦,並因駢文的興盛而增加了駢儷的成分,駢文、駢賦在樑陳兩代進入高峰;七言古詩在這時確立起來,並取得可喜的成就;南北朝民歌的新鮮氣息,刺激著詩人進行新的嘗試,再加上其他因素,到了唐代絕句便繁榮起來;**在這時已初具規模,奠定了中國**的基礎,並出現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和志人**。

以393年的時間醞釀這些新變,雖然顯得長了一些,但和漢代大約四百年文學的收穫相比,不能不說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成就是相當可觀的。如果沒有這段醞釀,就沒有唐詩的高潮,也就沒有唐代文學的全面繁榮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發展的原因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發展的特點和原因是什麼?

有如下原因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間的交往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容。北方經濟的發展,江南經濟得到了開發,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外來佛教的傳入,對中國建築 繪畫 文學等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豐富了它的文化的內涵。吸收了異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

魏晉南北朝名歌

北朝民歌中,描寫遊牧生活的,以 敕勒歌 為代表作 00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00反映遊子飄零的,如 隴頭歌 00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朝發欣域,暮宿隴頭。寒不能語,舌捲入喉。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0 00南朝時代,商業...

魏晉南北朝思想文化特點是,魏晉南北朝文化總的特點

1 科學技術來成就突出。如自祖沖之的圓周率的計bai算,酈道元的 水經du注zhi 等。2 思想界異常活躍。道dao教系統化,佛教和反佛鬥爭激烈,佛儒道三教開始出現合流的跡象,文學 繪畫 石窟藝術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3 體現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體現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風格。4 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