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內閣制度是哪位皇帝在位時形成的 內閣制度的建立有什麼意

2021-03-20 03:04:55 字數 1326 閱讀 8706

1樓:袁志晨

明朝內閣是明成祖朱棣是成立的,但這時候 的內閣只是皇帝的私人諮詢機構,入閣人員只有5品職銜,只有議政權,決策權在皇帝手中。明宣宗時期,權力開始上升(三楊輔政),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彙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准,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

所以說內閣真正成為一個處理國家政務的完備機構是在明宣宗時期。

內閣的成立實際上是承擔了整個國家的運作,這可以從中後期看出,例如明世宗嘉靖皇帝近二十年不上朝,萬曆皇帝四十年不上朝,國家機器早就正常運轉,權力體制絲毫沒有變化,就是內閣在起作用。

自隋唐而宋元,經過七百多年探索,文官制度已經完善,官僚政治已經成熟,帝國的政權其實是由士大夫階層來支援的。這些人耕讀為本,詩書傳家,滿腦子「忠君報國」,一肚皮「修齊治平」。一旦進入官場,大都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職,盡心盡責,因此國家機器甚至在君主缺位的情況下也能運**如。

也因此,儘管皇帝多混賬,然而朝臣無大惡。正如《明史•奸臣傳》所說,明代作惡多端的主要是太監(有明一代,鉅奸大惡,多出於寺人內豎),奸臣的出現竟成為異數(求之外廷諸臣,蓋亦鮮矣),唯獨嘉靖一朝是個例外(惟世宗朝,閹宦斂跡,而嚴嵩父子濟惡,貪得無厭)。

通過明朝幾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內閣政務體系,它在權力平衡方面堪稱完善,後來,它被英國人學習,形成了後來的內閣制和首相制。在中國明朝成化朝時期開始出現的內閣首輔,就是首相的雛形。

2樓:餘梓希王一超

朱元璋廢「丞相」,設

「四輔臣」,在明成祖朱棣 的時候正式成立內閣。內閣實際上在職能上是代替了宰相的工作,內閣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但這個不確定,要看內閣輔臣是否有魄力,一般情況下決策權歸皇帝,內閣擁有議政權,六部擁有行政權。

3樓:匿名使用者

明成祖朱棣設立內閣制,以內閣作為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也就是顧問。它為加強**而建立,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始終沒有法定地位,不是正式的行政機構。

而且當時的內閣不具有宰相那樣的權利,只有諮詢權和票擬權,且最重要的是,他並沒有對皇帝進行制約,(這是很多人的誤區)。

4樓:下一刻的雨

主要形成於明成祖朱棣時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辦事效率,使得國家政務得以快速運轉,也避免了皇上一人獨斷的局面的行程,但是內閣其實和宰相沒多大區別,甚至可以說就是叫法不同,當然這是在後期

5樓:匿名使用者

明成祖朱棣,主要是為了緩和君權和相權這一對長久以來就存在的矛盾,從而有利於加強**集權,鞏固統治!

6樓:匿名使用者

朱元璋,加強皇帝管理

明朝的內閣制度跟西方的近代的內閣有什麼區別和聯絡

明朝的內閣與西方內閣的不同 所謂的可比性是建立在名稱上的。產生原因不同 明朝內閣是為了維護封建君主 制度而建立的皇帝輔助機構,很大程度相當與祕書處或者是辦公廳。維護的是君主 制度為了君主這一個人服務的。西方的內閣是為了維護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目的是為了牽制君主,是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的組成部分。職權不同...

求詳解明朝內閣和英國內閣的區別,明朝內閣制和英國近代內閣制的區別

首先,性質不同,前者是封建制度產物,後者是資本主義制度產物.第二,權力不同,前者只有提供意見 專,後來有票擬的權屬力,但沒有決定權,即沒有行政權,行政權掌握在君主手裡,明朝內閣制只是君主的顧問機構.後者是直接的權力機構,掌握實際的行政權.第三是作用不一樣,可參照第二的解釋,前者只是顧問機構,後者與首...

明朝的內閣長官叫丞相嗎,明朝的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對比

不是叫丞相。叫內閣首輔大學士。不叫丞相,明朝廢丞相,權分六部。明朝的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對比 明朝的內閣只是皇帝的祕書兼顧問,只有首輔 具有一定的票擬權,其他人只具有建版議和討 權論的權力,不具有直接處理政務的權力,經內閣批覆的奏書必須得到皇帝的批紅才能生效,但批紅權則掌握在司禮監手中 而宰相則可以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