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習俗的做客忌諱,蒙古族的風俗習慣,到當地人家裡做客要注意什麼

2021-03-19 22:21:38 字數 5343 閱讀 2762

1樓:愛在春暖花開

1.服飾:蒙古族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

婦女們平時一般多罩頭巾。頭巾大約丈餘長,顏色多種多樣。質料有布、麻、綢、絹等。

姑娘們喜歡將頭巾纏在頭上,然後在右側挽一個小結,把頭巾的穗頭垂下來。已婚婦女們則用頭巾包住頭頂後,纏一圈,不留穗頭。在莊重的場合還要戴上繡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花紋圖案的帽子。

在內蒙古、新疆等地牧區,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

2.蒙古包的門一般朝向東南方向。包內**為炊飲和取暖用的爐灶,煙筒從天窗伸出。

爐灶的周圍鋪牛皮、毛氈或地毯。正面和西側為長輩的起居處,東面為晚輩的起居處。周圍擺設的傢俱主要有木質的碗櫃、板櫃、板箱、方桌等,其特點是小、低,佔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損壞。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很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

3.婚俗: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重要儀式。

各地蒙古族儘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新娘、新郎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

4.待客:熱情好客,待人誠懇,是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美德。

一見客人邊握手、邊問好:"塔賽奴!"(您好)。

客人進入蒙古包後,家庭主婦便向客人雙手敬獻噴香的奶茶。同時擺上黃油、奶皮子、奶豆腐、乳酪、炒米等食品,供客人食用。

客人要住宿,晚飯就是手把肉、美酒、麵條或蒙古包子等。客人告別時,全家出蒙古包歡送,祝客人一路平安,歡迎再次光臨。現在的農區一般同漢族一樣,炒各種菜加美酒招待客人。

獻哈達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傳統禮節。哈達是一種禮儀用品。拜佛、祭祀、婚喪、拜年以及對長輩和貴賓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達。

對長輩獻哈達時,獻者略彎腰向前傾,雙手捧過頭,哈達對折起來,折縫向著長者;對平輩,雙手平舉遞給對方;對小輩,一般將哈達搭在脖子上。

5. 禁忌禮節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認為火神或灶神是驅妖辟邪的聖潔物,所以人們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溼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菸袋、摔東西、扔髒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忌蹬門檻,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時,絕不許踩蹬門檻。農區、半農半牧區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髒衣服或向河流中扔髒物。

這由於草原乾旱缺水,牧民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並視水為生命之源。

忌摸頭、忌別人打狗、忌產婦住處外人進入探訪。病忌,牧民家裡有重病或病危的人時,一般在蒙古包左側掛一根繩子,並將繩子的一端埋在東側,說明家裡有重患者,不待客。

2樓:瑾

主人在宴請客人時,先讓客人切下一隻羊耳朵和一塊肉吃下,然後主人再動手切肉進行招待。客人進門、入座、喝茶、敬酒、吃飯,都嚴格沿襲年長人優先的傳統。

假如你來蒙古包作客,主人會立刻獻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奶茶,接著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當主人請你品嚐時不要拒絕,否則要傷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遺憾。蒙古人不怕不別人吃得多,食用越多,主人越高興。

來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讓客人上邊坐,而客人請老人先就坐。在蒙古包裡,總是長輩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坐西邊,女人坐東邊。

接受主人的茶飯後,忌諱一點也不吃;忌諱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著喝奶和吃奶食品;忌諱隨便撒倒奶;遇到別人端奶走過時,不能視而不見,必須嘗一嘗再走。

3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語文書上有,要到幾十裡外迎接遠客,給客人端上奶茶,奶豆腐,以奶食,羊肉為主,每年都會舉行那達慕大會,專案是摔跤和那達慕晚會。

希望喜歡,都是自己打的

蒙古族人招待客人有什麼風俗習慣

4樓:匿名使用者

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後,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乳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常把奶壺、酒壺託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

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

」(祝您一路平安)。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

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遊記》中所寫, 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遞鼻菸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裡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菸的鼻菸壺。遞鼻菸壺也有一定的規矩。

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後各自倒出一點鼻菸,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後再互換。

蒙古族都有哪些禁忌?有哪些習俗?

5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族習俗

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

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讚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摺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

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

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

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盃或牛角杯中,託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脣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敬神: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鑑》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

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

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

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孃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尊老愛幼: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

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

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幹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

熱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

客來敬茶一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裡,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

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一碗奶茶,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語稱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

接著穿戴民族盛裝的家庭主婦端來清香撲鼻的奶酒款待客人,這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禮節。主人會用詩一般的語言勸酒:「遠方的客人請你喝一杯草原佳釀,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菁華,也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蒙古族人民尊重禮儀,習慣成自然,至今仍然如此。一事一物,無不依據其禮為之,敬長慈幼,同胞相見,長幼有序,賓朋有禮,客至如歸。當然其禮儀之表達形式,隨著時代的前進,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豐富,有所改進,如鞠躬、握手禮、互贈紀念品等等,均在蒙古族中盛行起來。

可以想見,洋溢在蒙古人民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中的那種高尚品質和道德情操下,我們感到的將是那種心地憨厚,熱情好客的民族美德。

選獵狗:蒙古族有獵狗打獵的習俗。因此,他們非常重視選留一隻好獵狗——「臺格」,也就是經閹割的短毛細狗。

選留獵狗要注重好的品種,即從良種小狗崽中挑選腰身長,尾巴長而勻稱,聽覺靈敏,視力敏銳,動作敏捷,跑起來快的小狗作獵狗。

當第一次出獵調馴獵狗時,先往狗鼻子裡灌注狐狸熱血,使其與狐狸和狼成為冤家對頭。如果是專門獵取狐狸和狼的獵犬,那麼就要禁忌獵兔子。否則在追逐狐狸時一旦遇到兔子就會失去主要目標。

一隻訓練有素的獵狗必須領會以下幾點:吹口哨、示意、招手、指點、呼喚等暗示和要求。一隻好獵犬不僅能抓住野外奔跑的狐狸,而且能把竄進洞穴的狐狸從洞中咬住尾巴拽出來。

獵狗每日喂一次食。在喂米食的同時,還要適當補充一些兔肉和羊肉等肉食,但須將肉煮熟加鹽放晾後才喂。獵狗餵食量要少,掌握一定的標準,切忌喂得太飽。

在冬季數九天,為預防狗掌冬裂需用蒜泥塗於狗掌。進入五九天,須將獵狗拴於帶漢漬的鞍屜上進行控腹吊膘。

秋末白露時節,開始吊控乘馬和獵狗。吊好之後,獵人們選一個叫作「紅喜鵲」的能見紅色的日子出獵。到達狩獵地點後,先祭祀神瑪乃汗,然後才開始打獵。

牽獵狗的人一般都牽兩隻以上獵狗。近十名獵手的狗加起來就有三四十隻。他們排列前進在寬三五華里的地段,有的人見獵物就撒狗,有的則只作準備先不撒狗,等到節骨眼上才撒狗。

每隻獵狗平均一天能抓到二三隻狐狸。用獵狗打獵不以獵狗所抓到獵物之多少進行分配,仍按傳統習俗凡參加者都能分到一份獵獲物。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蒙古族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蒙古人豪爽好客 習慣酒 吃肉 習慣喝奶茶 跟漢族一樣過春節 但名字叫做查幹sari不過中秋節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人 的傳統節日盛會。那達慕 是蒙古語,表示 娛樂 遊戲 的意思。在那達慕大會上要舉行騎馬 射箭 蒙古式摔跤等多種體育比賽,表演歌舞 說唱等節目,舉辦各種展覽,進行物資交流。蒙古族人生活的草...

蒙古族 風俗 蒙古族風俗習慣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蒙古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分佈地域廣闊,每個地方的習俗多彩多姿。但是,作為一個民族,基本特徵其實還是相同的,我們知道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漏鏈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 他賽音百努。安好 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

蒙古族的生活習俗,蒙古族的生活習俗有什麼?

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抄是陌生襲人也要問好。bai平輩 熟人相見,一般問du 賽拜努 你好 zhi 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dao的人,則要問 他賽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 不論認識與否 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一般在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