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晉 南北朝時期,瓷器逐步代替什麼

2021-03-17 21:48:19 字數 4909 閱讀 6635

1樓:漫閱科技

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在南方發展速度很快,產量也迅速增多,尤以兩晉青瓷的水平為高。浙江永嘉一帶所產的「東甌縹瓷」即青瓷。瓷器在南方不僅代替了陶器,而且逐步代替了金銀器和漆器。

魏晉南北朝時期瓷器有哪些特徵?

2樓:天殤

自漢代出現瓷器以來,發展到六朝時期,從墓葬出土情況可以看出,青瓷逐漸代替青銅器、漆器。大陸很多省分的漢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銅器、漆器佔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時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絕大部分是青瓷器,它已經成為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的這一時期的瓷器,其造型、紋飾與漢代陶器、青銅器有很密切的繼承關係。

西晉青釉洗,腹部有一條印紋裝飾,兩面貼鋪首銜環,具有明顯的漢代特徵。這類青釉洗出土數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飾有印紋裝飾,下為三個熊足,兩面貼奔獸紋,另兩面貼鋪首,造型、紋飾也具有漢代特徵。

西晉穀倉,上部中心為主罐,周圍有四個小罐,是繼承東漢五聯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變化,上面浮雕佛像、鳥雀、動物,下部為罐。穀倉是墓主生前莊園情況的真實寫照,也是其企望死後能過象生前一樣倉滿糧實的富有生活。

穀倉在江南地區吳、西晉稍大一點的墓葬都有出土。有銘文謂之「廩」,是裝稻子的。北方裝谷的叫倉。

虎子,漢代多有提樑,西晉保留這一傳統,採用立燒,口向上,臀部觸地。東晉虎子也採用這種立燒法。圓形虎子多為正燒。

虎身一般刻劃飛翅紋。西晉牛頭罐,肩上有兩個鼠形系,是這一時期比較少見的。

從上面器物可以看出西晉瓷器器形、種類及裝飾特徵。造型上很多取自漢代銅器、陶器。壺、罐類器物造型比較矮胖,裝飾上也借鑑銅器,多數壺、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飾一條帶狀印紋裝飾,間飾鋪首銜環、獸紋等。

東晉瓷器種類與西晉相近,造型上的顯著變化是器形向瘦高發展,肩部的系多為橋形,習稱橋形系。裝飾上以光素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動物眼睛等部位點以褐色斑點,形成了這一時期器物的裝飾特點。

從最具有代表性的雞頭壺(罐)的演變,可以看出各時期瓷器造型與紋飾的特徵。西晉雞頭罐,肩有雙系,雙系間飾雞頭雞尾。西晉早期罐的最大腹徑在中間,以後重心上移,最大徑在肩部。

腹徑與罐的高度大體相近,所以給人短胖的感覺。肩部有印紋裝飾。東晉雞頭壺盤口,壺頭較長,橋形系,有的壺口沿飾褐斑。

雞頭有頸約一寸左右,雞尾演變為壺柄。壺的高度明顯大於腹徑,故給人瘦長的感覺。

除青釉以外,還有黑釉雞頭壺。黑釉漢代已經出現,東晉繼續燒造,目前發現燒黑釉的僅有浙江的餘杭、德清兩窯,兩窯同時也燒青釉。到南朝時期,雞頭壺壺身更長,柄向上發展,裝飾上出現複線蓮瓣紋。

蓮瓣紋的出現與東漢佛教傳入有關。這一時期其它器形如盤、碗、罐等也飾有蓮瓣紋,形成了這一時期的裝飾特點。東晉除雞頭壺以外,還有羊頭壺,其數量少於雞頭壺,但目前出土數量逐漸增多。

東晉香薰,此器型兩晉墓出土不少,西晉造型繼承漢代特徵,球體上有樓孔,球體與承盤之間有三足。東晉改為以支柱連線球體與承盤。

南朝仰覆蓮雙系壺,短流,柄上翹,出土數量不多。北方青瓷以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蓮花尊為代表。蓮花尊北魏墓出土兩件,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各收藏一件。

通體飾上覆下仰的蓮花,洞窟藝術中的飛天也出現在蓮花尊上,還有團花、獸面紋、葉紋等,裝飾極為豐富。蓮花尊南方亦有出土,沒有北方的氣魄雄偉,北方蓮花尊胎體厚重,釉厚的地方近於黑色。

可以肯定,南北朝時期,南北都燒造這種器物,但窯址在南北方都未發現。河北只發現有類似蓮花尊特徵的標本,在山東淄博窯發現了浮雕蓮花瓣,這只是一點線索,還有待於進一步調查。北朝青釉蓮花罐,上有浮雕蓮瓣,蓮花瓣是印好後貼上去的,肩部六個橋形系,沿用東晉時的,但較東晉時的粗壯。

這類器物出土日益增多,北朝晚期釉中含鐵量較低,故釉色為淺青色,與隋代的較為接近。北朝貼花罐,含鐵量高,釉為黑褐色並有窯變。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陶瓷風格與特色

3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之後,我國歷史上先後經過了魏、蜀、吳三國鼎立,東西兩晉,十六國的北朝和宋齊樑陳的南朝,這一時期從公元200年至581年,統稱為三國兩晉南北朝。這400餘年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大**、大動盪的時期,但陶瓷的發展並沒有停滯。

三國、兩晉時期,江南陶瓷業發展迅速,相繼在浙江蕭山、上虞、餘姚一帶出現了越窯、甌窯、婺窯、德清窯;湖南的湘陰窯;四川的青羊宮窯、固驛窯;江西的羅湖窯等著名窯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質,加工精細,可與金、銀器相媲美,成為當時名門望族的日用品。東晉南朝時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窯址有了很大發展。但江浙一帶的瓷窯都出現了明顯的衰退跡象,瓷窯減少、數量降低、裝飾簡化、燒造略顯粗糙,這種局面一直持續至唐代前期。

相對而言,我國北方生產瓷器的年代略晚。這一時代的動亂局面使中原一帶遭受嚴重破壞,(在這以前,關中、中原地區曾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陶瓷業的衰退也就在所難免,制瓷業出現一直拖至了北朝時期。但這一時期卻令人驚喜地出現了一種獨特的、而且對後世有深遠意義的陶瓷品種,這就是白瓷。

在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出現在東漢時期,它的坯體由高嶺土或瓷石等複合材料製成,在1200-1300攝氏度的高溫中燒製而成,胎體要求堅硬、緻密、細薄而不吸水,胎體外面罩施一層釉,釉面要光潔、順滑、不脫落。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具有豐富的原材料資源,又富有燃料資源,所以這一地區的製陶業發展很快,出現了眾多的窯址。瓷器的產地俗稱「窯口」,是由考古工作者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或實地發掘所逐步瞭解的。

通過實地調查與發掘,基本上弄清了這一時期的一些主要窯口。比如越窯,文稱「越州窯」,從東漢時期開創,至北宋衰落,基本分佈在浙江寧波、餘姚、紹興、蕭山一帶。其主要特點是胎質細密、呈青灰色;釉質瑩潤,具有玉質感,釉色深綠,色澤純正,坯釉結合緊密。

唐代詩人陸龜蒙寫詩讚揚「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甌窯,在溫州一帶。其特點是胎質白中泛灰,釉層較薄.

釉色淡青,透明度高,有細小開片,易脫落。再如江西的洪州窯、湖南的嶽州窯、江蘇宜興窯等等。這一時期的瓷器已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銅器、漆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廣泛用於餐飲、陳設、文房用具、喪葬冥器等等。

中國人飲茶習慣當起於東周時的四川一帶,東漢時飲茶之風傳至長江下游,此風蔓延迅速,至東晉時,已成為王室豪門的時尚。據古籍的記載,當時的茶飲方式方法與今日大不相同,所以需要一些形制不同的器具,數量上也有很大需求。經研究考證,當時造型獨特的雞頭壺就是一種茶具,這種造型延至隋唐以後就不再有了。

瓷質穀倉罐是三國西晉時期出現的,它用於陪葬品,所以也稱「魂瓶」或「神亭」,是由東漢的五聯罐發展而來。這一時期的穀倉罐製作精細,堆塑繁雜,有人物、飛禽、走獸、亭臺。糧食一直被視為人生第一重要之物資,所以從秦漢時代就開始給死者陪葬糧食,以供死者在陰間享用。

同時,陪葬品中還含有整套糧食加工工具和做飯用的炊具,以體現吃飯的重要性。

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興,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廟,佛像石窟,僧尼數量猛增。帶有佛教色彩、意義的裝飾隨處可見。如在建築裝飾上帶有飛天、蓮花等標誌性圖案。

體現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蓮花尊」。

陶瓷還被大量運用到文具中,如筆筒、水盂、硯等。水盂的功能只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卻很豐富,有蛙形、鳥形、兔形、牛形等樣式。陶瓷文具被廣泛使用,與這一時期崇尚讀書、推崇士儒有關聯。

這一時期的裝飾特點比較明顯,尤其是三國西晉時期的越窯最為突出。器物上常有表現生活場景的紋樣,刻畫細膩且逼真,真實地反映了那一個時期的社會面貌,也給今人研究建築、**、舞蹈、宗教、畜牧等方面的課題提供佐證。一些生活用品如燭臺、油燈、水盂上大膽使用誇張變形的動物形象,多方面地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審美意識,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綠色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統的代表,與北方地區的白瓷交相輝映。此外,常用褐彩打破單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潑。這種裝飾方法簡單易行,適應面廣,效果較好,所以被廣泛使用。

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書寫文字,是褐彩裝飾的另一特色,這種裝飾手法在後來的唐、五代時期大為盛興,其字型形式為書法研究提供了可靠資料。

當今所見的越窯晉瓷,工藝多為上乘,釉色高古,質地醇素,極具品味。由於當時的工藝水平,所生產出的陶瓷在釉色上發生很豐富的變化,青色中有偏綠的、偏黃或偏灰的,與釉料成份、燒成火焰都有很大關係。儘管現今的技術力量更加強大,但今人的仿製品卻往往是千篇一律,死氣沉沉,失卻了古人的韻味。

瓷釉的調製也是重要因素。青瓷釉最初是用瓷石與草木灰混制而成,風化程度差的瓷石一般含有大量助熔劑,常用來做釉,草木灰的作用是引入cao成份,經過高溫燒製與瓷石相互作用形成鈣質釉。

青瓷自東漢晚期出現以後,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在坯、釉質量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於瓷石原料分佈地域廣泛,原料成份含量多有不同,所以這一時期的瓷器釉色和質感有較大差異。

由於南方廣大地區戰亂較少,社會秩序也就比較安定,中原地區大批人士紛紛南下,其中也不乏陶瓷業技工。而北方地區處於蕭條境地,陶瓷業還不及漢代發達,對窯爐的使用也極少改進,仍延用圓形饅頭窯。在南方,窯爐有了很大發展,龍窯結構被進一步改良。

窯床長度達十餘米,為解決龍窯室內抽力大,火焰速度過快的問題,這一時期發明了起緩解作用的「擋火牆」,可更有效地調節窯內抽力和溫度。經測試,這一時期的瓷器都是在弱還原火焰中燒成,燒結程度較好,燒成溫度可達1300度左右,達到了現代瓷的質量水平,這無疑與龍窯結構的改進和燒成技術的提高密不可分。

南北朝時期的瓷器有收藏價值嗎

4樓:匿名使用者

南北朝時期的瓷器有收藏價值。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盪時期,南北制瓷業的發展也不平衡。在比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窯為中心,繼承並發展了東漢青瓷的成就,這些青瓷習慣上被稱為"六朝青瓷"。

北方則由於連年戰亂影響,瓷器的生產起步較晚,直到6世紀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隨葬青瓷發現,但晚期的墓葬中卻出現了白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瓷器仍然是浙江地區發展最快,以浙江越窯的青瓷質量最高,胎呈灰白色,質地細密,釉色均勻。浙江東北部的紹興、餘姚、上虞等地瓷窯最為集中,中部的金華地區、東南部的溫州地區,以及江蘇的宜興均山一帶所產的青瓷也各具特色。

此外如長江中上游的江西、湖南、四川等地以及沿海的福建廣東也發現了南朝時期的瓷窯。北方地區可能受動亂和戰禍的影響,在十六國至北魏遷都洛陽以前的墓葬中,出土瓷器仍然只是唾盂一類。2023年河北景縣封氏墓群出土一批青瓷。

經化驗是屬於北方瓷土,器物的造型、裝飾也與南方青瓷不同。在河北的內丘、臨城、山東淄博的寨裡等地發現過北朝時期的窯址。南北朝時期的瓷器屬於青瓷系列,主要表現手法是刻瓷和捏塑工藝,一些象形的瓷器深受人們的喜愛,有極大的收藏和經濟價值。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發展的原因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發展的特點和原因是什麼?

有如下原因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間的交往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容。北方經濟的發展,江南經濟得到了開發,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外來佛教的傳入,對中國建築 繪畫 文學等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豐富了它的文化的內涵。吸收了異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階段特徵是什麼 它與魏晉南北朝文化之間的關係如何

階段特徵 民族融合 政權並立 戰亂不斷 關係 民族融合導致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政權並立 戰亂不斷導致漢初儒學出現信仰危機,佛教道教盛行,出現 南朝四百八十寺 的情形。以玄學為中心 政治黑暗,人們用嚮往皇老之術來逃避現實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階段特徵是什麼?它與魏晉南北朝文化之間的關係如何 階段特徵...

三國魏晉南北朝是指時期嗎三國魏晉南北朝是指一個時期嗎

三國魏晉南北朝不是同一個時期是三個時期,分為三國時期,晉朝和南北朝時期。三國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主要分為魏朝 曹魏 西晉 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 佛教的輸入 道教的勃興及波斯 希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