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有幾戒啊,和尚有幾大戒?分別是什麼?

2021-03-11 22:49:24 字數 6624 閱讀 9659

1樓:鐵浩宕鳳捷

蘇東坡和bai佛教的淵源非常深du厚,他和方zhi外朋友過往也非常親密dao。在版

居士分燈錄裡,記

權載東坡前生為五祖戒和尚的典故。蘇軾的母親剛剛懷孕他的時候,夢見一位身軀瘠瘦、眼睛眇細的出家人,後來就生下了蘇軾。事隔數年,蘇軾的弟弟蘇轍在高安為官的時候,和真淨、文聖、壽聰等三位法師時常在一起論道參禪。

有一天這三位出家人同時夢見迎接五祖戒禪師,三人正在交談時,蘇軾剛巧來寺拜訪。三人於是把夢境告訴蘇軾,蘇軾就回答自己

七、八歲的時候,曾夢見自己身為僧侶,往來行化於陝右一帶。真淨法師聽了,趕忙介面說:

『戒禪師也是陝右人,晚年來遊高安,五十年前圓寂於大愚。』細問之下,蘇軾當年剛好四十九歲,大家終於了悟五祖戒和尚原來就是蘇軾的前身。

所以,或許就是蘇東坡的轉世

2樓:匿名使用者

《西遊記》中豬剛鬣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唐僧因此給他起了個別號,叫做「內

八戒」。五葷三厭,屬容宗教戒條,信徒不準食用。 五葷,即五辛,指五種辛味蔬菜。

包括大蒜、小蔥、韭與渠(形似蘿蔔味如蒜)。三厭,道教把雁、狗、烏龜作為不能吃的三種動物,列為教條。認為「雁有夫婦之倫,狗有扈主之誼;烏龜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湧幢小品》)。

厭,在此是不忍食之意。不過,這五葷三厭是佛道二教的混合物,佛教的「八戒」實際另有所指。 八戒全稱「八齋戒」,是佛教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項戒條。

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飲酒,不眠坐華麗之床,不打扮及觀聽歌舞,正午過後不食。佛教戒律還有很多。豬悟能雖稱「八戒」,但他始終「戒」得不徹底,也不情願。

3樓:匿名使用者

沙彌受十戒,即戒殺,盜,淫,妄,飲酒,不用香料花環打扮裝飾;不**歌內舞;不在寬廣大床上容坐;不非時食(過午不食);不蓄金銀財寶。

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按照中國唐以後最盛行的《四分律》,比丘戒有250條,比丘尼戒有348條。二者主要的戒條相同。最重的戒有四條,稱"波羅夷罪",犯者被開除僧團("不共住"),有淫、盜、殺、妄(大妄語,妄稱自己得道成聖);其次為"僧殘罪",犯者經過嚴格的在僧眾面前懺悔的程式,才能被保留在僧團,有十三條,誣陷好人、破壞僧團等。

此外還有很多情節較輕的戒條,以及有關日常修行和生活的規則、儀規等。

4樓:匿名使用者

比丘250戒,比丘尼350戒.

5樓:匿名使用者

佛家五戒:

第一戒,戒殺生,不分大小。盡滾水,莫傾地,免蟲命拋。

第二內戒,受真正,切勿偷盜,想損人容而利己,如偷同條。

第三戒,戒淫念,莫貪美貌,耗元神,傷性靈,地獄難逃。

第四戒,戒妄語,虛浮不要,言忠信,行篤謹,老老實,至誠道。切不可將信字

輕易而拋。

第五戒,戒酒肉,厚味除了。酒亂性,發無明亂氣躁,穿腸毒藥早戒好。生靈肉

,不可吞,冤孽難消,吃四兩,還半斤,他還嫌少。殺一命,還一命,無情可饒

。修心人,粗布衣,素食飽,清和味,神氣飄瀟灑自在多逍遙。

6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和尚是對出家copy佛教徒也就bai是僧人的尊稱,不分du大小男女。

古代與現zhi代,各

dao個派系不同所持戒本也不同。下面籠統的就一般情況大體說個數目。

一般來說居士最多五戒,沙彌沙彌尼十戒,式叉摩尼16戒或22戒,比丘250戒,比丘尼約348戒。密教徒有密乘戒。此外還有菩薩戒,從居士到僧人不論修學的是顯教密教都可附加受持。

此外,一切人都可修學八關齋戒,持八關齋戒一般為一日或多日,並不要求終身受持。

平常人但於一戒受持不破就是聖人之流,龍天鬼神無不恭敬守護。

7樓:匿名使用者

八戒 五戒 具足戒等

和尚有幾大戒?分別是什麼?

8樓:baby鞋子特大號

佛家五戒:

第一戒,戒殺生,不分大小。盡滾水,莫傾地,免蟲命拋。

第二戒,受真正,切勿偷盜,想損人而利己,如偷同條。

第三戒,戒淫念,莫貪美貌,耗元神,傷性靈,地獄難逃。

第四戒,戒妄語,虛浮不要,言忠信,行篤謹,老老實,至誠道。

第五戒,戒酒肉,厚味除了。酒亂性,發無明亂氣躁,穿腸毒藥早戒好。生靈肉,不可吞,冤孽難消,吃四兩,還半斤,他還嫌少。

殺一命,還一命,無情可饒。修心人,粗布衣,素食飽,清和味,神氣飄瀟灑自在多逍遙。

9樓:1987蔡仁彬

佛教根本大戒,

,不做**戒,不漏國稅戒,不殺生戒,不偷盜戒,不邪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

1、不謗國主戒:相互理解尊重包容,讓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發展。

2、不漏國稅戒:依法履行公民義務,維護共同責任。

3、不殺生戒;主制不殺人,兼制不故意傷害其他生命,鼓勵放生,維護自然界生態平衡。只食用非己親手宰殺、非專為己而宰殺、別人宰殺時沒心生高興和聽到動物慘叫聲。

4、不偷盜戒:不故意侵犯公私財產、不故意破壞公私經濟管理制度和故意收受不當得利等方面,憑藉自己能力,從正常渠道獲得相對應的勞動成果。

5、不邪淫戒:佛教認可合法的正常夫妻生活。合法夫妻生活應在正確時間地點環境物件下。

佛教反對婚前,特別是嚴厲禁止婚外性行為。提倡一夫一妻制,忠誠彼此和睦家庭孝敬父母師長教育好下一代。

6、不妄語戒:不作偽證、不自我吹捧證聖見道,不過分吹牛和欺騙他人,以及不挑撥是非說粗話引誘或唆使等語言,彼此誠實守信。

7、不飲酒戒:禁止吸毒、抽菸和酗酒,對於養生保健佛教允許少量適當不經常飲用一些。

10樓:

阿彌陀佛!

出家比丘,受三壇大戒。

傳戒分為**三次,稱為三壇:即初壇傳授沙彌戒,是事務最繁忙的;二壇傳授比丘戒,是場面最隆重的;三壇傳授菩薩戒,是教儀最神聖的。

11樓:子路放牛

「出家律典」包括「比丘、比丘尼戒」、「沙彌、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等,古來就有在家眾適不適合閱讀律藏的爭論。故針對在家眾閱律問題淺說如下:

一、白衣不得聞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比丘經典總有三藏。在家俗侶得聞二藏,謂論及經。毗奈耶教是出家軌式,俗不合聞。

」《戒本疏行蹤記》(引十住毗婆沙論)雲「三藏為言,律藏勝故、蜜故、為佛獨說,制必僧中,不許餘眾之所讀誦;非所學故。」《大智度論》「毗尼中說白衣不得聞律」,《分別功德論》:毗尼者禁律也,為二部僧,非沙彌清信士女所可聞見。

楊仁山居士在《大藏輯要》序例中說「小乘律,聲聞調伏藏,非受具戒者,不宜檢閱。」釋道安在《增一阿含經》序中說:此經往往有律語,有些在外國不許沙彌與在家人閱讀。

「而今以後,幸共護之,使與律同,此乃茲邦之急者也。斯諄諄之悔,幸勿藐藐聽也。」戒律是如來祕寶,古來不輕以示人。

小眾不得聽大眾的說戒羯磨,所以古德多認為未受具足戒者,亦不得閱讀大戒,否則便成「賊住」而障受大戒。即不得聽,也不得讀。《僧祗律》中規定,比丘若向未受具人說五篇七具之名,便犯越毗尼罪,這是比丘不應鼓勵小眾及俗人看律的有力根據。

二、不得盜聽大沙門說戒

《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不得盜聽大沙門說戒」,佛制黑白月,誦戒羯磨,或作如法僧事,一切不得盜聽。盜聽者,與五逆同科,永不許受比丘戒。

眾生墮惡道,一聞佛法便得拔苦。云何聽戒,不言生福,而曰盜者,何也?未受戒者,如童蒙未定之天,宜深蓄之,故不使與作如法僧事。

羯磨時,有不如法者,向如法僧前宣罪悔過,還得清淨。若未受戒聽之,如以利刀斬其信根,即斷將來佛命,故曰與五逆同科,蓋不止制盜而已。《沙彌律儀要略集註》(釋廣化)中說「沙彌不得盜閱比丘戒律,不得盜聽比丘說戒,不得盜聽比丘誦戒。

若故意盜聽者,得盜法重罪,而後永不許受比丘戒。」在佛世時,曾有人不懷好意,偷學比丘戒(包括各種僧團運作的法規,例如:布薩、自恣)而混進佛教僧團(盜住),造成僧團的困擾。

《摩訶僧祗律》:若盜住不應與出家;若已出家者,應驅出。釋善因在《居家學佛行儀》一書中說「凡沙彌居士,不得盜聽大沙門說戒,亦不得盜聽比丘誦經。

」聖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中亦說:比丘尼不得研究比丘戒,在家二眾不許聽誦大戒。

三、不為未受具戒者說

梵網雲:於未受戒人前說七佛教戒者,犯輕垢罪。比丘戒法關係僧輪,為防賊住,故一切具遮。

菩薩戒法,普收五道,解義發心,事非所禁,但誦戒時,恐有發露懺悔之事,不合令未受者知,故云不得說也(明智旭大師《毗尼後集問辯》)。《式叉摩那尼戒本》:不得與未受戒人共誦法。

準本律,不聽與未受大戒人共誦經法,餘律不聽向未具人說大戒法。今此式叉戒,亦不聽向沙彌尼及在家說。《四分比丘戒本》「和合僧集會,未受大戒者出。

」《彌沙塞五分戒本》「若比丘教未受具戒人經並誦者,波逸提。」《解脫戒經》:眾僧和合坐,未受具戒者出。

「若比丘與未受具戒人同誦,波逸提。」《鼻奈耶》:「未滿五歲非持律人,未勿與之也。

」時六群比丘向沙彌說毗尼語,諸比丘見白佛,世尊告曰:若比丘向未受大戒者說一句戒法,犯可悔罪。《摩訶僧祗律》:

佛住舍衛城,爾時比丘為未受具足人說五眾罪。後比丘入聚落中,俗人言:長老,汝犯某罪,諸比丘聞已慚愧,以是因緣白佛。

佛言:汝等云何為未受具人說波羅提木叉五篇罪?從今日後,不聽向未受具足人說,若為未受具足人說波羅提木叉五篇名者,比丘犯違教罪。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有五種人不應為說毗奈耶藏:性無所知、強生異問、不為除疑而發於問、試弄故問、求過失故問。」

四、受戒後俾可學律

比丘等出家律典,有大德認為在家研讀,並無必要,有時反而會增加疑惑,甚至造成戒障,所以還是以不要研讀為宜。弘一律師在《律學要略》中說「又若想將來學律,必先掛名受沙彌、比丘戒,否則以白衣學律,必受他人譏評、」「以現在人情習慣看起來,我總勸諸位受戒,受後俾可學律;不然,定遭他人誹謗之虞。」參禪者,不得先看語錄;未受戒者,不得先聞律藏。

因此起七參禪時,一切經書,置之高閣;誦戒說戒時,嚴查未受戒者,必先遣出。可見初入禪律之門,古法尚在。凡今愛樂合參,鬚髮心受戒,然後閱律,亦未為晚。

如違,得罪先聖,自取殃禍。

關於出家人的戒就給您詳細介紹兩種吧!

一,出家戒

沙彌、沙彌尼十戒:正式出家而守持的戒律,開始學習遠離世俗生活,主要是讓年少、初出家的僧眾學習。

離殺生;

離不予取(離偷盜);

離非梵行(離淫慾);

離妄語;

離導致放逸原因的谷酒和果酒;

離非時食(離非食進食、過午不食);

離跳舞、歌唱、**、**戲劇;

離莊嚴(美麗)原因的花蔓、芳香(香水)、塗油、衣物、裝飾品;

離(坐臥)高廣大床;

離接受金銀(錢)。

二,具足戒

具足戒梵語upasam!panna,或 upasam!pada^,巴利語同。

音譯鄔波三缽那。意譯近圓,有親近涅盤之義。也稱近圓戒,出家者只有受過此戒才能成為比丘、比丘尼。

按照中國唐以後最盛行的《四分律》,比丘戒有250條,比丘尼戒有348條。二者主要的戒條相同。最重的戒有四條,稱"波羅夷罪",犯者被開除僧團("不共住"),有淫、盜、殺、妄(大妄語,妄稱自己得道成聖);其次為"僧殘罪",犯者經過嚴格的在僧眾面前懺悔的程式,才能被保留在僧團,有十三條,有手淫、觸摩女人身體、誣陷好人、破壞僧團等。

此外還有很多情節較輕的戒條,以及有關日常修行和生活的規則、儀規等。中國在唐以後依用道宣對《四分律》的論釋,他將此小乘律納入大乘佛教的體系。

具足戒又稱近具戒、大戒,略稱具戒。為比丘、比丘尼所應受持的戒律,因與沙彌(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稱具足戒。

具足戒的內容,南北傳佛教所傳的戒本各異,按《四分律》所載,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條。比丘(尼)戒可大別為八種:

1.波羅夷:有斷頭、無餘、極惡、不共住等義,為戒律中的根本極惡戒。

是開除不共住的棄罪,比丘(尼)若犯此法(殺、盜、淫、妄),則喪失其比丘(尼)的資格,無法再生活於僧團之中,死後並墮地獄。此罪如同斷首之刑,不可復生,永被棄於佛門之外。

2.僧伽婆師沙:意譯為眾餘、眾決斷、僧初殘,簡稱僧殘。

僧眾犯了這方面的戒,等於一位殘廢者一樣,是次於波羅夷的重罪。《毘尼母論》說:「僧殘者,如人為他所斫,殘有咽喉,名之為殘。

」犯此罪者,若得清淨大眾為如法說懺悔除罪之法,此罪可除;若無清淨大眾,不可除罪,是名「僧殘」。譬如不真實的情況,隨便誣賴別人、毀謗別人,就犯了僧殘罪。

3.不定:謂實犯與否及所犯何戒猶未審明,尚在懷疑判斷之中。有屏處不定戒、露處不定戒二種。為比丘受持具足戒的部分,比丘尼戒中沒有這一類。

4.捨墮:音譯為尼薩耆波逸提,波逸提的一種。

此戒乃警戒由於貪心而集貯無用的長物,助長生死之業,於是墮落三途,故舍棄此等的財物、貪心、罪業,稱為捨墮。犯此罪皆與衣、缽等物品有關,故罰以沒收物品,並於大眾中懺悔。例如把多餘的缽或衣服收藏起來,不肯轉送給他人,超過十日以上不用,就犯了這條戒。

5.單墮:為波逸提之一。與前述捨墮不同的是,此法無物可舍,但乞懺悔,故名單墮。也就是說,捨墮必須捨去犯戒的財物,而單墮則只要向他人懺悔,即可以得到清淨。

6.波羅提提舍尼:簡稱提舍尼。意為向彼悔、對他說。犯此過錯者,必須向一人發露懺悔,是輕罪的一種。

7.眾學:規定有關服裝、食事、威儀等細則,其數眾多,應常習學,故稱眾學;又此戒難持,應加細心注意,故特以學為名。

屬突吉羅的輕罪。眾學法相當於今日的生活須知,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規範。

眾學的數目及內容,因事多而細小,因此諸律所載相異之處不少,其中《四分律》總為百戒,故一般稱百眾學法。又比丘所持及比丘尼所持的百眾學法不相同。

8.滅諍:止滅僧尼諍論所設的方法規定。

因有七種,又稱七滅諍。所謂滅諍法即大家意見不合,爭執起來時,要面對面坦誠布公地互相表白說明,解除彼此之間的誤解。一旦化除爭執,事後則不可再有議論,不可背後再搬弄是非。

阿彌陀佛

當和尚有工資嗎

和尚有工資。少林寺的僧人薪水不高,每個月能拿到150到300元的 工資 回 少林寺的主要收入答 是門票收入和香火。少林寺的門票管理歸當地 收入70 歸 所有,30 歸寺院。其中70 用於寺院建設,20 用於僧人的生活,10 用來做慈善。擴充套件資料 在佛教中,佛物有供養物 受用物 獻佛物 施屬佛物四...

同是和尚,在日本當和尚和在中國當和尚有什麼區別

這是因為在中國的和尚是可以結婚生子,還有工資可以拿的。日本的和尚照樣可以娶妻生子,跟普通人沒區別。日本的和尚是非常清苦的,而且對於自己的要求也是比較嚴格。中國的和尚比較富有,日本的和尚比較清苦。佛教在日本,東南亞的發展和在中國有什麼不同?和尚又有什麼不同?東南亞佛教我不清楚。日本佛教是分宗派的,後來...

頭陀跟和尚有什麼區別,請教 佛教中和尚與頭陀的區別

頭陀bai 的意思就是苦行,有抖擻du精神的意思。佛陀的十zhi大 中,唯一在dao靈山會回上,會取佛陀 不立文答字 教外別傳 佛心禪宗的接法人,就是迦葉尊者。尊者是一個敬詞 尊稱,因為他的修養已經完成聖者羅漢的境界 迦葉尊者,就是一位苦行的頭陀尊者。一般教界提到迦葉尊者,都知道 苦行第一 是他的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