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的發展演變史中國漢字的發展演變史

2021-03-09 06:40:16 字數 4813 閱讀 4327

1樓:大帥哥

這不是一本普及性的漢字知識讀物,內容是通過列舉漢字幾種主要字型中的一些字例,並對這些字例的字源繪寫**和淺釋,力求簡明形象地體現漢字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

本書共選取常用漢字500字(加上釋文中提到的通用字、假借字等共為660多字),每字依次列舉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和行書等七種字型(其中有的已簡化,另加簡化字楷書,共八種字型)。金文的少數字用籀文或戰國文字等字型代替。..

漢字的各種字型一般都有多種不同的寫法。本書只選摹其中比較典型或比較常見的一種為例。本書對字源的解釋,多以文字學家有公認的定論為準;也有采用或參考某一家之言的;還有作者自己的一得之見。

由於本書性質和篇幅所限,釋丈都不加以論證,也恕不註明觀點**。...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2樓:匿名使用者

漢字字型

的演變過程,按時代和字型的對應,大體上可分為六種字型,具體如下:

行草 帛,紙

楷書漢,唐

竹簡,帛

隸書 漢

石 小篆

秦 青銅器,石

籀文 周,春秋,戰國

龜甲,獸骨

甲骨文商周 主要載體

代表性文字

形成時代

甲骨文展示

甲骨文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烏龜甲殼和牛的肩胛骨上,故稱"甲骨文".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氣候,習尚等許多方面,是研究當時歷史的重要資料.甲骨文先後出土約14萬片,單字總數約4500個,可認者約1700字.

甲骨文是現在漢字的"祖先",距今約3000多年,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即從那時開始.

金文展示

小篆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實行了一連串的改革;其中,統一文字就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政策.統一後的字稱為小篆.此種書體上承東周時秦國器銘與刻石文字,會融各地書風而成,為中國第一次統一之字型,居書史轉變之關鍵.

秦文是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書體,故秦文又稱"秦篆",後人又用"小篆"稱之,以與"大篆"區別.秦代刻石儲存小篆書跡稍多,但仍算少,以秦始皇所立諸石最為重要,琅邪臺,泰山原石及拓本殘存,則最能見其真相.一些刻在秦代度量衡上的文字,則體現出自然樸實的風格.

隸書:隸書,是小篆的簡便寫法,最早流行於秦代下層人物中間,相傳為程邈在監獄中將其整理成一種新字型.圖為湖北出土的秦隸竹簡.

隸書:隸書在漢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發展,變無規則的線條為有規則的筆畫,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圖為漢隸.

楷書:中國東漢(25--220)末年,一種新的漢字字型:楷書出現了.圖為楷書的創始人鍾繇 .

楷書:楷書筆畫平直,字形方正,書寫簡便.直至今天,楷書仍是漢字的標準字型.圖為鍾繇作品《宣示表》.

草書與行書 :

古代的中國人還創造出了兩種可以快速書寫的字型:草書和行書.草書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種.圖為用章草書寫的漢木簡.

中國浙江的"蘭亭碑亭"是個有名的地方,當年,王羲之在這裡寫下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圖為《蘭亭集序》的唐人摹本.

行書 "今草"是東漢(25--220)人張芝所創.圖為張芝寫的草書.

草書漢字字型演變的主流:

原始社會晚期,漢民族先民在各種器物上刻畫的符號,漸漸演變成為漢字。漢字在長期演變的過程中,經歷了由商周的甲骨文發展到春秋時期西周的金文,再發展到秦國前期使用的大篆,發展到秦始皇用來統一全國文字的小篆,直到漢代的隸書、魏晉之後盛行的楷書,並一直沿用至今。漢字字型演變的主流。

2輔助字型

與漢隸對應的草書叫章草,與楷書對應的草書叫個草,今草也是章草的演變。至唐代,又從今草發展出狂草。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它在楷書的基礎上加入了草書的特點,儲存楷書的成分多,就叫楷行;比較接近草書的,則叫草行。

輔助性字型草書和行書的發展過程是漢字字型演變的支流。

3漢字的演變過程的特徵:

漢字的演變過程的特徵是漢字字形字型逐步規範化、穩定化的過程。

小篆使每個字的筆畫數固定下來;隸書構成了新的筆形系統,字形漸成扁方形;楷書誕生以後,漢字的字形字型就穩定下來了:確定了「橫、豎、撇、點、捺、挑、鈞、折」的基本筆畫,筆形得到了進一步的規範,各個字的筆畫數和筆順也固定起來;由多行書寫產生出來的排列整齊的要求,使字形變化、筆畫的長短、粗細被約束在方框內伸展,筆畫分佈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約,字形結構講究平衡對稱。總之,楷書出現,漢字的方塊化就定型了,漢字的字型演變成熟了,一千多年來楷書一直是漢字的標準字型。

4偏旁:

按照漢字結構的傳統學說,人們把合體字的組成單位叫做「偏旁」。用「偏旁」這一概念來解釋「獨體」、「合體」就是分不出偏旁來的是獨體字,由偏旁和偏旁組合而成的是合體字。例如:

「取」的偏旁是「耳」和「又」;「砍」的偏旁是」石」和「欠」。而「耳」、「又」、「石」、「欠」卻分不出偏旁。「部首」是字典字書中為了對漢字分類排列以供查檢的標目。

部首和偏旁有一定的聯絡,字典裡大多數部首都是由漢字中有表意作用的偏旁充當的。如「砍」、「磨」屬「石」部,「蝗」、「蛀」屬「蟲」部。但是部首和偏旁畢竟不是一回事,形聲字中有表音作用的偏旁不作部首,如上面例字中,「磨」中的「麻」、「蝗」中的「皇」。

有一些字分不出偏旁的,就把它們起筆的筆形用作部首,如:「下」、「凹」、「年」、「主」分別歸入「一」、「|」、「丿」、「、」四個部。

偏旁是傳統漢字結構學說裡的一個名稱,指的是「六書」中會意、形聲字裡的兩個組成部分,或表義或表音,如「伐」中的「亻」和「戈」,「問」中「門」和「口」。部件是現代漢字結構分析系統中的一個概念,它著眼於所有現代漢字的字形結構,不僅僅是六書條例中的會意字、形聲字,也不僅僅指具有表音表義作用的構字成分,例如「雲」中的「二」、「厶」,「堅」中的「刂」、「又」、「土」,不都能成為偏旁,但它們都是部件。部件是漢字的基本結構單位,介於筆畫和整字之間。

凡是可以參與構字的成分,不論是否成為偏旁,都是部件。

現代漢字中形聲字佔大多數。形聲字包括意符和音符兩個部分。意符是形聲字的表意部分,作用有二:

一是提示該字所記錄的語素義類,一是區別同音字。意符在表義上的侷限性在於:意符只能表示一種籠統、粗疏的義類,並不能提供具體的意義資訊。

其次,由於詞義的演變和假借的廣泛使用,現在有些形聲字的意符已經看不出表示意義範疇的意思了。再次,有些形聲字意符的選擇反映了當時的認識水平,現在看來也不科學,這就造成了意符表義不確切。儘管意符有以上侷限,但它在幫助人們掌握字義上仍有作用。

意符是形聲字的表音部分,它的作用是表示字音,即提示該形聲字的讀音同聲旁讀音一致。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音符識字,區分形近字,類推字音。音符也同樣有侷限性,表現在聲旁的讀音準確率不高,甚至可能導致讀錯。

這主要是由於語音的演變造成了漢字古今讀音的不同。儘管形聲字的形旁和聲旁有上述侷限,可是,當意待和音符組合在一起時.形聲字提供的資訊量就大大地增加了。形聲字記錄語素的合理性,是漢字得以長期存在的一個原因。

5漢字的字形結構變化的表現

1)古字為獨體,現在看起來是合體,例如:「阜」、「燕」、「泉」、「它」。

2)古字為合體,現在看起來是獨體,例如:「史」、「年」。

3)有些字按現代的字形結構來切分,不能和原本的構字意圖一致起來,例如:「重」,從壬東聲;「賊」,從戈則聲。

4)現代簡化字使原來的合體字變為獨體字,例如:「書」,形聲,從聿者聲,簡化為「書」,成獨體;「壟」,聲旁「童」省寫為「立」,簡化為「龍」,成獨體。

5)有些字簡化後,裡面有的成分既不表意又不表音。例如:「區、趙、風」中的「ㄨ」。「雞」、「戲」中的「又」。

6)有些新造字採用的不是「六書」中歸納的方式,例如:「乒、乓」。由於漢字字形表現出以上各種變化,用六書條例來分析今天的漢字顯然會遇到很多困難。

6總結:

漢字的變化,一定上反映了社會結構的變化,大部分的漢字的演變是出於貴族之手。貴族手下的門客從文時,將其逐漸演變。平民則受之用之。

而一開始從甲骨文起步時,則是出於平明之手。因而,這些漢字的演變大致可以看出,社會結構鎮逐步走向集權。

另外,從漢字的變化中,也能看出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從開始的象形字,可以看出我們中國人的想象力以及表達能力,這一點,全世界各地都有象形字。

而到了後來,世界的文字分成兩種體系,一種是以字母為基本單位的,另一種就是漢字。漢字也是存活最久的文字,它的演變以及沿用至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智慧。

據報道說,女真族的文字人沿用女真的甲骨文。這一則訊息更是能證明這一點。

中國古代文字演變過程

3樓:恏乄亖

1、中國古代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

2、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具體為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草書→ 楷書 → 行書。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型稱為 「漢字七體」 。

拓展資料:

1、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

2、金文(鐘鼎文):殷代影象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

3、篆書: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小篆: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準字型。由大篆簡化而成。

4、隸書: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角變成有角。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

5、草書: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

6、楷書: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

7、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

中國漢字的發展史,中國的漢字演變過程

6 1結繩紀事 甲骨文 金文 銘文 篆書 秦始皇統一大篆為小篆 隸書 楷書 基本奠定繁體寫法 出現各種體,如草書,行書等 簡體。中國人念過書的應該能認讀寫簡體,認讀繁體,但是篆體需要練習一番,而看懂甲骨金文,就需要專門培訓了。中國文字的起源,在沒有文字之前,古代的人都是用結繩的方法記事,這樣不僅繁瑣...

中國飲食民俗的發展演變過程,簡述中國飲食民俗的特點。急 謝謝!

中國飲食民俗一般具有人類共通 性 民族性 階級性 歷史性 地方性 傳承性 變異性 集中性等特點,這些特點多層面地反映了中國的文化內涵。中國飲食民俗是一種廣視野 深層次 多角度 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 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 食具研製 食品調理 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

有關漢字演變的,有關漢字演變的資料

鵝 雞 鴨 貓 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據其叫聲而定其名的。哈 喔 噓 哎唷 等聲音是直接表示人類在不同情緒下的自然發聲。五 午 苗 渺 木 冒 音相通,意相聯。有關漢字歷史的資料 漢字有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大致是 商代之前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為成熟期。此後出現一系列演化,特別是到了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