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歐洲美術的藝術特點1718世紀歐洲美術的藝術特點

2021-03-08 18:28:57 字數 5706 閱讀 2361

1樓:藝大如天

勃朗(1606~1669)出生於萊頓一個磨坊主的小康人家,曾入過大學,不久綴學當了畫家,幹上了專畫肖像的熱門職業,2023年定居阿姆斯特丹,並娶了一個富家小姐(莎斯基亞)。妻子富裕的家庭為倫勃朗事業成功的基礎。直到2023年妻子去世前,倫勃朗一直是上流社會的肖像畫家。

此後,他的事業開始衰落,倫勃朗開始陷於債務之中。當倫勃朗2023年去世時,他除了幾件舊衣服和畫具外,沒有留下任何財產。人世滄桑,人情冷暖,給倫勃朗的繪畫打上了強烈的生活烙印。

2樓:匿名使用者

巴洛克是十七世紀藝術主流,十八世紀前葉主要以洛可可藝術為代表,十八世紀後半葉至十九世紀初,形成了新古典主義。

巴洛克藝術認為自己是文藝復興藝術的延續,藝術風格戲劇性,追求的光線不是自然真實的光線,用光線表現氣氛和精神氣質,以情感人。

洛可可風格源於十八世紀的法國,其風格奢靡華麗、精美浮華,氣勢不如巴洛克風格,而勝在技法精巧,工藝精製。

新古典主義,強調素描關係而輕視色彩運用,色彩趨於冷色調,強調線條和嚴謹的外形而排斥渲染和自由的筆法,繪畫構圖多靜態,熱衷嚮往古希臘、古羅馬藝術,趨於表現形式而非想象性。

西方17,18世紀美術呈現出什麼特徵

3樓:匿名使用者

17—18世紀的歐洲美術是美術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歐洲美術,特別是義大利、佛蘭德斯、荷蘭、西班牙、法國和英國的美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一個流派紛呈、民族畫派繁榮的局面。這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階段,它上承文藝復興,下啟歐洲的19世紀。

17世紀的學院派古典主義影響了後來的新古典主義和立體派美術等;17世紀的巴洛克藝術影響了後來的羅可可藝術,影響了19世紀的浪漫主義、印象主義以至20世紀的野獸派和表現派 ;17世紀的現實主義藝術傾向,對後來的18世紀市民藝術、19世紀的現實主義也都有著明顯的影響。

4樓:匿名使用者

巴洛克是十七世紀

藝術主流,十八世紀前葉主要以洛可可藝術為代表,十八世紀後半葉至十九世紀初,形成了新古典主義。

巴洛克藝術認為自己是文藝復興藝術的延續,藝術風格戲劇性,追求的光線不是自然真實的光線,用光線表現氣氛和精神氣質,以情感人。

洛可可風格源於十八世紀的法國,其風格奢靡華麗、精美浮華,氣勢不如巴洛克風格,而勝在技法精巧,工藝精製。

新古典主義,強調素描關係而輕視色彩運用,色彩趨於冷色調,強調線條和嚴謹的外形而排斥渲染和自由的筆法,繪畫構圖多靜態,熱衷嚮往古希臘、古羅馬藝術,趨於表現形式而非想象性。

幫我總結歸納一下17、18世紀歐洲美術的主要藝術成就。

5樓:匿名使用者

你可以去

十七、十八世紀西方的藝術風格是什麼?

6樓:心瓶泣荷

最近,一場別開生面的**展覽在南開大學範蓀樓一樓大廳里拉開了帷幕。主題是「橋———16—18世紀中國和歐洲的文化交流」。展覽中展出了許多珍貴、精緻的**資料,展示了當時在歐洲盛行一時的「中國時尚」。

還有那些在這場大規模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充當友好使者的傳教士們也是這次展覽的主角。

說到十八世紀歐洲的中國熱,不能不提到「洛克可」風格。歐洲的藝術在十

七、十八世紀經歷了一個從巴洛克風格向洛克可風格的轉變。洛克可的藝術特點是生動、優美、輕巧和自然,而中國的藝術風格正是以其新奇、精緻、柔和、纖巧和幽雅吸引了歐洲人,因此中國的藝術風格就成了洛克可風格的主導。還有中國園林。

中國庭園藝術匠心獨具,迎合自然,符合當時人們追求自由、自然的理想,立刻在歐洲的社會上流行起來,各個國家都爭相修築中國式樣的塔樓、石橋、假山和亭榭。利奇溫聲稱:「洛克可時代的歐洲人對中國的認識,不是通過文字,而是由於那些淺色的瓷器,色彩飄逸的閃光絲綢,向他們展示了夢寐以求的美好生活的前景。

」這種說法是不為過的。從十七世紀以來,歐洲宮廷和貴族競相購藏中國的瓷器、漆器和絲綢、繡品,以採用中國的轎子、鏡扇和服裝為榮。 中國的文學和戲劇也引起歐洲人的關注。

馬若瑟在2023年翻譯了元曲《趙氏孤兒》,2023年為杜赫德《中華帝國志》收錄,而流行於歐洲。伏爾泰後來將之改編成《中國孤兒》在巴黎公演。2023年,英國人湯姆士潘塞翻譯了中國的《好逑傳》,流傳於歐洲。

十八世紀傳教士對中國儒家經典和古代哲學的研究也有新的進展。2023年衛方濟刊印了他的四書譯本和中國哲學,系統介紹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在歐洲知識界和上層社會得到了廣泛流傳,為啟蒙運動積蓄了思想力量。歐洲前往中國的科學家對中國的天文、地理、生物、醫學方面也有很深入的研究。

宋君榮曾出版了《中國天文學簡史》和《中國天文學》。湯執中對中國的植物頗有研究,曾將動植物圖版4000多方寄回巴黎。中醫也在歐洲廣為流傳,杜赫德《中華帝國志》第三卷是中醫專集,譯出了《脈經》、《本草綱目》等部分內容。

西方在十八世紀對中國興趣之廣,在此可見一斑。中國趣味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是無人不知,無孔不入,也就無怪乎會有「中國神話」之謂了。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方面的「西學東漸」。自然科學一直是西方傳教士藉以傳教的手段,主要有天文歷算學、數學、地理學、機械和建築藝術等。天文歷算學方面,傳教士的工作主要是修改曆法,製造天文儀器等。

南懷仁曾為北京觀象臺製造六大儀器。數學方面,2023年出版的《數理精蘊》是西方數學傳入中國的主要成果。主要介紹了幾何、對數、三角函式等數學知識。

地理學主要成就是對全國地圖的繪製。醫學上,西醫開始在中國流傳,值得一提的是白晉和巴多明合譯的《人體血液迴圈和但尼斯的發現》,遺憾的是這本書沒有刊印,只有抄本流傳。法國人皮裡的《人體解剖學》也曾在康熙朝被譯為滿文和漢字,藏於宮中。

西洋藝術也傳到了中國。西洋畫師郎世寧融中西繪畫於一體,對中國的繪畫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西洋建築風格也隨著傳教士所修建的教堂來到了中國各地,有羅馬式的,有哥特式的。

清代最具代表的西式建築是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該園堪稱義大利和法國巴洛克建築的混合體,建築主體是義大利式樣的,而雕飾文樣卻是法國路易十四時代的風格。

汽車零件玩出來的花樣行政侵奪科學的災難美女部落格決賽進行中國外儲全球第一

通過前文敘述,中西在這一時期內文化交流方面的差異可謂一目瞭然了。究其原因,首先從內容和傳播媒介來講,在這場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真正稱得上媒介的只有歐洲的傳教士和商人。他們把中國的器物、藝術和思想帶回到急需財富和思想動力的歐洲。

而他們帶給中國的歐洲文化,卻由於他們自身的限制,並不十分準確。例如傳教士介紹給中國的天文知識,只是教會所承認的那一部分,不具有近代特徵。再加上一部分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牴牾,如此一來,中國真正能夠學到的東西實在太少了。

再從傳播的物件看。十八世紀的歐洲,中國文化的影響可謂無處不在。上到王宮貴族,下到普通百姓,幾乎人人都知道中國,都在談論中國。

反觀中國,大多數歐洲傳來的文化器物,傳到王宮貴族那裡就停止了,普通百姓根本就沒有機會接觸。至於科學文化,也只是停留在上層少數有機會接觸到傳教士的士大夫中間,老百姓更是無法學習到。就對異文化的應用來講,歐洲不僅僅是從中國引進,在引進的過程中還對中國的工藝進行考察,並加以研究運用到自己的工業中去。

而中國則不然,這一段時期對西學的接受,主張「節取其技能,禁傳其學術」,不讓西方的進步思想傳入中國,來維護儒家的傳統統治地位,即使是技能方面的吸納也是受到皇帝興趣的左右,往往侷限於皇帝周圍的一個下圈子裡,其學習成果也多半是「藏在深宮人未識」,未能形成風氣和潮流。

總體來說,在這次交流中,中國從西方學到的遠遠不如西方從中國學到的多。法國學者米歇爾·德韋茲說:「如果我們回顧一下近代大約三個世紀,對中國和歐洲的商業交往進行衡量比較,就得承認:

在2023年以前,中國給予歐洲的,比她從歐洲獲得的要多得多。這種現象在當時世界上絕無僅有,令人深思。」

7樓:三國野史

17世紀巴洛克

18世紀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

論述十七世紀十八世紀歐洲繪畫藝術

8樓:匿名使用者

十七、十八世紀的外國繪畫藝術,仍以歐洲的繪畫最突出,影響也最大。西方繪畫中的主要體裁——神話、宗教、歷史畫,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和靜物畫,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產生了一系列有影響的作品。

神話、歷史畫

魯本斯的《劫奪呂西普斯的女兒》,取材於希臘神話中宙斯的孿生子劫奪邁錫尼國王所生的孿生姊妹的故事。魯本斯感興趣的並不在於情節本身的描寫,而在於通過劫奪與反劫奪的戲劇性的鬥爭,把兩男兩女四個主要人物組成一個他最喜歡的複雜而又具有強烈動勢的構圖。兩匹烈馬的濃重的棕黑、青灰色,與女子白皙的肌膚的明亮色調形成鮮明的對比。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婦女形體的造型上,魯本斯追求豐滿強健的肉感,這是對人的生命力的美的歌頌。開闊、有力的筆觸與富有動感的線條使畫面洋溢著勃勃的生機。熱烈、明快的色彩,抒發了畫家的浪漫情懷。

法國畫家達維特的《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是法國大革命前夜具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性的歷史畫。此畫原是路易十六的訂件,但畫家並沒有按照統治階級的意願去畫,而是賦予這一古羅馬歷史故事(羅馬城和鄰城阿爾巴交戰,雙方各派三兄弟參戰以決勝負。而雙方之間有著姻親關係,但代表羅馬城的荷拉斯三兄弟毅然大義滅親)以鮮明的主題——個人情感服從國家的利益。

畫家採用對比的手法表現了這兩種情感的衝突。一方面是位於畫面主要位置的荷拉斯三兄弟,在出徵前從父親手中接過**並莊嚴宣誓;另一方面則是畫面右側的三兄弟的母親、妻兒和姊妹因此而陷入了個人情感而感到哀傷。她們的行為反襯出三兄弟的勇敢堅強,突出了此畫的主題。

整個畫面構圖嚴謹,均衡對稱,造型堅實,體現了以達維特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美術的重要特徵。

西班牙畫家哥雅的《2023年5月3日的**》是表現西班牙人民反抗法國入侵者而遭受殘酷鎮壓的史實,畫中一群遭槍殺的起義者與對面持槍射擊的法國士兵構成無比尖銳的矛盾衝突,在左邊人群中一個穿白襯衣的青年農民高舉雙手發出慘烈的呼喊,幾個起義者已倒在血泊中,另有幾個則表現出無比的憤怒或因不忍目睹而掩住自己的面目。作者以強烈的愛憎和直寫無遺的畫筆創作了這幅具有氣壯山河的震撼力的傑作。

肖像畫以描寫特定人物的肖像畫,自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對人和人的價值的重視,逐漸成為西方繪畫藝術的重要體裁。不僅許多著名畫家都畫肖像,而且出現了專門的肖像畫家,如文藝復興時期德國著名畫家荷爾拜因,十七世紀荷蘭著名畫家哈爾斯、倫勃朗,十七世紀西班牙著名畫家委拉斯凱茲,十八世紀英國著名畫家雷諾茲和庚斯博羅等。他們的肖像畫手法多樣,風格各異。

本課選印了倫勃朗的《夜巡》和委拉斯凱茲的《宮女》兩幅肖像(群像)畫。它們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手法和風格。

倫勃朗的《夜巡》,是外國美術史上一件著名的作品。原是畫的白天,後因畫面色調變暗,長期被誤認為是夜間。此畫原是阿姆斯特丹民兵總部委託倫勃朗給他們畫的團體肖像畫。

可是,不為世俗觀念所左右的倫勃朗把它畫成了一幅具有鮮明生活氣息的風俗畫。它的基本情節是民兵總部突然接到執行任務的命令,領隊班寧·柯克大尉和另一中尉急忙集合隊伍準備出發。所以,畫面上的民兵們是雜亂的人群。

強烈的明暗對比和錯綜複雜的光線和紛亂的戲劇性場面,突出體現了倫勃朗的藝術風格,同時增強了畫面的深度感和統一感。穿插在民兵中的小孩進一步增強了畫面的生活氣息。畫面上的人物主次分明,民兵們的形象極富變化。

但是,它違背了當時團體肖像畫的常規,訂購者拒絕接受,並且向法院提出控告。為此,倫勃朗的聲譽受到了嚴重的損害。但歷史證明,這是一幅富有創造性的團體肖像畫。

西班牙畫家委拉斯凱茲的《宮女》也是一幅別出心裁的群像肖像畫。它好像是我們在馬德里皇宮散步時,偶而發現的身為宮廷首席畫師的委拉斯凱茲正在他一間大畫室中作畫的情景。這時,打扮得非常漂亮的小公主和她的侍女們突然闖了進來。

這一切都是描繪得那樣真實。但是,仔細審視畫面之後,就會從牆上的一面鏡子中出現的國王和王后的形象中,發現委拉斯凱茲原來是在給國王和王后畫像。畫面深處一門口站著的一位騎士回頭看的姿態進一步說明了國王和王后正站在與我們觀眾同樣的位置。

所以,這幅群像肖像畫的構思和構圖是極其巧妙的,其描繪技巧也是十分高超的。

17世紀18世紀歐洲處於什麼時期

先來看看當時的國際局勢 18世紀早期以來,歐洲國家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競爭更加激烈。1.老牌殖 家西班牙,葡萄牙已經衰落,荷蘭經過三次英荷戰爭的打擊已將海上霸主的地位拱手讓給了英國。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和法國路易十四推行的重商主義政策使英法相繼成為了歐洲政治,經濟,軍事強國。3.長...

18世紀歐洲有什麼事,14世紀 18世紀,歐洲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1 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 法文 la r volution fran aise,英文 the french revolution 又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了一個史詩式的轉變 過往的...

1719世紀歐洲雕塑特點1719世紀歐洲著名雕塑大師有哪4位

十七八世紀,受羅馬的影響產生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雕塑。巴洛克雕塑很少 是單件作品或單獨存在,它的設計以四周的建築為背景,創造出光影 空氣 環境等與雕塑緊密相連的氛圍。洛可可風格則是以一種忠於客觀物件的表現手法創造了新型的,通常是肖像的作品。如讓 安託萬 烏東的 伏爾泰 19世紀的雕塑特點在於善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