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官服文官武官各是什麼圖案

2021-03-08 06:03:34 字數 6398 閱讀 7706

1樓:匿名使用者

官服分顏色從唐朝開始:三品以上紫袍,

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排袍。

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只在帽頂及補服上分別品級。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改用黑色。

隋統一全國,一方面推行漢族已經形成的的服飾制度,另一方面也難以擺脫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隋煬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將相各服其服。下令不準百姓服黃色衣裳,從此黃色也了皇帝專用的服色。

唐代衣冠服飾承上啟下,博採眾長,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由於當時絲織業的發達,審美觀念的獨特,所以當時官服質地款式更加講究,襆頭形制富於變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頗為流行,女服色彩豔麗。五代十國享祚日淺,服飾大體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變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漸趨繁縟,也曾經多次修改。但與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創新,色調趨於單一,有向質樸、潔淨、自然方向傾斜的趨勢。男子上身以圓領長袍為主,以季節不同而服涼衫、紫衫、毛衫、葛衫、鶴氅等。

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穿襖、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褲。其面料為羅、紗、錦、縷、毅、絹。尤其是裙子頗具風格,其質地多見羅紗,顏色中以石榴花的紅色最注目。

褶襉裙也是當時裙子中有特點的一種,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貴族婦女著裙的褶襉更多。南宋時期,「服飾亂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既襲漢制,如皇帝及**的服飾仿照先秦時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飾則仍是披髮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髮為蒙古族裝束。

蒙古族的衣冠,以頭戴帽笠為主,男子多戴耳環。然至元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認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飾、內臣服飾,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樣制、等級、穿著禮儀真可謂繁縟。

一般男子服飾,以袍衫為主,形制多樣,儒生文士則以襴衫、直裰為常衣。婦女服飾主要有袍衫、襖、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清代官服以頂戴花翎顯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最為流行。

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

2樓:匿名使用者

太長了,你自己去看吧,從周朝到清朝的全有:

古代文官一到九品官服圖案是什麼?

3樓:天天天藍

文官官服的圖案:

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明、清兩代,**在朝服的前胸後背處分別裝飾一塊方行的圖案,叫補子,它是用來區分官爵大小(官品區分)的。

其製作方法有織錦、刺繡和緙絲三種。早期的官補較大,製作精良,文官補子均用雙禽,相伴而飛,而武官則用單獸,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補子卻只用單隻立禽,而武官還是用單獸,各品級略有區別。

4樓:儒雅的小心心呀

清代**的補子大體分為文、武兩種。

文官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鸕鶿,七品鴻漱,八品鵪鶉,

九品練雀。

武官為: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

各個朝代的官服不同:

顏色的表現上,可能並不如官方規定的:一至四品官用大紅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一般官便服都以暗藍色、天青色居多,也有綠色。

而戴官帽的官服,則以大紅色常見,如我們在古裝戲看到中進士或狀元的人,都穿大紅色官服,然而依照官階,進士、狀元是七品官,然而依照官階,進士、狀元是七品官,應該穿青色官服,大概是中國人比較喜歡紅色的喜氣洋洋,就並不完全照規定穿著了。

清代的補子直接襲於明朝,但也有所發展和變化,二者的主要區別,首先在於型制上。明代補子施於袍,清代補子用於褂。明服為團領衫,前胸補子是完整的一塊,清服是對襟褂,前胸的補子被一分為二。

明代的補子既有單獨綴織到補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織繡在補服上的,清代則為單獨織繡成後再縫綴到補褂上的。明代的補子大約40釐米見方,清代的補子稍小,約30釐米見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補子多以紅色等素色為底,金線繡花,清代的補子則是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五彩織繡,色彩豔麗。明代補子四周多為光邊,清代補子四周加工精細,多采用花邊,並具有裝飾效果。

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補子,多繡有一對飛禽,清代的禽獸均繡單隻。

為什麼古代文官武官官服圖案不同?

5樓:小橋傳

官袍的補子,也依照官階的大小有一定的影象:

一、公、侯、駙馬、伯用麒麟補、白澤補(白澤、麒麟,是神話動物或古代絕種的動物)。

二、文官,一品畫仙鶴的補子。二品畫錦雞。三品畫孔雀。

四品畫雲雁。五品畫白鷳。六品畫鷺鷥。

七品畫鸂鸂。八品畫黃鸝。九品畫鵪鶉。

雜職畫練鵲。風憲官畫懈廌。

三、武官,一品、二品畫獅子。三品、四品畫虎豹。五品畫熊羆。六品畫彪。七品也畫彪。八品畫犀牛。九品畫海馬。

一、二品官服補子實物

明代官袍圓團紋,除了龍團紋,還有蟒衣(四個爪的龍)、飛魚(有翅膀和魚尾巴的龍)和鬥牛(頭上有兩隻彎角的龍),以及麒麟的紋路,穿這一些花紋大紅袍的人,都是

一、二品到公、侯、伯、駙馬以上的**。

官服補子實物

明代官像畫儲存了當代的官服藝術形式。明朝傳至今日的官服,幾乎蕩然無存,少數從墓穴挖出來的幾件,也是破損腐朽變色了。而官像畫裡的服飾鞋帽,色彩鮮豔,配件齊全,加上寫實的人物表情,可說是紀錄了明代近三百年曆史的官樣服裝秀,也提供學術研究、古裝戲、現代的服飾造形設計良好的參考。

明代的官像畫服飾,驗證了文獻記載的史實,並補充文字敘述的抽象和不足,我們從許多官像畫的服飾例項中,可以發現幾種特色:

一、冠帽方面:可看出官方規定格式,只是原則上的條件宣告,樣式也是多采多姿富於變化的。古人與現代人都注重頭圍身段、個性氣質的整體表現,除了大小的自然改變外,男生冠帽的配飾,如帽緣中間玉飾的形狀、雕花、大小、鑲邊都不太一樣。

女生冠釵細件的形式花樣,更是多采多姿,翠博山(翠蓋)、金鳳(金翟)、珠翠翟、珠滴、寶鈿;三博鬢(皇后才有)、珠牌(挑珠排、挑排結子)、珠翠雲片、冠緣設計,乃至發形、耳飾、胸針等,都有極豐富的變化內容,這顯示出古代手工社會,注重冠帽藝術表現,以及個人美感風格造形的品味。

由官家婦**扮的華麗,也可看出先生對太太的疼惜與尊重,女生愛美、藝術要求的天份,就在鳳冠上展露。也有一些女官像沒有戴鳳冠,只插幾個頭釵,可能是官便裝,或早期鳳冠還未形成制式、流行,也有可能跟官位大小有關係。

二、衣服方面:顏色的表現上,可能並不如官方規定的:一至四品官用大紅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

一般官便服都以暗藍色、天青色居多,也有綠色。而戴官帽的官服,則以大紅色常見,如我們在古裝戲看到中進士或狀元的人,都穿大紅色官服,然而依照官階,進士、狀元是七品官,然而依照官階,進士、狀元是七品官,應該穿青色官服,大概是中國人比較喜歡紅色的喜氣洋洋,就並不完全照規定穿著了。而官家婦女更以紅色官服較多,所以,我們稱女生的刺繡、手工藝叫「女紅」,是有民族文化特格特色的。

明代官服的纖繡花樣紋圖也頗多變化。有人說只有皇帝才能穿五爪金龍的龍袍,然而明朝留傳下來的「李貞寫真像」中,李貞就穿著五爪金龍的龍袍。官太太也有穿龍袍的,但可能都是比較大的官婦人。

王侯官服的團龍補服

明代官像補子,有許多是直接繡在衣服胸腹部位上,沒有另外繡貼一個方塊補子,大概是通用,或者官補子規定未全盤流行。不過在婦女官補子表現上卻很普遍。而同一家的婦女,補子的禽鳥樣,有時是左右對稱。

古人有的娶兩個太太以上,從官像裡也可看出來,有些畫在一起,有些分開來畫。婦女官像的特色,就是沒畫出腳鞋,古代女生的三寸金蓮是不可隨便露出來的,而且摺景的裙襬,也都畫得整整齊齊,花紋素雅富於變化。腰帶、玉佩、繩結也頗有可觀

我國清代文武**穿著補服,在服飾的前胸和後背正中均綴飾一塊繡有飛禽或走獸的絲篩,稱「補子」。它又因絲繡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藝術珍品。

飾以禽獸紋樣來區分**等級的方法最早源於唐代女皇武則天時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綬制和色制,是以佩飾的數量和服裝的顏色等來區分等級。武則天把飾有動物紋樣的繡袍賜給文武**,以此來作為品級官位的區別。

這種創意一改朝服等級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清早期,只有武官為補服制,而補子可隨意綴織於朝衣、短褂、皮褂、馬褂之上。到了順治九年後,對補服的製作有了改變,幾乎全盤承襲了明朝的定製,只有個別紋樣有所刪改。各級**補服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為圓領、對襟、平袖過肘、身長過膝,區別僅在於補子形狀和紋樣的不同。

清代的補子直接襲於明朝,但也有所發展和變化,二者的主要區別,首先在於型制上。明代補子施於袍,清代補子用於褂。明服為團領衫,前胸補子是完整的一塊,清服是對襟褂,前胸的補子被一分為二。

明代的補子既有單獨綴織到補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織繡在補服上的,清代則為單獨織繡成後再縫綴到補褂上的。明代的補子大約40釐米見方,清代的補子稍小,約30釐米見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補子多以紅色等素色為底,金線繡花,清代的補子則是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五彩織繡,色彩豔麗。明代補子四周多為光邊,清代補子四周加工精細,多采用花邊,並具有裝飾效果。

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補子,多繡有一對飛禽,清代的禽獸均繡單隻。

明代的補子只飾於前胸後背,清代宗室的圓補有的不僅飾胸,還有的飾於兩肩之上。

綴繡在清代官服上的補子,是識別**等級的一種標識。它只不過是繡工的複雜程度和顏色的差別。補子隨著官職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製作。

因此有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種珍貴的文物藏品。

**所綴繡的補子圖案各有不同,主要以文官採用飛禽飾樣,武官採用走獸圖案,用以顯示出武官的威武氣勢。而**的元配夫人為朝廷命婦,亦可隨夫婿官階,可在正式的霞帔胸、背部分綴有補子。

補子分圓補和方補兩種。圓補用於貝子以上皇親者,上為五爪金龍紋,分別飾於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後背。方補均用於文官和武將等**。

文官綴繡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為仙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雲雁,五品為白鷳,六口若懸河為鷺鷥,七品為(氵+雞)(氵+束+鳥),八品為鵪鶉,九品為練雀。

武官綴繡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為麒麟,二品為繡獅,三品繡豹,四品繡虎,五品繡熊,六品繡彪,七品繡犀牛,八品與七品相同也是繡犀牛,九品繡海馬。

清代的補服制度嚴格,任何人不得逾越。年羹堯的兒子因穿了四團龍補服一項,在給年羹堯定罪時,就有這一項:「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順禮也。」

一品**頂戴為紅寶石,補子文官為仙鶴,武官為麒麟.

二品**頂戴為珊瑚,補子文官為錦雞,武官為獅.

三品**頂戴為藍寶石,補子文官為孔雀,武官為豹.

四品**頂戴為青金石,補子文官為雁,武官為虎.

五品**頂戴為水晶,補子文官為白鷳,武官為熊.

六品**頂戴為硨磲,補子文官為鴛鴦,武官為彪.

七品**頂戴為素金,補子文官為鴻鶒,武官為犀牛

八品**頂戴為陰文鏤金花,補子文官為鵪鶉,武官為犀牛.

九品**頂戴為陽文鏤金花,補子文官為練雀,武官為海馬.

清代各級**分「頂戴花翎」,「頂子」也是區別清朝**品級的重要標識。「頂戴」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兩種。朝冠頂子共有三層:

上為尖形寶石,中為球形寶珠,下為金屬底座。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形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的品級,

頭上戴的「頂戴花翎」根據季節的不同也分兩種,一為「暖帽」、一為「涼帽暖帽又叫秋帽,它是用黑絨或黑尼子,到了冬天有用貂皮製成的圓形外翻邊硬胎帽子。還有一種叫「涼帽」,又叫「幃璉」;它是用藤皮編成的圓錐形,在用紗做裡外麵糊羅,用錦練做邊,是夏天戴的官帽。帽頂上附有用猩猩血染成的絹絲帽纓。

在帽頂正中鑽有一銅鎏金的底託,這為頂。頂上鑲有代表不同品級、各種材質的頂珠,這為戴。

再有就是花翎,花翎分三種;一為三眼花翎,二為雙眼花翎,三為單眼花翎。這所謂的花翎就是孔雀的翎毛,在配上馬尾,直接插入頂珠下面的翎管裡。

花翎只限於王公貝勒和四品以上的各級文武**佩戴,而四品往下至六品**則戴藍翎,六品**以下至從七品無翎只戴馬尾; 三眼花翎一般是賞賜有功的親王、郡王的,雙眼花翎則是賞賜給貝勒、貝子及四品以上有功的文武**的,而單眼花翎則是王公親貴及四品以上文武**平時佩戴的。

再有就是不同品級材質不同的頂珠了。在清朝有著極嚴的等極關念,太子、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侯、伯、子爵及正一品文武大員所戴的頂珠為紅寶石,即我們常說的「亮紅頂兒」。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所戴的頂珠為珊瑚,即「鎳紅頂」。

正三品、從三品、正四品所戴的頂珠為藍寶石頂兒,即「亮藍頂兒」。

從四品所戴頂珠為青金石頂,即「鎳藍頂兒」。

正五品所戴為水晶頂兒,即「亮白頂兒」。

從五品、正六品所戴為白玉頂兒,即「白瓷頂兒」。

從六品、正七品、從七品所戴為銅溜金頂兒,即「金頂兒」。

正八品以下至不入流帽頂只用紅纓其它一概沒有。

王羲之的「右軍將軍」是什麼官職?是文官還是武官

右軍是武官。周制,天子有三軍,稱中軍 左軍 右軍。亦泛指右翼部隊。官名。即右軍將軍。西晉置。秦 漢本有前 後 左 右將軍,均領兵官。西漢曾置中將軍。魏有左將軍。晉增置前軍 後軍 右軍三將軍。南北朝沿置。魏 晉以來,中軍 前軍等將軍多非領兵官,亦不常置,通常僅為虛銜。東晉王羲之曾任右軍將軍,世號王右軍...

唐代的時候,一品文官的官服上的標誌是什麼動物,武官又是什麼動物

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武官一至六品的圖案依次為 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武官 七 八品的圖案為 犀牛。武官九品 海馬 武官的補子圖案均為走獸。清代 的補子大體分為文 武兩種。文官為 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鸕鶿,七品鴻漱,...

我國古代的世界第一是什麼,我國古代的三個世界第一是什麼?

用的話回答你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早已為世人熟知,但中國古代科技中可以確認居世界之最的發明製造,其實還有不少 一 瓷器。7800年前,西北渭水 涇水流域的先民就已能燒製紅 灰色的多種形狀的陶瓷器具。二 太陽能利用。3000多年前,我國就有了太陽能的開發利用技術。三 鑄造。我國在古代就已利用泥灌 鐵灌 蠟...